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行李架及包含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4269发布日期:2018-07-27 19:5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车辆外饰部件,特别是一种车顶行李架以及包含该车顶行李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一些车辆设有车顶行李架以提供除了车厢和后备箱之外的额外的行李存放空间。现有的车顶行李架通常由固定在车顶板上的两根相互平行的纵梁组成。车辆的使用者通过绳索或其它固定工具将行李固定在这两根纵梁上。德国专利申请de10200753a1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顶行李架,该行李架包括两根纵梁和至少两个横向支承件,横向支承件在收纳状态时容纳在与其连接的纵梁的容纳槽中,在展开状态时在车顶面内转动以与另外的纵梁或另外的纵梁上的横向支承件连接以形成横向支承结构,以方便固定例如滑雪板、脚踏车、行李箱等大件物品。发明人认识到行李架还可以提供除固定物品外的其它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针对至少一种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方便使用、结构简单、容易制备且具有多种功能的车顶行李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顶行李架。车顶行李架包括本体、枢转部、和锁定部。本体具有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枢转部包括枢转轴,枢转轴与本体的第一端连接使得本体可随枢转轴转动。锁定部设在本体的第二端且配置成锁定和释放本体的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枢转轴具有相对的上部和下部。枢转部进一步包括壳体和轴承,枢转轴的下部位于在壳体中,轴承具有可相对转动的内环和外环,轴承的外环保持在壳体内,轴承的内环与枢转轴的下部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枢转轴的上部形成有螺纹部,本体的第一端中形成有通孔,枢转轴的螺纹部穿过第一端的通孔与螺母接合从而连接枢转部与本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的第一端包括下部和设在下部上方的盖部,下部具有蜂窝结构,通孔形成在下部中,下部与盖部通过卡扣或干涉配合而相互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枢转部进一步包括限位件,限位件设在轴承上方且卡接在壳体顶部从而限制轴承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设在顶部的上保持部以及设在上保持部下方且宽度小于上保持部的宽度的下保持部,轴承的外环保持在下保持部中。限位件包括保持在上保持部中的凸缘,限位件与外环中的一个包括至少一个凸起,另一个包括至少一个容纳槽,至少一个凸起卡接在至少一个容纳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枢转轴的下部形成有螺纹孔,枢转部进一步包括具有通孔的凸缘和螺栓,凸缘设在轴承下方且具有大于内环的内径的直径,螺栓穿过凸缘的通孔与枢转轴的螺纹孔接合使得枢转轴与轴承的内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锁定部包括锁扣和设在第二端外表面的操作按钮;锁扣设置为与车顶上的锁闩接合以锁定第二端,操作按钮的启动使锁闩脱离锁扣。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顶行李架进一步包括位于本体的止滑件,止滑件包括基部和头部,配置成通过按压头部可使基部收在本体内或运动到本体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包括外套管和可滑动地容纳在外套管内的内套管,内套管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滑出外套管以使本体具有更长的长度。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顶板和在车顶板上方的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车顶行李架。车顶行李架的至少一个包括本体、枢转部和锁定部。本体设在车顶板上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枢转部包括枢转轴并且与本体的第一端连接使得本体可随枢转轴一起转动,锁定部设在本体的第二端且配置成可将本体的第二端锁定在车顶板上和释放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枢转轴具有相对的上部和下部,枢转部进一步包括壳体和轴承,枢转轴的下部容纳在壳体中;轴承具有可相对转动的内环和外环,轴承的外环保持在壳体内,轴承的内环与枢转轴的下部固定连接。车顶板中形成有容纳部,枢转部的壳体固定在容纳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部的底部具有第一通孔,枢转部的壳体底部设有螺栓,枢转部的螺栓穿过第一通孔与螺母接合从而将枢转部固定在容纳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部的底部具有第二通孔,枢转部的壳体底部设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穿过第二通孔从而限制壳体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枢转轴的上部延伸超出车顶板的容纳部且形成有螺纹部,本体的第一端中形成有通孔,枢转轴的螺纹部穿过前端的通孔与螺母接合从而连接枢转部与本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进一步包括设在本体的第一端下方遮盖容纳部的密封件,密封件由弹性材料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锁定部包括:设在本体的第二端外表面的操作按钮、由操作按钮控制的驱动机构、与驱动机构连接的锁扣、和设在车顶板上的锁闩。锁扣在操作按钮的控制下由驱动机构驱动从而在与锁闩接合的锁定位置以及与锁闩分离的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进一步包括设在车顶板上的定位件,定位件配置为在本体转动到车顶板外部时保持本体在预定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车顶行李架。车顶行李架包括长形杆、枢转机构、和锁定机构。长形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枢转机构设在长形杆的第一端并使长形杆与车顶枢转连接,锁定机构设在长形杆的第二端且配置成可锁定第二端在车顶和释放第二端。在第二端从锁定机构释放后,长形杆可从锁定的正常位置转动到第二端位于车顶外部的展开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长形杆沿车顶长度方向设置,枢转机构包括枢转轴,枢转轴连接在长形杆的第一端使得长形杆可随枢转轴绕第一端转动。

应该理解提供上述简要说明用于以简化的形式引入将在详细描述中进一步描述的一系列选择的概念,其不意味着确认所保护的本发明主题的关键的或基本的特征,本发明的范围将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唯一地界定。此外,所保护的主题不限于克服上文或本说明书中任何部分所描述的任何缺点的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根据下面详细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和或优点会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处于正常位置和展开位置的车顶行李架。

图2为图1中车辆的车顶行李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其示出了车顶行李架的第一端的盖部被除去的状态。

图4为图1中的车顶行李架的剖视示意图,其示出了车顶行李架的枢转部以及其与车顶板的连接。

图5为图2中的车顶行李架的锁定部的示意图。

图6a为图2中车顶行李架的止滑件处于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6b为图2中车顶行李架的止滑件处于收起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需要,本申请说明书中公开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在此公开的实施例仅为可通过多种、可替代形式实施的本发明的示例。附图无需按照比例绘制;可以扩大或缩小一些特征以显示特定部件的细节。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可指示相同参数和部件或者与之类似的修改和替代物。在下文的描述中,在构想的多个实施例中描述了多个操作参数和部件。这些具体的参数和部件在本说明书中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意味着限定。因此,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不应该理解为限制,而仅仅是用于教导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以多种形式实施本发明的代表性基础。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包括车顶行李架10的车辆20。参考图1,车辆20包括车顶板30以及设在车顶板30上的车顶行李架10。车顶板30上可设置至少两个车顶行李架10,其沿车顶板30的长度方向或车辆的长度方向l相互平行且间隔开地设置。车顶行李架10可与车顶板30的纵向侧边32(即,车顶板的沿方向l的侧边)相邻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尽可能大的行李装载空间。车顶行李架10可绕与车辆的高度方向h平行的枢转轴线x从正常位置转动到虚线示出的展开位置。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中提到的“正常位置”可指车顶行李架10锁定在车顶板30上时的位置,即其与车顶板30的侧边32大体上平行的位置;而“展开位置”可指车顶行李架10离开正常位置至少部分处于车顶板30外部的位置,此时其与车顶板的侧边32可成一定角度。如图1所示,位于车顶板30右侧的车顶行李架10可向右枢转到车顶板30外部,而位于车顶板30左侧的车顶行李架10可向左枢转到车顶板30外部。车顶行李架10可具有细长的构造,处于正常位置的车顶行李架10形成沿方向l的纵梁,处于展开位置的行李架10形成一个悬臂梁。在车辆使用者驾驶车辆到野外露营时,将车顶行李架10转动到车顶板30外部可方便使用者悬挂湿的衣物或夜晚时悬挂照明灯。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车顶行李架10。车顶行李架10包括本体100、连接在本体100一端的枢转部200、和设在本体100另一端的锁定部300。本体100可为长形杆或细长梁。参考图2,本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110和第二端120,枢转部200连接在第一端110下方,锁定部300设在第二端120。结合图1,第一端110和第二端可分别为车顶行李架10的头端和尾端(在l方向上),在尾端的锁定部300被释放以后,移动本体100或第二端120可使其以第一端110为支点绕轴线x转动。

应当理解,本申请对枢转部200和锁定部300的位置没有特殊限制,也可将其位置调换。换言之,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枢转部200设在本体100尾端,将锁定部300设在本体100头端,这样拉动本体的头端可使其以尾端为支点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0在第一端110与第二端120之间的中间段130可配置成套管结构(未示出)。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中间段130包括外套管和可滑动地套设于外套管内部的内套管。在外部拉力的作用下,内套管其一部分可滑出外套管,剩余部分保持在外套管内,从而内套管的滑出的部分给本体100提供了额外的长度。即,通过使用套管结构,提供了长度可调节的本体100。这样,在车辆使用者展开车顶行李架10用于悬挂例如衣服或照明灯等的物品时更加便利。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0的中间段130可由金属形成,例如铝;第一端110和第二端120可由树脂材料形成,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中间段130与第一端110或第二端120的连接可通过干涉配合结构或卡扣结构实现,这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已知的,因而在此不会描述。

车顶行李架10还可包括设在本体100上的止滑件140。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滑件140可收在本体100上的凹槽中。这样,在本体100转动到车顶板30外部之后,需要利用其悬挂例如衣服或照明灯的物品时,止滑件140可给衣服或照明灯的挂钩提供止挡从而防止衣服或照明灯在细长的本体100上滑动。优选地,本体上可设有多个止滑件140及多个对应的凹槽,这样本体100上可悬挂多个物品而避免其滑动到一起。进一步优选地,止滑件140可为连接在本体100上的滑套。滑套具有可拉伸出及收回的凸起。套管可在本体100上滑动且在特定位置定位,这样通过一个凸起可灵活地在本体100上选择悬挂点。止滑件140可设在远离枢转轴线x的部分,例如本体100的中间段130或第二端120,这样可避免悬挂的物品触碰到车辆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滑件140可具有启动结构。如图6a所示,止滑件140包括固定在本体100内的套筒141和在套筒141内可转动的按钮142。按钮142包括延伸出套筒141外的头部147和基部148,并且通过连杆143与固定在套筒141底部(即与设置按钮142的端部相对的端部)的弹簧144连接。连杆143的第一端固定在按钮142的下部,其可随按钮142的转动而转动,连杆143的第二端与弹簧144连接。连杆142的第一端形成有凸起145,套筒141的内壁上形成有与凸起145匹配的凹槽146。按压按钮412时,弹簧144被压缩,连杆143第一端的凸起145向下运动至凹槽146中,从而使按钮基部148大体上容纳在套筒141中,如图6b所示。这样,不使用止滑件140时其除按钮头部外基本处于收起状态位于本体100中,不影响车顶行李架的外观。当需要使用止滑件140时,用户可推压并顺着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按钮142,凸起145将运动到凹槽146外,此时被压缩的弹簧144趋于恢复自然状态从而将按钮基部148推动到套筒141外。这样,按钮基部148运动到套筒141外部,可阻挡悬挂的物件滑出。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其示出了盖部被除去的第一端110以及枢转部200;图4为车顶行李架10第一端110的a处的剖视示意图,其进一步示出了其与车顶板30的连接。参考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0的第一端110包括下部114和设在下部114上方的盖部116。下部114和盖部116通过常规的连接手段相互连接,例如卡扣配合或干涉配合。如图3所示,第一端110的下部114可具有蜂窝结构,例如具有中空结构的abs。这样,可在保证第一端110硬度的同时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参考图4并结合图3,枢转部200可包括壳体210、设在壳体210内的轴承230、和与轴承230连接可在壳体内转动的枢转轴220。枢转轴220具有相对的上部222和下部224,上部222与本体的第一端110连接,下部224位于壳体210中。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至,枢转轴220的上部222可形成有螺纹部,本体100的第一端110(例如,第一端110的下部114)中可形成有通孔112,枢转轴220的螺纹部穿过通孔112并与螺母240接合从而连接枢转部200与本体100。这样,本体100的第一端110固定于枢转轴220,使得本体110可随枢转轴220一起转动而运动到车顶板20外部。应当理解,枢转轴220与本体100的连接不限于螺栓-螺母配合,本领域技术普通人员可基于实际在组装要求而合理地选择其他用于紧固这两者的连接方式。

参考图4,轴承230具有可相对转动的内环232和外环234,外环234保持在壳体210中,内环232与枢转轴220的下部224固定连接。壳体210可包括保持部,例如下保持部214,轴承230的外环234具有与下保持部214的内径匹配的外径,且保持在下保持部214中。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中的术语“保持”可指一个部件容纳在另一个部件中且这两个部件不会相互运动,例如一个部件通过干涉配合、卡扣连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容纳在另一个部件中。

枢转部200进一步包括设在轴承230上方的限位件250,壳体210可包括设在下保持部214上方用于保持限位件250的上保持部212。上保持部212形成在壳体210的开口处或顶部,其与下保持部214连通且宽度或直径大于下保持部214。上保持部212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接槽,限位件250包括与卡接槽卡接的凸缘252,凸缘252可卡接在壳体210的顶部从而避免轴承230向上运动到壳体210外部。

进一步地,限位件250还可包括与轴承230的外环连接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凸缘252的下表面(即面向轴承230的表面)上可设有至少一个凸起254,轴承230的外环234的上表面(即面向凸缘252的表面)上可设有与凸起254对应的至少一个容纳槽(未示出),凸起254保持在容纳槽中将限位件250与轴承230连接从而进一步限制轴承230在方向h上的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和容纳槽的设置位置可调换,即在凸缘252的下表面设置容纳槽而在外环234的上表面设置凸起。

轴承230的内环232与枢转轴220的下部224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枢转轴220的下部224中形成有螺纹孔226,下部224的下方设有具有通孔的凸缘260和螺栓270,凸缘260的直径大于内环232的内径,螺栓270穿过凸缘260的通孔进入枢转轴220的螺纹孔226从而使枢转轴220与轴承230的内环232固定连接。这样,内环232在外环234内的转动可带动枢转轴220转动,而枢转轴220与本体100的第一端110固定连接,使得本体100可随枢转轴220一起转动。

参考图4,车顶板30中形成有容纳部410,枢转部200的壳体210固定在容纳部410中,枢转轴220的上部222延伸超出容纳部410而与本体100的第一端110连接。容纳部410可为车顶板30向下凹陷形成的开口向上的腔体,其底部具有第一通孔412。枢转部200的壳体210底部设有螺栓216,螺栓216穿过容纳部410的第一通孔412与螺母280接合从而可将枢转部200固定在容纳部410中。应当理解,将壳体210固定在容纳部410中的方式不限于螺栓-螺母配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组装需求而合理采用其他方式,例如焊接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枢转部200的壳体210底部还可设有限位件。参考图4,壳体210底部设有与螺栓216间隔开的限位凸起218,容纳部410底部设有第二通孔414,限位凸起218进入第二通孔414从而防止壳体210受枢转轴220转动的影响而发生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顶板30的容纳部410的顶部设有密封件290。密封件290可由弹性材料形成的盖件,例如橡胶,其在本体100的第一端110下方遮盖容纳部410的开口。这样,可避免容纳部410内的枢转部受到外部雨雪或者灰尘的污染或损害。

应理解,本体100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与车顶板30枢转连接使得本体能从正常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

返回参考图1和图2,本体100的第二端120设有锁定部300。锁定部300在正常位置时可将第二端120锁定在车顶板30上,解锁后,第二端120被释放而可转动到车顶板30外部的展开位置,如图1中虚线所示。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锁定部300包括设在本体100的第二端120外表面的操作按钮310。应当理解,操作按钮310也可设在本体100的其他位置,或设在车顶板30上,只要其可方便车辆使用者操作。操作按钮310与驱动机构320连通并控制驱动机构320。驱动机构320与锁扣330连接,车顶板30设有与锁扣330对应的锁闩340,在正常位置或锁定位置时锁扣330与锁扣340接合而将本体100的第二端120锁定在车顶板30上。操作按钮310被启动时其控制驱动机构320驱动锁扣330运动到释放位置(例如图5中虚线所示的位置)从而使锁闩340从锁扣330中释放而使本体可转动。在解锁状态,用户可对第二端120或本体施加外力使本体100绕其第一端110转动到展开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20配置为连杆结构,或齿轮与电机的组合,或电子驱动系统;锁扣330配置为接合钩而锁闩340配置为与其配合的接合杆,这些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已知的,因而在此不再描述,但应当理解这些结构都应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返回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车顶板30还设有防止本体100在展开位置时转动或左右晃动的定位件34。定位件34可包括两个凸起,在本体100处于正常位置时凸起可收纳在车顶板30内,在本体100转动到展开位置以后可弹出车顶板30并分别卡在本体100的两侧以防止本体100左右晃动。例如,凸起可配置为一次按压时收纳在凹槽内,再次按压时从凹槽弹出的按钮(pushpushbutton)。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件34可具有与图6a和图6b所示的止滑件140类似的结构,具体内容可参考前文关于止滑件140的描述,因而在此不再描述。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车顶行李架除了可将行李装载在车顶之外,还可转动到车顶板外部形成悬臂而提供额外的悬挂物品的功能,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且方便用户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