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6848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遮阳装置技术领域,涉及ー种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汽车上的遮阳设备在实施部位上可分为外置和内置两种,外置一般是用隔热或反射阳光的材料做成车的外形模样,在停车后将其从车内取出并展开放于车顶通过固定带固定于车的四周,从而达到停车时有效避免阳光照射车顶和四周的玻璃而对车内产生高温,从而达到隔热的作用。该技术的不足之处是1.手动收放比较麻烦;2.外置容易被 盗。而内置遮阳目前多为手动遮阳,手动遮阳是通过手动将束缚在左右门柱处或车窗下沿内置于卷管中的布帘展开或收弄从而达到遮阳的作用,手动技术的不足之处是操作比较麻烦。同吋,目前的汽车遮阳装置仅仅作用于四个车窗,并且对车窗的屏蔽面积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解决了目前外置遮阳设备易被盗,内置设备手动收放比较麻烦,对车窗的屏蔽面积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包括支架部分和遮阳帘部分;支架部分包括ー对对称设置的导轨,两个导轨上分別设置有沿导轨长向的滑动槽,滑动槽由左滑槽和右滑槽两个滑槽组成;两个导轨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换向轮,两个导轨的另一端分别依次连接有连接支架与导线管,导线管的一端与连接支架连接,导线管的另一端均与收纳盒连接,收纳盒外壁上沿收纳盒长向开有收纳槽;收纳盒内设置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卷线轮,其中ー个卷线轮还与电机相连,卷线轮上设置有压线器;遮阳帘部分包括顶部布帘,顶部布帘的四条边缘处分别连接有前部布帘、后部布帘、左侧布帘和右侧布帘,前部布帘、左侧布帘、后部布帘和右侧布帘相邻的侧边依次相互连接,前部布帘、后部布帘、左侧布帘和右侧布帘未与其他布帘连接的边缘设置有松紧带,后部布帘未与其他布帘连接的边缘与转轴连接,前部布帘未与其它布帘的连接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滑动链;牵引线一端缠绕在卷线轮上,然后通过导线管、连接支架、滑动槽的左滑槽、然后绕过换向轮后再通过滑动槽的右滑槽、连接支架、导线管、最后固定在卷线轮上形成闭环,前部布帘两端的滑动链分别固定在牵引线上。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干,两个导轨和两个连接支架的底部表面设置有胶条。两个卷线轮上分别设置有压线装置。卷线轮为并列双凹槽的卷线轮。卷线轮为单凹槽卷线轮。[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装置在汽车内部安装,防止被盗,设置了顶部布帘、前部布帘、后部布帘、左侧布帘和右侧布帘,对前、后、左、右车窗完全屏蔽,避免阳光通过车窗对车内产生高温,最大限度的屏蔽车内物品,避免不法分子砸坏车玻璃盗窃物品,保证个人的私密空间不受侵犯,并且对布帘采用了电动收放,操作简单。

图I是本实用新型遮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遮阳装置中支架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遮阳装置中收纳盒内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遮阳装置中遮阳帘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I.导轨,2.收纳盒,4.导线管,5.连接支架,6.滑动槽,7.前部布帘,8.后部布帘,9.右侧布帘,10.左侧布帘,11.顶部布帘,12.收纳槽,13.电机,14.转轴,16.卷线轮,21.松紧带,22.滑动链,23.牵引线,24.换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的结构,如图I所示,包括支架部分和遮阳帘部分。其中支架部分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ー对对称设置的导轨1,两个导轨I上分別设置有沿导轨I长向的滑动槽6,滑动槽6由左滑槽和右滑槽两个滑槽组成。两个导轨I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换向轮24,两个导轨I的另一端分别依次连接有连接支架5与导线管4,导线管4的一端与连接支架5连接,导线管4的另一端均与收纳盒2连接,沿收纳盒2外壁上沿收纳盒2长向开有收纳槽12。两个导轨I和两个连接支架5的底部表面设置有胶条。收纳盒2内的结构如图3所示,收纳盒2内设置有转轴14,转轴14的两端设置有卷线轮16,卷线轮16可以为并列双凹槽的卷线轮,也可以为单凹槽卷线轮,卷线轮16上设置有压线器,其中ー个卷线轮16还与电机13连接。其中遮阳帘部分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顶部布帘11,顶部布帘11的四条边缘处分别连接有前部布帘7、后部布帘8、左侧布帘10和右侧布帘9,前部布帘7、左侧布帘10、后部布帘8和右侧布帘9相邻的侧边依次相互连接,前部布帘7、后部布帘8、左侧布帘10和右侧布帘9未与其他布帘连接的边缘设置有松紧带21,后部布帘8未与其他布帘连接的边缘与转轴14连接,前部布帘7未与其它布帘的连接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滑动链22。当卷线轮16为并列双凹槽的卷线轮时,牵引线23 —端缠绕在卷线轮16上,然后通过导线管4、连接支架5、滑动槽6的左滑槽、然后绕过换向轮24后再通过滑动槽6的右滑槽、连接支架5、导线管4、最后固定在卷线轮16上,使牵引线23形成一个闭环,其中前部布帘7两端的滑动链22分别固定在牵引线23上。当卷线轮16为单凹槽卷线轮时,牵引线23是首尾相连,类似于传动皮帯。牵引线23在卷线轮16上、然后通过导线管4、连接支架5、滑动槽6的左滑槽、然后绕过换向轮24后再通过滑动槽6的右滑槽、连接支架5、导线管4、最后固定在卷线轮16上形成一个闭环,运行方式也是循环运行。导线管4分为上导线管与下导线管,牵引线23分别从上导线管与下导线管穿入穿出。[0024]本实用新型遮阳装置,通过导轨I底部的胶条将导轨I固定在汽车外顶部和前后挡风玻璃的两边,连接支架5通过底部的胶条分别固定在车后左右雨水槽处,并将导线管4的一端固定在连接支架5上,另一端固定在收纳盒2上,将收纳盒2固定在后备箱内。将牵引线23的一端预先缠绕在卷线轮16上,另一端通过导线管4、连接支架5、滑动槽6的左滑槽、然后绕过换向轮24后再通过滑动槽6的右滑槽、连接支架5、导线管4最后固定在卷线轮16上,遮阳帘在一端转轴上。当需要使用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13正转,转轴14和卷线轮16、遮阳帘同轴转动。这时闭环线开始循环。卷线轮16排线,同时遮阳帘在转轴14上与卷线轮16同轴反向运行退布。固定在牵引线23上的滑动链22带动转轴14退出的遮阳面料,通过车顶上的滑动槽6向车的前挡运行和展开,以达到有效的屏蔽车顶和前后左右玻璃,从而达到遮阳和屏蔽隐私的作用。这样在停车后,遮阳帘可以对车窗进行全方面的屏蔽,一是可以遮阳抗紫外线,ニ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屏蔽车内的物品,防止别人见财起意,砸坏车窗盗窃和屏蔽隐私。
当不需要使用时,通过遥控器控制,电机13反转,转轴14和卷线轮16、遮阳帘同轴转动,这时闭环线开始循环。卷线轮16排线,同时遮阳帘在转轴14上与卷线轮16反向运行进行卷布,固定在牵引线23上的滑动链22在轨道中带动遮阳面料,向收纳盒方向运行。从而完成遮阳帘的收卷。
权利要求1.一种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部分和遮阳帘部分; 所述支架部分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导轨(I ),两个导轨(I)上分别设置有沿导轨(I)长向的滑动槽(6),滑动槽(6)由左滑槽和右滑槽两个滑槽组成;所述两个导轨(I)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换向轮(24),所述两个导轨(I)的另一端分别依次连接有连接支架(5)与导线管(4),导线管(4)的一端与连接支架(5)连接,导线管(4)的另一端均与收纳盒(2)连接,收纳盒(2)外壁上沿收纳盒(2)长向开有收纳槽(12);所述收纳盒(2)内设置有转轴(14),转轴(1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卷线轮(16),其中一个卷线轮(16)还与电机(13)相连,所述卷线轮(16)上设置有压线器; 所述遮阳帘部分包括顶部布帘(11),顶部布帘(11)的四条边缘处分别连接有前部布帘(7)、后部布帘(8)、左侧布帘(10)和右侧布帘(9),所述前部布帘(7)、左侧布帘(10)、后部布帘(8)和右侧布帘(9)相邻的侧边依次相互连接,所述前部布帘(7)、后部布帘(8)、左侧布帘(10)和右侧布帘(9)未与其他布帘连接的边缘设置有松紧带(21),所述后部布帘(8)未与其他布帘连接的边缘与转轴(14)连接,所述前部布帘(7)未与其它布帘的连接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滑动链(22);牵引线(23)—端缠绕在卷线轮(16)上,然后通过导线管(4)、连接支架(5)、滑动槽(6)的左滑槽、然后绕过换向轮(24)后再通过滑动槽(6)的右滑槽、连接支架(5)、导线管(4)、最后固定在卷线轮(16)上形成闭环,所述前部布帘(7)两端的滑动链(22)分别固定在牵引线(23)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导轨(I)和两个连接支架(5)的底部表面设置有胶条。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卷线轮(16)上分别设置有压线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轮(16)为并列双凹槽的卷线轮。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轮(16)为单凹槽卷线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轿车车顶电动遮阳装置,两个导轨上分别设置有沿导轨长向的滑动槽,两个导轨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换向轮,两个导轨的另一端分别依次连接有连接支架与导线管,导线管一端与收纳盒连接;遮阳帘部分的后部布帘与转轴连接,前部布帘设置有滑动链;牵引线一端缠绕在卷线轮上,然后通过导线管、连接支架、滑动槽的左滑槽、然后绕过换向轮后再通过滑动槽的右滑槽、连接支架、导线管、最后固定在卷线轮上,前部布帘两端的滑动链分别固定在牵引线上。本实用新型遮阳装置,解决了目前外置遮阳设备易被盗,内置设备手动收放比较麻烦,对车窗的屏蔽面积小的问题。
文档编号B60J3/02GK202439541SQ201220016098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3日
发明者赵君 申请人:赵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