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离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8809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离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离合机构,特别是指一种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离合机构。



背景技术:

关于座椅的高低调整装置,例如安装于汽车的座椅上的高低调整装置,或例如安装于按摩椅、轮椅等的高低调整装置,主要用来调整座椅的高低,以适合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乘座。

座椅内设置有升降机构,高低调整装置设置于座椅一侧且连接于升降机构,一控制把则连接于高低调整机构,以在使用者向上扳动或向下推动控制把时,能经由高低调整装置而控制升降机构升降,进而达到调整座椅高低的目的。

高低调整装置包括彼此同轴配置的一离合机构和一煞车机构,所述控制把则连接于离合机构。现有煞车机构包含:一环体、设置于环体内的一锁定构件、固定于环体的一底板以及连动于锁定构件的一输出轴;现有离合机构则包含:设置并连动于锁定构件的一驱动构件、同轴设置于驱动构件内的一旋转构件、配置于驱动构件与旋转构件之间的三组控制组件以及对应驱动构件罩覆的一外罩,外罩并具有三挡件,各挡件分别单侧挡止于各控制组件,各控制组件包含二滚轴和弹性支撑于二滚轴之间的一弹性元件。

由于现有离合机构配置有三组控制组件,每一控制组件又包含二滚轴和一弹性元件,因此零组件数量偏多、组装相对过于麻烦且成本亦相对偏高;而且,还会导致各控制组件的最大动作角度偏小(因为三组控制组件平均各120度,扣掉滚轴的口径、弹性元件的长度以及挡件的宽度…等后,最大动作角度大约仅剩60-80度),使用者必须经过多次扳动或推动控制把,才能到达所欲调整的高度,除了较为费时,更会导致零组件的易于磨耗、耗损,早为人所诟病已久。

因此,创作人经过研究后,发现可将现有离合机构的三组控制组件改为两组,即能减少零组件数量并提升最大动作角度。

惟,创作人经过实验后,却发现单只将三组控制组件改为两组,反而会使控制组件出现力臂不均问题,进而在施力转动中导致旋转构件偏移,使驱动构件和旋转构件会有作动不顺而打滑(slip)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离合机构,能提升单次高低调整的最大动作角度,并能确保力臂相等,以在调整操作时具有作动顺畅且不会打滑的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离合机构,包括:一驱动盘,具有一轴心、一内缘和位于该内缘之内的一凹陷部;一输入部件,同轴设置于该凹陷部内且具有一外缘,该内缘与该外缘之间形成一间隔空间;二作用组件,设置于该间隔空间内且彼此对称地围绕于该输入部件的该外缘;以及一外罩,对应该驱动盘的该凹陷部罩覆且具有二挡件,该二挡件分别伸入于该二作用组件的一端之间和该二作用组件的另一端之间。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各该作用组件包含二滚动圆轴和弹性支撑于该二滚动圆轴之间的一弹性元件。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该输入部件的该外缘具有二突部,各该突部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其中之一该作用组件的该二滚动圆轴分别限位于该二突部的该一端,其中另一该作用组件的该二滚动圆轴则分别限位于该二突部的该另一端。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该二挡件的其中之一位于各该作用组件的其中之一的该滚动圆轴之间,该二挡件的其中另一则位于各该作用组件的其中另一该滚动圆轴之间。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各该作用组件的该二滚动圆轴包含一滚动圆轴和另一滚动圆轴;其中之一该作用组件的该一滚动圆轴与其中另一该作用组件的该另一滚动圆轴的轴心的连线通过该驱动盘的该轴心;其中之一该作用组件的该另一滚动圆轴与其中另一该作用组件的该一滚动圆轴的轴心的连线亦通过该驱动盘的该轴心。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该二作用组件为一第一作用组件和一第二作用组件,该第一作用组件包含一第一弹性元件和分别抵接于该第一弹性元件的头端和尾端的一第一滚动圆轴和一第二滚动圆轴,该第二作用组件包含一第二弹性元件和分别抵接于该第二弹性元件的头端和尾端的一第三滚动圆轴和一第四滚动圆轴,该第一滚动圆轴和该第三滚动圆轴彼此间隔相邻,该第二滚动圆轴和该第四滚动圆轴亦彼此间隔相邻,该第一滚动圆轴与该第四滚动圆轴的轴心的连线通过该驱动盘的该轴心,该第三滚动圆轴与该第二滚动圆轴的轴心的连线亦通过该驱动盘的该轴心。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该输入部件的该外缘具有二突部,各该突部具有两端,该第一滚动圆轴和该第三滚动圆轴分别限位于其中一该突部的两端,该第二滚动圆轴和该第四滚动圆轴则分别限位于其中另一该突部的两端。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其中之一该挡件位于该第一滚动圆轴与第三滚动圆轴之间,其中另一该挡件则位于该第二滚动圆轴与第四滚动圆轴之间。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功效:能提升单次高低调整的最大动作角度,并能确保力臂相等,以在调整操作时具有作动顺畅且不会打滑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离合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1于组合后的透视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离合机构于组合后的剖视图(动作前)。

图4 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二作用组件设计为对称型式时的动作前剖视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4于动作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二作用组件若设计为非对称型式时的动作前剖视示意图。

图7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6于动作后的剖视示意图(一)。

图8 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6于动作后的剖视示意图(二)。

【符号说明】

100…离合机构;

1…驱动盘;

11…内缘;

12…凹陷部;

13…间隔空间;

2…输入部件;

21…外缘;

211、212…突部;

3a…第一作用组件;

3b…第二作用组件;

31…第一滚动圆轴;

32…第二滚动圆轴;

33…第三滚动圆轴;

34…第四滚动圆轴;

35…第一弹性元件;

36…第二弹性元件;

4…外罩;

41、42…挡件;

X…轴心;

X1…偏移轴心;

C1、C2…连线;

LC…驱动盘的内缘的直径;

L1…二滚动圆轴的接触点间的连线长度;

T1、T2…接触点;

600…煞车机构;

6…固定架;

7…输出部件;

8…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和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高低调整装置的离合机构,主要用于汽车座椅、按摩椅或轮椅等的高低调整装置上。如图1所示,高低调整装置包括彼此同轴配置的一离合机构100和一煞车机构600,其中,煞车机构600包含一固定架6、一输出部件7和一环体8,环体8内配置锁定构件(图中未示),输出部件7设置并与锁定构件连动,固定架6的一侧固定于环体8并及于离合机构100,固定架6的另一侧则固定于汽车座椅、按摩椅或轮椅等,输出部件7还设置有一输出驱动齿(未标示元件符号),输出驱动齿则与安装于汽车座椅、按摩椅或轮椅等内的升降机构啮接而带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至于本实用新型的离合机构100则包含一驱动盘1、一输入部件2、二作用组件以及一外罩4,详述如后。

驱动盘1的一面设置并连动(图中未示)煞车机构600的锁定构件,驱动盘1的另一面则具有一内缘11和位于内缘11之内的一凹陷部12。此外,驱动盘1还具有与煞车机构600的输出部件7同轴的一轴心X。

输入部件2(如图所示可为凸轮状,但不限制)具有一外缘21,外缘21具有二突部211、212(见图3),各突部211、212皆具有呈缺凹状的一端和另一端(见图3)。输入部件2同轴设置于凹陷部12内,使外缘21与前述内缘11之间形成环绕状的一间隔空间13。此外,控制把(图中未示)通过后述外罩4连接于输入部件2的轴心处。

二作用组件设置于间隔空间13内,并使二作用组件彼此对称地围绕于输入部件2的外缘21。

于本实施例中,二作用组件为一第一作用组件3a和一第二作用组件3b。其中,第一作用组件3a包含一第一弹性元件35以及分别抵接于第一弹性元件35的头端和尾端的一第一滚动圆轴31和一第二滚动圆轴32;第二作用组件3b包含一第二弹性元件36以及分别抵接于第二弹性元件36的头端和尾端的一第三滚动圆轴33和一第四滚动圆轴34。第一滚动圆轴31和第三滚动圆轴33彼此间隔相邻,第二滚动圆轴32和第四滚动圆轴34亦彼此间隔相邻,且如图3所示,第一滚动圆轴31的轴心与第四滚动圆轴34的轴心的连线C1通过前述轴心X,第二滚动圆轴32的轴心与第三滚动圆轴33的轴心的连线C2亦通过前述轴心X。

外罩4具有沿轴心X方向凸伸的二挡件41、42,二挡件41、42用以挡止第一作用组件3a、第二作用组件3b中的第一滚动圆轴31与第四滚动圆轴34或第二滚动圆轴32与第三滚动圆轴33。外罩4对应驱动盘1的凹陷部12罩覆,使二挡件41、42分别伸入于彼此间隔相邻的第一滚动圆轴31和第三滚动圆轴33之间以及彼此间隔相邻的第二滚动圆轴32和第四滚动圆轴34之间。

如图3所示,第一滚动圆轴31和第三滚动圆轴33分别限位于其中一突部211之呈缺凹状的一端和另一端内,第二滚动圆轴32和第四滚动圆轴34则分别限位于其中另一突部212的呈缺凹状的一端和另一端内,因此,在操作控制把(图未示)而带动输入部件2进行例如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作用组件3a将只有第二滚动圆轴32被突部212带动(参图5),第一滚动圆轴31则被挡件41挡止而不动;第二作用组件3b亦只有第三滚动圆轴33被突部211带动(参图5),第四滚动圆轴34则被挡件42挡止而不动。

必须说明的是,由于第一作用组件3a、第二作用组件3b彼此对称地围绕于输入部件2的外缘21,以使第一滚动圆轴31与第四滚动圆轴34之轴心的连线C1以及第三滚动圆轴33、第二滚动圆轴32的轴心的连线C2皆通过前述轴心X,如此一来,第一作用组件3a、第二作用组件3b的力臂皆相等(没有力臂不均的问题),使第一滚动圆轴31、第二滚动圆轴32、第三滚动圆轴33和第四滚动圆轴34中不会有任何一颗原本不应接触前述内缘11的滚动圆轴,会受迫误接触内缘11和外缘21而产生摩擦阻力,并因此而导致作动不顺和打滑的现象。换言之,设计为对称型式的二作用组件(如图1-图5)相较于设计为非对称型式的二作用组件(如图6-图8),非对称型式的二作用组件将会因为力臂不均而使驱动盘1和输入部件2会有作动不顺以及打滑(slip)的问题。

以下分别就本实用新型中的二作用组件设计为对称型式和非对称型式配合图式加以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对称式二作用组件的动作前、后示意图。

如图4并搭配图3所示,第一滚动圆轴31、第二滚动圆轴32、第三滚动圆轴33和第四滚动圆轴34分别与输入部件2的外缘21以及驱动盘1的内缘11接触,使每一滚动圆轴各具二接触点T1、T2(见图4),驱动盘1之内缘11的直径定义为LC。此时,任一对角的相对二滚动圆轴(第一滚动圆轴31与第四滚动圆轴34或第二滚动圆轴32与第三滚动圆轴33)对于内缘11的接触点T1的连线定义为L1,由于滚动圆轴(31-34)之间彼此对称,因此L1必然会通过前述轴心X,且L1的长度也必然会等于LC的长度(L1=LC)。

如图5并搭配图3所示,当输入部件2朝顺时针方向转动α角度时,由于第二滚动圆轴32和第三滚动圆轴33与前述的内缘11和外缘21保持在接触啮合状态,因此,输入部件2将会推动第二滚动圆轴32和第三滚动圆轴33与驱动盘1一起转动α角度。此时,第一滚动圆轴31与第四滚动圆轴34由于受到二挡件41、42的挡止而停留在原处不动,且还会因为输入部件2本身的外形设计,而使得第一滚动圆轴31和第四滚动圆轴34与前述的内缘11和外缘21之间皆产生间隙(见图5中以小圆圈Q予以圈围起来的部分)。

如图4、图5所示,当开始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由于第二滚动圆轴32与第三滚动圆轴33彼此对称,L1又通过轴心X且相等于LC,因此,力臂皆相等,第二滚动圆轴32和第三滚动圆轴33与输入部件2无论受到哪一方向的力,都无法往图5的左上或右下移动,这是因为直径(LC)已是驱动盘1之内缘11的最长直线,当然无法朝较短的方向移动。如此一来,输入部件2就会保持在轴心X的位置转动,驱动盘1也能同步转动,进而在转动时具有不易于发生力的损失(loss)的效果。

如图6和图7所示则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二作用组件若设计为非对称型式时的动作前、后示意图。

如图6并搭配图3所示,第一滚动圆轴31、第二滚动圆轴32、第三滚动圆轴33和第四滚动圆轴34分别与输入部件2的外缘21以及驱动盘1的内缘11接触,使每一滚动圆轴各具二接触点T1、T2(见图6),且对于LC和L1的定义与前述对称型式相同。此时,由于第一滚动圆轴31、第二滚动圆轴32、第三滚动圆轴33和第四滚动圆轴34之间彼此非对称,因此L1必然不会通过前述轴心X,因此力臂不均,且L1的长度也必然小于LC的长度(L1<LC)。

如图7并搭配图3所示,当输入部件2朝顺时针方向先小幅转动α1角度时(此时驱动盘1尚未转动),第二滚动圆轴32和第三滚动圆轴33与前述的内缘11和外缘21保持在接触啮合状态,此时第一滚动圆轴31与第四滚动圆轴34由于受到二挡件41、42的挡止而停留在原处不动,且还会因为输入部件2本身的外形设计,而使得第一滚动圆轴31和第四滚动圆轴34与前述的内缘11和外缘21之间皆产生间隙(见图7中以小圆圈Q予以圈围起来的部分)。

如图8并搭配图3所示,当输入部件2朝顺时针方向继续小幅转动时(尚未达α2角度,此处所述的角度于图8中仅为示意),由于L1<LC,因此L1将会因为物理特性而朝LC的方向移动(见图8中标示为A的箭头),于是,输入部件2的轴心X就会跟着向右下移动而形成一偏移轴心X1,此时,第四滚动圆轴34与第二滚动圆轴32和第三滚动圆轴33相同:皆与前述的内缘11和外缘21呈现接触啮合状态(见图8)。

仍如图8所示,当输入部件2朝顺时针方向再继续小幅转动且转动到α2角度时(α1<α2,此处所述的角度于图8中仅为示意),由于第二滚动圆轴32、第三滚动圆轴33和第四滚动圆轴34如上述皆为接触啮合状态而使驱动盘1开始跟着转动。但因为第四滚动圆轴34除了与前述的内缘11和外缘21接触,还会受到挡件42的挡止而无法移动,因此,在输入部件2继续转动的情况下,第四滚动圆轴34将会因为本身无法移动而对输入部件2和驱动盘1产生摩擦阻力,进而导致驱动盘1和输入部件2会有作动不顺而打滑(slip)的现象。

因此,当输入部件2从初始状态开始转动到最大作动角度时,驱动盘1的转动角度将会小于输入部件2的转动角度(无法同步转动),也就是在高度调整上的输出角度会小于输入角度,且驱动盘1和输入部件2还会有作动不顺而打滑(slip)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先前技术具有以下功效:能提升单次高低调整的最大动作角度(两组作用组件3a、3b平均各180度,扣掉滚动圆轴的口径、弹性元件的长度以及挡件的宽度…等后,本实用新型的最大动作角度将能扩大至大约130-150度),并能确保力臂相等,以在调整操作时让驱动盘1和输入部件2具有作动顺畅(不会有任何一颗原本应与内缘11、外缘21保持间隔的滚动圆轴,会受迫误接触内缘11、外缘21而对驱动盘1和输入部件2造成摩擦阻力)而不会打滑的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其它功效:能提升控制把(图中未示)在操作时的顺畅性和手感。并能因为离合机构100仅配置第一作用组件3a、第二作用组件3b而能减少零组件的数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