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698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解决目前混联混合动力汽车对电机依赖性大,以及当前的行星式混联混合动力汽车不能完全实现并联模式以致传动效率不够优化的问题,该系统包括发动机、一号电机、逆变器、超级电容、二号电机、前行星排、后行星排、离合器、系统输出轴和系统输入轴,发动机通过联轴器与系统输入轴连接,前行星排套装在系统输入轴的右端,一号电机空套在系统输入轴的左端,一号电机的右端与前行星排的左端为花键连接,离合器与前行星排为花键连接,前行星排与系统输出轴为花键连接,后行星排套装在系统输出轴上,二号电机空套在系统输出轴的右端,二号电机的左端与后行星排的右端为花键连接。
【专利说明】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更确切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面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节能、环保成为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混合动力汽车是目前最有效的节能汽车方案,其驱动系统有串联、并联和混联三种形式。串联能实现发动机的最优控制,但是全部能量都会经过二次转换,损失较大;并联能实现较好的传动效率,但是发动机与输出轴机械连接,不能保证发动机始终处于较优的工作区域内;而混联能结合串联和并联的优点,规避二者的缺点,是最为优化的构型方案。
[0003]当前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主要采用行星机构作为功率分流装置,典型的结构形式包括丰田的THS系统(丰田混合动力系统)和通用的AHS系统(高级混合动力系统)。其中,丰田的THS系统采用单行星排结构,属于单模功率分流装置,它只能实现输入式功率分流一种模式,这种THS系统的优点是在实现电子无级变速(EVT)功能的同时,拥有简单的结构,控制相对容易,但是THS系统的齿圈直接连接到输出轴,其对电机的依赖性较大,为了提供良好的动力性,需要在系统中选用功率等级和输出转矩较大的电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整车成本和安装的困难程度;另外,THS系统由于只能实现输入式功率分流一种模式,因此其在高速区的传动效率较小。通用公司的AHS系统采用双排或三排行星机构来实现功率分流,可以实现输入式功率分流和复合式功率分流两种模式,因为两种模式的相互弥补,使得AHS的传动效率在整个车速区域内都能维持较高的水平,这一点AHS是优于THS的,然而AHS系统内往往需要多个离合器的控制来实现模式切换,这使整个系统的结构十分复杂,控制难度也增大了很多。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目前混联混合动力汽车对电机依赖性大,需要大电机来提供足够的驱动力的问题,以及当前的行星式混联混合动力汽车不能完全实现并联模式以致传动效率不够优化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结合附图: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1、一号电机2、逆变器4、超级电容5、二号电机7、前行星排和后行星排,其中,前行星排包括前行星排齿圈11、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前行星排太阳轮13、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一号套筒19、二号套筒23、一号调整垫片
22、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1、前行星排齿圈套20、4个结构相同的一号销轴套筒18、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销轴17与8个结构相同的一号垫片15 ;后行星排包括后行星排齿圈6、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26、后行星排太阳轮9、后行星排行星架10、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29、4个结构相同的二号销轴套筒28、八个结构相同的二号垫片25、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销轴27 号电机2与前行星排太阳轮13为花键连接,二号电机7与后行星排太阳轮9为花键连接,一号电机2和二号电机7分别通过电缆线与逆变器4连接,逆变器4通过电缆线与超级电容5连接;该系统还包括离合器3、系统输出轴8、系统输入轴14,其中,发动机I通过联轴器与系统输入轴14连接,一号电机2空套在系统输入轴14的左端,前行星排套装在系统输入轴14的右端,一号电机2的右端与前行星排中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左端为花键副连接,离合器3套装在前行星排中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左端为花键副连接,前行星排的右端与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为花键副连接,后行星排套装在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二号电机7空套在系统输出轴8的右端,二号电机7的左端与后行星排的右端为花键副连接。
[0006]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中,系统输入轴14、一号电机2、离合器3、前行星排、后行星排、二号电机7、系统输出轴8的回转轴线共线。
[0007]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中,离合器3包括有机壳32、环形活塞33、密封圈34、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压盘37、卡环38、离合器毂39、弹簧底座40、四个结构相同的弹簧41与小卡环42 ;离合器毂39与前行星排中的前行星排太阳轮9的中部为花键副连接,离合器毂39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花键副连接,弹簧底座40套装在离合器毂39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上为转动连接,四个结构相同的弹簧41依次放入弹簧底座40上的四个凹槽内,环形活塞33套装在机壳32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上为滑动连接,在与机壳32中心孔壁相连接的左侧圆环壁上设置一个进油口 A,机壳32的内侧圆柱面与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之间为花键副连接,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为相间安装,在常态下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之间为间隙配合,在相间安装的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的右侧安装有压盘37。
[0008]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中,离合器毂39为一环形元件,离合器毂39的中心孔加工有内花键,用于与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中段花键轴连接,离合器毂39的外侧圆面上加工有等间距的三个花键槽,三个花键槽分别与三个钢片36的内花键配合;离合器毂39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上加工有—环槽,小卡环42装入卡环槽内,并与弹簧底座40右端面接触连接;弹簧底座40上均匀分布有四个均布的凹槽,分别用于放置四个弹簧41 ;在环形活塞的外侧圆面上加工有一凹槽,并加装密封圈34 ;在机壳32的内圆面上加工三个等距离的花键槽,分别与三个摩擦片35的外花键配合。
[0009]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中,系统输出轴8为阶梯轴,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与前行星排齿圈套20的右端中心孔花键连接;系统输出轴8在后行星排太阳轮9的左端加工有凸缘段,凸缘段与后行星排行星架10的中心孔为过盈配合;系统输出轴8穿过后行星排太阳轮9并与后行星排太阳轮9转动连接;二号电机7空套在系统输出轴8的中段,系统输出轴8穿过二号电机的7的空心实现转动连接;系统输出轴8的右端连接整车驱动桥。
[0010]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中,一号电机2与前行星排太阳轮13为花键连接,系统输入轴14穿过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空心与前行星排行星架过盈配合,前行星排齿圈11的右端与前行星排齿圈套20的左端为花键连接,前行星排齿圈套20中心孔的右端采用花键副与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连接;前行星排行星架是一组合件,其由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与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1组成,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1与前行星排行星架12通过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的连接爪43焊接成为一体。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分别通过前行星排行星轮销轴17均匀地分布在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上,安装在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上的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的外侧齿和前行星排齿圈11的内齿相啮合,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的内侧齿和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齿相Ρ?合。
[0011]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中,后行星排还包括三号套筒24、四号套筒31及二号调整垫片30,三号套筒24和四号套筒31分别安装在后行星排太阳轮9的两端,二号调整垫片30与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29螺栓连接,二号调整垫片30的中心孔与后行星排太阳轮9为转动连接,后行星排太阳轮9与二号电机7为花键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相比现有的单模行星式混合动力系统,能实现并联模式,能获得更好的综合传动效率和整车燃油经济性。
[0014]2.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相对于现有的混合动力系统,结构简单、紧凑,所需安装空间较小,只有一个离合器,易于控制。
[0015]3.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实现电子无级变速功能,保证发动机工作在最佳燃油经济区,降低油耗。
[0016]4.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实现纯电动启车模式,消除发动机的怠速油耗,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
[0017]5.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实现车辆制动动能的回收,明显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0018]6.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中的发动机和超级电容可以同时输出能量,提高了车辆的动力性能。
[0019]7.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减少制动器的使用次数和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其维修、保养费用。
[0020]8.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可以选用较小功率的发动机满足车辆的正常行驶要求,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0021]9.在选用相同动力源总成的条件下,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相对于现有的混合动力系统,可以输出更大的驱动力矩,提供更好的整车动力性;在输出相同驱动力的条件下,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可以选用峰值转矩较小的二号电机,减小了系统对电机的依赖性。
[0022]10.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使用超级电容,能获得更大的输出功率,提高整车动力性,也能更有效的回收制动能量,明显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4]图1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的不意图;
[0025]图2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中前行星排结构组成的主视图;[0026]图3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中前行星排拆去齿圈套后的右视图;
[0027]图4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中后行星排结构组成的主视图;
[0028]图5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中离合器的结构组成的主视图;
[0029]图6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组成的主视图;
[0030]图7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中发动机的万有特性图;
[0031]图8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中一号电机的万有特性图;
[0032]图9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中二号电机的万有特性图;
[0033]图中:1.发动机,2.—号电机,3.离合器,4.逆变器,5.超级电容,6.后行星排齿圈,7.二号电机,8.系统输出轴,9.后行星排太阳轮,10.后行星排行星架,11.前行星排齿圈,12.前行星排行星架,13.前行星排太阳轮,14.系统输入轴,15.—号垫片,16.前行星排行星轮,17.前行星排行星轮销轴,18.—号销轴套筒,19.一号套筒,20.前行星排齿圈套,21.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2.—号调整垫片,23.二号套筒,24.三号套筒,25.二号垫片,26.后行星排行星轮,27.后行星排行星轮销轴,28.二号销轴套筒,29.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30.二号调整垫片,31.四号套筒,32.机壳,33.环形活塞,34.密封圈,35.摩擦片,36.钢片,37.压盘,38.卡环,39.离合器毂,40.弹簧座,41.弹簧,42.小卡环,43.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连接爪,A.进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003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油电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即提供一种以双行星排作为机电耦合装置的油电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以实现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电子无级变速功能,控制发动机工作在最佳燃油经济区,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实现超低排放,同时克服目前混联混合动力汽车对电机依赖性大,需要大电机来提供足够的驱动力的缺点,另外,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由于离合器的加入,能完全实现并联模式,获得更优化的综合传动效率和整车燃油经济性。
[0036]参阅图1与图6,本发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主要由发动机
1、一号电机2、离合器3、逆变器4、超级电容5、二号电机7、系统输出轴8、系统输入轴14、前行星排和后行星排组成。发动机I通过联轴器与系统输入轴14连接,一号电机2套装在系统输入轴14的左端上,一号电机2的右端与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左端为花键副连接,离合器3通过离合器毂39与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中部为花键副连接,前行星排套装在系统输入轴14的右端,系统输入轴14装入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中心孔内,系统输入轴14的右端凸缘段与前行星排行星架12的中心孔为过盈配合,前行星排通过前行星排齿圈套20的右端与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为花键副连接,后行星排套装在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凸缘段与后行星排行星架10为过盈配合,二号电机7空套在系统输出轴8的右端,二号电机7的左端与后行星排太阳轮9的右端为花键副连接。此外,一号电机2和二号电机7分别通过电缆线与逆变器4连接,逆变器4通过电缆线与超级电容5连接。系统输入轴14、一号电机2、离合器3、前行星排、后行星排、二号电机7、系统输出轴8的回转轴线共线。
[0037]参阅图2、图3与图6,本发明所采用的前行星排主要由前行星排齿圈11、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前行星排太阳轮13、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一号套筒19、二号套筒
23、一号调整垫片22、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1、前行星排齿圈套20、4个结构相同的一号销轴套筒18、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销轴17与8个结构相同的一号垫片15组成。
[0038]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分别通过前行星排行星轮销轴17均匀地分布在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上,前行星排行星轮销轴17的大头端与前行星排行星架12的沉头孔为过盈配合,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的回转轴线位于距前行星排行星架12回转轴线等半径的圆周上,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的回转轴线和前行星排行星架12的回转轴线相平行,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与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销轴17之间为转动连接,为了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在两者之间安装有一号销轴套筒18为转动连接,安装在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上的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的外侧齿和前行星排齿圈11的内齿相啮合,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的内侧齿和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齿相啮合。前行星排齿圈11的右端与前行星排齿圈套20的左端为花键副连接,前行星排齿圈套20中心孔的右端采用花键副与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连接。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与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1组成一组合件,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1与前行星排行星架12通过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的连接爪43焊接成为一体。为了便于调整前行星排的轴向位置,在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1上加装一号调整垫片22为螺栓连接,一号调整垫片22的中心孔套装在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左端为非接触连接。在前行星排行星轮16与前行星排行星架12及前行星排行星轮16与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1的配合处的前行星排星轮销轴17上套装有一号垫片15,一号垫片15与前行星排行星轮销轴17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的安装有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的前行星排行星架12的中心通孔与系统输入轴14的右端凸缘段为过盈配合。
[0039]参阅图1、图4与图6,本发明所采用的后行星排主要由后行星排齿圈6、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26、后行星排太阳轮9、后行星排行星架10、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29、4个结构相同的二号销轴套筒28、八个结构相同的二号垫片25、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销轴27、三号套筒24、二号调整垫片30、四号套筒31组成。
[0040]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26分别通过后行星排行星轮销轴27均匀地分布在后行星排行星架10上,后行星排行星轮销轴27的大头端与后行星排行星架9的沉头孔为过盈配合,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26的回转轴线是在距后行星排行星架9的回转轴线等半径的圆周上,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26的回转轴线和后行星排行星架10的回转轴线相平行,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26与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销轴27之间为转动连接,为了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在两者之间安装有二号销轴套筒28为转动连接,安装在后行星排行星架10上的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26的外侧齿和后行星排齿圈6的内齿相啮合,4个结构相同的后行星排行星轮26的内侧齿和后行星排太阳轮9的齿相啮合。后行星排太阳轮9的右端与二号电机7的输出端为花键副连接。后行星排齿圈6通过焊接固连在机壳32上,且壳体32用于容纳整个系统。后行星排行星架10与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29组成一组合件,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29与后行星排行星架10通过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29上的连接爪焊接成为一体。为了便于调整后行星排的轴向位置,在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29上加装二号调整垫片30,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29与二号调整垫片30为螺栓连接,二号调整垫片30空套在后行星排太阳轮9上,且二号调整垫片30的中心孔与后行星排太阳轮9同轴,在后行星排行星轮26与后行星排行星架10及后行星排行星轮26与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29之间的后行星排行星轮销轴27上加装二号垫片25,二号垫片25与后行星排行星轮销轴27之间为转动连接。后行星排行星架10的左端内孔与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大轴颈段为过盈配合。
[0041]所述的系统输出轴8设置为阶梯轴。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与前行星排齿圈套20的右端中心孔为花键副连接。系统输出轴8在后行星排太阳轮9的左端加工一大直径轴段,即凸缘段,凸缘段与后行星排行星架10的中心孔为过盈配合。系统输出轴8插入后行星排太阳轮9的中心孔内为转动连接,为减小接触表面的摩擦,在后行星排太阳轮9的两端分别加装三号套筒24和四号套筒31。所述的二号电机7空套在系统输出轴8的中段,即系统输出轴8插入二号电机7的中心孔内为转动连接。系统输出轴8的右端连接整车驱动桥,用于将动力输出。在系统输出轴8的回转轴线上从左到右加工一长盲孔,并在系统输出轴8上,即和后行星排太阳轮9配装部分沿径向加工2-3个和中轴线上的长盲孔相通的径向通孔,其作用是输送润滑油。
[0042]参阅图5与图6,本发明所述的离合器3为一组合件,主要包括机壳32、环形活塞33、密封圈34、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压盘37、卡环38、离合器毂39、弹簧底座40、四个结构相同的弹簧41、小卡环42。
[0043]所述的离合器毂39为一环形元件,其中心孔加工有内花键,用于与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中段中空的花键轴连接。离合器毂39的外侧圆柱面上加工有等间距的三个花键槽,分别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的内花键配合。所述的弹簧底座40也是一环形元件,弹簧底座40套装在离合器毂39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上,其中心孔与离合器毂39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为转动连接,为了限制弹簧底座40的位置,在离合器毂39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上加工了一卡环槽,装入小卡环42。在弹簧底座40上加工了四个均布的凹槽,四个结构相同的弹簧41依次放入凹槽内。所述的环形活塞33的中心孔套装在机壳32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上为滑动连接,机壳32套装在离合器毂39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上为转动连接,环形活塞33的左端面与机壳32右侧的环形槽形成环形液压油缸,在与机壳32中心孔壁相连接的左侧圆环壁上设置一个进油口 A。为了保证环形活塞33与机壳32所形成的液压油缸的密封性能,在环形活塞33的外侧圆面上加工一个加装密封圈34的凹槽。在机壳32的内侧圆柱面上加工三个等距离的花键槽,分别与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的外花键配合。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为相间安装,摩擦片35与相邻的钢片36之间在通常情况下为间隙配合,只有当液压油被压入液压油缸,推动环形活塞33右移,并形成足够大的压紧力时,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才相互接触并压紧。[0044]所述的发动机1、一号电机2、二号电机7和超级电容5都选用已有产品,具体选型需结合整车基本参数和设计要求,详细说明参阅表I和表2。
【权利要求】
1.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I)、一号电机(2)、逆变器(4)、超级电容(5)、二号电机(7)、前行星排和后行星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离合器(3)、系统输出轴(8)与系统输入轴(14); 发动机(I)通过联轴器与系统输入轴(14)连接,一号电机(2)空套在系统输入轴(14)的左端,前行星排套装在系统输入轴(14)的右端,一号电机(2)的右端与前行星排中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左端为花键副连接,离合器(3)套装在前行星排中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左端为花键副连接,前行星排的右端与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为花键副连接,后行星排套装在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二号电机(7)空套在系统输出轴(8)的右端,二号电机(7)的左端与后打星排的右端为花键副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输入轴(14)、一号电机(2)、离合器(3)、前行星排、后行星排、二号电机(7)与系统输出轴(8)的回转轴线共线。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3)包括有机壳 (32)、环形活塞(33)、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压盘(37)、离合器毂(39)、弹簧底座(40)、四个结构相同的弹簧(41)与小卡环(42); 所述离合器毂(39)与前行星排中的前行星排太阳轮(9)的中部为花键副连接,离合器毂(39)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花键副连接,弹簧底座(40)套装在离合器毂(39)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上为转动连接,四个结构相同的弹簧(41)依次放入弹簧底座(40)上的四个凹槽内,环形活塞(33)套装在机壳(32)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上为滑动连接,在与机壳(32)中心孔壁相连接的左侧圆环壁上设置一个进油口 A,机壳(32)的内侧圆柱面与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之间为花键副连接,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为相间安装,在常态下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之间为间隙配合,在相间安装的三个结构相同的摩擦片(35)与三个结构相同的钢片(36)的右侧安装有压盘(37)。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毂(39)为一环形元件,离合器毂(39)的中心孔为用于和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中段花键轴连接的内花键孔,离合器毂(39)的外侧圆柱面上加工有等间距的三个花键槽,三个花键槽与钢片(36)的内花键配合; 所述的离合器毂(39)中心孔的外侧圆柱面上加工有一卡环槽,小卡环(42)装入卡环槽内,并与弹簧底座(40)右端面接触连接; 所述的弹簧底座(40)上均匀分布有四个用于放置四个结构相同的弹簧(41)的凹槽;在环形活塞的外侧圆面上加工有一个安装密封圈(34)的凹槽; 所述的机壳(32)的内圆面上加工三个等距离的安装三个摩擦片(35)的花键槽。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输出轴(8)为一阶梯轴,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为与前行星排齿圈套(20)右端中心连接的花键轴;系统输出轴(8)中花键轴的右侧设置有和后行星排太阳轮(9)的左端面接触连接的凸缘,在系统输出轴(8)的回转轴线上从左到右加工一长盲孔,并在系统输出轴(8)上,即和后行星排太阳轮(9)配装部分沿径向加工2-3个和中轴线上的长盲孔相通的用于输送润滑油的径向通孔,系统输出轴(8)的右端与整车驱动桥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电机(2)与前行星排太阳轮(13)为花键连接,系统输入轴(14)穿过前行星排太阳轮(13)的空心与前行星排行星架过盈配合,前行星排齿圈(11)的右端与前行星排齿圈套(20)的左端为花键连接,前行星排齿圈套(20)中心孔的右端采用花键副与系统输出轴(8)的左端连接;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与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1)组成一组合件,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21)与前行星排行星架(12)通过前行星排行星架左侧连接爪(43)焊接成为一体;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分别通过前行星排行星轮销轴(17)均匀地分布在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上,安装在前行星排行星架(12)上的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的外侧齿和前行星排齿圈(11)的内齿相啮合,4个结构相同的前行星排行星轮(16)的内侧齿和前行星排太阳轮(13 )的齿相啮合。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星式双模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行星排还包括三号套筒(24)、四号套筒(31)及二号调整垫片(30),三号套筒(24)和四号套筒(31)分别安装在后行星排太阳轮(9)的两端,二号调整垫片(30)与后行星排行星架右侧(29)螺栓连接,二号调整垫片(30)空套在后行星排太阳轮(9)上,且二号调整垫片(30)的中心孔与后行星排太阳轮(9) 同轴,后行星排太阳轮(9)与二号电机(7)为花键连接。
【文档编号】B60K6/44GK103448529SQ201310410243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0日
【发明者】曾小华, 杨南南, 尚明利, 张昶, 朱光海, 陈慧勇, 李相华, 王庆年, 李高鹏, 彭宇君 申请人:吉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