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的并线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7381阅读:7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的并线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辅助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用于汽车的并线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汽车的行驶安全,汽车上均安装有辅助雷达系统。但是,雷达系统多安装至汽车尾部用于倒车。由于安装在汽车上的雷达对灵敏度要求过高。但是,提高了雷达的灵敏度,可灵敏采集到需要信息的同时也会对一些干扰、障碍物等检测到,形成虚报警情况。由于毫米波雷达及控制系统在车上使用,辅助车辆驾驶人处理复杂的道路状况,也会有漏报现象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用于汽车的并线辅助系统,识别更加智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汽车的并线辅助系统,包括探测雷达组、并线辅助控制器和蜂鸣器,所述探测雷达组和蜂鸣器均电性连接至并线辅助控制器,所述探测雷达组包括两个雷达,所述两个雷达分别安装在汽车的 车身都断的左右两个角端,所述雷达朝向与车身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0度。

作为优选,还包括安装在车身内的测速装置和LED指示灯,所述测速装置和LED指示灯电性连接至并线辅助控制器。

作为优选,所述并线辅助控制器连接有OBD插头,所述测速装置通过OBD插头连接至并线辅助控制器。

作为优选,所述雷达为毫米波雷达。

作为优选,所述雷达的探测角度为120度,所述雷达的探测距离为5米至10米。

作为优选,所述并线辅助控制器与探测雷达组之间连接有信号过滤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并线辅助控制器还连接有转向灯检测单元。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识别更加智能,通过信号过滤器,可选择新的过滤干扰信号,从而更准确的识别危险;可实现自动切换工作状态,根据OBD接口获取的车速,自动在低速或停车状态休眠指示系统,对驾驶人造成更少的干扰;使用范围广,传感器体积小,可调节角度,适应不同形状的车体,安装后不影响原车外观,及原车所有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中,1-车身;2-蜂鸣器;3-探测雷达组;4-并线辅助控制器;5-OBD插头;6-测速装置;7-LED指示灯;8-信号过滤系统;9-转向灯检测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并线辅助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探测雷达组3、并线辅助控制器4和蜂鸣器2,所述探测雷达组3和蜂鸣器2均电性连接至并线辅助控制器4,所述探测雷达组3包括两个雷达,所述两个雷达分别安装在汽车的车身1都断的左右两个角端,所述雷达朝向与车身1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0度。所述雷达为 毫米波雷达。所述雷达的探测角度为120度,所述雷达的探测距离为5米至10米。从而保证雷达的探测范围。

如图2所示,还包括安装在车身1内的测速装置6和LED指示灯7,所述测速装置6和LED指示灯7电性连接至并线辅助控制器4。所述并线辅助控制器4连接有OBD插头5,所述测速装置6通过OBD插头5连接至并线辅助控制器4。所述并线辅助控制器4与探测雷达组3之间连接有信号过滤系统8。所述并线辅助控制器4还连接有转向灯检测单元9。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测速装置6检测车身1的行驶速度,并通过COD插头5将检测速度信息传输至并线辅助控制器4,当测速装置6检测到车身行驶速度超过20km/h时,发出启动信号至探测雷达组3,此时探测雷达组3开始工作;当探测雷达组3探测到靠近车身5米-10米范围内有车辆或者人时,将探测信息经信号过滤系统8处理后发送至并线辅助控制器4,从而避免干扰信号影响驾驶人员的判断,并线辅助控制器4接收到经处理的探测信息后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LED指示灯7,LED指示灯7接受到第一控制信号后运行;此时,当转向灯检测单元9检测到车身1转向时,将检测信号发送至并线辅助控制器4,并线辅助控制器4接收到检测信号后,发出第二控制信号,LED指示灯7接受到检测信号后会闪烁,蜂鸣器2接受到第二控制信号后,发出报警信号。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 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