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器下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3773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振器下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振器下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包括安装部和夹持部;安装部与夹持部相连接,安装部的下端面与车桥相连接;安装部上设置有沉头孔;安装部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夹持部为“U”形板,且其内侧两端面与减振器相连接;夹持部上设置有圆形通孔。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下支架,通过对支架本体的外形进行重新设计,并通过在安装部上设置加强筋以保证支架本体的整体强度,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减振器下支架的尺寸和厚度均较大、结构整体重量大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安装部上的螺纹改为沉头孔,使得支架本体在装配时可以利用沉头孔和圆形通孔进行配合来精确定位,不仅在装配时可以进行调整,而且还可以简化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减振器下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振器下支架。

【背景技术】
[0002]悬架系统是汽车的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受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功能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矩,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以保证汽车平顺行驶。
[0003]在汽车悬架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为了提高车辆整体平顺性、操控性和稳定性,通常会匹配减振器,减振器的安装一般通过上支架和下支架来进行固定,而上支架和下支架的一端与减振器相连接,另一端与车桥或车架相连接。上支架和下支架通常采用圆钢机加工、板材冲压、铸造和锻造等加工方法来成型。
[0004]现阶段通常使用的减振器下支架如图1所示,由夹持部101、杆身102和螺纹103所组成,夹持部101用于固定减振器,杆身102用于承担减振器下支架固定支撑面,螺纹103用于将减振器下支架安装固定到车桥上。现有技术中的板簧垫铁由于采用锻造加工成型,不仅加工工序多,而且结构整体重量大、成本过高。同时由于螺纹103与夹持部101上的安装通孔104的轴线垂直交叉,由于杆身102的硬度较高,在装配时因为交叉力矩的影响,很难对安装通孔104进行精确定位,造成减振器下支架的安装困难,影响装配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振器下支架,通过对支架本体的外形进行重新设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减振器下支架的尺寸和厚度均较大、加工工序多、结构整体重量大、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安装孔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减振器下支架在装配时可以精确定位,不仅可以方便调整,而且还可以简化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减振器下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安装部和夹持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夹持部相连接,所述安装部的下端面与车桥相连接;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沉头孔;所述安装部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夹持部为“U”形板,且其内侧两端面与减振器相连接;所述夹持部上设置有圆形通孔。
[0008]优选地,所述加强筋包括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相连接,且均与所述夹持部相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安装部的表面相垂直连接,且其由所述夹持部连接端向所述安装部最外侧逐渐缩小。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安装部的表面相平行连接,且其由所述夹持部连接端向所述安装部最外侧逐渐缩小。
[0011]优选地,所述沉头孔至少为两个,所述安装部通过穿过所述沉头孔的紧固螺栓与车桥固定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圆形通孔至少为两个,所述夹持部通过穿过所述圆形通孔的紧固螺栓与减振器固定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沉头孔的轴心延长线与所述圆形通孔的轴心延长线相垂直。
[0014]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为铸造一体成型结构。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下支架,通过对支架本体的外形进行重新设计,并通过在安装部上设置加强筋以保证支架本体的整体强度,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减振器下支架的尺寸和厚度均较大、结构整体重量大的问题,另外结构优化还可以减少支架本体的加工工序、降低加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通过对安装部上的螺纹改为沉头孔,并对沉头孔的位置进行了调整,使得沉头孔与夹持部上的圆形通孔之间不会产生交叉力矩,使得支架本体在装配时可以利用沉头孔和圆形通孔进行配合来精确定位,不仅在装配时可以进行调整,而且还可以简化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0018]图1是现有技术的减振器下支架俯视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下支架俯视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下支架侧视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下支架装配图。
[0022]上图中标记:
[0023]现有技术
[0024]101、夹持部102、杆身103、螺纹
[0025]104、安装通孔
[0026]本实用新型
[0027]1、安装部2、夹持部3、沉头孔
[0028]4、圆形通孔5、第一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
[0029]7、支架本体8、车桥9、减振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下支架,包括支架本体7 ;支架本体7包括安装部I和夹持部2 ;安装部I与夹持部2相连接,安装部I的下端面与车桥8相连接;安装部I上设置有沉头孔3 ;夹持部2为“U”形板,且其内侧两端面与减振器9相连接;夹持部2上设置有圆形通孔4。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下支架,通过对支架本体7的外形进行重新设计,并通过在安装部I上设置加强筋以保证支架本体7的整体强度,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减振器下支架的尺寸和厚度均较大、结构整体重量大的问题,另外结构优化还可以减少支架本体7的加工工序、降低加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通过对安装部I上的螺纹改为沉头孔3,并对沉头孔3的位置进行了调整,使得沉头孔3与夹持部2上的圆形通孔4之间不会产生交叉力矩,使得支架本体7在装配时可以利用沉头孔3和圆形通孔4进行配合来精确定位,不仅在装配时可以进行调整,而且还可以简化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
[0031]如图2和图3所不,加强筋包括有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相连接,且均与夹持部2相连接,其中第一加强筋5与安装部的表面相垂直连接,且其由夹持部2连接端向安装部I最外侧逐渐缩小,第二加强筋6与安装部I的表面相平行连接,且其由夹持部2连接端向安装部I最外侧逐渐缩小。第一加强筋5从垂直方向对安装部I进行加强,而第二加强筋6从水平方向对安装部I进行加强,当减振器9将振动应力传递到支架本体7上时,一部分应力可以通过夹持部2顺着第一加强筋5的逐渐缩小结构从垂直方向传递至安装部1,然后通过安装部I与车桥8之间的连接,将应力分散到车桥8上,同理,另一部分应力可以通过夹持部2顺着第二加强筋6的逐渐缩小结构从水平方向传递至安装部1,然后将应力分散到车桥8上,两个不同方向的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可以使得振动应力不会集中在一点,同时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还可以从两个方向对安装部I的强度进行加强,从而增加支架本体7的使用寿命。当然,为了能够在保持支架本体7的整体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减轻支架本体7的整体重量,在优化设计中也可以采用逐渐缩小结构的凹槽等方法,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0032]从图2中可以看出,沉头孔3至少为两个,安装部I通过穿过沉头孔3的紧固螺栓与车桥8固定连接,同时,夹持部2上的圆形通孔4至少为两个,夹持部2通过穿过圆形通孔4的紧固螺栓与减振器9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沉头孔3和圆形通孔4均优选为两个,并且沉头孔3的轴心连接延长线与圆形通孔4的轴心连接延长线相垂直,这种设计可以使得安装部I和夹持部2之间在安装时不会产生交叉力矩,同时两个沉头孔3和圆形通孔4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安装时的定位进行调整,有利于使得支架本体7在装配时可以利用沉头孔3和圆形通孔4进行配合来精确定位,螺栓连接还可以简化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当然,支架本体7与车桥8和减振器9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焊接或铆接等本领域常用方法,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0033]如图3所示,支架本体7为铸造一体成型结构,有利于通过铸造成型来降低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加工工序,方便进行大批量生产。
[0034]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下支架可以应用在轻型卡车上,其他使用相似悬架系统的客车或商用车在符合安装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对悬架系统的减振器下支架进行改进。
[0035]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构思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减振器下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安装部和夹持部; 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夹持部相连接,所述安装部的下端面与车桥相连接;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沉头孔;所述安装部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 所述夹持部为“U”形板,且其内侧两端面与减振器相连接;所述夹持部上设置有圆形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相连接,且均与所述夹持部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安装部的表面相垂直连接,且其由所述夹持部连接端向所述安装部最外侧逐渐缩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安装部的表面相平行连接,且其由所述夹持部连接端向所述安装部最外侧逐渐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头孔至少为两个,所述安装部通过穿过所述沉头孔的紧固螺栓与车桥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通孔至少为两个,所述夹持部通过穿过所述圆形通孔的紧固螺栓与减振器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器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头孔的轴心延长线与所述圆形通孔的轴心延长线相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为铸造一体成型结构。
【文档编号】B60G13/00GK204263870SQ201420733786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8日
【发明者】徐论意, 方亮, 范平丽, 李林森, 郭雷, 王连连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