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和车辆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5147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和车辆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道路条件越来越好,使得车辆被追尾的事故也日益增多,而追尾事故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被追尾车辆的驾乘人员会发生甩鞭效应,轻则颈部轻微挫伤,重则导致颈部以下神经瘫痪,更加严重的则直接导致人员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该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乘员对防甩鞭现象的认识,进而培养乘车人员的用车习惯,最终从根本上降低发生追尾事故中人员颈部伤害的几率。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实现上述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当车辆检测到乘客乘坐在座椅上,且点火开关处于ON挡时,车辆发出提醒信号以提醒乘客调整头枕;

当车辆检测到乘客的头部挤压头枕中部时,提醒信号消失,否则继续提醒乘客调整头枕。

根据本发明的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成本较主动防甩鞭座椅低廉的多,且能够实现全车座椅防甩鞭的效果,更加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乘员对防甩鞭现象的认识,进而培养乘车人员的用车习惯,最终从根本上降低发生追尾事故中人员颈部伤害的几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还包括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乘客调整好头枕前,车辆不能启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乘客从座位上离开后,重新回到座位或替换乘员后,控制中心重新发出提醒信号以提醒乘员调整头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车辆的控制中心通过座椅上的安全带佩戴情况判断座椅的乘坐情况,当车辆座椅上的安全带被使用时,车辆的控制中心判断座椅有人乘坐并发出提醒信号以提醒乘客调整头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椅上设置有乘坐感知装置以将座椅的乘坐情况反馈给控制中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醒信号包括:光信号和声音信号,当车辆检测到座椅有人乘坐时,光信号或/和声音信号同时提醒乘员调整头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座椅的乘坐情况以乘坐信号的形式显示在车辆的显示面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醒信号中的光信号和座椅的乘坐信号为同一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座椅为多个且每个座椅均配备有一个显示面板以显示提醒信号的光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座椅为多个且多个座椅配备一个显示面板,显示面板为仪表板、中控台或内后视镜以显示多个提醒信号中的光信号。

一种车辆,包括:座椅,所述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头枕,所述头枕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控制中心,所述控制中心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相连以判断乘客是否能够挤压头枕的中部;提醒装置,所述提醒装置与所述控制中心相连,在所述控制中心检测到乘客的头部不能挤压头枕中部后所述提醒装置发出提醒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椅本体上设置有乘坐感知装置,所述乘坐感知装置与所述控制中心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提醒信号包括:光信号和声音信号,当所述控制中心检测到所述座椅有人乘坐时,所述光信号或/和所述声音信号同时提醒乘员调整所述头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乘坐感知装置检测到的乘坐信号显示在所述车辆的显示面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乘坐信号与所述提醒信号中的光信号为同一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椅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座椅均配备有一个显示面板以所述显示提醒信号的光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座椅为多个且多个座椅配备一个显示面板,显示面板为仪表板、中控台或内后视镜以显示多个提醒信号中的光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头枕的前表面的中间位置。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仪表盘110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后视镜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控台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仪表盘110,中控台120,内后视镜1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道路条件越来越好,使得车辆被追尾的事故也日益增多,而追尾事故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被追尾车辆的驾乘人员会发生甩鞭效应,轻则颈部轻微挫伤,重则导致颈部以下神经瘫痪,更加严重的则直接导致人员死亡。

在实际驾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汽车使用者不能很好地调整座椅头枕或者干脆在使用前不调整座椅头枕,因此头枕很难在汽车使用过程中保护驾乘人员免受甩鞭带来的不良后果。

目前,汽车上防甩鞭控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

通过改进座椅本身的各种结构来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防甩鞭能力;

主动防甩鞭座椅,例如通过各种雷达感测后方追尾,从而触发座椅头枕前移,进而减小头与头枕之间的间隙,提升防甩鞭保护效果,但成本贵,目前只在部分高档车上使用。

以上控制手段,没有从根本上培养驾乘人员的用车习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驾乘人员对甩鞭事故的深刻认识,存在局限性。本发明实现一种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驾乘人员对甩鞭现象的认识,进而培养驾乘人员的用车习惯,从而实现从根本上降低发生追尾事故中的人员颈部伤害的几率。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当车辆检测到乘客乘坐在座椅上后,车辆的点火开关处于ON挡时,车辆发出提醒信号以提醒乘客调整头枕;

当车辆检测到乘客的头部能够轻松地挤压头枕时,提醒信号消失,否则车辆继续提醒乘客调整头枕。

具体地,乘客可以依照提醒调整头枕,当乘客后仰且能够十分轻松地挤压头枕中部时,提醒信号消失;当乘客不理睬提醒信号,或者调整不当导致乘客的头部不能十分轻松地挤压头枕中部时,提醒信号不消失,持续地提醒乘客调整头枕。

本发明实施例的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成本较主动防甩鞭座椅低廉的多,且能够实现全车座椅防甩鞭的效果,更加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乘员对防甩鞭现象的认识,进而培养乘车人员的用车习惯,最终从根本上降低发生追尾事故中人员颈部伤害的几率。

当乘员座椅的头枕未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提醒信号未消失时,车辆不能启动,直至乘员将头枕的位置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且提醒信号消失时,车辆才能启动。

头枕的前表面上可以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头枕的前表面的中部位置,且压力传感器向上的偏差和向下的偏差均不超过20mm。可选地,压力传感器可以为贴片式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可以与车辆的控制中心相连,并可以将检测到的压力数据传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压力数据来判断乘员的头枕是否调整完毕。

只有当乘员将头枕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时,乘员的头部向后仰才能有效地挤压压力传感器,由此实现了头枕降低头部伤害的作用,否则无论座椅防鞭打性能多好,当头枕位置较差时将无法达到较好的防甩鞭保护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座椅上设置有乘坐感知装置以将座椅的乘坐情况反馈给车辆的控制中心。例如,当乘员乘坐在座椅上时,座椅上的乘坐感知装置可以将“座椅上有乘员”这一信息传递给车辆的控制中心,然后车辆的控制中心才向这个座位上的乘员发出“调整头枕”的提醒信号。

当然,座椅上也可以不设置有用来检测座椅乘坐情况的乘坐感知装置,控制中心可以根据座椅上安全带的佩戴情况来判断座椅上是否有人乘坐。即当座椅上的安全带被使用时,控制中心判断座椅有人乘坐;当座椅上的安全带未被使用时,控制中心判断座椅上无人乘坐。

可以理解的是,以安全带的佩戴情况判断座椅乘坐情况的方法需要以乘员具有佩戴安全带的意识为前提,因此不如直接设置乘坐感知装置测量的精确。

乘坐感知装置感知的座椅乘坐情况可以通过可见的信号显示在车辆的显示面板上,例如可以在车辆上设置提示灯,当提示灯亮起时,说明座椅有人乘坐,当提示灯熄灭时,说明座椅无人乘坐。上述的提示座椅乘坐情况的信号即为乘坐信号。

提醒信号包括光信号和声音信号,在乘员乘坐在座椅上时,乘员既可以看见提醒信号,又可以听见提醒信号,这样就可以全方位地提醒乘员调整头枕。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座椅乘坐情况以乘坐信号的方式显示在车辆的显示面板上。提醒信号中的光信号和乘坐信号均显示在显示面板上且一一对应。

具体地,当一个座椅上乘坐乘员时,乘坐信号在显示面板上显示,同时显示面板上还显示有与该乘坐信号对应的提醒信号中的光信号。这样,乘客和驾驶人员就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座椅的使用情况以及座椅的头枕调整情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座椅上均对应有一个显示面板以显示提醒信号中的光信号和座椅乘坐信号。前排座椅的显示面板可以设置在仪表板或中控台120上,后排座椅的显示面板可以设置在前排座椅的后侧面上。由此,每个乘客就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座位上的头枕情况,且能够得到全方位地提醒。

当然,多个座椅可以对应一个显示面板,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该显示面板可以为仪表板或中控台120以显示多个提醒信号的光信号和多个座椅的乘坐信号。例如,可以设置在仪表板上的仪表盘110上。当然,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也可以设置在内后视镜130上。

由此,驾驶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车上乘客的座椅的头枕调整状况,并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乘员调整好自己的头枕。

优选地,提醒信号中的光信号和乘坐信号为同一信号,当乘员乘坐在座椅上时,显示面板上显示出的信号即表示该座位有人乘坐,同时该信号也用于提醒乘员调整头枕。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座椅上均对应有一个显示面板以显示提醒信号中的光信号。前排座椅的显示面板可以设置在仪表板或中控台120上,后排座椅的显示面板可以设置在前排座椅的后侧面上。由此,每个乘客就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座位上的头枕调整情况,且能够得到全方位地提醒。

当然,多个座椅可以对应一个显示面板,优选地,该显示面板可以为仪表板或中控台120,显示面板以显示多个提醒信号中的光信号。当然,显示面板也可以设置在内后视镜130上。

由此,驾驶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车上乘客的座椅的头枕调整状况,并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乘员调整好自己的头枕。

当乘客从座位上离开后,重新回到座位或者乘员发生改变后,控制中心重新发出提醒信号以提醒乘员调整头枕。该种情况既适用于车辆未启动的工况,也可以适用于车辆未熄火的工况。

具体地,当座椅上设置有乘坐感知装置时,车辆上的控制中心可以直接检测到座位上的乘员是否离开,进而可以在乘员离开座椅后或乘员换乘后发出提醒信号提醒乘员调整头枕。

当座位上没有设置乘坐感知装置时,可以通过检测安全带的佩戴情况来检测座位上的乘员是否离开。当座椅上的安全带松开后又被佩戴后,可以判断乘员离开或者出现换乘的现象,这时车辆的控制中心可以发出提醒信号以提醒乘员调整头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可以实现上述调整头枕的提醒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座椅、控制中心和提醒装置。

其中,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头枕,头枕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座椅本体上可以设置有乘坐感知装置。

控制中心与压力传感器和乘坐感知装置相连,在控制中心检测到乘员不能轻松地挤压头枕上的压力传感器后,例如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数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中心控制提醒装置发出提醒信号提醒乘员调整头枕。

头枕的前表面上可以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头枕的前表面的中部位置,且压力传感器向上的偏差和向下的偏差均不超过20mm。可选地,压力传感器可以为贴片式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可以与车辆的控制中心相连,并可以将检测到的压力数据传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压力数据来判断乘员的头枕是否调整完毕。

只有当乘员将头枕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时,乘员的头部向后仰才能有效地挤压压力传感器并达到或超过压力传感器的预设压力,进而实现了调整头枕的作用,使得头枕能够有效降低头部伤害的作用,否则无论座椅防鞭打性能多好,当头枕位置较差的情况下将无法达到较好的防甩鞭保护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座椅上设置有乘坐感知装置以将座椅的乘坐情况反馈给车辆的控制中心。例如,当乘员乘坐在座椅上时,座椅上的乘坐感知装置可以将“座椅上有乘员”这一信息传递给车辆的控制中心,然后车辆的控制中心才向这个座位上的乘员发出“调整头枕”的提醒信号。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