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带罩盖及车顶。
背景技术:
安全带是汽车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车型的后排座椅的安全带卷收器设置在车顶,即车顶安全带,安全带通过设置在车顶安全带出口的锁舌被拉伸或收缩。
图1为现有技术中安全带罩盖在车顶钣金中的位置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表示汽车的前进方向,从图1可以看出安全带罩盖1'位于汽车钣金2'的后方,一般设置在后排座椅的上方,现有技术中,车顶安全带锁舌在自由状态时受重力的作用垂在安全带罩盖1'上安全带出口的下方,需要手动收纳至安全带卷收器中,收纳不及时或者安全带卷收器失效时,车顶安全带锁舌会悬在车内后排乘客的头部上方,造成以下不足:第一、锁舌在车内摇晃,容易产生较大的噪声,大大降低了乘车舒适度;第二、悬在车门的锁舌占用了车内为数不多的空间,降低了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安全带罩盖及车顶,有效固定锁舌,提高乘车舒适度和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带罩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有效固定锁舌,提高乘车舒适度和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带罩盖,包括盖体、开设在在盖体上的安全带出口和设置在安全带上的锁舌,所述锁舌是磁性锁舌,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锁舌吸附在所述盖体上的吸附件,所述吸附件设置在所述盖体上。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罩盖,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安全带罩盖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吸附件的定位件,所述盖体上设置有安装面,所述定位件固定在所述安装面上。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罩盖,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定位件包括至少一个定位条,所述定位条的两端均与所述安装面固定连接,所述吸附件固定在至少一个所述定位条与所述盖体限定的空间内。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罩盖,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定位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条平行设置,所述吸附件的外表面与两个所述定位条的内表面过盈配合。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罩盖,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吸附件是与所述磁性锁舌的磁性相反的磁铁。
如上所述的安全带罩盖,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定位条是弹性塑料条,所述定位条与所述盖体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顶,包括车顶钣金,还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安全带罩盖,所述安全带罩盖固定在所述车顶钣金上。
如上所述的车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安全带罩盖还包括多个预装件,多个所述预装件设置在所述盖体朝向所述车顶钣金的表面的边沿,所述预装件上设置有卡扣,多个所述卡扣与所述车顶钣金上的多个卡扣接口一一对应地卡接。
如上所述的车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盖体朝向所述车顶钣金的表面上还设置有多个固定座,所述车顶钣金靠近所述安全带罩盖的表面上对应设置有多个卡持扣,多个所述固定座一一对应地固定在多个所述卡持扣内。
如上所述的车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固定板,每个所述卡持扣包括至少一对卡持片,每对所述卡持片中的两个卡持片相对设置,所述卡持片中用于卡持所述固定座的端部呈尖刺状,所述固定板设置在至少一对所述卡持片中,每对所述卡持片中的两个卡持片的尖刺状端部分别抵紧所述固定板中相对设置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带罩盖及车顶,通过在盖体靠近车顶钣金的表面设置有吸附件,通过吸附件对磁性件的吸附作用,将锁舌吸附固定在安全带罩盖的安全带出口位置处,提高了乘车舒适度和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安全带罩盖在车顶钣金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罩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罩盖与车顶钣金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预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预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座与卡持扣固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持扣的正视图;
图9为图8的侧视图;
图10为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罩盖的结构示意图,从图2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全带罩盖,包括盖体1和设置在盖体上的安全带出口2、设置在安全带上的锁舌3和吸附件4。
请参照图2,其中,锁舌3是磁性锁舌,锁舌3内部可以设置有磁性材料,或者在锁舌3的外部附加有磁性材料,使改进后的锁舌3成为磁性锁舌,具备可以被吸附的特点。吸附件4固定在盖体1上,吸附件4通过对磁性锁舌的吸附作用,将磁性锁舌固定在盖体1上,避免了锁舌3悬挂在外,提高了乘车舒适度和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安全带罩盖上还可以设置用于固定吸附件4的定位件5,在盖体1上设置了安装面,定位件5固定在安装面上。设置的定位件5用于固定吸附件4,提供了一种吸附件4的优选固定方式。
进一步地,定位件5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定位条51,定位条51的两端均与安装面固定连接,定位条51与盖体1之间界定出一个可以用于固定吸附件4的空间,吸附件4固定设置在至少一个定位条51与盖体1限定的空间内,即可实现将吸附件4固定在盖体1上的目标。为完成上述技术效果,一个定位条51就可以实现,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条51可以进一步增加固定效果。
作为一个更优选的实施例,定位条51的数量可以设置成两个,两个定位条51平行设置,相比于一个定位条51固定吸附件4,两个定位条51对吸附件4的固定作用更为稳定,两个定位条51同时对吸附件4进行支撑,也提高了吸附件4对盖体1的安装面的贴合度;吸附件4的外表面与两个定位条51的内表面过盈配合,增加了定位条51与吸附件4之间的紧固作用力。
优选地,吸附件4可以是与磁性锁舌3的磁性相反的磁铁,吸附件4固定在安装面上以后,吸附件4通过吸附作用将磁性锁舌3吸附在盖体1背向安装面的一侧,磁铁便于获取,且吸附力强,吸附件4选用磁铁提高了吸附件4对磁性锁舌3的吸附功能,使磁性锁舌3更为稳固地固定在盖体1上。
较佳地,定位条51可以设置成弹性塑料条,便于调节定位条51与盖体1之间的空间,安装吸附件4时,先用手指把弹性塑料条与盖体1之间的空间撑大,再将吸附件4固定在弹性塑料条与盖体1限定的空间内,在吸附件4的外表面与定位条51的内表面过盈配合的条件下,定位条51的弹性使定位条51对吸附件4的紧固作用更强,吸附件4也更为稳固地固定在盖体1上。定位条51与盖体1一体成型,简化了加工工艺和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安装部件,降低了安装成本。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罩盖与车顶钣金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顶,包括车顶钣金7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罩盖,安全带罩盖固定在车顶钣金7上,其中安装面靠近车顶钣金7,因此,设置在安装面上的吸附件4在车内并不可见,使盖体1中暴露在车内空间的部分较为平整。吸附件4隔着盖体1将锁舌3固定在盖体1背向安装面的一侧,起到了将锁舌3固定在车顶上的技术效果。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预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安全带罩盖的安装面上还设置了多个预装件6,在汽车的生产流水线上,预装件6的设置可以使安全带罩盖预装在车顶钣金7上,一同运输至主机厂,节约在线操作工的安装时间,有效提高主机厂生产线效率。多个预装件6设置在安装面的边沿处,可使安全带罩盖的各个边沿均固定车顶钣金7上,保证了安全带罩盖与车顶钣金7连接的稳定性。优选地,预装卡脚上设置了卡扣,卡扣与车顶钣金7上的卡扣接口进行卡接固定,连接时,只需把多个卡扣与多个卡扣接口一一对应地对准后,一次性把安全带罩盖向车顶钣金7挤压即可同时把多个卡扣扣接在卡口接口内,安装便捷。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预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同时参照图2至图6,在无需在供应商处把安全带罩盖预装在车顶钣金7上,而是直接进行总装装配的工艺流程中,可以直接把图4中的卡扣预装件6设置成图5中不带有卡扣结构的预装件6,预装件6直接插入车顶钣金7中的卡扣接口中,防止安全带罩盖相对车顶钣金7发生相对位移即可。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座与卡持扣固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7,较佳地,盖体1朝向车顶钣金7的表面上还设置了多个固定座8,车顶钣金7靠近安全带罩盖的表面上对应设置了多个卡持扣9,多个固定座8一一对应地固定在多个卡持扣9内,进而起到把安全带罩盖固定在车顶钣金7上的技术效果。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持扣的正视图,图9为图8的侧视图,图10为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请同时参照图8至图10,进一步地,固定座8上设置有固定板81,每个卡持扣9包括至少一对卡持片91,每对卡持片91中的两个卡持片91相对设置,卡持片91中用于卡持固定座8的端部呈尖刺状,固定板81设置在至少一对所述卡持片91中,每对卡持片91中的两个卡持片91的尖刺状端部分别抵紧固定板81中相对设置的表面。在固定座8挤进一对卡持片91内时,固定座8的运动方向与卡持片91中的尖刺状端部的延伸方向一致,固定座8容易挤压进一对卡持片91内,进而达到将固定座8与卡持扣9连接的技术效果;在固定座8从一对卡持片中抽出时,固定座8的运动方向与卡持片中的尖刺端部的延伸方向相反,尖刺状端部刺进固定座8内,阻止固定座8进一步的抽出动作,进而保证了固定座8与卡持扣9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罩盖及车顶,通过在盖体1靠近车顶钣金的表面设置有吸附件4,通过吸附件4对磁性件的吸附作用,将锁舌3吸附固定在安全带罩盖的安全带出口位置处,提高了乘车舒适度和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