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9895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座,特别地在多用途车辆领域中,该轴承座用于安装或布置底盘部件。



背景技术:

所讨论类型的轴承座用于将底盘部件(例如纵向连杆或弹簧和阻尼元件)布置或固定到底盘框架或车架。已知的系统是不实用的,这是因为它们通常在尺寸上要与某些底盘部件相协调,这使得这些系统不灵活。仍然以纵向连杆为例,例如,在已知的轴承座的情况下,不可能经由同一个轴承座来连接不同轴承宽度的纵向连杆,这是因为此时纵向连杆对于相应的轴承座来说可能太大或太小或太宽或太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轴承座,特别地,该轴承座用于安装或布置尤其是多用途车辆的底盘部件,该轴承座消除了上述缺点,并且在保证低成本和低材料用量的同时可以实现高度可变性。

该目的可以通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座来实现。从从属权利和说明书和附图中可以看出其他优点和特征。

根据本发明,特别是用于安装或布置底盘部件的轴承座包括两个基本相对布置的轴承壁和至少一个附加元件,其中,轴承壁形成第一轴承区域和布置区域,轴承区域具有第一轴承宽度,该第一轴承宽度根据在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是可调的,并且经由至少一个附加元件可调节或可改变该距离。布置区域被设置成将轴承座间接地或直接地布置或固定到另外的元件,诸如车架或底盘框架等。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轴承区域用于例如通过相应的橡胶衬套来安装底盘部件(例如纵向连杆等)。为此,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轴承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轴承点,该第一轴承点被构造成用于布置和安装底盘部件(例如纵向连杆)。因此,根据一个实施例,被设计为例如孔的第一轴承点将优选地为纵向连杆提供旋转轴线。原则上,轴承座优选地用于多用途车辆行业,但其用途不限于多用途车辆行业,并且也可以应用于乘用车领域。另外,轴承座既可用于具有至少一个驱动轴的车辆(例如拖拉机),也可以用于拖车(即,特别是多用途车辆拖车)。基本上对应于第一轴承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的第一轴承点的宽度可以单独适配于待安装的底盘部件。因此,根据轴承壁的几何形状,在布置区域中,轴承壁也会产生距离。现在可以有利地通过以下事实来消除该依赖性:可以调整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特别是例如利用轴承壁的距离或特别是利用附加元件来进一步减小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使用至少一个附加元件有利地使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适配于例如固定板的宽度,轴承座将被固定到该固定板上。也应该强调包括两个(单独的)轴承壁的两部分构造,其中两个轴承壁的位置可以相互独立地调节(沿着第一轴承点的旋转轴线)。换句话说,轴承壁被设计为独立的元件,其尤其不是以整体接合的方式连接的。根据一个实施例,有利地,两个轴承壁的形状相同或者相对于沿驱动方向延伸的垂直平面至少为轴向对称设计。

因此,例如,轴承座有利地使第一轴承点的宽度能够与纵向连杆适配,这是因为通过使用至少一个附加元件可以调节布置区域的宽度。换句话说,因此可以调整轴承座的布置宽度,所述布置宽度的范围为几毫米(例如5mm)到几厘米(例如20cm)。根据一个实施例,轴承壁成型为使第一轴承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大于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其中,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与第一轴承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的比值在大约0.1到0.7的范围内。就力通量而言,这构成了非常有利的设计。然而,根据几何形状,正好反向的比例也可带来优点,在这种情况下,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大于在第一轴承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

根据一个实施例,附加元件包括夹持部分,其中,夹持部分以可以改变轴承座的布置宽度的方式布置在布置区域中或布置在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之间。

根据一个实施例,夹持部分具有至少一个紧固开口。根据一个实施例,附加元件优选地设计为多孔板,特别地设计为具有大致矩形的基本形状的多孔板。根据一个实施例,多孔板可以具有例如2至8个孔(例如优选为5个孔),其中布置区域或者两个轴承壁同样也具有多个这样的紧固开口。有利地,因此轴承壁的孔图案对应于多孔板(或者多个多孔板)的孔图案,并且因此常见的紧固装置可以用于紧固和布置轴承壁和多孔板。根据一个实施例,为了将布置区域的宽度或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适配,特别地提供了两个附加元件,这两个附件元件特别是例如布置在布置区域的轴承壁的各内侧的基本上细长的多孔板。因此,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可以最终利用多孔板或很常见的附加元件的厚度来调整。因此,布置区域中的轴承壁的距离(所述距离由第一轴承点的宽度产生,该宽度例如与某个纵向连杆适配)可以通过布置至少一个附加元件来进行校正。根据一个实施例,附加元件/多孔板的厚度/壁厚度例如大约为5~20mm,优选地大约为8~15mm。根据一个实施例,这里大致为矩形的附加元件/多孔板例如具有大约1~5x15~25cm的边长。根据另一实施例,在轴承壁上只布置一个附加元件。

类似于轴承壁,附加元件优选地由金属材料形成,特别是由钢材形成。此外,然而,也可以使用塑料材料或由复合材料制成的材料(例如纤维增强塑料)。就紧固开口或孔而言,应该提及的是,它们优选地排列成一行,其中该行优选地沿车辆的行进方向延伸。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孔的直径例如约为10~30mm,优选地约为15~20mm。

根据一个实施例,夹持部分至少局部加厚或形成为具有比附加元件的其余区域更厚的壁厚度。由此,可以有利地再次增加附加元件的壁厚度。为了进一步调整附加元件的厚度,除了增厚之外,还可以使用相应的垫片等。

根据一个实施例,附加元件具有保持部分,其中,优选地两个附加元件的两个保持部分被构造成形成第二轴承区域。第二轴承区域优选地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轴承点,以安装或形成另外的底盘部件,例如阻尼器单元等。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轴承点被构造成安装纵向连杆,并且第二轴承点被构造成安装阻尼器单元。在优选实施例中,布置区域的宽度与第二轴承区域的宽度之比在大约0.08~0.9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地在大约0.1~0.7的范围内。布置区域的宽度与第一轴承区域的宽度之比也是如此,根据优选实施例,该比率同样也在大约0.08~0.9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地在大约0.1~0.7的范围内。

根据一个实施例,保持部分相对于夹持部分或者更一般地相对于由夹持部分限定的平面或表面偏移了一定的偏移量。这首先能够调整第二轴承点的宽度。其次,由于通过使用不同的附加元件可以非常容易地使轴承座适应个别需要,因此也可以被快速且简单地调整第二轴承点相对于第一轴承点的位置。不同的附加元件与不同形状的保持部分(特别是偏移量的大小不同的保持部分)的组合使轴承座在不很费力的条件下就能够适应非常广泛的几何图形。偏移量例如优选在大约5~50m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地在大约20~40mm的范围内。因此,第二轴承点的宽度处于最大约100mm的范围内。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偏移被限定成使得它指向远离布置区域。两个附加元件可以均具有前述的偏移量,当然可以以不同的尺寸设定该偏移量,或者可以仅一个附加元件具有前述的偏移量。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二轴承区域具有优选地排列成一排的多个第二轴承点。第二轴承点同样优选地由孔构成,螺钉或螺栓可以通过该孔以已知的方式紧固例如减振器或阻尼器单元的橡胶轴承。在各种实施例中,孔有利地具有约10~25mm的直径,优选地约15~20mm。有利地设置多个这样的孔(例如3~5个或4个),由此可以设置多个第二轴承点。因此,可以实现不同的耦合角度,例如用于可能的阻尼器布置,从而既可以调整底盘特性又可以使用可能需要不同安装长度的多个不同阻尼器。第二轴承点行可以水平延伸,但是它也可以例如与水平面成角度地延伸(例如,在约10~70°的范围内)。优选值在大约20~60°的范围内,已证明该角度范围在底盘运动学方面是非常有利的。第二轴承点也不必完全沿着直线延伸。特别地,弧形布置可能是有利的,当减振器围绕其在纵向连杆或轴管上的轴承点移动时,弧线尽可能位于减振器要(或将要)经过的曲线上。因此,第二轴承点行有利地以使通过该行的假想线大致垂直于底盘元件(例如减振器等)的方式定位。因此,无论减振器最终布置的位置如何,都可以实现将力最佳地导入至减振器。由于存在一整组第二轴承点(即,特别是例如以矩阵或网格布置的多个孔),因此也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可变性。优点在于很强的可变性,该可变性不仅可以由附加元件在轴承壁上的布置提供,还可以由附加元件的构造/几何形状提供。

还应该强调的是,由于附加元件的孔图案有利地与轴承壁的孔图案一致地形成,所以可以通过与轴承壁相同的紧固装置来固定附加元件。这些彼此同心地形成的孔(特别是连续排列地孔具有相同间距)还使得附加元件能够例如在纵向方向或行进方向上相对于轴承壁偏移地布置,由此可以容易地在纵向方向上改变第一轴承点相对于第二轴承点或多个第二轴承点的位置。在轴承壁具有相应设计的孔图案的情况下,例如,如果在轴承座上设置两行彼此重叠的孔,则也可以相对于彼此向上和向下地进行可变定位。

根据一个实施例,将至少一些紧固开口设计为细长孔,其中特别是将中心紧固开口设计为圆孔。然后,可以方便地通过中心(圆形)紧固开口使轴承座倾斜,由此可以进行轴的轨道调节。根据一个实施例,例如,(在一行中)设置5个孔,其中,将中心孔设计为圆孔,而将各个外部紧固开口设计为细长孔。有利地,也可以设置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两行以上的紧固开口。细长孔优选为弯曲设计,其中,曲率半径可以对应于距中心(圆形)紧固开口的距离。

根据一个实施例,参照对应车辆的行进方向,第二轴承区域相对于第一轴承区域偏移了一定的偏移量。因此,有利地,也可以想象或提供与第一轴承点与第二轴承点之间的行进方向有关的横向变化,其中,根据一个实施例,轴承座以使第二轴承点相对于布置区域偏移地定向或定位的方式设计。“偏移”在此意味着,例如纵向连杆和减振器并非正好互相堆叠,而是相对于彼此偏移,换句话说彼此相邻,其中根据一个实施例,偏移量例如可以是5~20cm。根据一个实施例,因此,在俯视图中,减振器在纵向连杆旁边的左侧或右侧延伸。该偏移可以通过附加元件的几何形状来进行,特别是附加元件的保持部分。这里,第二轴承点可以在保持部分之间和在保持部分之外形成。这使得即使在没有具有偏移或特定形状的附加元件的情况下,第一轴承点也可以相对于第二轴承点(参照纵向方向)任意偏移地布置,这进一步增加了可变性,并且因构造空间的原因这可能是优选的。

根据一个实施例,轴承壁也可以形成一个轴承区域或第二轴承区域。此时至少一个附加元件可选地用作纯间隔物。

根据一个实施例,将布置区域紧固到固定板,该固定板具有至少两行基本上水平延伸的紧固开口,由此可以将轴承座紧固在不同的位置或不同的高度。

从以下参照附图的根据本发明的轴承座和安装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会显现出其他优点和特征。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各个实施例的个别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示出各种附加元件的立体图;

图2示出布置在车架上的轴承座的侧视图;

图3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两个附加元件的立体图;

图4示出处于安装状态下的从图3已知的附加元件;

图5示出处于安装状态下的从图3已知的附加元件;

图6a示出固定板的实施例;

图6b示出具有细长紧固开口的固定板的实施例;

图7示出轴承座在从图6已知的固定板上的布置;

图8示出轴承座在从图6已知的固定板上的另一布置;

图9示出轴承座的实施例,其中轴承壁形成第二轴承点;

图10示出轴承座的侧视图,其中,第二轴承点相对于第一轴承点偏移地布置;

图11a~d示出附加元件的各种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四个附加元件40。所有的附加元件40均具有夹持部分41。两个内部附加元件40设计成使得它们还具有保持部分43,其中,保持部分43相对于夹持部分41偏移了一个偏移量a。保持部分43形成第二轴承区域42。第二轴承点42’在第二轴承区域42中以孔的形式形成,例如用于布置螺栓72,可以通过该螺栓可旋转地安装诸如减振器等的底盘部件(在此未示出)。附加元件40具有相应的紧固开口44,该紧固开口44被设计成尤其布置在轴承座(在此未示出)的轴承壁上。通过所述布置可以调节轴承座的宽度b22,这是因为可以调整轴承座的轴承壁的距离。

图2示出经由固定板60紧固到车架1上的轴承座20。轴承座包括第一轴承区域24和第二轴承区域42,其中,减振器2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轴承区域42上。将纵向连杆4可旋转地安装在由对应的孔形成的第一轴承点24’上。轴承座20包括形成布置区域22的轴承壁21。轴承壁的宽度经由附加元件40进行调整,并且与固定板60的宽度适配。附加元件40通过相应的保持部分43形成有第二轴承点42,并且在布置区域22中或轴承壁21内部与夹持部分41一起布置。轴承壁21在布置区域22中具有相应的紧固开口26,所述紧固开口在此被相应的螺钉隐藏。

图3示出各自包括夹持部分41和保持部分43的两个附加元件40。保持部分43形成第二轴承区域42,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二轴承区域42具有4个第二轴承点42’。因此提供有用于布置相应底盘部件的4个旋转轴线d。附加元件40各包括5个紧固开口44,其中,紧固开口44周围的区域设置有局部增厚部45,由此附加元件40的厚度进一步增加。在附加元件40之间测得轴承座的布置区域的宽度b22。

参照图3,图4示出了从图3已知的附加元件40的用法。可以看出,在4个第二轴承点42’的最上面布置有减振器2。在该图示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角度α,该角度α是在水平面与布置成一行的第二轴承点42’之间测量的角度。典型值在大约10~70°的范围内。

相比之下,图5示出处于下部位置的布置。也可以设想,如双箭头所示的附加元件40相对于轴承壁21偏置地布置,因此也可以实现单独的定位。

图6a示出固定板60的实施例,其中特别应该强调这里有两行紧固开口62。图6还示出了从前述附图中已知的部件。

图6b示出同样具有两行紧固开口62的固定板60的实施例。尽管中心紧固开口分别被设计为圆形孔/钻孔,但是其他紧固开口设被计为细长孔,其中,这些细长孔的长度朝向外部增加。通过中心(圆形)紧固开口可以有利地使轴承座倾斜,由此可以调节轴的轨道。进一步说明该图的右半部分,在图的右半部分中,通过双箭头来指示所述操作。

参照图6,图7示出处于固定板60的第一上部位置的轴承座20的布置,而图8示出处于下部位置的布置。

图9示出具有两个轴承壁21的轴承座的实施例,其中,在轴承壁21之间,从第一轴承区域24到第二轴承区域42距离为x。第一轴承区域24的宽度b24最终也由距离x确定。

图10以侧视图示出车架1上的轴承座20的布置,其中,第二轴承点42这里布置成相对于第一轴承点24偏置,使得减振器2与横向连杆4邻接,横向连杆4经由空气弹簧波纹管3布置在车架1上。图11a中的示例示出相应形状的附加元件40。

图11a示出具有夹持部分41和保持部分43的两个附加元件40的实施例。保持部分43形成第二轴承区域42,然而,第二轴承区域42被布置成相对于第一轴承区域(其中心线由右虚线所示)偏移了偏移量v。这可以通过使用两个套筒73实现,其中,右套筒73用作间隔件/间隔套,而经由左套筒73安装诸如减振器等的底盘部件。这种布置在该图的右半部分有说明。

图11b~d示出附加元件40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底盘元件布置在保持部分43之间。借助于附加元件40的不同设计,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各种各样的构造,而不会影响轴承座其余部分的几何形状。例如,在图11b和11c中描绘了减振器2的可能布置。

附图标记列表

1(底盘或车辆)框架

2阻尼器单元/减振器

3空气弹簧波纹管

4纵向连杆

20轴承座

21轴承壁

22布置区域

24第一轴承区域

24‘第一轴承点

26紧固开口

40附加元件

41夹持部分

42第二轴承区域

42‘第二轴承点

43保持部分

44紧固开口

45加厚部

60固定板

62紧固开口

72螺栓

73套筒,间隔套

b22布置区域的宽度

b24第一轴承区域的宽度

b42第二轴承区域的宽度

a偏移量(夹持部分与保持部分之间)

x轴承壁的距离

v轴承区域的偏移量

d旋转轴

α角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