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系统动力电池手动维修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5222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系统动力电池手动维修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纯电动汽车因为零排放零污染的优点,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是电动汽车能量的来源。

整车动力电池系统分为单系统和双系统,双系统的纯电动汽车即含有两套动力电池系统。这两套动力电池系统可以一起工作,也可以单独工作。MSD(Manual Service Disconnector),又称手动维修开关,主要用于动力电池系统,当出现紧急情况或进行系统电路维护、安装时,能够及时将系统高压电断开,从而保护系统装置和人身安全。MSD是动力电池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器件,对于双系统的纯电动汽车,由于两套电池系统的位置不在一起,MSD的安装就会比较分散,造成维修时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系统动力电池手动维修开关装置,该装置独立于两套动力电池系统,将两套动力电池系统的MSD装置进行整合,实现了模块化设计,给后期维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系统动力电池手动维修开关装置,包括箱体、主系统MSD、辅系统MSD、主正连接器、主负连接器、电机正连接器、电机负连接器、辅正连接器和辅负连接器;所述主系统MSD和辅系统MSD嵌入安装在箱体的顶部;所述主正连接器、主负连接器、电机正连接器、电机负连接器、辅正连接器和辅负连接器均嵌入安装在箱体的同一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包括一端开口的箱体主体和可拆卸连接在箱体主体开口处的底盖。

进一步的,所述主系统MSD的正极接线端通过第一铜排和主正连接器的接线端相连;主系统MSD的负极接线端通过第二铜排分别与辅系统MSD的负极接线端、电机正连接器的接线端相连;所述辅系统MSD的正极接线端通过第三铜排与辅正连接器的接线端相连;所述主负连接器的接线端通过第四铜排分别与辅负连接器的接线端、电机负连接器的接线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顶部开设有两个MSD安装孔,箱体的前侧壁上开设有六个连接器安装孔。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动维修开关装置独立于两套动力电池系统,将两套动力电池系统的MSD装置进行整合,实现了模块化设计,给后期维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

1、主系统MSD,2、主正连接器,3、主负连接器,4、电机正连接器,5、电机负连接器,6、第一铜排,7、第四铜排,8、底盖,9、第三铜排,10、第二铜排,11、辅负连接器,12、辅正连接器,13、箱体,14、辅系统MS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双系统动力电池手动维修开关装置,包括箱体13、主系统MSD1、辅系统MSD14、主正连接器2、主负连接器3、电机正连接器4、电机负连接器5、辅正连接器12、辅负连接器11、第一铜排6、第二铜排10、第三铜排9和第四铜排7。所述主系统MSD1和辅系统MSD14的下端均设有两个接线端,分别为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所述主正连接器2、主负连接器3、电机正连接器4、电机负连接器5、辅正连接器12和辅负连接器11均为单芯连接器,其后端均设有接线端。

所述箱体13包括一端开口的箱体主体和可拆卸连接在箱体主体开口处的底盖8。通过在箱体主体的一端开口,能够便于将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和第四铜排放入至箱体的内部。所述底盖,用于在将各个铜排放入至箱体主体内部后且连接好之后,将箱体主体的开口处封住,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效果。所述主系统MSD1和辅系统MSD14嵌入安装在箱体13的顶部。所述主正连接器2、主负连接器3、电机正连接器4、电机负连接器5、辅正连接器12和辅负连接器11均嵌入安装在箱体13的同一侧壁上。所述箱体13的顶部开设有两个MSD安装孔,分别用于安装主系统MSD1和辅系统MSD14。箱体13的前侧壁上开设有六个连接器安装孔,分别用于安装主正连接器2、主负连接器3、电机正连接器4、电机负连接器5、辅正连接器12和辅负连接器11。

所述主系统MSD1的正极接线端通过第一铜排6和主正连接器2的接线端相连。主系统MSD1的负极接线端通过第二铜排10分别与辅系统MSD14的负极接线端、电机正连接器4的接线端相连。所述辅系统MSD14的正极接线端通过第三铜排9与辅正连接器12的接线端相连。所述主负连接器3的接线端通过第四铜排7分别与辅负连接器11的接线端、电机负连接器5的接线端相连。所述第一铜排6、第二铜排10、第三铜排9和第四铜排7位于箱体13内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