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以及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4150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以及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以及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使座椅安全带自动地佩戴卸下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日本特开2009-279985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上的电机和被安装于车顶上的收卷部件通过缆线而在座椅上下方向上被连结的结构。此外,设置有能够沿着缆线而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接头,并且在该接头上架设有端部被固定在车顶上的安全带(织带)。而且,该安全带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在被佩戴前的状态下与接头一起被配置在车顶侧,并且通过在乘员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之后对电机进行驱动,从而使接头向座椅下方侧被移动进而使座椅安全带被佩戴。

然而,由于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织带的一端部被固定在车顶侧,因此无法自由地改变车辆用座椅的朝向和位置。因此,期待如下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即,即使在成为了能够根据高度驾驶辅助技术或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而自由地调节车辆用座椅的朝向和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地将座椅安全带佩戴或卸下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无论车辆用座椅的朝向和位置如何,均能够自动地将座椅安全带佩戴或卸下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以及乘员保护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一对肘靠,其被设置于构成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处,并且被设为能够在储存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其中,所述储存位置为所述一对肘靠沿着座椅上下方向而配置的位置,所述使用位置为所述一对肘靠从该储存位置向座椅前方侧倾倒并沿着座椅前后方向而配置的位置;滑动部件,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对肘靠上且被设为能够沿着该肘靠而进行滑动,并且在所述滑动部件的顶端部处具备穿过有织带的安全带导向器;安全带锚定器,其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的下部处,并且固定有所述织带的一端部;牵引器,其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下部处,并对从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安全带导向器穿过的所述织带的另一端侧进行收卷;控制部,其在乘员落座于所述车辆用座椅之前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肘靠保持在所述储存位置处并且使所述滑动部件保持于滑动至与头枕相比靠座椅上方处的状态,而在乘员的落座时,使所述一对肘靠从所述储存位置向所述使用位置转动,并且使所述滑动部件向所述肘靠的根部侧滑动,且通过所述牵引器而使所述织带收卷预定量。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处设置有一对肘靠。此外,一对肘靠被设为能够在储存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其中,所述储存位置为所述一对肘靠沿着座椅上下方向而配置的位置,所述使用位置为所述一对肘靠从该储存位置向座椅前方侧倾倒并沿着座椅前后方向而配置的位置。另外,在一对肘靠上分别设置有滑动部件,所述滑动部件被设为能够沿着肘靠而进行滑动,在该滑动部件的顶端部处设置有穿过有织带的安全带导向器。此外,在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的下部处,设置有固定有织带的一端部的安全带锚定器,在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下部处,设置有对织带的另一端侧进行收卷的牵引器。而且,织带从安全带锚定器延伸且分别从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安全带导向器中穿过之后,被牵引器所收卷。此处,在乘员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之前的状态下,通过控制部而使一对肘靠被保持在储存位置处。此外,滑动部件被保持于滑动至与头枕相比靠座椅上方处的状态。如此,通过使滑动部件保持于向座椅上方滑动了的状态,从而抑制了落座时乘员的头部与织带发生干涉的情况。

在乘员落座时,通过控制部而使一对肘靠向使用位置转动(倾倒)。由此,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安全带导向器之间的织带被配置在乘员的腰部的座椅前方侧处。此外,控制部使滑动部件向肘靠的根部侧滑动。由此,安全带导向器向乘员侧(座椅后方侧)被移动。此外,通过由控制部利用牵引器而使织带收卷预定量,因此织带的余长被收卷从而能够使所谓的两点式座椅安全带自动地佩戴。另外,此处所谓的“自动”为,并不限定于在乘员落座后不实施任何操作而佩戴座椅安全带的方式,也包括乘员在落座后通过实施按键操作等而佩戴座椅安全带的方式的概念。此外,通过以相反的顺序对织带进行放卷的同时使安全带导向器向肘靠的顶端侧被滑动,且使肘靠转动至储存位置处,从而使两点式座椅安全带的佩戴状态被解除。通过以上的方式,从而能够使两点式座椅安全带自动地佩戴或卸下。

另外,由于座椅安全带装置未被安装在车顶等上,因此即使在车辆用座椅的朝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两点式座椅安全带自动地佩戴或卸下。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一对肘靠,其被设置于构成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处,且被设为能够在储存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其中,所述储存位置为所述一对肘靠沿着座椅上下方向而配置的位置,所述使用位置为所述一对肘靠从该储存位置向座椅前方侧倾倒并沿着座椅前后方向而配置的位置;滑动部件,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对肘靠上且被设为能够沿着该肘靠而进行滑动,并且在所述滑动部件的顶端部处具备穿过有织带的安全带导向器;第一安全带锚定器,其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的下部处,并且固定有所述织带的一端部;第二安全带锚定器,其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下部处,并且使从所述第一安全带锚定器延伸且从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安全带导向器中穿过的所述织带被折回;牵引器,其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部中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并对在所述第二安全带锚定器处被折回且从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所述安全带导向器中穿过的所述织带的另一端侧进行收卷;控制部,其在乘员落座于所述车辆用座椅之前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肘靠保持在所述储存位置处并且使所述滑动部件保持于滑动至与头枕相比靠座椅上方处的状态,而在乘员落座时,使所述一对肘靠从所述储存位置向所述使用位置转动,并且使所述滑动部件向所述肘靠的根部侧滑动,且通过所述牵引器而使所述织带收卷预定量。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在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的下部处,设置有固定有织带的一端部的第一安全带锚定器。另一方面,在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下部处,设置有第二安全带锚定器,在该第二安全带锚定器上,从第一安全带锚定器延伸且从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安全带导向器中穿过的织带被折回。此外,在座椅靠背的上端部中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设置有牵引器,在该牵引器上,收卷有在第二安全带锚定器处被折回且从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安全带导向器中穿过的织带。因此,织带在从第一安全带锚定器延伸且分别从一对肘靠的安全带导向器中穿过之后,在第二安全带锚定器处被折回,并且在再次从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安全带导向器中穿过之后,被收卷于牵引器上。由此,当乘员落座时通过控制部而使肘靠向使用位置转动(倾倒)时,织带中的第一安全带锚定器与第二安全带锚定器之间的部分成为被配置在乘员的腰部的座椅前方侧处的腰部安全带。此外,织带中的第二安全带锚定器与牵引器之间的部分成为从肩部至腰部斜向地配置于乘员的座椅前方侧的肩安全带。此外,通过利用控制部而使滑动部件向肘靠的根部侧滑动,从而安全带导向器向乘员侧(座椅后方侧)被移动。另外,通过利用牵引器而使织带收卷预定量,从而能够使织带的余长被收卷而自动地佩戴所谓三点式座椅安全带。此外,通过以相反的顺序对织带进行放卷的同时使安全带导向器向肘靠的顶端侧被滑动,且使肘靠转动至储存位置,从而能够使三点式座椅安全带的佩戴状态解除。通过以上的方式,从而能够使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自动地佩戴或卸下。

此外,由于座椅安全带装置未安装在车顶等上,因此即使在车辆用座椅的朝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自动地佩戴或卸下。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二方式中,在与所述头枕相比靠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设置有筒状部件,所述筒状部件在所述肘靠被保持在所述储存位置处的状态下从所述牵引器起沿着所述头枕的侧部而延伸至与该头枕相比靠座椅上方处,且所述筒状部件具有可挠性,所述织带被插穿于所述筒状部件中。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中,由于在三点式座椅安全带中,织带被插穿于具有可挠性的筒状部件中,因此能够对在肘靠被保持在储存位置处的状态下织带的另一端侧与乘员的头部等发生干涉的情况进行抑制。此外,由于筒状部件具有可挠性,因此能够在座椅安全带佩戴时,通过使筒状部件配合乘员的体型而弯曲,从而与乘员相适应。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安全带导向器通过能够伸缩的连结部件而与所述滑动部件连结。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安全带导向器和滑动部件通过能够伸缩的连结部件而被连结在一起。由此,通过在座椅安全带佩戴时等利用牵引器而对织带进行收卷,从而能够使连结部件伸长而使安全带导向器向牵引器侧移动。其结果为,能够将织带向乘员侧拉近。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中,所述控制部在车辆的碰撞时或者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通过所述牵引器而使所述织带收卷预定量。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中,通过在车辆的碰撞时或者预测到碰撞时利用牵引器而使织带收卷预定量,从而能够提高乘员的约束力。由此,能够提高乘员的初始约束性能。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中,所述肘靠具备:缆线,其被架设于所述肘靠的转动轴与所述滑动部件之间;弹簧,其对所述滑动部件向朝向所述转动轴的方向的相反侧施力,所述缆线的一端部被卷挂于所述转动轴的周围,且随着所述肘靠从所述储存位置向所述使用位置转动而被收卷于所述转动轴的周围。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当使肘靠从储存位置向使用位置转动时,缆线的一端部被收卷于肘靠的转动轴的周围。由此,滑动部件克服弹簧的施力而向肘靠的根部侧滑动。以此方式,仅通过使肘靠从储存位置向使用位置转动,就能够经由滑动部件而使安全带导向器向肘靠的根部侧滑动。反之,在使肘靠从使用位置返回至储存位置的情况下,缆线的一端部将被卷回。而且,滑动部件将通过弹簧的施力而向肘靠的顶端侧滑动。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中,所述肘靠具备:滑轮,其具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被安装于所述肘靠的转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相比齿数较少且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缆线,其被架设于所述滑轮与所述滑动部件之间;弹簧,其对所述滑动部件向朝向所述转动轴的方向的相反侧施力,所述缆线的一端部被卷挂于所述滑轮上,且随着所述肘靠从所述储存位置向所述使用位置转动而被收卷于所述滑轮上。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当肘靠从储存位置向使用位置转动时,第一齿轮与肘靠的转动轴一起进行转动。而且,通过使第二齿轮随着第一齿轮的转动而进行转动,从而滑轮将进行转动而使缆线被收卷。由此,滑动部件克服弹簧的施力而向肘靠的根部侧滑动。以此方式,仅通过使肘靠从储存位置向使用位置转动,就能够经由滑动部件而使安全带导向器向肘靠的根部侧滑动。此外,通过将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的齿数设为与第一齿轮相比而较少,从而能够增加第二齿轮的转数,进而使滑动部件的滑动量增加。另外,在使肘靠从使用位置返回至储存位置的情况下,第一齿轮进行反向转动而使缆线被卷回。而且,滑动部件通过弹簧的施力而向肘靠的顶端侧滑动。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安全气囊,其被收纳于构成车辆用座椅的头枕中,且接受气体的供给而被膨胀展开,并且作为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的座椅前方及座椅侧方处展开而覆盖乘员的头部的一体的袋体而构成;上半身约束部,其在所述安全气囊中被设置于在座椅前方侧展开的前展开部上,并对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中的至少一方进行约束。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在车辆的碰撞时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从而保护了乘员的头部。此外,在安全气囊中,于座椅前方侧展开的前展开部上设置有上半身约束部,通过该上半身约束部而对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中的至少一方进行约束。如此,通过被收纳于头枕中的安全气囊而使乘员的上半身被约束。另一方面,乘员的下半身通过利用座椅安全带装置而自动被佩戴的两点式座椅安全带或者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而被约束。由此,无论车辆用座椅的朝向和位置如何,均能够在车辆碰撞时对乘员的上半身及下半身进行约束。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无论车辆用座椅的朝向和位置如何,均能够自动地使两点式座椅安全带佩戴或卸下的这种优异的效果。

根据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无论车辆用座椅的朝向和位置如何,均能够自动地使三点式座椅安全带佩戴或卸下的这种优异的效果。

根据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能够抑制在三点式座椅安全带的佩戴时织带与乘员的头部发生干涉的情况的这种优异的效果。

根据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无论乘员的体格或落座姿势如何均能够使织带适合于乘员的这种优异的效果。

根据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能够提高乘员的初始约束性能的这种优异的效果。

根据第六方式及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能够在不设置用于使安全带导向器滑动的专用的作动器的条件下,根据肘靠的转动动作而使安全带导向器滑动的这种优异的效果。

根据第八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无论车辆用座椅的朝向和位置如何,均能够在车辆碰撞时对乘员的上半身及下半身进行约束的这种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座椅前方侧且座椅上方侧观察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从座椅前方侧观察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视图、且为表示座椅安全带佩戴前的状态的图。

图3为表示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观察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并且为表示座椅安全带佩戴前的状态的图2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佩戴了座椅安全带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与图3相对应的侧视图。

图5为表示佩戴了座椅安全带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与图2相对应的主视图。

图6为表示织带从图4的状态起被收卷于牵引器上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织带从图5的状态起被收卷于牵引器上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视图。

图8为表示多方位安全气囊从图6的状态起被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9为以放大的方式概要性地表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肘靠的第一改变例的概要放大侧视图。

图10为以放大的方式概要性地表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肘靠的第二改变例概要放大侧视图。

图11为从座椅前方侧观察应用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视图,并且为表示座椅安全带佩戴前的状态的图。

图12为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观察应用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并且为表示座椅安全带佩戴前的状态的图。

图13为表示佩戴了座椅安全带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与图12相对应的侧视图。

图14为表示佩戴了座椅安全带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与图11相对应的主视图。

图15为表示织带从图13的状态起被收卷于牵引器上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16为表示织带从图14的状态起被收卷于牵引器上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8,对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12的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图中的箭头标记FR表示应用了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前方,箭头标记UP表示座椅上方,箭头标记RH表示座椅右方。

如图1至图3所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车辆用座椅14(以下,简称为“座椅14”)被构成为,包括坐垫16和座椅靠背18。此外,在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头枕20。

另外,在各个附图中,图示了作为应当进行保护的乘员的模型而使碰撞试验用的假人(人偶)落座于座椅14的坐垫16上的状态。假人例如为World 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用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的AM50(美国成人男性的50百分位数)。该假人以碰撞试验法中所规定的标准的落座姿势而落座,座椅14位于与该落座姿势相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处。在下文中,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从而将假人称为“乘员D”。

此处,在座椅14上设置有乘员保护装置10。乘员保护装置10被构成为,包括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12和安全气囊装置13(参照图8)。在下文中,基于图1至图7而对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12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后,基于图8而对安全气囊装置13的结构进行说明。

(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的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12被构成为,包括:肘靠22、滑动部件24、安全带锚定器26、牵引器28和作为控制部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30。肘靠22被设置于座椅靠背18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处,并且分别被设为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18而转动。

此处,一对肘靠22在图1至图3所示的状态(座椅安全带佩戴前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沿座椅上下方向的储存位置处。此外,储存位置处的肘靠22的下端部经由转动轴32而与座椅靠背18连结。如图3所示,转动轴32与包括电机等在内的第一作动器33连接,通过使该第一作动器33驱动从而使肘靠22从储存位置向座椅前方侧转动。如图4所示,向座椅前方侧转动了的状态下的肘靠22被配置在沿着座椅前后方向的使用位置处。另外,被设置于转动轴32处的第一作动器33与ECU30电连接,并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使肘靠22转动。关于ECU30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肘靠22以联动地转动的方式而构成。

如图1所示,在肘靠22中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导向槽22A,滑动部件24以能够进行滑动的方式而被插入于该导向槽22A中。如图3所示,滑动部件24为沿着肘靠22而延伸的长条状的部件,并且与被设置于肘靠22的内部的气缸等第二作动器25连接。而且,通过使第二作动器25驱动从而使滑动部件24沿着肘靠22而滑动。此外,被设置于滑动部件24上的第二作动器25与ECU30电连接,并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使滑动部件24沿着肘靠22进行滑动。关于ECU30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此处,如图2及图3所示,在肘靠22被保持在储存位置处的状态下,滑动部件24被滑动至与肘靠22相比靠座椅上方侧,该滑动部件24的顶端部24A位于与头枕20相比靠座椅上方处。此外,如图4所示,在肘靠22处于使用位置处的状态下,滑动部件24通过第二作动器25而向肘靠22的根部侧滑动。而且,滑动部件24的顶端部24A被储存于肘靠22内。

在滑动部件24的顶端部24A上,连结有大致呈圆环状的安全带导向器34,该安全带导向器34具备供织带38穿过的插穿孔34A。此外,安全带导向器34通过作为连结部件的能够伸缩的橡胶带36而与滑动部件24连结。因此被构成为,当安全带导向器34被牵拉时,橡胶带36将伸长,从而安全带导向器34将相对于滑动部件24而进行移动。

如图2所示,在座椅靠背18的座椅右侧(座椅宽度方向一侧)的下部处,设置有安全带锚定器26。安全带锚定器26被安装在坐垫16与座椅靠背18的连结部分处,并且在该安全带锚定器26上,固定有织带38的一端部38A。

另一方面,在座椅靠背18的座椅左侧(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下部处,设置有牵引器28。牵引器28被安装在坐垫16与座椅靠背18的连结部分处,并且在牵引器28的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卷轴。而且,在该卷轴上,卷挂有织带38的另一端侧38B。此外,卷轴与未图示的电机连接,并且通过使电机驱动,从而使卷轴向收卷方向转动,进而使织带38的另一端侧38B被收卷。另一方面,当在电机上未施加有电压的无负载状态下织带38被牵拉时,卷轴将向拉出方向转动从而使织带38被拉出(被放卷)。

此处,织带38在肘靠22被保持在储存位置处的状态下,从安全带锚定器26向座椅上方延伸,并从座椅右侧的安全带导向器34中穿过并向座椅左侧延伸。此外,织带38从座椅左侧的安全带导向器34中穿过并向座椅下方延伸,从而被卷挂于牵引器28的未图示的卷轴上。因此,织带38被配置为,在从座椅正面侧进行观察时座椅下方侧被开放了的大致U字状。此外,由于通过牵引器28而在织带38上施加有预定的张力,因此维持了织带38被架设于安全带锚定器26与牵引器28之间的状态。由此,位于乘员D的头上的织带38的中间部分38C被架设于一对安全带导向器34之间,而不向座椅下方侧下垂。

如图3所示,牵引器28、第一作动器33以及第二作动器25分别与ECU30电连接。此外,ECU30与被设置在座椅14上并对乘员D的落座进行检测的落座传感器、对车辆的碰撞进行检测或预测的碰撞传感器以及碰撞预测传感器等传感器类装置电连接。另外,ECU30与构成安全气囊装置13的充气装置40电连接(参照图8)。关于安全气囊装置13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此处,ECU30被构成为,在乘员D落座于座椅14之前的状态下,通过对被设置于肘靠22的转动轴32处的第一作动器33进行控制,从而使一对肘靠22保持在储存位置处。此外,ECU30通过对被设置于滑动部件24上的第二作动器25进行控制,从而使滑动部件24向座椅上方滑动,进而使滑动部件24的顶端部24A被保持于位于与头枕20相比靠座椅上方的位置处的状态。

接下来,当乘员D落座于座椅14上时,ECU30根据来自未图示的落座传感器的信号而检测出乘员D落座于座椅14上的情况。而且,如图4所示,通过第一作动器33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使转动轴32转动,从而使肘靠22向座椅前方侧转动至使用位置处(参照图4的箭头标记A1)。此时,由于位于乘员D的头上的织带38的中间部分38C从乘员D的头上通过并向座椅前方侧移动,因此不会与乘员D的头部H发生干涉。

如图5所示,当肘靠22向使用位置转动时,织带38的中间部分38C成为以乘员D的腰部P的高度而被架设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状态。此外,如图4所示,第二作动器25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使滑动部件24向肘靠22的根部侧(图4的座椅后方侧)滑动(参照图4箭头标记B1)。由此,滑动部件24被储存在肘靠22内,并且安全带导向器34向乘员D侧靠近。另外,既可以在肘靠22向使用位置进行转动的期间内使第二作动器25驱动,也可以在肘靠22被转动至使用位置处之后使第二作动器25驱动。在肘靠22向使用位置进行转动的期间内使第二作动器25驱动的情况下,通过在织带38的中间部分38C从乘员D的头上通过之后使第二作动器25驱动,从而能够对该中间部分38C与乘员D的头部H发生干涉的情况进行抑制。

在第一作动器33及第二作动器25被驱动之后,ECU30向牵引器28发送信号而使未图示的卷轴的电机驱动,从而使织带38收卷预定量。由此,成为织带38的余长被收卷了的状态。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构成为,形成织带38的中间部分38C稍微从乘员D的腰部P或者大腿部远离的状态,从而不会对乘员D给予压迫感。另外,也可以与第二作动器25的驱动同时地,通过牵引器28而使织带38收卷。

通过采用上述的方式,所谓的两点式座椅安全带会被自动地佩戴。另一方面,当在点火开关被设为关闭的情况下、或者通过乘员的按键操作等而向ECU30输入了使座椅安全带的佩戴状态解除的信号时,第二作动器25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使滑动部件24向肘靠22的顶端侧(图4的座椅前方侧)滑动。此外,与第二作动器25的驱动同时地、或者在使第二作动器25驱动之后,第一作动器33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被驱动。由此,肘靠22向座椅后方侧转动至储存位置处。另外,在使第一作动器33和第二作动器25同时驱动的情况下,以使滑动部件24提前向肘靠22的顶端侧滑动,从而织带38的中间部分38C不与乘员D的头部H发生干涉的方式进行控制。

此外,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12的牵引器28被设为,在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使织带38收卷预定量从而对乘员D的下半身进行约束的、所谓的预碰撞座椅安全带。即,在图4的状态下根据来自未图示的碰撞预测传感器的信号而预测到了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ECU30使牵引器28的未图示的卷轴的电机进行驱动从而使织带38收卷预定量。由此,如图6及图7所示,橡胶带36伸长而安全带导向器34向牵引器28侧被移动。而且,织带38与乘员D相适应而对乘员D的下半身进行约束。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牵引器28具备预张紧机构,所述预张紧机构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将织带38强制性地收卷从而提高约束力。

(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安全气囊装置13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安全气囊装置13被构成为,包括:作为安全气囊的多方位安全气囊42、充气装置40、构成头枕20的组件壳体(也称为“安全气囊壳体”)48。

多方位安全气囊42上以能够被供给气体的方式而连接有充气装置40,多方位安全气囊42以此状态而被折叠,并且被收纳在组件壳体48内。此外,多方位安全气囊42作为以从座椅前方以及座椅左右两侧覆盖乘员D的头部H的方式被膨胀展开的一体的袋体而构成。更具体而言,多方位安全气囊42被构成为,包括:在相对于头部H的座椅前方处展开的前展开部44、和在相对于头部H的座椅侧方处展开的一对横展开部46。

前展开部44被构成为,包括:在头枕20的座椅前方侧膨胀的第一膨胀部44A、和位于第一膨胀部44A的下方处的作为上半身约束部的第二膨胀部44B。此处,第二膨胀部44B通过第一膨胀部44A而被供给气体,从而在乘员D的胸部B以及肩部S的前方被膨胀展开。而且,对乘员D的胸部B以及肩部S中的至少一方进行约束。

横展开部46接受气体的供给而在头部H的两侧被膨胀展开。此外,横展开部46通过沿着上下方向而延伸的作为非膨胀部的密封部45而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被划分。另外,横展开部46具有在侧视观察时与头部H的整体重叠的大小(面积),密封部45在横展开部46中的与头部H重叠的部分处将横展开部46划分为前后部分。

左右横展开部46的前端以连通状态而与前展开部44连结,并且经由该前展开部44而被供给来自充气装置40的气体。另一方面,前展开部44的第一膨胀部44A与横展开部46之间,通过作为非膨胀部的密封部47而被分隔。

充气装置40采用燃烧式或者冷气式的装置,并将通过进行工作而产生的气体供给至多方位安全气囊42内。在该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40被设为气筒型的充气装置,并在组件壳体48内以座椅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配置。此外,充气装置40与ECU30电连接,并通过该ECU30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进行工作。

组件壳体48构成头枕20的一部分,并从后方覆盖头枕20的主体部分。而且,在该组件壳体48与头枕20的主体部分之间,设置有用于收纳多方位安全气囊42的空间。此外,组件壳体48与头枕20的主体部分之间通过未图示的安全气囊门而被封闭。该安全气囊门成为如下结构,即,通过多方位安全气囊42的展开压力而使作为脆弱部的撕开线借此而断裂。另外,虽然为了便于说明而在图1至图7的头枕20上未图示组件壳体48,但与图8同样地,在图1至图7的头枕20上也设置有组件壳体48。

(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12以及具备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12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12中,在乘员D落座时通过ECU30而使第一作动器33被驱动,从而肘靠22向座椅前方被转动至使用位置处。此外,通过ECU30而使第二作动器25被驱动,从而滑动部件24向肘靠22的根部侧被滑动。另外,使牵引器28的卷轴转动的电机通过ECU30而被驱动,从而织带38的余长被收卷。

此外,在点火开关被设为关闭的情况下、或者通过乘员的按键操作等,而以与座椅安全带佩戴时相反的顺序使肘靠22、滑动部件24以及牵引器28被控制,从而能够使两点式座椅安全带的佩戴状态被自动地解除。通过采用以上的方式,能够将两点式座椅安全带自动地佩戴或卸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设置于座椅14上的安全带锚定器26与牵引器28之间穿过安全带导向器34而架设有织带38,并且通过使肘靠22转动从而实施两点式座椅安全带的佩戴或卸下。由此,无论座椅14的朝向和位置如何均能够将两点式座椅安全带自动地佩戴或卸下。即,在座椅安全带装置被设置于车顶等车辆主体侧上的结构中,在改变了座椅14的朝向、或者座椅14在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存在无法适当地佩戴座椅安全带的情况。相对于此,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织带38以独立于车辆主体的方式被配置,因此无论座椅14的朝向和位置如何均能够将两点式座椅安全带自动地佩戴或卸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带导向器34和滑动部件24通过能够伸缩的橡胶带36而被连结在一起。由此,通过在座椅安全带佩戴时或碰撞预测时利用牵引器28而使织带38收卷预定量,从而能够使橡胶带36伸长而使安全带导向器34向安全带锚定器26侧以及牵引器28侧移动。其结果为,织带38向乘员D侧被拉伸,从而无论乘员D的体格和落座姿势如何均能够使织带38与乘员D相适应。即,无论乘员D的体格和落座姿势如何均能够提高座椅安全带的约束性能。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利用牵引器28而使织带38收卷预定量,从而提高了乘员D的约束力。由此,能够提高乘员D的初始约束性能。

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设置有具备多方位安全气囊42的安全气囊装置13,该多方位安全气囊42被设为,在相对于乘员D的头部H的座椅前方以及座椅侧方展开而覆盖乘员D的头部的一体的袋体。此外,在构成多方位安全气囊42的前展开部44上,设置有对乘员D的胸部B以及肩部S中的至少一方进行约束的第二膨胀部44B。由此,在车辆的碰撞时,多方位安全气囊42被膨胀展开而对乘员D的上半身进行约束,并且通过织带38而对乘员D的下半身进行约束。其结果为,无论座椅14的位置和朝向如何均能够在车辆的碰撞时对乘员D的上半身及下半身进行约束。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通过使第一作动器33驱动从而使肘靠22的转动轴32转动,并且通过使第二作动器25驱动从而使滑动部件24滑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图9所示的第一改变例的肘靠50以及图10所示的第二改变例的肘靠60。

(第一改变例)

如图9所示,在本改变例所涉及的肘靠50的内部,主要设置有滑动部件52、缆线54、导向辊57和拉伸弹簧56。另外,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由实线图示被配置在肘靠50的内部中的部件并进行说明。对于图10也为相同设定。

滑动部件52被设置于肘靠50的内部,且被设为能够沿着肘靠50而进行滑动。此外,在肘靠50上,经由橡胶带36而连结有安全带导向器34。

在滑动部件52与肘靠50的转动轴32之间架设有缆线54。具体而言,缆线54的一端部54A被卷挂于安装在肘靠50的转动轴32的端部上的固定部58的周围。此外,缆线54的另一端部54B被固定在滑动部件52中的肘靠50的根部侧的端部上。另外,在滑动部件52与固定部58之间配置有导向辊57,缆线54的一端部54A与另一端部54B之间的中间部分被卷挂于导向辊57上。

此处,由于固定部58经由未图示的轴承等而被安装在转动轴32上,因此被构成为,即使转动轴32进行转动,固定部58也不会转动。因此,随着肘靠50从图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储存位置向图中由实线所示的使用位置转动,从而缆线54的一端部54A被收卷于固定部58的周围。

在滑动部件52中的肘靠50的顶端侧的端部上,安装有拉伸弹簧56。拉伸弹簧56将滑动部件52与肘靠50的内壁连结,并通过该拉伸弹簧56的拉伸力而使滑动部件52向肘靠50的顶端侧(朝向转动轴32的方向的相反侧)被施力。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一改变例的肘靠50中,当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使第一作动器33被驱动时,肘靠50从储存位置向使用位置转动(参照图9的箭头标记A2)。通过使肘靠50转动,从而缆线54的一端部54A被收卷于固定部58的周围而滑动部件52向转动轴32侧被拉伸(参照图9的箭头标记B2)。由此,滑动部件52克服拉伸弹簧56的施力而向肘靠50的根部侧滑动。以此方式,仅通过使肘靠50从储存位置向使用位置转动,就能够经由滑动部件52而使安全带导向器34向肘靠50的根部侧滑动。

另外,反之,在使肘靠50从使用位置返回至储存位置的情况下,被卷绕于固定部58的周围的缆线54的一端部54A被放卷。而且,滑动部件52通过拉伸弹簧56的施力而向肘靠50的顶端侧滑动。即,能够在不设置用于使安全带导向器34滑动的第二作动器25的条件下,根据肘靠50的转动动作而使安全带导向器34滑动。

(第二改变例)

接下来,对第二改变例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本改变例所涉及的肘靠60的内部,设置有被安装在肘靠60的转动轴32上的第一齿轮62。该第一齿轮62与转动轴32一起进行转动。

第一齿轮62与构成滑轮64的第二齿轮64B啮合。滑轮64被构成为,包括:大致呈圆板状的滑轮主体64A、和被一体形成在滑轮主体64A的一侧面上的第二齿轮64B。此外,第二齿轮64B被形成为与滑轮主体64A相比而直径较小,且被形成为与第一齿轮62相比而齿数较少。因此,当第一齿轮62进行转动时,第二齿轮64B与该第一齿轮62相比而较多地转动。

缆线54的一端部54A被卷挂并固定在滑轮主体64A上。另一方面,缆线54的另一端部54B被固定在滑动部件52中的肘靠60的根部侧的端部上。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二改变例的肘靠60中,当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使第一作动器33被驱动时,肘靠60从储存位置向使用位置转动(参照图10的箭头标记A3)。通过肘靠60被转动,从而缆线54的一端部54A被收卷于滑轮64上而滑动部件52向转动轴32侧被拉伸(参照图10的箭头标记B3)。由此,滑动部件52克服拉伸弹簧56的施力而向肘靠60的根部侧滑动。以此方式,仅通过使肘靠60从储存位置向使用位置转动,就能够经由滑动部件52而使安全带导向器34向肘靠60的根部侧滑动。

此外,通过使第一齿轮62与第二齿轮64B相啮合,并且使用与第一齿轮62相比齿数较少的第二齿轮,从而与第一改变例相比能够使滑动部件52进一步向肘靠60的根部侧滑动。

另外,虽然在肘靠50及肘靠60中,通过拉伸弹簧56而对滑动部件52向朝向转动轴32的方向的相反侧施力,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弹簧。例如,也可以在滑动部件52与肘靠的转动轴32侧的内壁之间配置压缩弹簧,从而通过该压缩弹簧而对滑动部件52向朝向转动轴32的方向的相反侧施力。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1至图16,对具备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71的乘员保护装置7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自动地佩戴所谓的三点式座椅安全带的结构。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此外,由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70的安全气囊装置与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13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及说明,并在此仅对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71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70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71中,在座椅靠背18的座椅左侧(座椅宽度方向一侧)的下部处设置有第一安全带锚定器72。第一安全带锚定器72被设置于坐垫16与座椅靠背18的连结部分处,并且在该第一安全带锚定器72上固定有织带79的一端部79A。

另一方面,在座椅靠背18的座椅右侧(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下部处设置有第二安全带锚定器74。在第二安全带锚定器74上设置有未图示的钩接部,在该钩接部上织带70被折回。具体而言,织带79在肘靠22被保持在储存位置处的状态下,从第一安全带锚定器72向座椅上方延伸,并且从座椅左侧的安全带导向器34中穿过并向座椅右侧延伸。此外,织带79从座椅右侧的安全带导向器34中穿过并向座椅下方延伸,并在第二安全带锚定器74处被折回。

在第二安全带锚定器74处被折回的织带79向座椅上方延伸并再次从座椅右侧的安全带导向器34中穿过并向座椅左侧延伸。而且,从座椅右侧的安全带导向器34中穿过的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被插穿于作为筒状部件的软防尘罩78中,并被收卷于牵引器76上。此处,本实施方式的牵引器76被设置于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中的座椅左侧(座椅宽度方向一侧)处,在该牵引器76的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卷轴。而且,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被卷挂于该卷轴上。此外,软防尘罩78被设置于与头枕20相比靠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并且在肘靠22被保持在储存位置处的状态下从牵引器76起沿着头枕20的侧部而延伸至与头枕20相比靠座椅上方处。另外,软防尘罩78的上端部向座椅右侧弯曲。

此处,通过牵引器76而使织带79上被施加有预定的张力,从而织带79不会下垂。此外,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被插穿于软防尘罩78中,通过该软防尘罩78而对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与头枕20发生干涉的情况进行抑制。

如图12所示,牵引器76、第一作动器33以及第二作动器25分别与ECU30电连接。此外,ECU30与被设置在座椅14上并对乘员D的落座进行检测的落座传感器、对车辆的碰撞进行检测或预测的碰撞传感器以及碰撞预测传感器等传感器类装置电连接。另外,ECU30与安全气囊装置的充气装置电连接(参照图8)。

ECU30被构成为,在乘员D落座于座椅14之前的状态下,通过对被设置于肘靠22的转动轴32上的第一作动器33进行控制,从而使一对肘靠22保持在储存位置处。此外,ECU30通过对被设置于滑动部件24上的第二作动器25进行控制,从而使滑动部件24向座椅上方滑动,进而使滑动部件24的顶端部24A被保持在位于与头枕20相比靠座椅上方的位置处的状态。

接下来,当乘员D落座于座椅14上时,ECU30根据来自未图示的落座传感器的信号而检测到乘员D落座于座椅14上的情况。而且,如图13所示,通过第一作动器33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使转动轴32转动,从而使肘靠22向座椅前方侧转动至使用位置处(参照图13的箭头标记A4)。此时,由于软防尘罩78向座椅前方侧弯曲,从而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从乘员D的头上通过并向座椅前方侧移动。

当肘靠22向使用位置转动时,安全带导向器34成为乘员D的腰部P的高度。因此,如图14所示,织带79中的一对安全带导向器34之间的部分79C成为以乘员D的腰部P的高度而被架设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状态。此外,如图13所示,ECU30向第二作动器25发送信号而使滑动部件24向肘靠22的根部侧(图13的座椅后方侧)滑动(参照图13的箭头标记B4)。由此,滑动部件24被储存在肘靠22内,并且安全带导向器34向乘员D侧靠近。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在织带79中座椅右侧的安全带导向器34与牵引器76之间的部分79D从乘员D的肩部S起而倾斜地跨设。

在第一作动器33以及第二作动器25被驱动之后,ECU30向牵引器28发生信号而使未图示的卷轴的电机驱动,从而使织带79收卷预定量。由此,织带79的余长被收卷,从而通过织带79中的第一安全带锚定器72与第二安全带锚定器74之间的部分79C而使乘员D的腰部P被约束。即,该部分79C成为腰部安全带。

另一方面,在织带79中通过座椅右侧的安全带导向器34与牵引器76之间的部分79D而使乘员D的上身被约束。即,该部分79D成为肩部安全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腰部安全带的部分79C成为稍微从乘员D的腰部P或者大腿部分离的状态,从而以不对乘员D给予压迫感的方式被构成。

通过采用上述的方式,从而使所谓的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被自动地佩戴。此外,当在点火开关被关闭的情况下、或者通过乘员的按键操作等而向ECU30输入了使座椅安全带的佩戴状态解除的信号时,第二作动器25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使滑动部件24向肘靠22的顶端侧(图13的座椅前方侧)滑动。此外,在与第二作动器25的驱动同时、或者在使第二作动器25驱动之后,第一作动器33根据来自ECU30的信号而被驱动。由此,肘靠22向座椅后方侧被转动至储存位置处。

此外,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71的牵引器76被设为,在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使织带79收卷预定量从而对乘员D进行约束的所谓的预碰撞座椅安全带。即,在图13的状态下,在根据来自未图示的碰撞预测传感器的信号而预测到了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ECU30使牵引器76的未图示的卷轴的电机进行驱动从而使织带79收卷预定量。由此,如图15及图16所示,橡胶带36伸长且安全带导向器34向第一安全带锚定器72侧以及第二安全带锚定器74侧移动。而且,通过使织带79与乘员D相适应从而对乘员D进行约束。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牵引器76具备预张紧机构,所述预张紧机构在车辆的碰撞时使织带79强制性地收卷从而提高约束力。

(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71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71中,在乘员D落座时自动地佩戴三点式座椅安全带。由此,与两点式座椅安全带相比,能够提高上身的约束性能。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被插穿于具有可挠性的软防尘罩78中,因此能够在肘靠22被保持在储存位置处的状态下维持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的形状。其结果为,能够对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与乘员D的头部H等发生干涉的情况进行抑制。此外,在肘靠22被转动时,能够对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挂在头枕等上的情况进行抑制。关于其他的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实施。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ECU30被设为在碰撞预测时使牵引器的卷轴转动从而对织带的另一端部进行收卷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座椅安全带佩戴时对织带的另一端部进行收卷,从而约束乘员D。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能够伸缩的橡胶带36而将安全带导向器34与滑动部件24连结在一起,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能够伸缩的弹簧等而将安全带导向器34与滑动部件24连结在一起。另外,在即使不将安全带导向器34向乘员D侧拉近但也满足约束性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安全带导向器34直接安装在滑动部件24上。

此外,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被插穿于软防尘罩78中,但并不限定于此,织带79的另一端侧79B也可以被插穿于具有可挠性的其他的筒状部件中。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具有多方位安全气囊42的安全气囊装置1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能够通过被搭载于车辆主体侧的安全气囊装置等来对乘员D的上半身进行保护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应用于不具备安全气囊装置13的车辆用座椅中。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ECU30根据来自落座传感器的信号而对乘员D的落座进行检测之后佩戴座椅安全带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在乘员D落座于座椅14之后通过对被设置于座椅14等上的按键进行操作从而佩戴座椅安全带的结构。

另外,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牵引器76设置在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中的座椅左侧(座椅宽度方向一侧)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图12中,也可以在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中的座椅左侧处代替牵引器76而设置安全带导向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座椅靠背18的后部等上配置牵引器76,并且通过牵引器76而对从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的安全带导向器中穿过的织带79进行收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