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力增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1018发布日期:2019-02-12 21:30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制动力增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动力增力装置,特别是涉及在助力器主体与输入杆间夹装有复位螺旋弹簧的制动力增力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制动力增力装置例如记载于下述专利文献1,有时也构成为复位螺旋弹簧配置于车厢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7016号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动力增力装置中,复位螺旋弹簧的一端(前端)与助力器主体直接卡合,复位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后端)与保持器(组装于输入杆)直接卡合。因此,在复位螺旋弹簧追随该制动力增力装置的工作而振动并与保持器、助力器主体等共振的情况下,有时因该原因而产生异响并传给乘客。此外,复位螺旋弹簧的振动因在制动踏板回位的情况下踏板停止在初始位置时的冲击而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防止因复位螺旋弹簧的振动而产生异响),

一种制动力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夹装在助力器主体与输入杆间且配置于车厢内的复位螺旋弹簧的端部设有防振部件,在上述防振部件设有:座部,其夹装在上述复位螺旋弹簧的端部与支承该端部的支承部间,抑制上述复位螺旋弹簧的振动;以及导向部,其一体地设于上述座部,并以具有规定的径向过盈量的方式嵌合于上述复位螺旋弹簧的端部内周或者端部外周。

在实施上述的本发明时,上述导向部也能够具备:圆筒状的基部;以及圆弧状的突起,其在该基部的外周或者内周沿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设有多个,并以具有规定的径向过盈量的方式嵌合于上述复位螺旋弹簧的端部内周或者端部外周。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在上述座部与上述导向部的连接部位,设有能够对上述复位螺旋弹簧的端部进行收容的环状的凹部。另外,上述防振部件也能够一体地设于防尘罩的助力器主体侧端部,其中,上述防尘罩装配在上述助力器主体与上述输入杆间。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为:对上述防尘罩的助力器主体侧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形成为圆筒状,对于支承于该支承部的导向部而言,在圆筒状基部的外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有三个以上的外周突起,并在圆筒状基部的内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有三个以上的内周突起,上述外周突起与上述内周突起配设为相互具有周向相位差。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制动力增力装置中,在配置于车厢内的复位螺旋弹簧的端部设有防振部件,在上述防振部件设有:座部,其夹装在上述复位螺旋弹簧的端部与支承该端部的支承部间,抑制上述复位螺旋弹簧的振动;以及导向部,其一体地设于上述座部,并以具有规定的径向过盈量的方式嵌合于上述复位螺旋弹簧的端部内周或者端部外周。因此,能够利用导向部对复位螺旋弹簧本身的振动进行抑制。另外,能够利用座部减少从复位螺旋弹簧向支承部的振动传递。因此,能够防止因复位螺旋弹簧的振动而产生异响。

在实施上述的本发明时,在上述座部与上述导向部的连接部位,设有能够对上述复位螺旋弹簧的端部进行收容的环状的凹部,在这种情况下,相比未设置上述凹部的情况,能够增大复位螺旋弹簧与导向部的卡合量,从而能够增大导向部的振动抑制效果。

另外,在实施上述的本发明时,上述防振部件一体地设于防尘罩的助力器主体侧端部,其中,上述防尘罩装配在上述助力器主体与上述输入杆间,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与防尘罩相独立地构成防振部件的情况,能够减少构成部件数量从而能够简单且廉价地实施。另外,此时,通过将夹装在复位螺旋弹簧的端部与支承该端部的支承部间的座部配设于防尘罩的端部,由此,能够提高防尘罩端面的密封性。

另外,在实施上述的本发明时,对上述防尘罩的助力器主体侧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形成为圆筒状,对于支承于该支承部的导向部而言,在圆筒状基部的外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有三个以上的外周突起,并在圆筒状基部的内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有三个以上的内周突起,上述外周突起与上述内周突起配设为相互具有周向相位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内周突起能够相对于支承部进行防尘罩的定心,从而能够提高防尘罩相对于支承部的组装性。另外,此时,通过内周突起而允许外周突起的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因此,在复位螺旋弹簧伴随输入杆的倾动而倾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复位螺旋弹簧相对于导向部的卡合力增大(卡合部处的表面压力增大)。因此,能够减少由复位螺旋弹簧导致的导向部的磨损损伤,从而能够提高导向部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制动力增力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在非工作时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防尘罩单体的侧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防尘罩单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工作时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制动力增力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动力增力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6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的制动力增力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力增力装置100中,在助力器主体10与输入杆20间夹装有复位螺旋弹簧30。另外,在助力器主体10与输入杆20间安装有防尘罩40。

助力器主体10以组装于仪表板(图示省略)的方式构成,且后端部10a配置于车厢内。输入杆20设为能够相对于助力器主体10进退,且在球状前端部21处以能够倾动的方式连结于柱塞11的后端部11a,在后端部22处以能够倾动的方式连结于制动踏板杆50的中间部51。此外,柱塞11以能够相对于助力器主体1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助力器主体10。另外,制动踏板杆50在上端部52处以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59在前后方向上倾动的方式组装于踏板托架59,在下端部53一体地组装有制动踏板54。

复位螺旋弹簧30配置于车厢内,在前端部31处经由防尘罩40的座部41而与助力器主体10卡合,并在后端部32处经由环状的防振件29而与保持器28卡合。保持器28形成为圆盘状,且在内周部处一体地组装于输入杆20的中间部。防振件29具备:环状的座部29a,其夹装在复位螺旋弹簧30的后端部32与保持器28间,抑制复位螺旋弹簧30的振动;以及筒状的导向部29b,其一体地设于该座部29a,并以具有规定的径向过盈量的方式与复位螺旋弹簧30的后端部内周嵌合。此外,在导向部29b的内周设有在径向上弹性地卡合于保持器28的外周的内周突起(构成为与后述的内周突起42b相同),并在导向部29b的外周设有以具有规定的径向过盈量的方式嵌合于复位螺旋弹簧30的后端部内周的外周突起(构成为与后述的外周突起42c相同)。

防尘罩40对柱塞11的外周进行覆盖保护,其通过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为圆筒状,在助力器主体10的后端部10a形成有圆筒状支承部10a1,在防尘罩40的组装于该圆筒状支承部10a1的前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座部41与导向部42,并在组装于输入杆20的颈部23的后端部一体地形成有环状的安装部43。座部41与导向部42是设于复位螺旋弹簧30的前端部31的防振部件A,座部41在导向部42的前端处向径向外侧延伸并形成为圆环状,导向部42形成为圆筒状。

另外,座部41在前后方向上夹装在复位螺旋弹簧30的前端部31与支承该端部31的圆筒状支承部10a1间,并以抑制复位螺旋弹簧31的振动的方式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导向部42以具有规定的径向过盈量的方式嵌合于复位螺旋弹簧31的前端部31内周,具有抑制复位螺旋弹簧30的横向振摆(图示上下方向的振动)的功能。

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导向部42具备圆筒状基部42a、沿周向等间隔(90度间隔)地设于该圆筒状基部42a的内周的四个内周突起42b、以及沿周向等间隔(90度间隔)地设于圆筒状基部42a的外周的四个外周突起42c,各外周突起42c与各内周突起42b配设为相互具有周向相位差(45度的周向相位差)(参照图5)。各内周突起42b具有规定的轴向长度,形成为截面呈半球状的形状,并在前端(内端)处弹性地卡合于助力器主体10的圆筒状支承部10a1外周。各外周突起42c具有所需的轴向长度(与各内周突起42b的轴向长度相比较长),形成为截面呈圆弧状的形状,并在前端(外端)处弹性地卡合于复位螺旋弹簧31的前端部31内周。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力增力装置100中,与配置于车厢内的复位螺旋弹簧30的前端部31对应地设有防振部件A,并在防振部件A设有:座部41,其夹装在复位螺旋弹簧31的前端部31与支承该端部的圆筒状支承部11a1间,抑制复位螺旋弹簧30的振动;以及导向部42,其一体地设于座部41,并以具有规定的径向过盈量的方式嵌合于复位螺旋弹簧30的前端部31内周。因此,能够利用导向部42对复位螺旋弹簧30中的前端部31本身的振动进行抑制。另外,能够利用座部41减少从复位螺旋弹簧30的前端部31向助力器主体10的后端部10a的振动传递。另外,与复位螺旋弹簧30的后端部32对应地设有防振件29,利用防振件29也可得到与上述的防振部件A相同的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因复位螺旋弹簧30的振动而产生异响。

另外,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力增力装置100中,防振部件A一体地设于防尘罩40的助力器主体侧端部,该防尘罩40装配在助力器主体10与输入杆20间。因此,相比与防尘罩40相独立地构成防振部件A的情况,能够减少构成部件数量从而能够简单且廉价地实施。另外,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防振部件A的座部41配设于防尘罩40的前端部,所以能够提高防尘罩前端面的密封性。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力增力装置100中,对防尘罩40的助力器主体侧端部(前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0a1形成为圆筒状,对于支承于该支承部10a1的导向部42而言,在圆筒状基部42a的外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有四个外周突起42c,并且在圆筒状基部42a的内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有四个内周突起42b,外周突起42c与内周突起42b配设为相互具有周向相位差。

因此,能够利用内周突起42b相对于支承部10a1(助力器主体10)进行防尘罩40的定心,从而能够提高防尘罩40相对于支承部10a1的组装性。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内周突起42b而允许外周突起42c的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因此,在复位螺旋弹簧30追随输入杆20的倾动而倾动的情况(图6所示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复位螺旋弹簧30相对于导向部42的卡合力增大(卡合部处的表面压力增大)。因此,能够减少由复位螺旋弹簧30导致的导向部42的磨损损伤,从而能够提高导向部42的耐久性。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实施为分别设置四个导向部42的内周突起42b与外周突起42c,但它们是三个以上即可,各自的个数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踩踏制动踏板54时,如图6所示地输入杆20倾动,从而也能够如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实施为在座部41与导向部42的连接部位设置能够对复位螺旋弹簧30的前端进行收容的环状的凹部(凹槽)44。该情况下,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增大复位螺旋弹簧30的前端部31与导向部42在径向上的卡合量,能够增大导向部42的振动抑制效果,并且在复位螺旋弹簧30伴随输入杆20的倾动而倾动的情况(图6所示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复位螺旋弹簧30相对于导向部42的卡合力增大(卡合部处的表面压力增大),从而能够提高导向部42的耐久性。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与配置于车厢内的复位螺旋弹簧30的前端部31对应地设置的防振部件A具备座部41和导向部42的结构来实施了本发明,但对于本发明而言,也能够如图8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以防振部件A具备座部141与导向部142的结构来实施。座部141在导向部142的前端处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夹装在复位螺旋弹簧30的前端部31与支承该端部31的圆筒状支承部10a1间。另一方面,导向部142以具有规定的径向过盈量的方式嵌合于复位螺旋弹簧31的前端部31外周,在其内周设有在前端(内端)处与复位螺旋弹簧31的前端部31外周弹性地卡合的内周突起(是与上述的外周突起42c相同地发挥作用的突起),并在其外周设有在前端(外端)处与助力器主体10的圆筒状支承部10a1内周弹性地卡合的外周突起(是与上述的内周突起42b相同地发挥作用的突起)。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A一体地设于防尘罩40的助力器主体侧端部,该防尘罩装配在助力器主体10与输入杆20间,但在实施本发明时,防振部件A例如也能够如图1所示的防振件29那样与防尘罩40相独立地设置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0…制动力增力装置;10…助力器主体;10a1…圆筒状支承部;20…输入杆;30…复位螺旋弹簧;31…前端部;32…后端部;40…防尘罩;41…座部;42…导向部;42a…圆筒状基部;42b…内周突起;42c…外周突起;44…凹部;A…防振部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