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4134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包括差速器(1),该差速器(1)具有主动轴(2)以及两个后桥接口(11),两个所述后桥接口(11)通过对应的半轴(12)与后轮(13)连接,所述主动轴(2)的一端伸出差速器(1)的壳体外,并与电动机(14)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主动轴(2)另一端的端部通过超越离合器(3)与燃油发动机(15)的输出轴连接,燃油发动机(15)和电动机(14)分居在差速器(1)的两侧。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需要使整车选择电动机驱动或燃油发动机驱动,从而有效提高了续航里程及爬坡能力,具有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操控便捷、改造容易、改造成本低等特点,在三轮车或四轮车上均适用。
【专利说明】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油电混合动力车上的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因其使用成本低、环保无污染等优点,正逐步被市场所接受,但是受电池容量及充电效率的限制,电动三轮车或电动四轮车普遍存在续航里程较短、爬坡能力较弱等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三、四轮车续航里程及爬坡能力的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包括差速器(1),该差速器(I)具有主动轴(2 )以及两个后桥接口( 11),两个所述后桥接口( 11)通过对应的半轴(12)与后轮(13)连接,其关键在于:所述主动轴(2)的一端伸出差速器(I)的壳体外,并与电动机(14)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主动轴(2)另一端的端部通过超越离合器(3)与燃油发动机(15)的输出轴连接,燃油发动机(15)和电动机(14)分居在差速器(I)的两侧。
[0005]本实用新型中的差速器为双输入结构。当电动机工作时,电动机的输出轴带动差速器的主动轴及齿轮减速机构运转,进而带动整车的后桥转动。此时,超越离合器的内环随主动轴转动,而超越离合器的外环不转动,燃油发动机不工作。
[0006]当燃油发动机开始启动并工作,超越离合器的外环随燃油发动机输出轴旋转,夕卜环的转速超越内环的转速时,超越离合器的内外环接合,其内环开始随外环旋转,此时关闭电动机,使差速器的主动轴及齿轮减速机构由燃油发动机带动运转,从而带动整车的后桥转动。由于电动机已关闭,故而电动机的输出轴处于空转随动状态。
[0007]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操作手把上的电启动和燃油启动开关(或切换开关)进行控制,使整车在电控驱动与燃油驱动之间顺利、轻松地进行切换,这样整车在夜晚充电前或者爬坡的时候,可停用电动机而采用燃油发动机,以增加行驶的里程及爬坡能力。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三轮摩托车上,也适用于四轮车等机动车上。
[0008]所述超越离合器(3 )的内环套装于主动轴(2 )的端部,超越离合器(3 )的外环通过万向节连接套(4)与燃油发动机(15)的输出轴连接。以上结构连接方便、可靠;超越离合器的外环通过万向节连接套与燃油发动机的输出轴连接,不仅能够确保传动的可靠性,而且能有效防止磨损。
[0009]为了简化结构、方便装配,所述差速器(I)的壳体由左壳体(Ia)和右壳体(Ib)组成,左壳体(Ia)与右壳体(Ib)相对扣固定。
[0010]所述超越离合器(3)位于差速器(I)的壳体外,超越离合器(3)的外壳通过圆周上均匀分布的螺栓固定于右壳体(Ib)的外壁。超越离合器布置于差速器的外面,拆装均很方便,有利于维护及更换。
[0011]所述超越离合器(3)位于差速器(I)的壳体内,超越离合器(3)的外壳通过圆周上均匀分布的螺栓固定于右壳体(Ib)的内壁。超越离合器布置于差速器内,结构紧凑、体积小巧。
[0012]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需要使整车选择电动机驱动或燃油发动机驱动,从而有效提高了续航里程及爬坡能力,具有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操控便捷、改造容易、改造成本低等特点,在三轮车或四轮车上均适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差速器及超越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6]实施例1
[0017]如图1、图2所示,差速器I的壳体由左壳体Ia和右壳体Ib组成,左壳体Ia与右壳体Ib相对扣,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差速器I的壳体内设有一级减速主动齿轮5,该一级减速主动齿轮5直接制造于主动轴2上,主动轴2通过左右两个轴承分别与左壳体Ia及右壳体Ib相支承。所述主动轴2的左端向左伸出左壳体Ia外,并与电动机14的输出轴连接,电动机14位于差速器I的左侧。主动轴2的右端向右伸出右壳体Ib外,并通过超越离合器3与燃油发动机15的输出轴连接,燃油发动机15位于差速器I的右侧。
[0018]如图1、图2所示,超越离合器3位于差速器I的壳体外,该超越离合器3的外壳通过圆周上均匀分布的螺栓固定于右壳体Ib的外壁。当然,作为等同的替换,超越离合器3的外壳也可以固定于燃油发动机15的壳体上。所述超越离合器3的内环套装于主动轴2右端的端部,两者之间通过键连接。超越离合器3的外环套装于万向节连接套4内,超越离合器3的外环通过万向节连接套4与燃油发动机15的输出轴连接。
[0019]如图1、图2所示,所述一级减速主动齿轮5与一级减速从动齿轮6相啮合,一级减速从动齿轮6直接制造于传动轴7上,该传动轴7两端的端部分别通过轴承支承于左壳体Ia及右壳体Ib上。在所述一级减速从动齿轮6的左侧设有二级减速主动齿轮8,该二级减速主动齿轮8直接制造于传动轴7上,且二级减速主动齿轮8与二级减速从动齿轮9相啮合。在所述二级减速从动齿轮9的内部腔室中装有差速机构10,该差速机构10与左右两侧的后桥接口 11相连接,左边的后桥接口 11位于左壳体Ia内,右边的后桥接口 11位于右壳体lb,各后桥接口 11通过对应的半轴12与后轮13连接。
[0020]实施例2
[0021]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主动轴2的右端位于差速器I的壳体内,相对应地,超越离合器3也位于差速器I的壳体内,超越离合器3的外壳通过圆周上均勻分布的螺栓固定于右壳体Ib的内壁。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002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3]当电动机14工作时,电动机14的输出轴带动差速器I的主动轴2及一级减速主动齿轮5旋转,使一级减速从动齿轮6和传动轴7 —起转动,传动轴7上的二级减速主动齿轮8再带动二级减速从动齿轮9旋转,使二级减速从动齿轮9将动力分别传输给左右两边的后桥接口 11,进而通过半轴12带动后轮13转动。此时,超越离合器3的内环随主动轴2转动,而超越离合器3的外环不转动,燃油发动机15不工作。
[0024]当燃油发动机15开始启动并工作,超越离合器3的外环随燃油发动机输出轴旋转,外环的转速超越内环的转速时,超越离合器3的内外环接合,其内环开始随外环旋转,此时关闭电动机14,使差速器的主动轴2及以上齿轮减速机构由燃油发动机带动运转,从而带动整车的后桥转动。由于电动机14已关闭,故而电动机14的输出轴处于空转随动状态。
[0025]实施例3
[0026]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主动轴2的左端通过另一个超越离合器与电动机14的输出轴连接。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作赘述。本实施例当燃油发动机15工作的时候,电动机14的输出轴在对应超越离合器的作用下不发生转动。
【权利要求】
1.一种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包括差速器(1),该差速器(I)具有主动轴(2)以及两个后桥接口( 11),两个所述后桥接口( 11)通过对应的半轴(12 )与后轮(13 )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2)的一端伸出差速器(I)的壳体外,并与电动机(14)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主动轴(2)另一端的端部通过超越离合器(3)与燃油发动机(15)的输出轴连接,燃油发动机(15)和电动机(14)分居在差速器(I)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越离合器(3)的内环套装于主动轴(2)的端部,超越离合器(3)的外环通过万向节连接套(4)与燃油发动机(15)的输出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I)的壳体由左壳体(Ia)和右壳体(Ib)组成,左壳体(Ia)与右壳体(Ib)相对扣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越离合器(3)位于差速器(I)的壳体外,超越离合器(3)的外壳通过圆周上均匀分布的螺栓固定于右壳体(Ib)的外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电混合动力车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越离合器(3)位于差速器(I)的壳体内,超越离合器(3)的外壳通过圆周上均匀分布的螺栓固定于右壳体(Ib)的内壁。
【文档编号】B60K6/445GK203543637SQ201320577673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8日
【发明者】周曼桦 申请人:重庆曼斯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