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发动机室内具有用于排出流过发动机下方的下方空气流的排气结构的例如挖掘机等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作为工程机械的一例,以挖掘机为例对背景技术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挖掘机包括下部行走体I ;回转自如地搭载在该下部行走体I上的上部回转体2 ;搭载在作为该上部回转体2的基座的上框架3上的各种设备及各种装置;以及安装在上框架3的前部的作业附属装置(也称作挖掘附属装置)5。在搭载在上框架3上的所述各种设备中包含驾驶室4。在图8中,“CW”表示安装在上框架3的后端部上的配重。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设驾驶室4的位置为左侧前部,并以此为基准定义“前后”、“左右”方向。另外,为简化附图及说明,省略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的上框架各部分的详细的图示及说明。在上框架3后部设置有收容发动机6的发动机室7。图9是从后方(背面侧)观察该发动机室7内的装置设置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发动机室7为由上框架3的底板8、板材等发动机护盖部件9、及图8所示的配重CW等包围的、在左右方向长的空间。由上框架3的底板8形成发动机室7的底面。发动机6经由未图示的安装部件设置在该发动机室7内,且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另一方面,在上框架3的底板8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上设置有兼作加强部件与附属装置安装部件的左右一对纵板10、11。该纵板10、1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并设置在底板8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个长度范围,且垂直于底板8。发动机6设置在该纵板10、11的上方。据此,在发动机室7内的发动机6的下方形成有能使空气通过的通风用间隙S。另外,在发动机6的右方设置有风扇12、以及例如散热器或油冷却器等的热交换器13,在发动机6的左方设置有液压泵14。在覆盖发动机室7的上表面的上面壁中,在其右端附近设置有进气口 15。通过风扇12的旋转,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口 15被吸入至发动机室7内,并且该吸入的空气形成在发动机室7内从右侧向左侧流动的冷却用空气流。热交换器13及发动机6通过该空气流被冷却。作为改善上述空气流中如图9中箭头所示地通过通风用间隙S的下方空气流的排出性能的技术,公知的是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86910号所示的技术。基于图9对该公知技术进行说明。在该公知技术中,在发动机室7内的左侧、即液压泵14侧设置有防火壁17。该防火壁17以隔开发动机6与液压泵14之间的方式被设置。防火壁17用于防止从液压泵14泄漏、飞散的雾状油落到发动机6上,准确地说落到包含消声器16的发动机6的排气系统上。另外,在防火壁17的下端与上框架3的底板8之间安装有风路形成部件18。该风路形成部件18呈上部水平设置且下部垂直设置的倒L字形。由风路形成部件18、左纵板10及上框架3的底板8形成连通至通风用间隙S的风路19。另外,通过风路形成部件18及防火壁17在发动机室7内的左侧区域划分形成有排气室20。另外,在风路形成部件18的垂直部分上以开口的方式形成有风路出口 21。在上框架3的底板8中形成排气室20的下表面的部分以开口的方式形成有下部排气口 22。在发动机护盖部件9的上面壁中形成排气室20的上表面的部分设置有上部排气口 23。通过通风用间隙S的下方空气流通过风路19及风路出口 21进入排气室20,并从两个排气口 22、23排出至外部。根据以上结构,能使下方空气流的排气侧的流动顺畅而提高排风性能。在以上的公知技术中,液压泵14贯通防火壁17并进入排气室20内。因此,从排气室20外部通过两个排气口 22、23能完全看到液压泵14,无法相对于外部完全隔断泵音。因此,存在包含从液压泵14向排气室20的外部直接传出的“直接音”在内的泵音向外部的泄漏量变大的问题。另外,在以上的公知技术中,为了降低泵音的泄漏,可以想到使用如玻璃棉等的吸音材料的方案。在该方案中,为了获得充分的吸音效果,可以想到在包含排气口 22、23附近在内的排气室20的大范围内设置吸音材料的方案。但是,上述方案会造成吸音材料的使用而导致成本升高的新问题,还会造成因在排气侧的大范围内设置吸音材料而导致设置在排气侧的未图示的装置的尺寸及位置受到限制等装置的搭载性变差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能够使流过发动机下方的下方空气流的排风性能优异,且能够抑制泵音的泄漏。本发明所涉及的工程机械,包括发动机室;底板,形成所述发动机室的底面;发动机,以在下方形成通风用间隙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液压泵,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发动机的一方、即所述发动机室的排气侧;风扇,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发动机的另一方、即所述发动机室的进气侧,并通过旋转而形成包含通过所述通风用间隙的下方空气流且从所述进气侧向所述排气侧流动的冷却用空气流;以及排气管,形成为中空体,用于向所述发动机室外部排出所述下方空气流,其中,所述底板的所述排气侧部分设置有排出口,在所述排气管上部设置有用于向该排气管内部导入空气的空气入口,在所述排气管下部设置有用于从该排气管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出口,在所述排气管内部的所述空气入口与所述空气出口之间部分形成有风路,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排气侧,以便从所述空气入口导入至该排气管内部的所述风路中的空气,从所述空气出口通过所述排出口而排出至所述发动机室下方,且便该排气管处于相对于所述排出口遮蔽所述液压泵的状态。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流过发动机下方的下方空气流的排风性能优异,并且能够抑制泵音的泄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工程机械的带有排气管的上框架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上框架的后部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上框架的概略侧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室及设置在其内部的装置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排气管的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上框架的与图2相当的图。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室及设置在其内部的装置的与图4相当的图。图8是作为本发明的适用对象的工程机械的一例的挖掘机的概略侧视图。图9是公知技术中的发动机室及设置在其内部的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结合背景技术的说明,以作为本发明的工程机械的一例的挖掘机为适用对象。(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下(i)至(V)中记载的几点与图8、图9所示的以往技术及公知技术相同。(i)在上框架33的后部设置有收容发动机36的发动机室37 (参照图4)。(ii)发动机室37为通过由上框架33的底板38、板材等发动机护盖部件39、及安装在上框架33的后端部上的配重(省略图示)等包围而形成的、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空间。上框架33的底板38相当于形成发动机室37的底面的底板。发动机36经由未图示的安装部件设置在发动机室37内,且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被设置。(iii)在下部行走体I的车宽方向的上框架33的底板38的中间部上设置有兼作加强部件与附属装置安装部件的左右一对纵板40、41。该纵板40、4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并设置在底板38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个长度范围,且垂直于底板38。发动机36设置在该纵板40、41的上方。据此,在发动机室37内的发动机36的下方形成有能使空气通过的通风用间隙S(参照图4)。具体而言,在发动机36与上框架33的底板38之间形成有通风用间隙S。(iv)在发动机室37内,在发动机36的一侧、即发动机36的左侧设置有液压泵44,而在发动机36的液压泵44的相反侧、即发动机36的右侧设置有风扇42、及散热器或油冷却器等热交换器43。覆盖发动机室37的发动机护盖部件39的上面壁中,在其右端附近的部分设置有进气口 45。通过风扇42的旋转,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口 45被吸入发动机室37内,并且该吸入的空气形成在发动机室37内从右侧向左侧流动的冷却用空气流。在该空气流中包含通过通风用间隙S的下方空气流,热交换器43及发动机36通过该空气流被冷却。(V)在发动机室37内的左侧、即液压泵44侧设置有防火壁47。该防火壁47以隔开发动机36与液压泵44之间的方式被设置。防火壁47是为防止从液压泵44泄漏、飞散的雾状油落在发动机36上,准确地说落在包含消声器46的发动机36的排气系统上而设置。此外,在图1至图3、及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图6中,“W”表示在发动机室37的前方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上框架33的底板38上的隔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上述结构为前提,在防火壁47与位于左侧的排气侧的纵板40上端之间形成有连通至通风用间隙S的排风口 48 (参照图1、图4),并且在发动机室37的排气侧、即比位于左侧的排气侧的纵板40更靠近下方空气流的下游侧的底板设置有排出口 49。S卩,在上框架33的底板38中的位于排气侧的纵板40左侧的部分设置有排出口49。而且,在该排出口 49上设置有排气管50。从排风口 48流出的下方空气流通过该排气管50从排出口 49向外部朝下排出。详细而言,排气 管50在上端具有用于向该排气管50内导入空气的空气入口 51,且在下端具有与排出口 49连通的向下的空气出口 52。排气管50中的上端的空气入口 51与下端的空气出口 52之间的部分形成风路53。排气管50为独立的中空体,以将从空气入口 51导入至风路53中的空气从空气出口 52通过排出口 49向发动机室37下方排出的状态被设置。上框架33的底板38中包含形成发动机室37的底面的部分在内的后端部的外周,通常如图1、图2所示呈大致圆弧状,以便尽可能减小上部回转体2的回转半径。因此,发动机室37的后端也呈沿该上框架33的后端部外周的大致圆弧状。此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上框架33的底板38的底板包括主底板54a和管座板54b。主底板54a占底板38的大部分。该主底板54a中相当于底板38的左后端部的部分缺口。即、主底板54a的缺口部分被设置在底板38中的隔板W的后方位置,且被设置在位于排气侧的纵板40的左侧的区域。管座板54b以覆盖所述缺口部分的方式安装于主底板54a。排出口 49设置在管座板54b中位于所述缺口部分内的部分。排气管50以位于上框架33的左后端部的外周的内侧的方式安装在管座板54b上。详细而言,管座板54b沿上框架33的左后端部的外周而延伸,且具有呈与主底板54a (底板38)的右后端部的外缘相对称的形状的外缘,排气管50设置在该外缘的内侧。在该情况下,排气管50以相对于排出口 49遮蔽液压泵44的状态设置。S卩,无法从发动机室37外部通过排出口 49直接看到液压泵44。换言之,以能获得该液压泵44的遮蔽状态的方式设定排气管50的形状、尺寸、设置位置。另外,排气管50具有以下特征(a)、(b)。(a)排气管50以强化防止由液压泵44发出的噪音即泵音泄漏的效果为目的,而如图示般呈具有一个弯曲部且后视时大致“ < ”形的曲折形状。(b)排气管50在防火壁47的下方,以该排气管50的空气入口 51的下缘与排风口48的下缘处于同一高度位置上的状态设置。此外,排气管50的空气入口 51的下缘与排风口 48的下缘并不限定于设置在完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的情况。也可为排气管50的空气入口 51的下缘的高度位置与排风口 48的下缘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而在上下方向上稍稍错开。另外,通常,如在图4中的排气管50内以双点划线所示,玻璃棉等吸音材料55贴附在排气管50的整个内表面上。如上所述,作为中空体的排气管50以相对于排出口 49遮蔽液压泵44的状态设置在发动机室37的排气侧,因此能通过该排气管50向发动机室37外高效地排出下方空气流,并且能抑制从排出口 49泄漏泵音。另外,在为降低噪音而设置吸音材料时,仅将吸音材料55集中设置在排气管50的内表面这一有限的范围内即能降低噪音,因此能以较少的吸音材料55确保高吸音效果。另夕卜,此时,能抑制因吸音材料55而减少的排气侧的空间,由此排气侧装置的尺寸及位置的限制得到缓和,装置的搭载性得到改善。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获得以下(I)至(V)的效果。(I)排气管50 (风路53)呈具有一个弯曲部的曲折状,因此能通过排气管50内的声音的反射、衰减效果而进一步抑制泵音的泄漏。(II)排气管50以从发动机室37外部通过排出口 49无法直接看到液压泵44整体的方式,以相对于排出口 49完全遮蔽该液压泵44的状态设置,因此,能可靠地防止从液压泵44通过排气管50及排出口 49直接泄漏至外部的“直接音”。因此,噪音降低效果变得更闻。(III)排气管50设置在防火壁47的下方,因此,能防止防火壁47阻碍下方空气流。因此,能提高排气性能、即关于排气风量的性能。(IV)排气管50设置在与排气侧的纵板40相比更靠近下方空气流的下游侧的位置,且防火壁47以在与排气侧的纵板40上端之间形成连通至通风用间隙S的排风口 48的方式被设置,因此,在如本实施方式所列举的挖掘机那样纵板40、41分开存在于发动机室37内的左右两侧的机械中,排气侧的纵板40不会妨碍下方空气流,从而能确保良好的空气流动。(V)排气管50的空气入口 51的下缘与排风口 48的下缘设置在同一高度位置上,因此,从通风用间隙S通过排风口 48的下方空气流以大致水平的流动导入至排气管50内。因此,空气从通风用间隙S导入至排气管50内的路径上的通风阻力小,其结果,促进排风性能的提闻。(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此外,至于该第二实施方式及下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仅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排气管50以位于从上框架33的左后端部外周稍向内侧离开的位置的布局安装在管座板54b上,相对于此,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排气管50以沿着设置在上框架33后端部上的发动机室37的大致圆弧状外周的方式,设置在该发动机室37的外周内侧。根据该结构,无需为设置排气管50而改变发动机室37的外周形状,因此发动机室37无需进行大幅的设计变更与改造。(第三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排气管50包括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上边部50a ;与该上边部50a在下方隔开间隔且与上边部50a平行地设置的下边部50b ;以及连接上边部50a和下边部50b的相同侧的左端部,且相对于上边部50a及下边部50b垂直地设置的纵边部50c。据此,排气管50在后视下呈将大致U字平放的形状。而且,排气管50以在上边部50a与下边部50b之间夹着液压泵44的状态被设置。此外,排气管50的空气入口 51形成在构成上边部50a的上壁、发动机36侧的右侧壁及下壁。另外,空气出口 52形成在下边部50b的下壁上。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不用变更液压泵44的尺寸及位置就能设置排气管50。另外,空气入口 51如上所述地以具有形成在上边部50a的大范围的大开口面积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增大排气管50的吸入空气量。此外,能延长空气入口 51与空气出口 52之间的风路53的长度,因此,能提高降低来自泵的噪音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I)也可将排气管50形成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的弯曲部的曲折形状。(2)排气管50优选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以完全无法从发动机室37外部通过排出口 49直接看到液压泵44整体的方式,以相对于外部完全遮蔽该液压泵44的状态设置,但实际应用中,也可在能确保所需的液压泵44的遮蔽效果,换言之,能确保必要的泵音降低效果的范围内,以相对于外部遮蔽液压泵44并且允许从外部仅直接看到液压泵44的一部分的状态设置排气管。(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排气管50形成为独立的中空体,但也可利用隔板W或发动机护盖部件39、配重等上部回转体的结构体作为排气管的一部分。(4)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挖掘机,能广泛应用于在形成于上框架后部的发动机室内设置发动机,并且在该发动机的一侧设置风扇,在发动机的另一侧、即在风扇的相反侧设置液压泵,且形成通过发动机下方的通风用间隙的下方空气流的工程机械中。例如,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以挖掘机为母体而构成的拆楼机或破碎机等。[实施方式的概要]总结上述实施方式则为如下所述。S卩,所述实施方式的工程机械,包括发动机室;底板,形成所述发动机室的底面;发动机,以在下方形成通风用间隙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液压泵,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发动机的一方(即在所述发动机室内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一侧)、即所述发动机室的排气侧;风扇,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发动机的另一方(即在所述发动机室内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另一侧)、即所述发动机室的进气侧,并通过旋转而形成包含通过所述通风用间隙的下方空气流且从所述进气侧向所述排气侧流动的冷却用空气流;以及排气管,形成为中空体,用于向所述发动机室外部排出所述下方空气流,其中,所述底板的所述排气侧部分设置有排出口,在所述排气管上部设置有用于向该排气管内部导入空气的空气入口,在所述排气管下部设置有用于从该排气管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出口,在所述排气管内部的所述空气入口与所述空气出口之间部分形成有风路,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排气侧,以便从所述空气入口导入至该排气管内部的所述风路中的空气,从所述空气出口通过所述排出口而排出至所述发动机室下方,且便该排气管处于相对于所述排出口遮蔽所述液压泵的状态。
在该结构中,作为中空体的排气管以相对于与外部连接的排出口而遮蔽液压泵的方式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排气侧,因此能通过该排气管向发动机室外部高效地排出下方空气流,并且能抑制从排出口泄漏泵音。另外,在该结构中,在设置吸音材料时,仅集中设置在排气管的内表面这一有限的范围内即能有效地吸收泵音。因此,能以较少的吸音材料确保高吸音效果。另外,排气侧装置的尺寸及位置的限制得到缓和,其结果,装置的搭载性得到改善。另外,在该结构中,发动机室是例如其前侧表面由隔板,其后侧表面由配重,其上侧表面及左右两侧表面由发动机护盖部件,其下侧由底板划分而成的在左右方向长的空间。在上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排气管内部的所述风路呈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的曲折状。根据该结构,能通过排气管的曲折形状来提高排气管内的声音的反射、衰减效果。因此,能进一步抑制泵音泄漏。在上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排气管以从外部通过所述排出口直接看不到所述液压泵的方式设置,以便该排气管处于相对于所述排出口遮蔽所述液压泵的状态。根据该结构,能完全防止“直接音”,因此噪音降低效果变得更高。在上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排气侧设置有隔开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液压泵之间的防火壁,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所述防火壁的下方。根据该结构,不存在防火壁妨碍下方空气流的顾虑,因此能改善排气性能,具体而言改善排气风量性能。此时,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下部行走体;以及搭载在所述下部行走体上的上部回转体,其中,所述上部回转体具有上框架,在所述下部行走体的车宽方向的所述上框架的中央部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板,所述发动机室形成在所述上框架上的后部,所述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室内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设置,所述排气管设置在与所述左右一对纵板中设置在所述排气侧的所述纵板相比更靠近所述下方空气流的下游侧的位置,所述防火壁以在该防火壁与设置在所述排气侧的所述纵板的上端之间形成连通至所述通风用间隙的排风口的状态而设置。根据该结构,在如挖掘机那样纵板存在于发动机室内的左右两侧的机械中,排气侧的纵板不会妨碍下方空气流,从而能确保良好的空气流动。而且,此时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排气管的所述空气入口的下缘与所述排风口的下缘设置在同一高度位置上。在此,排气管的空气入口的下缘与排风口的下缘设置在同一高度位置上是指如下概念,即不仅包含排气管的空气入口的下缘与排风口的下缘设置在完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的情况,在能够实现从通风用间隙通过排风口的下方空气流以大致水平的流动导入至排气管内的条件下,也包含排气管的空气入口的下缘的高度位置与排风口的下缘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但在上下方向上稍偏离的情况。根据该结构,从通风用间隙通过排风口的下方空气流以大致水平的流动导入至排气管内,因此空气流从通风用间隙导入至排气管的路径上的通风阻力降低。因此,有助于提高排风性能。在上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排气管包括上边部;与所述上边部在下方隔开间隔而设置,且与所述上边部平行的下边部;以及连接所述上边部与所述下边部的相同侧的端部,且相对于所述上边部及所述下边部垂直地设置的纵边部,其中,所述排气管,以在所述上边部与所述下边部之间夹着所述液压泵的状态而设置。根据该结构,不用变更液压泵的尺寸及位置就能设置排气管。另外,在该结构中,能以在位于排气管上部的上边部的大范围具有大开口面积的方式形成空气入口,因此能增加向排气管内的吸入空气量。此外,在该结构中,能确保空气入口与空气出口之间的风路的长度较长,因此能提高基于排气管的泵噪音的降低效果。在上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排气管以沿所述发动机室外周的方式设置在该发动机室的内侧。根据该结构,无需为设置排气管而改变发动机室的外周形状。因此,发动机室无需进行大幅的设计变更与改造。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工程机械中,能使流过发动机下方的下方空气流的排风性能优异且能抑制泵音泄漏,且在设置吸音材料时,能以较少的吸音材料确保高吸音效果并改善装置的搭载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室; 底板,形成所述发动机室的底面; 发动机,以在下方形成通风用间隙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 液压泵,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发动机的一方、即所述发动机室的排气侧; 风扇,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发动机的另一方、即所述发动机室的进气侧,并通过旋转而形成包含通过所述通风用间隙的下方空气流且从所述进气侧向所述排气侧流动的冷却用空气流;以及 排气管,形成为中空体,用于向所述发动机室外部排出所述下方空气流,其中, 所述底板的所述排气侧部分设置有排出口, 在所述排气管上部设置有用于向该排气管内部导入空气的空气入口,在所述排气管下部设置有用于从该排气管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出口,在所述排气管内部的所述空气入口与所述空气出口之间部分形成有风路, 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排气侧,以便从所述空气入口导入至该排气管内部的所述风路中的空气,从所述空气出口通过所述排出口而排出至所述发动机室下方,且便该排气管处于相对于所述排出口遮蔽所述液压泵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内部的所述风路呈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的曲折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以从外部通过所述排出口直接看不到所述液压泵的方式设置,以便该排气管处于相对于所述排出口遮蔽所述液压泵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所述排气侧设置有隔开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液压泵之间的防火壁, 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所述防火壁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部行走体;以及 搭载在所述下部行走体上的上部回转体,其中, 所述上部回转体具有上框架, 在所述下部行走体的车宽方向的所述上框架的中央部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板, 所述发动机室形成在所述上框架上的后部, 所述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室内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设置, 所述排气管设置在与所述左右一对纵板中设置在所述排气侧的所述纵板相比更靠近所述下方空气流的下游侧的位置, 所述防火壁,以在该防火壁与设置在所述排气侧的所述纵板的上端之间形成连通至所述通风用间隙的排风口的状态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的所述空气入口的下缘与所述排风口的下缘设置在同一高度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上边部; 与所述上边部在下方隔开间隔而设置,且与所述上边部平行的下边部;以及连接所述上边部与所述下边部的相同侧的端部,且相对于所述上边部及所述下边部垂直地设置的纵边部,其中, 所述排气管,以在所述上边部与所述下边部之间夹着所述液压泵的状态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以沿所述发动机室外周的方式设置在该发动机室的内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其包括用于向发动机室外部排出下方空气流的排气管,在排气管上部设置有用于向该排气管内部导入空气的空气入口,在排气管下部设置有用于从该排气管内部排出空气的空气出口,在排气管内部的空气入口与空气出口之间部分形成有风路,排气管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排气侧,以便从空气入口导入至风路中的空气,从空气出口通过排出口而排出至发动机室下方,且便该排气管处于相对于排出口遮蔽液压泵的状态。据此,能够使流过发动机下方的下方空气流的排风性能优异且能抑制泵音的泄漏。
文档编号B60K13/04GK103057391SQ20121036772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日
发明者土桥知之, 上田员弘, 沼泽大 申请人: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