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413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电池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固定支架。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包括设置蓄电池放置凹槽的托盘本体,还包括固定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托盘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托盘本体安装在整车车身上。所述蓄电池支架可同时固定蓄电池和发动机控制单元,采用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不仅可以减少支架的使用数量,减少安装零部件的使用,还可以节省安装空间,简化安装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蓄电池固定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电气系统和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大多汽车上都装载了蓄电池和发动机控制单元等零部件。目前,蓄电池和发动机控制单元大多分别利用相应的固定支架安装到整车中,由于汽车发动机舱内的安装空间有限,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也使得发动机舱越来越拥挤,造成安装困难;另外,蓄电池和发动机控制单元等零部件分别安装到相应固定支架上,再将支架一一固定到整车上,使得整车装配过程用时较长,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000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设计更合理的零部件固定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蓄电池固定支架,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有利于节省发动机舱的布置空间,提高零部件的装配效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蓄电池固定支架,包括设置蓄电池放置凹槽的托盘本体,还包括固定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托盘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托盘本体安装在整车车身上。
[0007]优选地,所述蓄电池放置凹槽为锥形凹槽,其底部轮廓与待放蓄电池的形状相配口 ο
[0008]优选地,所述电池放置凹槽的底部设有安装定位孔。
[0009]优选地,所述蓄电池放置凹槽的底部设有漏液孔。
[0010]优选地,所述托盘本体具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上设有电源线束固定孔。
[0011]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上设置有安装孔。
[0012]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上开设有通风散热孔。
[0013]优选地,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托盘本体和所述支架本体固定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上开设减重孔。
[0015]优选地,所述托盘本体和所述支架本体焊接。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电池固定支架,不仅包括设置有蓄电池放置凹槽的托盘本体,还包括固定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支架本体,因此,所述蓄电池支架可同时固定蓄电池和发动机控制单元;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托盘本体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通过所述托盘本体安装在整车车身上,同时完成了两个零部件在整车上的安装。采用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不仅可以减少支架的使用数量,减少安装零部件的使用,还可以节省安装空间,简化安装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0017]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上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托盘本体和所述支架本体固定连接,可提高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强度和抗震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固定支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固定支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固定支架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0022]上诉附图中的标记说明:
[0023]1-托盘本体,2-支架本体,3-加强板;
[0024]11-蓄电池放置凹槽,12-安装定位孔,13-漏液孔,14-电源线束固定孔,
[0025]15-安装孔,16-空滤器固定点;
[0026]21-安装孔,22-通风散热孔;
[0027]31-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9]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固定支架,包括托盘本体I和支架本体2,所述托盘本体I上设置有蓄电池放置凹槽11,用于固定蓄电池;所述支架本体2可用于发动机控制单元的固定。因此,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可以同时固定蓄电池和发动机控制单元两个部件,通过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在整车中的安装,即可同时完成两个零部件的装配,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减少了一个固定支架的使用,节省了安装空间,使得安装过程更加方便。
[0030]固定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支架本体2与所述托盘本体I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焊接方式,所述支架本体2焊接在所述托盘本体I的边缘,两者垂直连接,可节省安装空间,并能够保证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
[0031]在整车装配过程中,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可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安装在整车车身上,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所述托盘本体I上设有安装孔15,具体地,所述安装孔15设置在所述蓄电池放置凹槽11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将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安装在整车上,安装可靠且便于拆卸。
[0032]为了防止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在安装过程中旋转,在所述蓄电池放置凹槽11的底部可设置安装定位孔12,与支架安装处的车身结构配合,在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安装中起到定位作用,从而方便安装螺栓的紧固。
[0033]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蓄电池放置凹槽11为锥形凹槽,所述锥形凹槽的底部轮廓与待放蓄电池的形状相配合,因此所述蓄电池放置凹槽11底部的四周壁面可对蓄电池起到限位的作用,同时,由于凹槽呈锥形,其顶部开口要大于所述蓄电池的轮廓,所以便于所述蓄电池的放置和取出。
[0034]为了保证所述蓄电池固定牢靠,除了采用所述蓄电池放置凹槽11底部的四周壁面对其进行限位之外,还同时采用压杆结构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固定,在所述托盘本体I上设有所述压杆的安装孔(图中未示),所述安装孔可设为腰形,以方便压杆的安装。
[0035]在本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蓄电池放置凹槽11的底部还可设有漏液孔13,所述漏液孔13可起到渗水的作用,能够很好地防止所述托盘本体I因为积水而造成腐蚀,也防止了支架的安装螺栓因积水而腐蚀。
[0036]另外,所述托盘本体I具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设置在所述托盘本体I的四周边缘处,所述翻边结构可以增加所述托盘本体I的强度。
[0037]同时,还可在所述翻边结构上设有电源线束固定孔14,以方便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附件电源线的固定。
[0038]对于固定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所述支架本体2,可在其上设置安装孔21,通过螺栓连接将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固定在所述支架本体2上,保证其固定牢靠。
[0039]由于蓄电池和发动机控制单元的工作性能会受到高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为避免这一问题,在所述支架本体2上开设了通风散热孔22,利于零部件在工作中进行通风散热,保证其良好的工作环境。
[0040]在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中,还包括加强板3结构,所述加强板3可通过焊接方式分别与所述托盘本体I和所述支架本体2固定连接,在连接处可设置圆角结构,从而加强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的强度,提高其抗震性能。
[0041]所述加强板3上还开设了减重孔31,以减轻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的重量,使其使用更加方便。
[0042]另外,在所述蓄电池固定支架还设置了空滤器固定点16,所述空滤器固定点16为固定孔结构,开设在一块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托盘本体I的边缘,以方便空滤器的固定。
[0043]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蓄电池固定支架,包括设置蓄电池放置凹槽(11)的托盘本体(I),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支架本体(2),所述支架本体(2)与所述托盘本体(I)固定连接,所述托盘本体(I)安装在整车车身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放置凹槽(11)为锥形凹槽,其底部轮廓与待放蓄电池的形状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放置凹槽(11)的底部设有安装定位孔(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放置凹槽(11)的底部设有漏液孔(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本体(I)具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上设有电源线束固定孔(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2)上设置有安装孔(2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2)上开设有通风散热孔(22)。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板(3),所述加强板(3)分别与所述托盘本体(I)和所述支架本体(2)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上开设减重孔(3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本体(I)和所述支架本体⑵焊接。
【文档编号】B60K1/04GK203832222SQ201420241042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2日
【发明者】余世运, 陈功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