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7802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流体滴漏新结构,尤其涉及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
背景技术
自卸汽车,就是车厢配有自动倾卸装置的汽车,又称为翻斗车、工程车,由汽车底盘、液压举升机构、取力装置和车厢组成。由于自卸汽车装卸便捷,因此最初广泛应用于沙土、煤炭、矿石等的干料运输,现如今,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提高,自卸汽车又大量应用于如泥浆、沙水、碳水焦化物等湿物料的运输。随之而来的,一旦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就将面临如何保证车厢后门与厢体闭合处不产生滴漏的问题,以避免发生废水污染道路以及其他的环保纠纷。针对这个问题,传统汽车制造技术是采用在车厢后门与厢体之间加密封胶条,然后通过锁紧机构压紧,以保证车厢后门与厢体之间的闭合,从而达到不发生滴漏的目的。但是,这种结构仍存在缺陷如图1所示的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车厢后门传统防止滴漏结构,由于密封胶条2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变形损坏,车厢后门3易变形以及湿物料颗粒4夹入密封胶条2这样的原因,虽然安装有锁紧机构5,来压紧车厢后门3与厢体1,但车厢后门3与厢体1仍然无法完全闭合,从而无法完全防止废液6渗出污染道路及破坏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目前自卸汽车的车厢后门与厢体闭合不严的情况下运输湿物料时所存在的滴漏现象。本实用新型公开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所述自卸汽车车厢靠近车厢后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后门与所述车厢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集液槽,安装在所述车厢后门下,所述集液槽竖直向上开口,所述集液槽开口位于所述密封胶条下方,所述集液槽底部设有出液口 ;集液箱,安装在所述车厢尾部底,所述集液箱顶部开设入液口,所述集液箱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不高于所述集液槽底部所在的水平面;集液管,一端连接所述集液槽底部的出液口,一端连接所述集液箱顶端的入液口。上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中,所述集液槽的长度不短于所述车厢宽度。上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中,所述车厢底部设有两平行滑槽框,所述集液槽对应所述滑槽框的两侧边设置有两滑杆。上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中,所述滑杆上设置有一个运料锁孔和一个装、卸料锁孔,所述滑槽框上设置有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插在所述运料锁孔中时,所述集液槽开口正对所述车厢后门,所述锁紧机构插在所述装、卸料锁孔中时,所述集液槽位于所述车厢底部,集液槽开口与所述车厢底部贴合。[0015]上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中,所述集液槽上无滑杆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拉手。上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中,所述集液箱为方体,其侧面设置有两个可开清洗口。上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中,所述集液槽底部的出液口的个数为两个,所述集液箱顶端的入液口的个数为两个,两个集液管分别连接所述两个出液口和所述两个入液口。上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中,所述集液箱底部设有放液口。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当利用密封胶条及锁紧机构闭合车厢后门而仍然产生滴漏时,能够将滴漏的废液加以收集最后集中排放掉的新结构,从而使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时也能彻底实现不发生污染道路及污染环境的目的。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处是显而易见的1、解决了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时车厢后门处一直无法避免的滴漏问题;2、让汽车制造技术人员摆脱了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车厢后门密封质量及如何提高车厢后门强度以防止产生滴漏的烦恼;3、减少了汽车维修人员需要经常更换密封胶条以提高车厢后门与厢体闭合效果的麻烦及维修成本;4、有效地避免了如运输污水、碳水焦合物等因产生滴漏而污染道路及污染环境的严重问题;5、该新结构制作及操作简便,运作成本低,但却非常实用有效。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在附图中,为清楚明了,放大了部分部件。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自卸汽车防止滴漏结构平面示意图;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在运货状态下的侧视图;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在装货、卸货状态下的侧视图;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的集液槽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的集液箱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图6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的集液箱和集液槽通过集液管相连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结合参考图2所示的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在运货状态下的侧视图和图3所示的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在装货、卸货状态下的侧视图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安装在自卸汽车的车厢1底部,车厢1和车厢后门3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2,其中集液槽7安装在车厢后门3下方,可以采用固定安装的方式,例如焊接以使集液槽7定位,集液槽7竖直向上开口,为使集液槽7能够接收车厢1和车厢后门3之间滴漏的废液6,集液槽7顶端的开口边焊接在车厢1和车厢后门3 之间的底部位置,使车厢1和车厢后门3之间的缝隙正对集液槽7的开口,这样,所述集液槽7的开口位于所述密封胶条2下方,集液槽7底部设有出液口 14,用于排液。集液箱16安装在车厢1尾部底,集液箱16顶部开设入液口 17,用于接收来自集液槽7的废液6,而废液6的输送是靠一根集液管15实现的,集液管15 —端连接集液槽底部的出液口 14,一端连接集液箱16顶端的入液口 17,所述集液箱16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不高于所述集液槽7底部所在的水平面,保证集液槽7中收集的废液6能够完全流入集液箱 16。由于车厢1和车厢后门3之间的可能发生废液滴漏的部位分布在整个车厢后门3 靠近车厢1处,因此,在一个优选例中,集液槽7的长度不短于车厢1宽度,以保证集液槽7 的开口能够将滴漏的废液6全部接收。进一步地,在一个变化例中,集液槽7采用可拆式安装在车厢后门3下方,例如,通过螺栓连接集液槽7和车厢后门3底部,在需要拆卸集液槽7时,只要松开螺栓就能将集液槽7从车厢后门3上拆除。集合参考图4示出的集液槽,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为方便集液槽7的使用维护, 在车厢1底部设两平行滑槽框12,集液槽7对应滑槽框12的两侧边设置有两滑杆401,滑槽框12和滑杆401组成的平移机构使集液槽7可在滑槽框12内移动。为了能够控制集液槽7可在滑槽框12内移动至特定位置后固定,在一个优选例中,在滑杆401上设置一个运料锁孔22和一个装、卸料锁孔11,滑槽框12上设置有锁紧机构16,锁紧机构16插在运料锁孔22中时,集液槽7开口正对车厢后门3,滴漏的废液6会进入集液槽7 ;锁紧机构16插在装、卸料锁孔11中时,集液槽7位于车厢1底部,集液槽7 开口与车厢1底部贴合,集液槽7与车厢后门3不接触,此时滴漏的废液6不会进入集液槽 7。更进一步地,集液槽7上无滑杆12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拉手13,其用于推拉集液槽7在滑槽框12中移动,拉手13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也可以在集液槽7上无滑杆12 的多个侧面上都设置拉手13,这样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在此不予赘述。再参考图2或图3中的集液箱16,可以将集液箱16焊接在车厢1底部,如图5所示,集液箱16为方体,在一个变化例中,集液箱也可以采用桶形或者其它的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现有技术实现,其中,在集液箱的侧面设置有两个可开清洗口,其中图5中示出一个可开清洗口 501,另一个在图5中不可见,在需要清洗集液箱,这样的可开清洗口 501用于打开,从而能够进行内部冲洗。集液箱16的体积可以设置足够大,为保证行车方便,集液箱16应设置在距离地面至少三十公分的距离,集液箱16的底部设置放液口 18用于排液,在一个变化例中,在集液箱16设置用于排液的阀门来排放集液箱16内的废液。更为优选地,集液槽7底部的出液口 14的个数为两个,所述集液箱7顶端的入液口 17的个数为两个,两个集液管15分别连接所述两个出液口 14和所述两个入液口 15,如图6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技术以及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所述变化例,这样的变化例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此不予赘述。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所述自卸汽车车厢靠近车厢后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后门与所述车厢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集液槽,安装在所述车厢后门下,所述集液槽竖直向上开口,所述集液槽开口位于所述密封胶条下方,所述集液槽底部设有出液口 ;集液箱,安装在所述车厢尾部底,所述集液箱顶部开设入液口,所述集液箱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不高于所述集液槽底部所在的水平面;集液管,一端连接所述集液槽底部的出液口,一端连接所述集液箱顶端的入液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槽的长度不短于所述车厢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底部设有两平行滑槽框,所述集液槽对应所述滑槽框的两侧边设置有两滑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上设置有一个运料锁孔和一个装、卸料锁孔,所述滑槽框上设置有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插在所述运料锁孔中时,所述集液槽开口正对所述车厢后门,所述锁紧机构插在所述装、卸料锁孔中时,所述集液槽位于所述车厢底部,集液槽开口与所述车厢底部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槽上无滑杆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拉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箱为方体,其侧面设置有两个可开清洗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槽底部的出液口的个数为两个,所述集液箱顶端的入液口的个数为两个,两个集液管分别连接所述两个出液口和所述两个入液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滴漏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箱底部设有放液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自卸汽车运输湿物料的防滴漏新结构,所述自卸汽车车厢靠近车厢后门,其中,所述车厢后门与所述车厢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集液槽,安装在所述车厢后门下,所述集液槽竖直向上开口,所述集液槽开口位于所述密封胶条下方,所述集液槽底部设有出液口;集液箱,安装在所述车厢尾部底,所述集液箱顶部开设入液口,所述集液箱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不高于所述集液槽底部所在的水平面;集液管,一端连接所述集液槽底部的出液口,一端连接所述集液箱顶端的入液口。
文档编号B60R13/06GK202156334SQ201120222380
公开日2012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8日
发明者桂雁滨, 肖金叶 申请人:上海中石化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