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300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主动侧倾控制系统(ARCS),其能够主动地控制稳定杆的侧倾,所述稳定杆连接至一对上臂,所述上臂通过稳定连杆分别安装在车身的两侧。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悬架系统将车轴连接至车身以便控制在行驶的时候从道路传递至所述车轴的振动或冲击不被直接传递至车身。因此,车辆的悬架系统避免车身和货物受到损坏并且改善乘坐的舒适度。如图1所示,这样的悬架系统包括减缓来自于道路的冲击的底盘弹簧101、减小底盘弹簧101的自由振动并且改善乘坐舒适度的减振器103和抑制车辆侧倾(这意味着车辆相对于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倾斜)的稳定杆105。于此,稳定杆105包括直线部分和两端。所述直线部分的两侧被安装在车身107上,并且两端通过稳定连杆113被安装在下臂109或者作为悬架臂的支撑杆。因此,在左侧和右侧的车轮111向着相同方向(向上的方向或向下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稳定杆105不工作。相反,在左侧和右侧的车轮111向着相反方向移动(一侧向上移动并且另一侧向下移动)的情况下,稳定杆105被扭曲并且通过扭转回复力来抑制车身107的侧倾。即,在左侧和右侧的车轮的转向或高度由于车辆的颠簸或回弹而彼此不同的情况下,当车身107通过离心力向着转向轴倾斜时,稳定杆105被扭曲并且通过扭转回复力来稳定车身部分。然而,由于常规的稳定杆105具有恒定的扭转刚度,因此仅仅借助于稳定杆105的扭转弹力不足以保障在各种行驶条件下的转向稳定性。目前,已经开发出如图2所示的具有致动器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所述致动器具有液压缸115并且被连接至稳定杆105的一端以便于主动地控制侧倾。所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使用液压缸115来代替连接下臂109和稳定杆105的一端的稳定连杆113以便于改变介于稳定杆105的一端和下臂109之间的连接长度。因此,稳定杆105的扭转刚度被改变。S卩,根据所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液压缸115的下端被连接至下臂109并且液压缸115的活塞杆117的前端通过球形接头119被连接至稳定杆105的一端。根据所述主动侧倾(roll)控制系统,电控单元(ECU)基于输出自车辆的加速传感器、高度传感器和转向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包括阀、液压泵等的液压系统以便于增强车辆的侧倾。然而,液压缸115的下端应该通过单独的支架121被组装,支架121具有在下臂109之下突出的下端以便于保障液压缸115 (即致动器)的操作行程至最大值。这样的布局能够被设计但是生产能力可能恶化。由于液压缸115被用作所述致动器,用于产生和递送液压的组件(即液压泵、液压管路、阀等)应该是必需的。公开于本发明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主动侧倾(roll)控制系统,其具有通过由驱动单元控制在悬架臂上的稳定连杆的安装位置以便改变所述稳定连杆的安装位置来主动地控制车辆的侧倾刚度的优点,所述驱动单元被设置在所述悬架臂的一侧部分并且通过马达驱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其提供了一种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当被安装在悬架臂上时,所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能够被轻易地控制并且可以具有便利的布局。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面,主动侧倾控制系统通过将球形接头应用于稳定连杆的连接部分以及将滚珠轴承应用于连接器来使摩擦力最小化从而增强操作效率。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主动侧倾控制系统适用于根据车辆的行驶条件,通过调节稳定连杆的安装位置来主动地控制车辆的侧倾刚度,所述稳定连杆连接悬架臂和在所述悬架臂上的车辆的稳定杆,所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可以包括驱动单元和稳定连杆,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与所述悬架臂的一侧连接的外壳、在所述外壳中设置的轨道板和可滑动地接受于所述轨道板中并且能够沿着所述轨道板移动的连接器,所述稳定连杆的一端可以与所述稳定杆的一端连接并且其另一端可以通过第一接头与所述连接器连接。所述外壳向上开口,所述外壳的一侧与所述悬架臂接合,并且所述外壳的一端通过第二接头与转向节连接,其中在所述轨道板上形成导轨,其中所述驱动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可以具有螺旋轴,所述螺旋轴沿着所述轨道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被安装在所述外壳上,其中所述连接器在所述轨道板中通过在所述连接器下部形成的螺旋孔与所述螺旋轴接合,并且所述连接器通过连接至所述连接器的滚珠轴承由所述轨道板可滑动地支撑,并且在其上部安装所述第一接头,其中盖被安装在向上开口的所述外壳的上部并且可以包括对应于所述连接器操作距离的狭槽。所述悬架臂是下臂,该下臂与车辆的辅助框架和转向节连接。所述第一接头是球形接头并且所述球形接头的球头销通过压配合或摆碾而被组装至所述连接器的上部。在所述稳定连杆的一端整体形成螺母外壳并且所述螺母外壳与所述第一接头接
口 ο所述第二接头是球形接头。在所述轨道板的中心形成空间并且所述螺旋轴被设置在所述空间上。所述轨道板和所述外壳通过螺栓接合。
螺旋轴的端部由轴承支撑,轴承压配合至外壳。所述驱动马达是伺服马达,其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能够受到控制。所述滚珠轴承成对地被连接至所述连接器的两侧。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包括适用于根据车辆的行驶条件主动地控制车辆的侧倾刚度的稳定杆,所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可以包括悬架臂,沿所述悬架臂的上下方向形成穿透狭槽;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安装到所述悬架臂的所述穿透狭槽下部的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轨道板和在所述外壳中沿着所述轨道板设置的连接器,所述驱动单元选择性地沿着所述轨道板线性移动连接器;和稳定连杆,其上端被连接至所述稳定杆的一端,其下部是弯曲的并且其下端通过穿过所述穿透狭槽的接头与所述连接器连接。在所述悬架臂上的底盘弹簧支撑部分的内侧部分附近形成所述穿透狭槽。在盖上形成对应于所述连接器的操作距离的狭槽,并且盖与在所述悬架臂上的所述穿透狭槽的上部接合。所述外壳向上开口,其中在所述轨道板上形成导轨,其中所述驱动单元进一步包括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具有螺旋轴作为旋转轴,所述螺旋轴沿着所述轨道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与所述外壳接合,其中所述连接器在所述轨道板中通过在所述连接器的下部形成的螺旋孔与螺旋轴接合,其中滚珠轴承被设置在所述连接器的两侧并且通过所述导轨可滑动地导向,和其中所述连接器的上部通过球形接头被连接至所述稳定连杆的下端。所述球形接头的球头销通过压配合或摆碾被组装至所述连接器的上部。在所述轨道板的中心形成空间并且所述螺旋轴被设置到所述空间。螺旋轴的端部由轴承支撑,轴承压配合至外壳。所述驱动马达是伺服马达,其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能够受到控制。所述滚珠轴承成对地被连接至所述连接器的两侧。所述悬架臂是下臂,其与车辆的辅助框架和转向节连接。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在悬架臂上的稳定连杆的安装位置来主动地控制车辆的侧倾刚度从而使车辆的转向稳定性可以被增强。特别地,在车辆转向时,稳定连杆的安装位置被移动至悬架臂移动范围处的位置,因此可以实现进一步的侧倾刚度。并且,通过驱动马达,相对于液压供给控制而言不需要包括液压泵、液压阀、液压管等的液压供给系统,因此布局可以被增强。连接器装配有用于连接稳定连杆的球形接头和沿着轨道板移动的滚珠轴承,因此摩擦力可以被减小并且操作效率可以被增强。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他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图1是用于车辆的常规悬架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示意图,其中应用了根据常规技术的用于车辆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前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用于车辆的稳定连杆和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操作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前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操作的示意图。应当了解,附图并不必须是按比例绘制的,其示出了某种程度上经过简化了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在此所公开的本发明的特定的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的尺寸、定向、定位和外形,将部分地由特定目的的应用和使用环境所确定。在这些附图中,在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中,附图标记指代本发明的相同或等效的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具体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在附图中和以下的描述中示出了这些实施例的实例。虽然本发明与示例性实施例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了解,本示出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替换、修改、等效形式以及其它实施例。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对于清楚地解释本发明而言没有必要的组件的描述将被省略。第一和第二可以用于相同的元件,然而并未受限于其次序。为了便于解释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在图3中,左侧将被称作外侧,而右侧将被称作内侧。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前视图,并且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立体分解图。参考图3和图4,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包括稳定杆1、稳定连杆3和设置在下臂7上的驱动单元5,下臂7是悬架臂。于此,稳定杆I包括直线部分和两端。稳定杆I的直线部分的两侧通过安装套管15被安装在辅助框架11中的支架13上。稳定连杆3的上端分别通过球形接头BJ被连接至稳定杆I的一端。
驱动单元5通过外壳21被连接至下臂7的一侧,下臂7是悬架臂,并且驱动单元5通过马达27的操作在外壳21中沿着轨道板23线性移动连接至稳定连杆3下端的连接器25。在下文中,将参考图5来详细描述驱动单元5。驱动单元5包括外壳21、轨道板23、驱动马达27、连接器25和盖29。外壳21向上开口并且通过螺栓与下臂7的一侧接合。在外壳21中,在轨道板23上形成导轨35。在导轨35之间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形状为“V”形的空间37。轨道板23的下部通过螺栓与外壳21接合。驱动马达27与外壳21进行接合并且驱动马达的旋转轴作为螺旋轴39而形成,螺旋轴39贯穿外壳21设置到轨道板23的空间23。螺旋轴39的端部由轴承B可旋转地支撑,轴承B压配合至外壳21。驱动马达27是伺服马达,该伺服马达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能够受到控制。参考图6,在连接器25的下部形成螺旋孔SH,并且滚珠轴承41设置在连接器25的侧面。连接器25在轨道板23中通过螺旋孔SH与螺旋轴39接合。连接器25通过滚珠轴承41由轨道板23的导轨35可滑动地支撑。此时,一对滚珠轴承41被安装在连接器25的上部并且一对滚珠轴承41被安装在连接器25的下部。然而,滚珠轴承41的数目能够被任意设定。连接器25通过第一接头Jl与稳定连杆3的下端连接。第一接头Jl可以是球形接头BJl,并且球形接头BJl的球头销通过压配合或摆碾(orbital forming)被组装至连接器25的上部。在稳定连杆3的一端整体形成螺母外壳43,并且螺母外壳43与第一接头Jl的螺栓部分螺旋接合。对应于连接器25的操作距离,在盖29上形成狭槽S,并且盖29与外壳21的开口的上部接合。连接器25和稳定连杆3穿过盖29的狭槽S连接,并且盖29和外壳21通过螺栓接合。根据车辆的行驶条件,通过驱动安装在下臂7 —侧的驱动单元5的驱动马达27,主动侧倾控制系统控制在下臂7上的稳定连杆3的安装位置。由于稳定连杆3的安装位置被改变,归因于稳定杆I的车辆侧倾刚度可以被增强。换言之,对车辆侧倾的抵抗特性可以被增强,因此转向稳定性可以被提高。在外壳21的一端形成突出部分33并且突出部分33通过第二接头J2被连接至转向节17的下部。第二接头J2可以是球形接头BJ2。将参考图7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操作。在车辆直线运行的情况下,决定在下臂7上的稳定连杆3的安装位置的连接器25位于如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Pl。 如果车辆此种状态转向,则控制器基于由加速传感器、高度传感器和转向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来控制驱动马达27在一个方向上旋转。然后,在螺旋轴39上的连接器25移动至图7中的“P2”,决定在下臂7上的稳定连杆3的安装位置的连接器25位于P2,因此归因于稳定杆I的车辆整体侧倾刚度被增强。即,由于对抗侧倾的抵抗特性被增强,因此车辆的转向稳定性可以被提高。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条件通过驱动驱动马达27来主动地调节在下臂7上的稳定连杆3的安装位置,因此车辆的侧倾刚度可以被增强。当车辆转向时,在下臂7上的稳定连杆3的安装位置被改变,因此更多的对抗侧倾的抵抗特性可以主动地抑制车身的侧倾。并且,通过驱动马达27,对于液压供给控制而言不需要包括液压泵、液压阀、液压管等的液压供给系统,因此布局可以被增强。连接器25装配有用于连接稳定连杆3球形接头BJl和沿着轨道板23移动的滚珠轴承41,因此摩擦力可以被减小并且操作效率可以被增强。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前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立体分解图。参考图8至图10,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包括稳定杆201、稳定连杆203和设置在下臂207上的驱动单元205,下臂207是悬架臂。于此,稳定杆201包括直线部分和两端。稳定杆201的直线部分的两侧通过安装套管215被安装在辅助框架211中的支架213 上。稳定连杆203的上端分别通过球形接头BJ被连接至稳定杆201的一端。下臂207的外部端部通过突出部分233被连接至转向节217的下部,并且在下臂207的上、下的方向上形成穿透狭槽209。穿透狭槽209位于在下臂207上的底盘弹簧支撑部分F的内侧部分的附近。驱动单元205通过外壳221被安装在下臂207的穿透狭槽209的下部,并且通过马达227的操作在外壳221中沿着轨道板223线性移动连接至稳定连杆203下端的连接器225。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0来详细描述驱动单元205。驱动单元205包括外壳221、导轨盘223、驱动马达227和连接器225。外壳221向上开口并且通过螺栓与穿透狭槽209附近的下部接合。在外壳221中,在轨道板223上形成袋状(pocket)的导轨235。在导轨235之间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形状为“V”形的空间237。轨道板223的下部通过螺栓与外壳221接合。驱动马达227与外壳221进行接合并且驱动马达的旋转轴作为螺旋轴239而形成,螺旋轴239贯穿外壳221设置到轨道板223的空间223。螺旋轴239的端部由轴承B可旋转地支撑,轴承B压配合至外壳221。驱动马达227是伺服马达,该伺服马达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能够受到控制。在连接器225的下部形成螺旋孔SH,并且滚珠轴承241设置在连接器225的侧面。
连接器225在轨道板223中通过螺旋孔SH与螺旋轴239接合。连接器225通过滚珠轴承241由轨道板223的导轨235可滑动地支撑。此时,一对滚珠轴承241被安装在连接器225的上部并且一对滚珠轴承241被安装在连接器225的下部。然而,滚珠轴承241的数目能够被任意设定。连接器225通过球形接头BJ与稳定连杆203的下端连接。稳定连杆203的上端通过球形接头BJ被连接至稳定杆201的一端,稳定连杆203的下端是弯曲的并且稳定连杆203的下端穿过穿透狭槽209通过球形接头BJ与连接器225倾斜地连接。球形接头BJ的球头销BS预先通过压配合或摆碾被组装至连接器225的上部。对应于连接器225的操作距离,在盖29上形成狭槽S,并且盖29与在下臂207上的穿透狭槽209的上部接合。连接器225和稳定连杆203穿过盖229的狭槽S连接,并且盖229和外壳221通过螺栓接合。根据车辆的行驶条件,通过驱动安装在下臂207 —侧的驱动单元205的驱动马达227,主动侧倾控制系统控制在下臂207上的稳定连杆203的安装位置。由于稳定连杆203的安装位置被改变,因此归因于稳定杆201的车辆侧倾刚度可以被增强。将参考图11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操作。在车辆直线运行的情况下,决定在下臂207上的稳定连杆203的安装位置的连接器225位于如图11所示的初始位置Pl。如果车辆在这种状态转向,则控制器基于由加速传感器、高度传感器和转向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来控制驱动马达227在一个方向上旋转。然后,在螺旋轴239上的连接器225移动至图11中的“P2”,决定在下臂207上的稳定连杆203的安装位置的连接器225位于P2,进而归因于稳定杆201的车辆整体侧倾刚度被增强。即,由于对抗侧倾的抵抗特性被增强,因此车辆的转向稳定性可以被提高。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条件通过驱动驱动马达227来主动地调节在下臂207上的稳定连杆203的安装位置,因此车辆的侧倾刚度可以被增强。当车辆转向时,在下臂207上的稳定连杆203的安装位置被改变,因此更多的对抗侧倾的抵抗特性可以主动地抑制车身的侧倾。并且,通过驱动马达227,对于液压供给控制而言不需要包括液压泵、液压阀、液压管等的液压供给系统,因此布局可以被增强。并且,稳定连杆203是弯曲的,因此底盘弹簧支撑系统F可以用于连接器225的操作距离从而使归因于稳定连杆203的侧倾刚度可以被增强。连接器225装配有用于连接稳定连杆203的球形接头BJ和用于沿着轨道板223移动的滚珠轴承241,因此摩擦力可以被减小并且操作效率可以被增强。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和“外”是用于参考图中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穷尽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适用于根据车辆的行驶条件通过调节稳定连杆的安装位置来主动地控制车辆的侧倾刚度,所述稳定连杆连接悬架臂上的车辆的稳定杆和悬架臂,所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包含: 驱动单元,其包括外壳、轨道板和连接器,所述外壳与所述悬架臂的一侧连接,所述轨道板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且所述连接器能够滑动地接收于所述轨道板中并且能够沿着所述轨道板移动;和 稳定连杆,其一端与所述稳定杆连接并且另一端通过第一接头与所述连接器枢转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外壳向上开口,所述外壳的一侧与所述悬架臂接合,并且所述外壳的一端通过第二接头与转向节连接, 其中在所述轨道板上形成导轨, 其中所述驱动单元进一步包括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具有螺旋轴,所述螺旋轴沿着所述轨道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被安装到所述外壳, 其中所述连接器在所述轨道板中通过在所述连接器下部形成的螺旋孔与所述螺旋轴接合,并且所述连接器通过连接至所述连接器的滚珠轴承由所述轨道板能够滑动地支撑,并且在连接器上部安装所述第一接头,和 其中盖被安装在向上开口的所述外壳的上部并且包括对应于所述连接器操作距离的狭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悬架臂是下臂,该下臂与车辆的辅助框架和转向节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接头是球形接头并且所述球形接头的球头销通过压配合或摆碾而被组装至所述连接器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在所述稳定连杆的一端整体形成螺母外壳并且所述螺母外壳与所述第一接头螺旋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接头是球形接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在所述轨道板的中心形成空间并且所述螺旋轴被设置在所述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轨道板和所述外壳通过螺栓接口 ο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螺旋轴的一端通过压配合至所述外壳的轴承来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驱动马达是伺服马达,该伺服马达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能够受到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滚珠轴承成对地被连接至所述连接器的两侧。
12.—种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包括适用于根据车辆的行驶条件主动地控制车辆的侧倾刚度的稳定杆,所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包括: 悬架臂,沿所述悬架臂的上下方向形成穿透狭槽;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安装到所述悬架臂的所述穿透狭槽下部的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轨道板和在所述外壳中沿着所述轨道板设置的连接器,所述驱动单元选择性地沿着所述轨道板线性移动所述连接器;和 稳定连杆,所述稳定连杆的上端被连接至所述稳定杆的一端,所述稳定连杆的下部是弯曲的并且所述稳定连杆的下端通过穿过所述穿透狭槽的接头与所述连接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在所述悬架臂上的底盘弹簧支撑部分的内侧部分附近形成所述穿透狭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盖被接合至在所述悬架臂上的所述穿透狭槽的上部,在所述盖上形成对应于所述连接器操作距离的狭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外壳向上开口, 其中在所述轨道板上形成导轨, 其中所述驱动单元进一步包括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具有螺旋轴作为旋转轴,所述螺旋轴沿着所述轨道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与所述外壳接合, 其中所述连接器在所述轨道板中通过在所述连接器的下部形成的螺旋孔与螺旋轴接合 其中滚珠轴承被设置到所述连接器的侧面并且通过所述导轨能够滑动地导向,和 其中所述连接器的上部通过球形接头被连接至所述稳定连杆的下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球形接头的球头销通过压配合或摆碾被组装至所述连接器的上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在所述轨道板的中心形成空间并且所述螺旋轴被设置到所述空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螺旋轴的一端通过压配合至所述外壳的轴承来支撑。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驱动马达是伺服马达,该伺服马达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能够受到控制。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滚珠轴承成对地被连接至所述连接器的侧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悬架臂是下臂,所述下臂与车辆的辅助框架和转向节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其可以被适用于根据车辆的行驶条件,通过调节稳定连杆的安装位置来主动地控制车辆的侧倾刚度,所述稳定连杆连接悬架臂和在所述悬架臂上的车辆的稳定杆,所述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可以包括驱动单元和稳定连杆,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与所述悬架臂的一侧连接的外壳、在所述外壳中设置的轨道板和能够沿着所述轨道板移动的连接器,所述稳定连杆的一端可以与所述稳定杆的一端连接并且其另一端可以通过第一接头与所述连接器连接。
文档编号B60G17/015GK103158474SQ20121029042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2日
发明者李彦求, 张成培, 郑弼永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