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动力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7459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太阳能动力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动力汽车,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新型动力汽车。
背景技术
当前,在国家的节能减排倡导下,电动汽车由于其无污染、资源消耗低的优点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动汽车技术开始快速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诸多因素,在市场化推广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电动汽车行驶里程短、续航能力不足、需要频繁充电,且充电时间过长是制约电动汽车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在电动汽车上加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无疑是提高续航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目前的太阳能单、多晶硅发电板转换效率不高,难以满足电动汽车行驶的需求。另外,在车体外部大面积设置太阳能发电板,导致行驶中的风阻增大,增加能耗,同时,影响了汽车的整体美观,成为太阳能电动汽车推广普及的瓶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太阳能综合发电系统的动力汽车,通过采用纳米科技的太阳能光电板、智能储能控制模块提高太阳能综合发电系统对储能模块的充电效率。另外,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的设置方式有利于保持车体流线造型,夕卜形美观、实用,且不影响汽车前期设计。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动力汽车,设有储能模块、驱动模块、驱动电机、变速箱、脚踏电门开关和太阳能综合发电系统,储能模块通过驱动模块与驱动电机的供电端连接,脚踏电门开关与驱动模块连接,驱动电机通过变速箱驱动汽车运行,所述的太阳能综合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和智能储能控制模块,在车体顶部设有透明聚光罩,透明聚光罩的边缘嵌在车体顶部设置的卡槽内,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设置在车体顶部与透明聚光罩之间的夹层中,并通过智能储能控制模块与储能模块连接;所述透明聚光罩正对于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的部分为平面透光区,透明聚光罩的其余部分分布有与平面透光区大小和形状均相同的聚光折射区,在聚光折射区的内表面分布有锯齿状的折射聚光条,折射聚光条垂直于聚光折射区中心点与平面透光区中心点的连线,折射聚光条朝向平面透光区的一面垂直于透明聚光罩的表面,折射聚光条背对于平面透光区的一面为斜面。设有补充电系统,该补充电系统包括设置在车体上,并与储能模块连接的市充电插口。所述透明聚光罩的边缘设置有向四周延伸的外檐和向下延伸的卡扣,卡扣嵌在车体顶部与之对应的卡槽内,外檐贴在车体的顶面上。不同聚光折射区内的折射聚光条斜面的坡度与该聚光折射区距离平面透光区的距离呈正比。所述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可采用染料敏化纳米TiO2薄膜太阳能电池板,配以智能化控制器即可对发电板的各个电池板模块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故障模块,确保系统闻效率的稳定运行。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结构方式既适用于小型车辆,也适用于公交车等大型车辆。透明聚光罩既能起到防风、防雨,保护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的作用,又能够与车体平滑衔接,保持车体外部的流线造型,避免风阻增大,并且在车体顶部加装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后,仍保持车身的美观,且不影响汽车前期设计。设置的补充电系统用于在阴雨天气或阳光不足时给储能模块补充电能,该补充电系统可以通过家用市电供电线路充电,也可专门配备汽车充电站用于行程途中的临时充电,甚至可以设置专门的风阻补充发电系统,在需要时利用风阻发电给汽车充电。通过对智能储能控制模块的改进,提高了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向储能模块输充电时的输送效率,大幅缩短充电时间,从而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发电系统的效率,进而有效提高汽车的行驶里程和续航能力。根据长达一年半的实际运行测试,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动力汽车最高时速可达80km — 100km,可连续行驶350—400km,日常使用可一个半月不用补充充电。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各部件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是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的设置方式示意图。图3是透明聚光罩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透明聚光罩中折射聚光条的设置方式示意图。图中标记:1、车体,2、储能模块,3、驱动模块,4、驱动电机,5、变速箱,6、脚踏电门开关,7、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8、智能储能控制模块,9、透明聚光罩,10、卡槽,11、市充电插口,12、外檐,13、卡扣,14、平面透光区,15、聚光折射区,16、折射聚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种太阳能动力汽车,设有储能模块2、驱动模块3、驱动电机4、变速箱5、脚踏电门开关6和太阳能综合发电系统。储能模块2通过驱动模块3与驱动电机4的供电端连接,脚踏电门开关6与驱动模块3连接。驱动模块3根据脚踏电门开关6被踩下的程度控制驱动电机4的供电量,从而控制电机的转速。驱动电机4通过变速箱5驱动汽车运行,变速箱5可采用常规的变速箱结构,设置不同的档位。所述的太阳能综合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和智能储能控制模块8,智能储能控制模块8用于控制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向储能模块供电,并对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产生的电压和电流进行调整,使其适应储能模块的充电需求。智能储能控制模块在太阳能发电中有着重要作用,智能储能控制模块的先进程度对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向储能模块充电时的储存效率有重要影响,对智能储能控制模块的改进能够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发电系统的效率。为了安装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而不破坏车体本身的流线造型和美观,在车体I顶部设置透明聚光罩9,透明聚光罩9的边缘嵌在车体顶部设置的卡槽10内,并在透明聚光罩9与车体顶部之间形成一个夹层。将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设置在车体顶部与透明聚光罩9之间的夹层中,并将其通过智能储能控制模块8与储能模块2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透明聚光罩9与车体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的密封性,可以在透明聚光罩9的边缘设置向四周延伸的外檐12和向下延伸的卡扣13,卡扣13嵌在车体顶部与之对应的卡槽10内,外檐12贴在车体I的顶面上。所述透明聚光罩9正对于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的部分为平面透光区14,透明聚光罩9的其余部分分布有与平面透光区14大小和形状均相同的聚光折射区15,在聚光折射区15的内表面分布有锯齿状的折射聚光条16,折射聚光条16垂直于聚光折射区15中心点与平面透光区14中心点的连线,折射聚光条16朝向平面透光区14的一面垂直于透明聚光罩9的表面,折射聚光条16背对于平面透光区14的一面为斜面。不同聚光折射区15内的折射聚光条16斜面的坡度与该聚光折射区15距离平面透光区14的距离呈正比。平面透光区14可使光线直接通过并照射在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上,聚光折射区15的折射聚光条16使光线折射后聚焦在平面透光区14的正下方。这种设置方式大幅减少了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的使用量,在同等面积的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上使发电效率成倍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动力汽车还设有补充电系统,该补充电系统包括设置在车体I上并与储能模块2连接的市充电插口 11。可以通过家用市电供电线路充电,也可在专门的汽车充电站进行旅途中的临时充电,甚至可以设置专门的风阻发电系统,在需要时利用风阻发电给汽车充电。
权利要求1.一种太阳能动力汽车,设有储能模块(2)、驱动模块(3)、驱动电机(4)、变速箱(5)、脚踏电门开关(6)和太阳能综合发电系统,储能模块(2)通过驱动模块(3 )与驱动电机(4)的供电端连接,脚踏电门开关(6 )与驱动模块(3 )连接,驱动电机(4 )通过变速箱(5 )驱动汽车运行,所述的太阳能综合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和智能储能控制模块(8),其特征在于:在车体(I)顶部设有透明聚光罩(9),透明聚光罩(9)的边缘嵌在车体顶部设置的卡槽(10)内,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设置在车体顶部与透明聚光罩(9)之间的夹层中,并通过智能储能控制模块(8)与储能模块(2)连接;所述透明聚光罩(9)正对于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7)的部分为平面透光区(14),透明聚光罩(9)的其余部分分布有与平面透光区(14)大小和形状均相同的聚光折射区(15),在聚光折射区(15)的内表面分布有锯齿状的折射聚光条(16),折射聚光条(16)垂直于聚光折射区(15)中心点与平面透光区(14)中心点 的连线,折射聚光条(16)朝向平面透光区(14)的一面垂直于透明聚光罩(9)的表面,折射聚光条(16)背对于平面透光区(14)的一面为斜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设有补充电系统,该补充电系统包括设置在车体(I)上并与储能模块(2)连接的市充电插口(11)。
3.如权利要 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聚光罩(9)的边缘设置有向四周延伸的外檐(12)和向下延伸的卡扣(13),卡扣(13)嵌在车体顶部与之对应的卡槽(10)内,外檐(12)贴在车体(I)的顶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不同聚光折射区(15)内的折射聚光条(16)斜面的坡度与该聚光折射区(15)距离平面透光区(14)的距离呈正比。
专利摘要一种太阳能动力汽车,设有储能模块、驱动模块、驱动电机、变速箱、脚踏电门开关和太阳能综合发电系统,车体顶部设有透明聚光罩,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设置在车体顶部与透明聚光罩之间的夹层中,并通过智能储能控制模块与储能模块连接;透明聚光罩正对于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的部分为平面透光区,其余部分分布有聚光折射区,聚光折射区内表面有锯齿状的折射聚光条。该结构方式既适用于小型车辆,也适用于公交车等大型车辆。透明聚光罩既能起到防风、防雨,保护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的作用,又能够与车体平滑衔接,保持车体外部的流线造型,避免风阻增大,并且在车体顶部加装太阳能纳米智能发电板后,仍保持车身的美观,且不影响汽车前期设计。
文档编号B60L11/00GK203157750SQ20132019430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7日
发明者温永欣 申请人:温永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