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霜器及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0638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霜器及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霜器及电动车,该除霜器包括除霜器壳体,位于除霜器壳体内的鼓风机、风道、加热装置,及位于除霜器壳体表面的出风口;所述鼓风机的表面包括鼓风口,所述鼓风机中的风通过鼓风口吹出;所述风道位于鼓风口与加热装置之间,所述鼓风口吹出的风通过风道吹到加热装置的一侧表面,后通过加热装置的另一相对的侧表面散热,于出风口散出;所述风道中设有扇片,所述扇片与设有鼓风口的鼓风机的表面间具有角度,能够改变鼓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向,出风口的风速和出风温度比较均匀,同时能提高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一种除霜器及电动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除霜除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霜器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燃油汽车的空调供暖系统通常以尾气余热或发动机冷却循环水的余热作为热源并引入热交换器,将送风机送来的空气与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加热后的空气送入车内,达到供暖、除雾、除霜以及为其他需要热源的部件加热的目的。然而,随着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应用,特别是对于纯电动车来说,其工作时没有足够的余热供汽车内部采暖,此夕卜,冬天极冷的环境下,汽车启动前需要除霜以及除雾,现有一般利用含有加热装置的除霜器来达到目的。
[0003]除霜器一般包括包括除霜器壳体,位于壳体内的鼓风机和加热装置,及位于壳体表面的出风口,鼓风机鼓出的冷风,通过加热装置加热后,通过出风口吹出,出风口吹出的暖风到到前挡风玻璃,达到除霜效果,现有的鼓风机的鼓风口 一般位于鼓风机的一表面的左、右上角,导致吹到加热装置上的风速不均匀,吹到加热装置的左上角与右上角的风较强,风速较大,吹到加热装置的中间部分及下部分的风速较小,且加热装置一般为PTC电加热装置,体积较小,更是加大了这一差距,不仅导致PTC电加热装置发热不均匀,影响PTC电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而且在PTC电加热装置功率一定时,除霜器出风口的风速与出风的温度是成反比的,风速越高出风口温度越低,出风口温度的不一致造成挡风玻璃各个区域除霜效果不一致,出风口温度高的除霜效果较好,出风口温度低的除霜器效果较差,因此,除霜效果和除霜面积均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除霜器的出风口的风速与出风的温度不一致,造成挡风玻璃各个区域除霜效果不一致,而且风速的不均匀影响PTC电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出风口的风速和出风温度比较均匀,同时能提高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的除霜器及电动车。
[000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除霜器,该除霜器包括除霜器壳体,位于除霜器壳体内的鼓风机、风道、加热装置,及位于除霜器壳体表面的出风口 ;所述鼓风机的表面包括鼓风口,所述鼓风机中的风通过鼓风口吹出;所述风道位于鼓风口与加热装置之间,所述鼓风口吹出的风通过风道吹到加热装置的一侧表面,后通过加热装置的另一相对的侧表面散热,于出风口散出;所述风道中设有扇片,所述扇片与设有鼓风口的鼓风机的表面间具有角度,能够改变鼓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向。
[0006]其中,扇片可固定不动,例如与风道壳体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也可以与风道壳体等活动连接,根据风向、加热装置的位置等可调节。
[0007]鼓风口包括一个,所述鼓风口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中心,优选,风道包括风道壳体;所述扇片包括分别位于鼓风口四周区域的左扇片、右扇片、上扇片及下扇片,所述左扇片、右扇片、上扇片及下扇片在风道中分别向风道壳体倾斜。其中,鼓风口四周区域是指扇片可以不与鼓风口四周连接,在鼓风口前端部空间位置上大约位于其周边,扇片可以离鼓风口较远。
[0008]鼓风口包括多个,所述鼓风口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周边,优选,扇片包括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周边区域的左扇片、右扇片、上扇片及下扇片,所述左扇片、右扇片、上扇片及下扇片在风道中分别向风道中心倾斜。其中,鼓风机一表面的周边区域是指可以不与鼓风机此表面的四周连接,在鼓风机此表面的四周前端部空间位置上大约位于其周边,扇片可以离鼓风口较远。
[0009]鼓风口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两侧,优选,扇片包括若干左扇片及若干右扇片,所述左扇片及右扇片分别向风道中心倾斜。
[0010]进一步优选,左扇片与垂直面的夹角为30° -45° ;所述右扇片与垂直面的夹角为30。-45。。
[0011]优选,鼓风口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扇片包括若干上扇片及若干下扇片,所述上扇片及下扇片分别向下倾斜。
[0012]优选,上扇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 -50° ;所述下扇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50。。
[0013]优选,鼓风口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所述风道包括风道壳体;所述扇片包括若干左扇片及若干右扇片,所述左扇片及右扇片分别向风道中心倾斜;所述扇片包括若干上扇片及若干下扇片,所述上扇片及下扇片分别向下倾斜;所述上扇片、下扇片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风道壳体连接;所述左扇片、右扇片的上下两端部分别与风道壳体连接;所述上扇片、下扇片远离鼓风口的前端部分别与左扇片、右扇片的靠近鼓风口的后端部连接。
[0014]优选,风道包括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包括两两封接的上壳体、左壳体、下壳体及右壳体,所述左壳体及右壳体分别向风道内部倾斜。
[0015]优选,左壳体与垂直面的夹角为10° -34° ;所述右壳体与垂直面的夹角为
10。-34。。
[0016]优选,鼓风口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所述上壳体及下壳体分别向下倾斜。
[0017]优选,上壳体向下倾斜的角度小于下壳体向下倾斜的角度。
[0018]优选,上壳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 -10° ;下壳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 -52°。
[0019]优选,除霜器包括位于除霜器壳体内的与除霜器壳体相连接的鼓风机固定架,所述鼓风机通过鼓风机固定架固定在除霜器壳体内,所述风道连接在鼓风机固定架上。
[0020]优选,除霜器包括位于除霜器壳体内的与除霜器壳体相连接的加热装置固定架,所述加热装置通过加热装置固定架固定在除霜器壳体内。
[0021]优选,加热装置为PTC电加热器,所述加热装置固定架包括与除霜器壳体相连接的金属支架及位于金属支架两侧与金属支架相连接的能将PTC电加热器悬挂在金属支架上的绝缘固定块。
[0022]优选,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包括:框架及框架内的主体部件,所述主体部件包括并排放置有若干散热条和若干发热元件,所述散热条与发热元件间隔设置;所述发热元件包括芯管及安装于芯管内的PTC热敏电阻;所述芯管与相邻的散热条之间设有导热硅胶,所述芯管与所述散热条通过所述导热硅胶相粘结;所述主体部件用于连接电流的端部包覆有密封防水胶框,所述防水胶框位于框架内。
[0023]优选,主体部件用于连接电流的端部设有引出片,所述芯管内含有与PTC热敏电阻的电连接的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延伸出芯管与引出片电连接,所述导电片延伸出芯管的部分及引出片位于所述密封防水胶框中。
[0024]优选,主体部件的两端部包覆有密封防水胶框。
[0025]优选,所述主体部件的端部表面覆盖有密封防水胶。
[0026]优选,芯管为铝通管,所述芯管包括两散热壁及两受力壁,所述两散热壁与相邻散热条相对,所述散热壁的厚度大于受力壁的厚度。
[0027]进一步优选,散热壁的厚度为1.0-1.4mm ;所述受力壁的厚度为0.6-1.0mm。
[0028]优选,芯管包括两散热壁及两受力壁,所述两散热壁与相邻散热条相对,所述受力壁具有向芯管内部凹陷的凹弧。
[0029]优选,主体部件还包括位于主体部件一侧的低压控制部件,所述低压控制部件位于最外侧的散热条与框架之间。
[0030]进一步优选,低压控制部件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铆接在最外侧的散热条上。优选,出风口包括8个。
[003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除霜器,所述除霜器的出风口朝向汽车挡风玻璃,其中,所述除霜器为上述除霜器。
[0032]本实用新型在除霜器的鼓风机的出风处设置一个风道,通过风道中的扇片,将鼓风机吹出来的风均匀的吹到加热装置上,使除霜器的出风口的风速和出风温度比较均匀,挡风玻璃的各个区域除霜效果比较一致,整体的除霜面积也得到了提升。同时,风速的均匀也使整个加热装置特别是PTC电加热器的区域散热量一致,表面温度均匀,也提高了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霜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霜器的鼓风机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霜器的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霜器的风道的水平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霜器的风道的垂直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霜器的加热装置的主体部件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除霜器的加热装置的主体部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0]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加热器的芯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1]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3]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左、右等相对方位术语,表示除霜器各构件在图示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便于对除霜器进行描述,但并不用于对这些构件在除霜器的安装关系进行限定。
[0044]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霜器,包括除霜器壳体5,位于除霜器壳体5内的鼓风机1、风道2、加热装置,及位于除霜器壳体5表面的出风口 4。
[0045]其中,除霜器壳体5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各种除霜器壳体5,例如可以为钣金方形壳体等。
[0046]其中,本实用新型优选除霜器包括位于除霜器壳体5内的与除霜器壳体5相连接的鼓风机固定架6,鼓风机I通过鼓风机固定架6固定在除霜器壳体5内,防止鼓风机I在汽车行驶中因震动而位移。鼓风机固定架6的形状、结构可以采用常用的形状、结构,其与除霜器壳体5的连接也可以常规连接等,在此不再赘述,其材料可以采用金属等。
[0047]参阅图2,其中,鼓风机I的表面包括鼓风口 11,鼓风机I中的产生的风通过鼓风口 11吹出。鼓风口 11的个数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其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例如鼓风口 11包括一个,当鼓风口 11位于鼓风机I 一表面的中心时,此时,扇片可以包括分别位于鼓风口 11四周区域的左扇片217、右扇片218、上扇片215及下扇片216,所述左扇片217、右扇片218、上扇片215及下扇片216在风道2中分别向风道壳体21倾斜,通过风道2,将集中的风扩散,使风速均匀,加热装置各部分表面均勻受风。鼓风口 11也可以包括多个,当鼓风口 11分别位于鼓风机I 一表面的周边时,所述扇片包括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周边区域的左扇片217、右扇片218、上扇片215及下扇片216,所述左扇片217、右扇片218、上扇片215及下扇片216在风道2中分别向风道2中心倾斜,通过风道2,将分散的强的风集中,使风速均匀,加热装置各部分表面均匀受风。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鼓风口 11包括两个,分别位于鼓风机I 一表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
[0048]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风道2,通过风道2中的扇片,将鼓风机I吹出来的风均匀的吹到加热装置上,使除霜器的出风口 4的风速和出风温度比较均匀,挡风玻璃的各个区域除霜效果比较一致,整体的除霜面积也得到了提升。
[0049]参阅图3、4、5,其中,风道2位于鼓风口 11与加热装置之间,所述鼓风口 11吹出的风通过风道2吹到加热装置的一侧表面,后通过加热装置的另一相对的侧表面散热,于出风口 4散出。其中,风道2与鼓风机1、加热装置可连接也可以不连接,本实用新型优选,风道2与鼓风机I连接,风道2连接在鼓风机固定架6上,例如可以通过风道口周边延伸出的含有螺钉孔的边条,将此风道2紧固在鼓风机固定架6上,鼓风口 11全部位于风道2的风道口中,保证鼓风机I中风的进入,同时将风道2固定安装在除霜器壳体5内,可以理解风道2根据形状也可以不采用固定架或者单独采用固定架固定等。
[0050]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风道2中设置有能够改变鼓风口 11吹出的风的风向的扇片,扇片与设有鼓风口 11的鼓风机I的表面间具有角度,从而将鼓风机I吹出来的集中或分散的强风均匀的吹到加热装置上。
[0051]其中,扇片可活动调节也可固定不能调节,扇片的形状和材质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本实施例中,鼓风口 11可以分别位于鼓风机I 一表面的两侧,优选,扇片包括若干左扇片217及若干右扇片218,将风道2从左壳体211到右壳体213从竖直方向分隔成若干部分。其中,左扇片217、右扇片218的个数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实施例中具体分别设置一个左扇片217和一个右扇片218,将风道2从左壳体211到右壳体213从竖直方向分隔成三部分。其中,左、右扇片217、218的大小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可以比左、右壳体211、213稍小,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左、右扇片217、218比左、右壳体211、213稍小,其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壳体212、214上,前端位于离加热装置较近的风道口处,后端与上、下扇片215、216连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鼓风口 11分别位于鼓风机I 一表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优选,左扇片217及右扇片218分别向风道中心倾斜,将两侧的强风收拢,均匀的吹到加热装置上,特别是使加热装置的中心部分能均匀的吹到风。较佳情况下,优选,左扇片217与垂直面的夹角为30° -45°,右扇片218与垂直面的夹角为30° -45°,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左扇片217与垂直面的夹角为37.2。,右扇片218与垂直面的夹角为37.2°。优选,扇片还可以包括若干上扇片215及若干下扇片216,将风道2从上壳体到下壳体从水平方向分隔成若干部分。其中,上扇片215、下扇片216的个数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实施例中具体分别设置一个上扇片215和一个下扇片216,将风道2从上壳体到下壳体从水平方向分隔成三部分。其中,上扇片215、下扇片216的大小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可以很小,宽度在20mm-30mm,能将风更均匀的吹到加热装置的下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宽度可以均为25mm,左、右两端分别连接在左、右壳体211、213上,后端位于靠近鼓风口 11的风道2的风道口处,远离鼓风口 11的前端与左、右扇片217、218的后端连接。本实施例中,鼓风口 11分别位于鼓风机I 一表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进一步优选,上扇片215及下扇片216分别向下倾斜,使体积较小的加热装置的下部也能均匀的吹到风。较佳情况下,优选,上扇片215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 -50°,下扇片216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 -50°,优选上扇片215的倾斜角度大于下扇片216的倾斜角度,本实施例中,具体的上扇片215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1°,下扇片216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6°。
[0052]其中,风道2包括风道壳体21,风道壳体21包括两两封接的上壳体212、左壳体211、下壳体214及右壳体213,上壳体212、左壳体211、下壳体214及右壳体213的连接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常用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固定。其中,上壳体212、左壳体211、下壳体214及右壳体213的大小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上壳体、左壳体、下壳体及右壳体间间可以相互垂直连接,组成矩形框体。
[0053]本实用新型也可以进一步通过风道2的风道壳体21来改变风向,结合风道中的扇片,使吹到加热装置上的风更均匀。例如,本实施例中,鼓风口 11包括两个,分别位于鼓风机I 一表面的两侧,可以优选,左壳体211及右壳体213分别向风道2内部倾斜,将两侧的强风收拢,均匀的吹到加热装置上,特别是使加热装置的中心部分能均匀的吹到风。较佳情况下,优选,左壳体211与垂直面的夹角为10° -34° ;右壳体213与垂直面的夹角为10° -34°,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左壳体211与垂直面的夹角为22°,右壳体213与垂直面的夹角为22°。本实施例中,鼓风口 11分别位于鼓风机I 一表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可以优选,上壳体212及下壳体214分别向下倾斜,使体积较小的加热装置的下部也能均匀的吹到风,优选,上壳体212的倾斜角度大于下壳体214,使加热装置的各部分受风更均匀,较佳情况下,优选,上壳体21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10°,下壳体21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 -52°,本实施例中,具体的上壳体21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下壳体21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6°。
[0054]加热装置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各种加热装置,本实用新型优选加热装置为PTC电加热器3。参阅图6、7、9,该电加热器包括:框架38及框架38内的主体部件。其中,框架38中的主体部件可以含有一个也可以含有多个等,主体部件间的连接放置关系也没有限制。如附图1-5,其中,主体部件包括并排放置有若干散热条33和若干发热元件32,所述散热条33与发热元件32间隔设置。
[0055]其中,框架38可以包括位于主体部件四边的四个框,后将四个框采用常用的固定方式组合,也可以为方形盒体等。框架38的结构、材料等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可采用常用设计,在此不在赘述。
[0056]其中,主体部件一般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流的端部,芯管321中的导电片35 —般从此端部延伸出,通过位于端部的引出片等与外部电流连接,多个芯管321中延伸出的导电片35—般汇集在大的引出片上,然后通过与引出片连接的导电线37等与外部电流连接,导电线37 —般从框架38的一侧穿出,也可以从多侧穿出,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当主体部件的两端部均设有引出片时,可以从两端与外部电流连接,可以从主体部件的两端的两侧框架38分别穿出。
[0057]优选,主体部件用于连接电流的端部包覆有密封防水胶框31,在整个主体部件的两端部设置密封防水胶密封防水,密封防水胶框31可以包覆整个主体部件的两端部位于框架38中,即芯管321及与芯管321并排放置的散热条33的端部和他们连接的孔隙间均填充有密封防水胶。优选,主体部件用于连接电流的端部设有引出片,所述芯管321内含有与PTC热敏电阻322的电连接的导电片35,所述导电片35延伸出芯管321与引出片电连接,所述导电片35延伸出芯管321的部分及引出片位于所述密封防水胶框31中,电连接PTC热敏电阻322的导电片35从芯管321的两端开口延伸出的部分及引出片等全部被包覆在此密封防水胶中.其中,电连接可以采用常用电连接,导电片35与引出片间还可以含有其他导电物质等,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其中,主体部件可以从一端部与外部电流连接,也可以通过两端部与外部电流连接,即可以在主体部件的一端部设置引出片,也可以在两端部设置引出片,其中,每端部的引出片的个数本实用新型也没有限制。
[0058]较佳情况下,优选主体部件的两端部包覆有密封防水胶框31,将芯管321完全密封,高压部件完全密封在芯管321内,整个电加热器的防水性能优,即使将电加热器浸泡在水中,安全性能也能得到保障,其主要用于电动汽车除霜或者采暖,安全性能高,使用寿命长,而且节省能源,延长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0059]优选,主体部件的端部表面覆盖有密封防水胶,可以是密封防水胶框31的延续,也可以单独涂覆,与密封防水胶框31形成一个整体,即通过密封防水胶将主体部件的整个端部都填充和包覆起来,形成更优的密封防水性能和主体部件的连接性能,提高其防震性能等。较佳情况下,甚至优选,引出的导线37的尾部也包覆有密封防水胶,进一步提高其防水性能。
[0060]密封防水胶框31的形状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可以通过模具灌充固化的方式来实现等,例如先设计与主体部件端部相配合的模具,将主体部件固定在此模具中,然后灌充密封防水胶,固化后取出即可,采用模塑的方式来实现紧密无缝包覆。。
[0061]密封防水胶框31的材料本实用新型优选为经过特殊处理的硅胶,例如特殊热处理,优选为耐热温度大于等于280°C、导热系数大于等于1.4 ff/(m*K)、粘结性大于等于4MPa的娃胶。
[0062]其中,发热元件32包括芯管321及安装于芯管321内的PTC热敏电阻322。
[0063]其中,芯管321本实用新型优选为铝通管,芯管321中安装有PTC热敏电阻322,PTC热敏电阻322通电发热后,热量先传到芯管321上,然后再从芯管321传到散热条33,后风将热量带走散热。本实用新型在铝通管的两端开口处有大片的密封防水胶包覆密封,保证了电加热器的防水性能。参阅附图8,芯管321包括与散热条33相对的两个散热壁3211及与所述两个散热壁3211连接的另外的两个受力壁3212,本实用新型优选,散热壁3211和受力壁3212的厚度不同。进一步优选,散热壁3211的厚度大于受力壁3212的厚度,有利于散热壁3211与绝缘材料例如陶瓷的紧密接触,有利于PTC热敏电阻322的传热。较佳情况下,优选,散热壁3211的厚度为1.0-1.4mm;受力壁3212的厚度为0.6-1.0mm,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散热壁3211的厚度为1.35mm,受力壁3212的厚度为0.9mm。
[0064]参阅附图8,本实用新型优选受力壁3212具有向芯管321内部凹陷的凹弧,进一步保证密封防水胶的灌充,特别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在灌胶过程中更容易,芯管321不歪斜,结构更稳定,进一步保证了电加热器的防水性能。
[0065]其中,芯管321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根据安装的PTC热敏电阻322的大小、结构等,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芯管321的外高为9.2mm,内高为6.5mm。
[0066]一般,芯管321为金属材料,根据芯管321的材料,芯管321和PTC热敏电阻322间设置有绝缘材料,优选,绝缘材料为陶瓷板,较佳情况下,本实施例中具体的为氧化铝陶瓷板323,进一步优化电加热器的性能,夹持的陶瓷板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高的导热系数及好的耐高温性,大大提高了电加热器的绝缘性能,具备防水性能,在潮湿的环境中,电加热器的绝缘性能依然有保障。
[0067]其中,芯管321与相邻的散热条33之间设有导热硅胶,芯管321与所述散热条33通过所述导热硅胶相粘结组成上述的主体部件。芯管321的表面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制,例如芯管321用于与散热条33相连接的表面即散热壁3211表面还可有喷砂面,通过喷砂工艺形成,喷砂处理前,也可以对芯管321的表面进行粗化等,通过将芯管321的表面进行喷砂粗化,在芯管321的表面与散热条33之间设置导热硅胶,芯管321与散热条32之间的粘结强度佳,有利于提高导热性能。
[0068]PTC热敏电阻322可选择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PTC热敏电阻322,本发明要求选择升温速率快、功率高、耗电量低的PTC热敏电阻322。一般来说,所述PTC热敏电阻322包括导电基体、正温度系数材料和导电电极,所述正温度系数材料位于两片导电基体中间并附着在导电基体上,所述导电电极分别位于两片导电基体上,并连接至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汇成线束,用于外接电源。本实施例中所述PTC热敏电阻322安装于芯管321中形成发热元件,PTC热敏电阻322和芯管321的内壁无间隙配合,并且在PTC热敏电阻322与芯管321间夹持氧化铝陶瓷板323,所述氧化铝陶瓷板323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导热性能;使得PTC热敏电阻322与芯管321绝缘,并能使PTC热敏电阻322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地通过芯管321传导到散热条33。
[0069]PTC热敏电阻322的升温速率快,功率高,为了使散热面积大,也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发热元件之间设有二条散热条33,并且最外侧的发热元件与框架之间设有二条散热条33。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发热元件之间设置一条、或三条以上的散热条33,并且最外侧的发热元件与框架之间设置一条、或三条以上的散热条33,具体根据PTC热敏电阻322的功率和散热条33的散热效率进行设置,优选地,相邻的两个发热元件之间设置一条或二条散热条33,而在最外侧的发热元件与框架之间设置二条散热条33,以使PTC热敏电阻322能够更快地将热量传导到散热条33,并通过散热条33高效地散发。
[0070]本实施例中,散热条33 —般包括两连接片331及设于两连接片331之间的散热片332,所述散热片332为呈波纹状的散热片332,所述连接片331及散热片332均为铝片,例如:可将厚0.8mm的铝片制成连接片331,再将后0.2mm的铝片弯折呈波纹状,通过钎焊将散热片332固定在两个连接片331之间,形成散热条33。这种材质和形状的散热条33的散热面积更大,散热效率更佳。散热条33用于与芯管321相连接的连接片331的表面也可形成有喷砂面,使芯管321与散热条33之间的粘结强度更佳,进一步提高芯管321与散热条33之间的导热性能。
[0071]本实用新型优选,主体部件还包括位于主体部件一侧的低压控制部件,通过感应主体部件的参数变化,反馈给控制系统,切断电路,确保整车的安全。优选,低压控制部件位于最外侧的散热条33与框架之间,参阅图8,进一步优选,低压控制部件包括温度传感器34,温度传感器34可以通过铆接的方式安装在最外侧的散热条33上,通过感应散热条上的温度,当温度传感器34感应到的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反馈给控制系统,切断电路,确保整车的安全。
[0072]加热装置与风道的风道口可连接也可不连接,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采用PTC电加热器3,体积小,加热装置与风道的风道口不连接。
[0073]除霜器包括位于除霜器壳体5内的与除霜器壳体5相连接的加热装置固定架7,加热装置固定架7与除霜器壳体5的连接可以采用常规连接,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加热装置固定架7包括与除霜器壳体相连接的金属支架71及位于金属支架71两侧与金属支架71相连接的能将加热装置悬挂在金属支架71上的绝缘固定块72,防止加热装置漏电。
[0074]出风口 4位于除霜器壳体5的表面,鼓风机I鼓出的冷风,通过加热器加热后,再通过表面的出风口 4散出,用于挡风玻璃的除霜,出风口 4的个数没有限制,较佳情况下,本实施例中设置8个,使除霜效果更一致。
[0075]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包括除霜器,所述除霜器的出风口 4朝向汽车挡风玻璃,其中,除霜器为上述除霜器。鼓风机I出来的冷风经过加热装置后会变成热风,朝向汽车挡风玻璃可以除霜。
[0076]出风口 4的风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技术连接到汽车挡风玻璃,例如可通过通风装置连接除霜器的出风口 4 ;所述通风装置可包括数量上与所述出风口 4对应的通风软管等,通风软管连接到开口朝向汽车挡风玻璃的位于汽车仪表板上的风口上,由除霜器产生的暖风经过通风软管从风口送出后吹到汽车前挡风玻璃上,从而除去玻璃上的霜雾。通风软管可以是具有一定柔韧性的橡胶管或塑料软管等。风口可包括风口本体,位于风口本体一端的扁平状风嘴,以及位于风口本体另一端与所述通风软管连接的圆筒状连接部;所述风嘴与连接部连通;所述连接部穿过风孔后可套设或被套设在通风软管上。扁平状风嘴缩小了出风面积,有利于增大出风速度。进一步地,所述风口还包括由风口本体中部水平向周围延伸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风孔周围的仪表板上表面,例如可通过螺钉固定。风口可由厚度为1.5-3mm的塑胶件一体成型。安装时,将风口的连接部从仪表板上方穿过风孔后,固定安装板到仪表板上;同时可将通风软管套设于连接部外周,或将连接部套设于通风软管外周。
[0077]本实用新型的除霜器除霜效果和除霜面积更合理,且使用寿命更长。
[007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除霜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除霜器壳体,位于除霜器壳体内的鼓风机、风道、加热装置,及位于除霜器壳体表面的出风口; 所述鼓风机的表面包括鼓风口,所述鼓风机中的风通过鼓风口吹出; 所述风道位于鼓风口与加热装置之间,所述鼓风口吹出的风通过风道吹到加热装置的一侧表面,后通过加热装置的另一相对的侧表面散热,于出风口散出; 所述风道中设有扇片,所述扇片与设有鼓风口的鼓风机的表面间具有角度,能够改变鼓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扇片可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口包括一个,所述鼓风口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中心,所述风道包括风道壳体;所述扇片包括分别位于鼓风口四周区域的左扇片、右扇片、上扇片及下扇片,所述左扇片、右扇片、上扇片及下扇片在风道中分别向风道壳体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 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口包括多个,所述鼓风口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周边,所述扇片包括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周边区域的左扇片、右扇片、上扇片及下扇片,所述左扇片、右扇片、上扇片及下扇片在风道中分别向风道中心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口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两侧,所述扇片包括若干左扇片及若干右扇片,所述左扇片及右扇片分别向风道中心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扇片与垂直面的夹角为30° -45° ;所述右扇片与垂直面的夹角为30° -4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口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所述扇片包括若干上扇片及若干下扇片,所述上扇片及下扇片分别向下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扇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 -50° ;所述下扇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 -5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口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所述风道包括风道壳体; 所述扇片包括若干左扇片及若干右扇片,所述左扇片及右扇片分别向风道中心倾斜; 所述扇片包括若干上扇片及若干下扇片,所述上扇片及下扇片分别向下倾斜; 所述上扇片、下扇片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风道壳体连接; 所述左扇片、右扇片的上下两端部分别与风道壳体连接; 所述上扇片、下扇片远离鼓风口的前端部分别与左扇片、右扇片的靠近鼓风口的后端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包括两两封接的上壳体、左壳体、下壳体及右壳体,所述左壳体及右壳体分别向风道内部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壳体与垂直面的夹角为10° -34° ;所述右壳体与垂直面的夹角为10° -34°。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口分别位于鼓风机一表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所述上壳体及下壳体分别向下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向下倾斜的角度小于下壳体向下倾斜的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 -10° ;所述下壳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 -52°。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霜器包括位于除霜器壳体内的与除霜器壳体相连接的鼓风机固定架,所述鼓风机通过鼓风机固定架固定在除霜器壳体内,所述风道连接在鼓风机固定架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霜器包括位于除霜器壳体内的与除霜器壳体相连接的加热装置固定架,所述加热装置通过加热装置固定架固定在除霜器壳体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PTC电加热器,所述加热装置固定架包括与除霜器壳体相连接的金属支架及位于金属支架两侧与金属支架相连接的能将PTC电加热器悬挂在金属支架上的绝缘固定块。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包括:框架及框架内的主体部件,所述主体部件包括并排放置有若干散热条和若干发热元件,所述散热条与发热元件间隔设置; 所述发热元件包括芯管及安装于芯管内的PTC热敏电阻; 所述芯管与相邻的散热条之间设有导热硅胶,所述芯管与所述散热条通过所述导热硅胶相粘结; 所述主体部件用于连接电流的端部包覆有密封防水胶框,所述防水胶框位于框架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的主体部件用于连接电流的端部设有引出片,所述芯管内含有与PTC热敏电阻的电连接的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延伸出芯管与引出片电连接,所述导电片延伸出芯管的部分及引出片位于所述密封防水胶框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的主体部件的两端部包覆有密封防水胶框。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的主体部件的端部表面覆盖有密封防水胶。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管为铝通管,所述芯管包括两散热壁及两受力壁,所述两散热壁与相邻散热条相对,所述散热壁的厚度大于受力壁的厚度。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壁的厚度为1.0-1.4mm ;所述受力壁的厚度为0.6-1.0_。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管包括两散热壁及两受力壁,所述两散热壁与相邻散热条相对,所述受力壁具有向芯管内部凹陷的凹弧。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件还包括位于主体部件一侧的低压控制部件,所述低压控制部件位于最外侧的散热条与框架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控制部件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铆接在最外侧的散热条上。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包括8个。
28.—种电动车,包括除霜器,所述除霜器的出风口朝向汽车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霜器为权利要求1-27任意一项所述的除 霜器。
【文档编号】B60S1/54GK203410429SQ201320226881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8日
【发明者】宫清, 林信平, 赵树明, 李志海, 王书敏, 张昌才, 任茂林, 唐柳平, 陈国聪, 李晓芳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