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76309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金属尾气盘管内置于金属蒸汽盘管内,且一端通过固定连通阀连接,另一端通过三通连通阀连接,金属蒸汽盘管置于增温保暖箱上,尾气加压箱置于增温保暖箱一侧,且通过固定连通阀和金属蒸汽盘管中的金属尾气盘管一端相连通,尾气净化箱置于增温保暖箱另一侧,出水阀置于金属蒸汽盘管上,且和金属蒸汽盘管相连通,金属尾气盘管通过三通连通阀和高温输气管一端相连通,高温输气管另一端和尾气净化箱相连通,金属蒸汽盘管通过三通连通阀和压力输送管一端相连通,压力输送管另一端和蒸汽加压箱相连通。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涉及一种给汽车驾驶室内进行加热保温的装置,属于环保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时利用汽车尾气的余热和水箱余热,给汽车驾驶室内部进行增温保暖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汽车在行驶一段时间后,水箱里的水沸腾,水蒸气浪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且冬天汽车在行驶中遇到堵车情况时,车上没有热量来源,尾气大量排放,余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汽车尾气不经处理的排放也给空气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同时汽车空调能耗较高,必须在汽车运行时候,才能使用,且增温效率较低,不利于节能环保,单独利用水箱蒸汽或者汽车尾气给驾驶室内加热,效果较差,增温加热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0003]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提供了一种同时利用汽车尾气的余热和水箱余热,给汽车驾驶室内部进行增温保暖的装置。能够有效提高汽车驾驶室内的增温保暖效果。
[0004]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由蒸汽输送装置、尾气输送装置和循环利用装置组成,蒸汽输送装置由进气阀、蒸汽单向阀、输气管道、控制阀、压力表和蒸汽加压箱组成,进气阀通过输气管道和控制阀相连通,控制阀通过输气管道和压力表相连通,压力表通过输气管道和蒸汽单向阀相连通,蒸汽单向阀通过输气管道和蒸汽加压箱相连通。尾气输送装置由热力管道、连接阀、输气单向阀、尾气连接管和尾气加压箱组成,尾气连接管通过热力管道和连接阀相连通,连接阀通过热力管道和输气单向阀相连通,输气单向阀通过热力管道和尾气加压箱相连通。循环利用装置由尾气净化箱、高温输气管、三通连通阀、金属蒸汽盘管、金属尾气盘管、压力输送管、固定连通阀、增温保暖箱和出水阀组成,金属尾气盘管内置于金属蒸汽盘管内,且一端通过固定连通阀连接,另一端通过三通连通阀连接,金属蒸汽盘管置于增温保暖箱上,尾气加压箱置于增温保暖箱一侧,且通过固定连通阀和金属蒸汽盘管中的金属尾气盘管一端相连通,尾气净化箱置于增温保暖箱另一侧,出水阀置于金属蒸汽盘管上,且和金属蒸汽盘管相连通,金属尾气盘管通过三通连通阀和高温输气管一端相连通,高温输气管另一端和尾气净化箱相连通,金属蒸汽盘管通过三通连通阀和压力输送管一端相连通,压力输送管另一端和蒸汽加压箱相连通。
[0005]使用时,把增温保暖箱放置于汽车驾驶室内,尾气净化箱和汽车驾驶室外相连通,进气阀安装在汽车水箱接口上。尾气连接管和汽车尾气排放管相连通,冬天在行驶一段距离后,水箱里的水沸腾,打开控制阀,进气阀通过输气管道,依次经过控制阀、压力表、蒸汽单向阀进入蒸汽加压箱内,然后通过蒸汽加压箱加压后经过压力输送管进入金属蒸汽盘管中,金属蒸汽盘管温度提高,进而增加驾驶室内的温度,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金属蒸汽盘管内的泠凝的水经过出水阀放出来,打开连接阀,汽车尾气经过尾气连接管进入热力管道中,然后经过输气单向阀进入尾气加压箱,尾气加压箱对汽车尾气进行缓冲加压后进入金属尾气盘管中,金属尾气盘管温度提高,即可对金属蒸汽盘管中的蒸汽进行二次加热,提高金属蒸汽盘管的温度,汽车尾气通过三通连通阀进入高温输气管,然后经过高温输气管进入尾气净化箱净化,最后通过尾气净化箱排放到空气中,达到利用汽车尾气的余热和水箱余热,给汽车驾驶室内部进行增温保暖的目的。
[0006]有益效果
[0007]—、成本低廉,易于推广。
[0008]二、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0009]三、能够有效提高汽车驾驶室内的增温保暖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0011]附图中
[0012]其中零件为:进气阀(1),控制阀(2),输气管道(3),蒸汽单向阀(4),压力表(5),压力输送管(6),尾气净化箱(7),蒸汽加压箱(8),高温输气管(9),三通连通阀(10),金属蒸汽盘管(11),金属尾气盘管(12),增温保暖箱(13),出水阀(14),尾气加压箱(15),热力管道(16),输气单向阀(17),连接阀(18),尾气连接管(19),固定连通阀(20)
【具体实施方式】:
[0013]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是这样实现的,由蒸汽输送装置、尾气输送装置和循环利用装置组成,蒸汽输送装置由进气阀(I)、蒸汽单向阀(4)、输气管道(3)、控制阀(2)、压力表(5)和蒸汽加压箱(8)组成,进气阀(I)通过输气管道(3)和控制阀⑵相连通,控制阀⑵通过输气管道⑶和压力表(5)相连通,压力表(5)通过输气管道(3)和蒸汽单向阀(4)相连通,蒸汽单向阀(4)通过输气管道(3)和蒸汽加压箱
(8)相连通。尾气输送装置由热力管道(16)、连接阀(18)、输气单向阀(17)、尾气连接管
(19)和尾气加压箱(15)组成,尾气连接管(19)通过热力管道(16)和连接阀(18)相连通,连接阀(18)通过热力管道(16)和输气单向阀(17)相连通,输气单向阀(17)通过热力管道
(16)和尾气加压箱(15)相连通。循环利用装置由尾气净化箱(7)、高温输气管(9)、三通连通阀(10)、金属蒸汽盘管(11)、金属尾气盘管(12)、压力输送管(6)、固定连通阀(20)、增温保暖箱(13)和出水阀(14)组成,金属尾气盘管(12)内置于金属蒸汽盘管(11)内,且一端通过固定连通阀(20)连接,另一端通过三通连通阀(10)连接,金属蒸汽盘管(11)置于增温保暖箱(13)上,尾气加压箱(15)置于增温保暖箱(13) —侧,且通过固定连通阀(20)和金属蒸汽盘管(11)中的金属尾气盘管(12) —端相连通,尾气净化箱(7)置于增温保暖箱(13)另一侧,出水阀(14)置于金属蒸汽盘管(11)上,且和金属蒸汽盘管(11)相连通,金属尾气盘管(12)通过三通连通阀(10)和高温输气管(9) 一端相连通,高温输气管(9)另一端和尾气净化箱(7)相连通,金属蒸汽盘管(11)通过三通连通阀(10)和压力输送管(6) —端相连通,压力输送管(6)另一端和蒸汽加压箱⑶相连通,使用时,把增温保暖箱(13)放置于汽车驾驶室内,尾气净化箱(7)和汽车驾驶室外相连通,进气阀(I)安装在汽车水箱接口上。尾气连接管(19)和汽车尾气排放管相连通,冬天在行驶一段距离后,水箱里的水沸腾,打开控制阀(2),进气阀(I)通过输气管道(3),依次经过控制阀(2)、压力表(5)、蒸汽单向阀(4)进入蒸汽加压箱(8)内,然后通过蒸汽加压箱(8)加压后经过压力输送管(6)进入金属蒸汽盘管(11)中,金属蒸汽盘管(11)温度提高,进而增加驾驶室内的温度,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金属蒸汽盘管(11)内的泠凝的水经过出水阀(14)放出来,打开连接阀(18),汽车尾气经过尾气连接管(19)进入热力管道(16)中,然后经过输气单向阀(17)进入尾气加压箱(15),尾气加压箱(15)对汽车尾气进行缓冲加压后进入金属尾气盘管(12)中,金属尾气盘管(12)温度提高,即可对金属蒸汽盘管(11)中的蒸汽进行二次加热,提高金属蒸汽盘管(11)的温度,汽车尾气通过三通连通阀(10)进入高温输气管(9),然后经过高温输气管(9)进入尾气净化箱(7)净化,最后通过尾气净化箱(7)排放到空气中,达到利用汽车尾气的余热和水箱余热,给汽车驾驶室内部进行增温保暖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驾驶室内双重热量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是:由蒸汽输送装置、尾气输送装置和循环利用装置组成,蒸汽输送装置由进气阀、蒸汽单向阀、输气管道、控制阀、压力表和蒸汽加压箱组成,进气阀通过输气管道和控制阀相连通,控制阀通过输气管道和压力表相连通,压力表通过输气管道和蒸汽单向阀相连通,蒸汽单向阀通过输气管道和蒸汽加压箱相连通,尾气输送装置由热力管道、连接阀、输气单向阀、尾气连接管和尾气加压箱组成,尾气连接管通过热力管道和连接阀相连通,连接阀通过热力管道和输气单向阀相连通,输气单向阀通过热力管道和尾气加压箱相连通,循环利用装置由尾气净化箱、高温输气管、三通连通阀、金属蒸汽盘管、金属尾气盘管、压力输送管、固定连通阀、增温保暖箱和出水阀组成,金属尾气盘管内置于金属蒸汽盘管内,且一端通过固定连通阀连接,另一端通过三通连通阀连接,金属蒸汽盘管置于增温保暖箱上,尾气加压箱置于增温保暖箱一侧,且通过固定连通阀和金属蒸汽盘管中的金属尾气盘管一端相连通,尾气净化箱置于增温保暖箱另一侦牝出水阀置于金属蒸汽盘管上,且和金属蒸汽盘管相连通,金属尾气盘管通过三通连通阀和高温输气管一端相连通,高温输气管另一端和尾气净化箱相连通,金属蒸汽盘管通过三通连通阀和压力输送管一端相连通,压力输送管另一端和蒸汽加压箱相连通。
【文档编号】B60H1/18GK203637514SQ201320699477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日
【发明者】王昌龙, 范丹, 汪文斌 申请人:王昌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