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454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能够安装保持架(HM)的一对安装部(20)分别作为沿上框架(6a)的上下延伸的切口或贯通孔而形成,并隔着所述上框架(6a)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而配置,并且在所述保持架(HM)分别安装于所述一对安装部(20)之后,所述各保持架(HM)在比所述上框架(6a)就座面部(10)靠座椅后方位置处固定于所述上框架(6a)的上表面部(12)和下表面部(14)这双方。
【专利说明】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呈帽形的截面形状的箱状的上框架(座椅靠背的上部骨架)和保持架(能够插入设置头枕支柱的构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这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公知有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12-40297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在该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座椅靠背从座椅座垫立起,并且在座椅靠背上部安装头枕。在头枕的下部,一对头枕支柱(棒状)以适当的间隔突出。并且构成座椅靠背骨架的靠背框架(金属制的框体)具有构成上部骨架的上框架和活动头枕装置。上框架是呈帽形的截面形状(后方为敞开状)的箱状构件,设有能够将头枕支柱插入的一对长孔。各长孔是上下贯通上框架的孔部,沿座椅前后为长条状(容许头枕支柱的座椅前后的滑动)。而且,活动头枕装置是使头枕支柱向座椅前后倾倒的装置,配置在靠背框架(上框架的下方)。在公知技术中,在靠背框架(立起状态)的上部配置了头枕之后,将各头枕支柱分别向长孔插入并与活动头枕装置连结。并且在交通工具后方碰撞时等,使活动头枕装置驱动而使头枕支柱前倾(在长孔内滑动),由此能够使头枕向乘坐人员头部侧移动。


【发明内容】

[0003]然而,在上述的座椅结构中,在交通工具碰撞时等,由于乘坐人员头部按压于头枕(由于使头枕支柱后倾的方向的力),上框架可能会破损。例如在公知技术的结构中,因头枕支柱的后倾而向上框架施加过度的力(产生弯曲变形或扭转变形的力)。由于该过度的力而上框架可能会变形(例如向上表面与下表面分离的方向发生扩开变形)。虽然也可以在上框架的后部整面覆盖金属制的盖材而形成闭合截面结构(难以变形的结构),但是这样的话,座椅的部件个数增加等而结构容易变得复杂化。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尽可能阻止上框架的变形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0004]本发明的方案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座椅座垫;座椅靠背,以能够立起的方式与座椅座垫连结;以及头枕,经由一对棒状的头枕支柱而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包括靠背框架,该靠背框架构成所述座椅靠背的骨架。所述靠背框架包括:上框架,以立起状态的所述座椅靠背为基准,构成上部骨架;以及保持架,能够供所述头枕支柱从座椅上下方向插入设置。所述上框架具有帽形的截面形状且座椅后方侧为敞开状,并且具有构成就座侧的就座面部、构成上部侧的上表面部以及构成下部侧的下表面部。在这种结构中,优选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尽可能阻止上框架的变形。
[0005]因此在本方案中,能够安装所述保持架的一对安装部分别作为沿所述上框架的上下延伸的切口或贯通孔而形成,并隔着上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而配置,并且在所述保持架分别安装于所述一对安装部之后,所述各保持架在比所述就座面部靠座椅后方位置处固定于所述上表面部和所述下表面部这双方。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各保持架固定在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这双方(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将上框架形成为局部地闭合的截面形状(难以变形的结构)。而且,通过将一对保持架隔着上框架的中央位置(比较容易变形的部位)进行配置,能够尽可能阻止上框架的变形。
[0006]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以立起状态的座椅靠背为基准,各安装部是沿上下贯通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的孔部,并且各保持架以与上表面部的安装部的后方缘部和下表面部的安装部的前方缘部中的至少一方抵接的状态配置。在本结构中,通过使上表面部或下表面部在适当的位置与各保持架抵接,能够限制各头枕支柱的后倾动作其本身。
[0007]根据上述方案,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尽可能阻止上框架的变形。而且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更可靠地限制上框架的变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及工业上的意义参照附图如下说明,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要素,其中:
[0009]图1是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0010]图2是靠背框架一部分的主视图;
[0011]图3是靠背框架一部分的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12]图4是将靠背框架一部分分解表示的透视立体图;
[0013]图5是上框架一部分的剖视图;
[0014]图6是图2的V1-VI线剖视图;
[0015]图7是图2的VI1-VII线剖视图;
[0016]图8是变形例的靠背框架一部分的从上方观察到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参照图1?图8,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各图中,适当地向交通工具用座椅前方标注标号“前”,向交通工具用座椅后方标注标号“后”,向交通工具用座椅上方标注标号“上”,向交通工具用座椅下方标注标号“下”。图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具有座椅座垫4、座椅靠背6、头枕8。这些座椅结构构件分别具有构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4F、6F、8F)、形成座椅外形而弹性地支承乘坐人员的座椅衬垫(4P、6P、8P)、包覆座椅衬垫的座椅罩(4S、6S、8S)。在此,座椅靠背6相对于座椅座垫4以能够立起放倒的方式连结。而且,头枕8经由一对头枕支柱8a (棒状构件)而安装在座椅靠背6上部。
[0018]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座椅靠背6的靠背框架6F(金属制)具有上框架6a、一对侧框架6b、下框架6c、关联结构(一对保持架HM、靠背调角器RM)(参照图1?图4)。一对侧框架6b分别是构成侧部骨架的平板构件。本实施例的各侧框架6b呈大致横U字状(剖视图),以立起状态为基准,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朝向座椅内方弯曲。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各侧框架6b与后述的上框架6a的中央位置相比,座椅前后方向的尺寸设定得稍短(有助于座椅的薄型化的结构)。而且,下框架6c是构成下部骨架的平板构件(主视图下为大致矩形),在一对侧框架6b之间能够呈架桥状地配置。本实施例的下框架6c呈大致横L字状(剖视图),下框架6c下部(突出部6f)向座椅前方突出,且绕着后述的操作杆2r配置(参照图1)。
[0019]并且,上框架6a是构成上部骨架的箱状构件(在主视图下为大致矩形),在一对侧框架6b之间能够呈架桥状地配置(参照图1?图5)。本实施例的上框架6a具有帽形的截面形状而座椅后方侧为敞开状,并且具有就座面部10、上表面部12、下表面部14、一对安装部20(后述)(参照图5)。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7,上框架6a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侧(比后述的安装部20靠端部)与中央位置相比,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得稍短(设定为能够向侧框架内插入的尺寸)。并且,就座面部10以座椅靠背立起时为基准,是上框架6a的构成就座侧的大致平坦的部位。而且,上表面部12是构成上框架6a上部侧的部位,下表面部14是构成上框架6a下部侧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部12与下表面部14相互配置成相对状,并且在座椅上下以适当的间隔分离配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部12的座椅后方侧呈大致半圆状地向上方折返,并且下表面部14的座椅后方侧呈大致半圆状地向下方折返(各面部12、14均成为刚性优异的卷边凸缘状)。
[0020]在此,一对保持架HM(大致同一结构)分别是两端敞开状的筒状构件(四棱柱状),经由未图示的头枕支承件(筒材)而能够插入设置头枕支柱8a(参照图2?图4)。本实施例的各保持架HM分别具有沿座椅上下能够贯通上框架6a的长度尺寸(能够将上表面部12和下表面部14架桥的长度尺寸)(参照图5)。需要说明的是,各保持架HM将平板材弯曲变形成筒状而形成,在其连结端侧(就座侧的端部)设有局部性的间隙(参照图6)。
[0021]一对安装部20是分别能够将保持架HM插入设置的部位,能够设置在比就座面部10靠座椅后方(参照图2?图5)。在本实施例中,将一对安装部20隔着上框架6a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而配置(配置在大致左右对称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从轻量化的观点等出发,在本实施例中,在上框架6a的中央位置(就座面部10)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孔部(标号省略)。并且,各安装部20由上表面部12的第一孔部20a和下表面部14的第二孔部20b形成(参照图5)。第一孔部20a是上下贯通上表面部12的孔部,能够将保持架HM插入。而且,第二孔部20b是上下贯通下表面部14的孔部(与第一孔部20a相同的开口尺寸),与第一孔部20a相对配置。此时,对各安装部20的开口形状进行适当调节等,能够使第一孔部20a的后方缘部12b与插入状态的保持架HM抵接(参照图6)。而且,能够使第二孔部20b的前方缘部14f与插入状态的保持架HM抵接。
[0022]靠背调角器RM (大致圆筒状的构件)是限制座椅靠背6相对于座椅座垫4的立起放倒动作的构件,具有内部结构(图示省略)、操作杆2r、施力构件4r(参照图1)。操作杆2r是沿座椅宽度方向为长条状的管材,施力构件4r是盘簧状的构件。在本实施例中,将靠背调角器RM分别固定于各侧框架6b (下部),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座椅座垫4 (座椅框架4F)的托架部BR。而且,将操作杆2r呈架桥状地配置在一对侧框架6b下部之间。在此状态下,将操作杆2r的两端部分别能够绕轴旋转地插入设置于靠背调角器RM。接着,在操作杆2r的端部安装施力构件4r,对操作杆2r向沿一方向旋转的方向施力。然后,使操作杆2r克服施力构件4r的作用力而向另一方向旋转,解除靠背调角器RM(内部结构)的锁定。这样,座椅靠背6以靠背调角器RM为旋转中心,相对于座椅座垫4能够立起放倒(旋转)(例如能够从图1的立起状态起向前后倾倒)。而且,操作杆2r利用施力构件4r的作用力而向一方向旋转,由此靠背调角器應(内部结构)成为锁定状态,限制座椅靠背6相对于座椅座垫4的立起放倒动作。
[0023]参照图1及图4,将多个框架6a、6b、6c分别焊接而进行一体化,并向它们安装关联结构(保持架HM等)。在本实施例中,将下框架6c在一对侧框架6b (下部)之间呈架桥状地配置之后,将两框架焊接而进行一体化。而且,将上框架6a在一对侧框架6b (上部)之间呈架桥状地配置之后,将两框架焊接而进行一体化。此时,将上框架6a端部(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分别配置在侧框架6b上部(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通过激光焊接等能够对两框架进行一体化。并且,在上述的作业前后,将一对保持架HM分别向上框架6a(各安装部20)插入,并隔着上框架6a的中央位置而配置在左右(参照图4、图6及图7)。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各保持架HM与第一孔部20a (上表面部的安装部)的后方缘部12b抵接。而且,同样地,各保持架HM与第二孔部20b (下表面部的安装部)的前方缘部14f抵接。在此状态下,将各保持架HM的后部(比就座面部10靠座椅后方位置)利用焊接等固定在上表面部12 (形成固定点Fl)。而且,同样地将各保持架HM的后部利用焊接等固定在下表面部14(形成固定点F2)。
[0024]并且,在上述的座椅结构中,在交通工具碰撞时等,由于乘坐人员头部按压于头枕8 (由于头枕支柱8a的后倾),而向上框架6a施加过度的力(参照图1)。由于该过度的力而上框架6a可能变形(例如向上表面部12与下表面部14分离的方向进行扩开变形)(参照图5及图6)。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各保持架HM固定在上表面部12和下表面部14这双方,将上框架6a局部地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这样,利用各保持架HM来限制上表面部12与下表面部14的相对移动,由此克服头枕支柱8a的后倾而能够维持上框架6a的形状(成为难以变形的结构)。而且,将一对保持架HM隔着上框架6a的中央位置(比较容易变形的部位)配置(参照图2及图7)。这样,将上框架6a的中央位置(脆弱部分)利用闭合截面结构从座椅左右支承,由此能够适宜地阻止上框架6a的变形。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保持架HM的后倾与第一孔部20a(上表面部的安装部)的后方缘部12b抵接而被限制(参照图
6)。而且,同样地,保持架HM的后倾与第二孔部20b (下表面部的安装部)的前方缘部14f抵接而被限制。这样,利用安装部20 (缘部)来限制保持架HM的后倾动作其本身,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阻止上框架6a的变形。
[0025]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各保持架HM固定在上表面部12和下表面部14这双方(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而将上框架6a局部地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而且,将一对保持架HM隔着上框架6a的中央位置进行配置,由此能够尽可能阻止上框架6a的变形。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上表面部12和下表面部14与各保持架HM在适当的位置抵接,由此能够限制各头枕支柱8a的后倾动作其本身。由此,能够减少与各头枕支柱8a的后倾(头枕8的后方移动)相伴的乘坐人员颈部的过伸展损伤(所谓击撞颈椎挫伤)的发生。因此,根据本实施例,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尽可能阻止上框架6a的变形。
[0026]在此安装部除了上述的结构(孔部)之外,可以设置成切口状。例如变形例的各安装部20A将上框架6a的就座侧沿座椅上下切口而形成,形成能够嵌入安装各保持架HM(后部)的形状(在图8中,为了简便起见,仅图示一方的安装部)。并且,在各安装部20A中,将就座面部10沿座椅上下切口,并将上表面部12和下表面部(图示省略)呈大致矩形形状地切口。因此,将各保持架HM分别向安装部20A嵌入安装,并隔着上框架6a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而左右配置。并且,将各保持架HM的侧面利用焊接等固定在就座面部10,并将各保持架HM的后部从上表面部12的内面侧或外面侧利用焊接等固定在上表面部12 (第一固定点Fl)。而且,同样地,将各保持架HM的后部利用焊接等固定在未图示的下表面部。这样,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各保持架HM在比就座面部10靠座椅后方位置处固定于上表面部12和下表面部这双方,也能够将上框架6a局部地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因此,根据本变形例,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也能够尽可能阻止上框架6a的变形。
[0027]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可采取其他各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帽形的截面形状的上框架6a的一例,但没有对该框架的结构进行限定的意思。例如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除了大致平行配置的情况之外,也可以以随着朝向座椅后方而逐渐相互分离或接近的方式配置。而且,上框架例如也可以仅能够与头枕相对的部位形成为帽形的截面形状,其他的部位形成为与闭合截面等的帽形截面不同的形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第一孔部20a(后方缘部)和第二孔部20b(前方缘部)这双方与插入状态的保持架HM抵接的例子。可以为与此不同地使第一孔部(后方缘部)和第二孔部(前方缘部)中的任一方与插入状态的保持架抵接的结构。而且,根据座椅结构的不同,可以使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周缘全部与插入状态的保持架HM抵接。
[002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各安装部20的结构(开口形状、形成数、形成位置等),但是没有对该部的结构进行限定的意思。例如也可以将一对安装部设置在左右非对称位置。此时,各安装部之间的尺寸(分离尺寸)能够根据座椅结构适当设定(也可以与就座面部的孔部重叠)。而且,在头枕支柱为三根以上时,对应于此,可以将安装部设置3个以上。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上表面部12和下表面部14利用焊接而固定于保持架HM的例子,但是没有对固定方法进行限定的意思。例如保持架HM的固定方法只要能够限制上表面部与下表面部的相对移动即可,可以例示粘接、铆紧、螺栓构件等物理的固定方法。而且,保持架相对于各面部的固定位置只要是比就座侧靠座椅后方即可,例如也可以将保持架的侧面(座椅宽度方向的面)固定在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靠背框架6F及其关联结构的一例,但是上述各构件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从靠背框架省略下框架(形成为拱形状)。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普遍适用于车辆、飞机、电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用的座椅。
【权利要求】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座椅座垫;座椅靠背,以能够立起的方式与所述座椅座垫连结;以及头枕,经由一对棒状的头枕支柱而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6)包括靠背框架(6F),所述靠背框架(6F)构成所述座椅靠背(6)的骨架, 所述靠背框架^F)包括:上框架(6a),以立起状态的所述座椅靠背(6)为基准,构成上部骨架;以及保持架(HM),能够供所述头枕支柱(8a)从座椅上下方向插入设置, 所述上框架^a)具有帽形的截面形状且座椅后方侧为敞开状,并且具有构成就座侧的就座面部(10)、构成上部侧的上表面部(12)以及构成下部侧的下表面部(14), 能够安装所述保持架(HM)的一对安装部(20)分别作为沿所述上框架(6a)的上下延伸的切口或贯通孔而形成,并隔着上框架(6a)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而配置,并且在所述保持架(HM)分别安装于所述一对安装部(20)之后,所述各保持架(HM)在比所述就座面部(10)靠座椅后方位置处固定于所述上表面部(12)和所述下表面部(14)这双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以立起状态的所述座椅靠背(6)为基准,所述各安装部(20)是沿上下贯通所述上表面部(12)和所述下表面部(14)的孔部(20a、20b),并且所述各保持架(HM)以与所述上表面部(12)的所述安装部(20)的后方缘部(12b)和所述下表面部(14)的所述安装部(20)的前方缘部(14f)中的至少一方抵接的状态配置。
【文档编号】B60N2/68GK104228640SQ201410276256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0日
【发明者】鬼头秀和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