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3762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车身系前舱内的发动机变速箱通过前球笼传动轴与前驱动轮传动连接;车身系后舱内的电机变速箱通过后球笼传动轴与后驱动轮传动连接;车身系的驾驶舱内设置挡位控制机构,此挡位控制机构包括与发动机动力总成联接的发动机换挡机构,以及与电机动力总成联接的电机换挡机构;挡位控制机构与发动机换挡机构之间通过前挂挡线联接,挡位控制机构与电机换挡机构之间通过后挂挡线联接。本实用新型具有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续行里程长的特点,将油、电两套动力系统集成设置在一体化的挡位控制机构上,二者并行不悖且相互不会发生任何干扰。
【专利说明】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前油后电双驱动四轮车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前油后电双驱动 一体车的设计方案。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交通代步车的选择上存在三种方式:一种选择是燃油四轮车,优点是续驶里 程长,但废气污染环境,油价高涨运行费用高;第二种是电动四轮车,优点是绿色环保、高效 节能并且运行费用低,缺点是行驶里程短;第三种是油电混合动力四轮车,既兼有燃油车 的续航里程长,可发电给电池供电的优点,又能达到纯电模式运行成本低,零排放的目的, 但是该类汽车的设计、使用还很不规范,造成市场上生产、使用情况都十分混乱。在油电双 驱动四轮车型上,其选换挡的操作通常是油驱动选换挡位用手动操纵机构操作,电驱动操 纵切换挡位用电动机操控机构,为两套独立的操纵机构分别操作,其结构十分复杂,使用不 便,并且成本很高。一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种种不足,提供一种前油后电双 驱动一体车,具有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续行里程长的特点,将油、电两套动力系统集成设置 在一体化的挡位控制机构上,二者并行不悖且相互不会发生任何干扰,并且允许整个换挡 装置的操控习惯与现有机动车接近一致,极大的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驾驶人的便捷驾驶体 验。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种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结构中包括由前悬挂系、车身系、后悬挂系、前后行 驶系组成的车体,所述车身系的前舱内设置发动机动及发动机变速箱,发动机变速箱通过 前球笼传动轴与前驱动轮传动连接;所述车身系的后舱内设置电机及电机变速箱,电机变 速箱通过后球笼传动轴与后驱动轮传动连接;所述车身系的驾驶舱内设置挡位控制机构, 此挡位控制机构包括与发动机动力总成联接的发动机换挡机构,以及与电机动力总成联接 的电机换挡机构;所述挡位控制机构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之间通过前挂挡线联接,挡位 控制机构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之间通过后挂挡线联接;所述挡位控制机构包括挡位盒、设 置在挡位盒内的换挡销轴和选挡臂、设置在挡位盒外的挡把臂、设置在挡把臂顶端的挡把 球;挡把臂通过换挡销轴带动选挡臂运动,选挡臂与前后挂挡线联动实现选换挡操作。
[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车身系的后舱内还设置有动力电池 组、燃油箱和智能充电器;所述发动机上联动设置发电机,此发电机通过智能充电器与所述 动力电池组电学连接;智能充电器上还设置有外接电源线,通过外接民用电源实现车辆充 电作业。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挡位控制机构的挡位依照二维网点结 构进行设置:沿任一维向设置第一维,第一维上依次设置三条基线:基线A、基线B、基线C ; 沿与第一维向垂直的维向设置第二维,第二维上依次设置三条基线:基线X、基线Y、基线z ; 上述各基线的交叉点形成二维面上的网点,这些网点通过前后挂挡线分别与发动机换挡机 构、电机换挡机构上的挡位点联接。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从基线A、基线B、基线C中任取两条基线, 设置此两条基线上的网点通过前挂挡线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上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 过后挂挡线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上的空挡位联接;设置剩余一条基线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 线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上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过前挂挡线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上的空 挡位联接;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设置基线X、基线Y、基线Z上的网点通过前 挂挡线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上的行驶挡位联接;从基线X、基线Y、基线Z任取一条基线, 设置此基线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上的行驶挡位联接,设置剩余两条 基线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上的空挡位联接。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设置基线A、C上的网点通过前挂挡线与所 述发动机换挡机构上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过后挂挡线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上的空挡位联 接;设置基线B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上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过前 挂挡线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上的空挡位联接。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设置基线X、基线Y、基线Z上的网点通过前 挂挡线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上的行驶挡位联接;设置基线Z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与所 述电机换挡机构上的行驶挡位联接,设置基线X、Y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与所述电机换挡 机构上的空挡位联接。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依据挡位网点在所述挡位控制机构上的二 维分布情况在所述挡把球上标刻对应的挡位标志牌,用于指示驾驶人进行挡位控制操作。
[001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前油后电双驱动四轮车具 有很高的实用性,需要续驶里程长时采用前驱电喷发动机模式运行,需要节能降成本时采 用后驱电动机模式,两种运行模式互不干涉且切换简单。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上 联动设置发电机,此发电机通过智能充电器与所述动力电池组电学连接。依据本实用新型 的设计方案,当挡位控制机构上的网点在基线A、B、C以及基线X、Y、Z上均与行驶挡位联接 时,才构成有效的行驶挡位,如果挡位控制机构上的网点仅在基线A、B、C或者基线X、Υ、Ζ 二者之一上对应行驶挡位,则仍然对应空挡位。这样,具体设置挡位控制机构上的网点ΑΧ、 AY、AZ、CX、CY、CZ通过前挂挡线与发动机换挡机构上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过后挂挡线与 电机换挡机构上的空挡位联接;设置挡位控制机构上的网点ΒΖ通过后挂挡线与电机换挡 机构上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过前挂挡线与发动机换挡机构上的空挡位联接;设置挡位控 制机构上的网点BX、BY通过前后挂挡线与电机换挡机构及发动机换挡机构上的空挡位联 接。这样,本实用新型前油后电双驱动车型的挡位控制与传统机动车的操纵接近一致,具有 很高的实用性,需要采用前驱动力前进时,只需要按正常操作选换挡位即可;需要后驱动行 驶时只需要往挡把球"电"方向一别即可,极大的提高了驾驶人的操纵体验。与此同时,本 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能够保证当需要前动力总成选挡和挂挡前进时,后动力总成置于空挡 行程位置,不至于后动力总成跟随前动力总成高速前行运转,彻底保护电动机不被拖运转。 最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也十分低廉,其稳定性也通过了厂研究院的场地各路况测 试,模拟真实路况行驶试验及出厂路况行驶均实现万公里里程无障碍驾驶,与同类产品相 比具有极强的技术优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外观示意图。
[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是本实用新型挡位控制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是本实用新型挡位控制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 图中:1、发动机动力总成;2、发动机换挡机构;3、挡位控制机构;4、挡位盒;5、换 挡销轴;6、选挡臂;7、挡把臂;8、挡把球;9、电机动力总成;10、电机换挡机构;11、前挂挡 线;12、后挂挡线;13、动力电池组;14、燃油箱;15、发电机;16、智能充电器;17、外接电源 线;20、前舱;21、发动机;22、发动机变速箱;23、前球笼传动轴;24、前驱动轮;30、后舱; 31、电机;32、电机变速箱;33、后球笼传动轴;34、后驱动轮;40驾驶舱。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参看附图,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中包括由前悬挂系、车身系、后悬挂 系、前后行驶系组成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车身系的前舱20内设置发动机21及发动机变速 箱22,发动机变速箱22通过前球笼传动轴23与前驱动轮24传动连接;车身系的后舱30 内设置电机31及电机变速箱32,电机变速箱32通过后球笼传动轴33与后驱动轮34传动 连接;车身系的驾驶舱40内设置挡位控制机构3,此挡位控制机构3包括与发动机动力总 成联接的发动机换挡机构2,以及与电机动力总成联接的电机换挡机构10 ;挡位控制机构3 与发动机换挡机构2之间通过前挂挡线11联接,挡位控制机构3与电机换挡机构10之间 通过后挂挡线12联接;挡位控制机构3包括挡位盒4、设置在挡位盒4内的换挡销轴5和 选挡臂6、设置在挡位盒4外的挡把臂7、设置在挡把臂7顶端的挡把球8 ;挡把臂1通过换 挡销轴5带动选挡臂6运动,选挡臂6与前后挂挡线联动实现选换挡操作;挡位控制机构3 的挡位依照二维网点结构进行设置:沿任一维向设置第一维,第一维上依次设置三条基线: 基线A、基线B、基线C ;沿与第一维向垂直的维向设置第二维,第二维上依次设置三条基线: 基线X、基线Y、基线Z ;上述各基线的交叉点形成二维面上的网点,这些网点通过前后挂挡 线分别与发动机换挡机构2、电机换挡机构10上的挡位点联接;进一步,设置基线A、C上的 网点通过前挂挡线11与发动机换挡机构2上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过后挂挡线12与电机 换挡机构10上的空挡位联接;设置基线B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12与电机换挡机构10上 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过前挂挡线11与发动机换挡机构2上的空挡位联接;再进一步,设置 基线X、基线Y、基线Z上的网点通过前挂挡线11与发动机换挡机构2上的行驶挡位联接; 设置基线Z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12与电机换挡机构10上的行驶挡位联接,设置基线X、Y 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12与电机换挡机构10上的空挡位联接;最后,依据挡位网点在挡位 控制机构3上的二维分布情况在挡把球8上标刻对应的挡位标志牌,用于指示驾驶人进行 挡位控制操作;另外,车身系的后舱30内还设置有动力电池组13、燃油箱14和智能充电器 16 ;发动机21上联动设置发电机15,此发电机15通过智能充电器16与动力电池组13电 学连接;智能充电器16上还设置有外接电源线17,通过外接民用电源实现车辆充电作业。
[0020]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当挡位控制机构上的网点在基线A、B、C以及基线X、 Y、Z上均与行驶挡位联接时,才构成有效的行驶挡位,如果挡位控制机构上的网点仅在基线 A、B、C或者基线X、Υ、Ζ二者之一上对应行驶挡位,则仍然对应空挡位;这样,本实用新型前 油后电双驱动车型选换挡操纵装置与传统机动车的操纵接近一致,具有很高的实用性,需 要采用前驱动力前进时,只需要按正常操作选换挡位即可;需要后驱动行驶时只需要往挡 把球"电"方向一别即可,极大的提高了驾驶人的操纵体验。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设计 方案能够保证当需要前动力总成选挡和挂挡前进时,后动力总成置于空挡行程位置,不至 于后动力总成跟随前动力总成高速前行运转,彻底保护电动机不被拖运转。
[0021] 上述描述仅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提出,不作为对其技术方案本身的 单一限制条件。
【权利要求】
1. 一种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结构中包括由前悬挂系、车身系、后悬挂系、前后行驶 系组成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系的前舱(20)内设置发动机(21)及发动机变速箱 (22),发动机变速箱(22)通过前球笼传动轴(23)与前驱动轮(24)传动连接;所述车身系 的后舱(30)内设置电机(31)及电机变速箱(32),电机变速箱(32)通过后球笼传动轴(33) 与后驱动轮(34)传动连接;所述车身系的驾驶舱(40)内设置挡位控制机构(3),此挡位控 制机构(3)包括与发动机动力总成联接的发动机换挡机构(2),以及与电机动力总成联接 的电机换挡机构(10);所述挡位控制机构(3)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2)之间通过前挂挡 线(11)联接,挡位控制机构(3)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10)之间通过后挂挡线(12)联接; 所述挡位控制机构(3)包括挡位盒(4)、设置在挡位盒(4)内的换挡销轴(5)和选挡臂(6)、 设置在挡位盒(4)外的挡把臂(7)、设置在挡把臂(7)顶端的挡把球(8);挡把臂(1)通过 换挡销轴(5)带动选挡臂(6)运动,选挡臂(6)与前后挂挡线联动实现选换挡操作。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系的后舱 (30)内还设置有动力电池组(13)、燃油箱(14)和智能充电器(16);所述发动机(21)上联 动设置发电机(15),此发电机(15)通过智能充电器(16)与所述动力电池组(13)电学连 接;智能充电器(16)上还设置有外接电源线(17),通过外接民用电源实现车辆充电作业。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挡位控制机 构(3)的挡位依照二维网点结构进行设置:沿任一维向设置第一维,第一维上依次设置三 条基线:基线A、基线B、基线C ;沿与第一维向垂直的维向设置第二维,第二维上依次设置三 条基线:基线X、基线Y、基线Z ;上述各基线的交叉点形成二维面上的网点,这些网点通过 前后挂挡线分别与发动机换挡机构(2)、电机换挡机构(10)上的挡位点联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其特征在于:从基线A、基线B、基 线C中任取两条基线,设置此两条基线上的网点通过前挂挡线(11)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 (2)上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过后挂挡线(12)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10)上的空挡位联接; 设置剩余一条基线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12)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10)上的行驶挡位联 接,并通过前挂挡线(11)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2)上的空挡位联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其特征在于:设置基线X、基线Y、基 线Z上的网点通过前挂挡线(11)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2)上的行驶挡位联接;从基线X、 基线Y、基线Z任取一条基线,设置此基线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12)与所述电机换挡机 构(10)上的行驶挡位联接,设置剩余两条基线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12)与所述电机换 挡机构(10)上的空挡位联接。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其特征在于:设置基线A、C上的网 点通过前挂挡线(11)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2)上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过后挂挡线(12) 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10)上的空挡位联接;设置基线B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12)与所 述电机换挡机构(10)上的行驶挡位联接,并通过前挂挡线(11)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2) 上的空挡位联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其特征在于:设置基线X、基线Y、基 线Z上的网点通过前挂挡线(11)与所述发动机换挡机构(2)上的行驶挡位联接;设置基线 Z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12)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10)上的行驶挡位联接,设置基线X、 Y上的网点通过后挂挡线(12)与所述电机换挡机构(10)上的空挡位联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油后电双驱动一体车,其特征在于:依据挡位网点在所述 挡位控制机构(3)上的二维分布情况在所述挡把球(8)上标刻对应的挡位标志牌,用于指 示驾驶人进行挡位控制操作。
【文档编号】B60K20/02GK203832257SQ201420219998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4日
【发明者】纪远令, 张磊, 张立平 申请人:河北御捷车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