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与侧防护栏组合的抽出式登车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6778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与侧防护栏组合的抽出式登车平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的与侧防护栏组合的抽出式登车平台。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车辆主要指特种车辆,特种车辆如武警、公安用的救援车辆以及消防部门用的消防车辆,等等。在此类车辆上通常配备有供救援用的小型发电机、空气压缩机、照明设施、机动液压泵、破拆器材(如千斤顶、液压剪)、攀登器材、医疗急救器材、消防器材、食品乃至个人防护用具等等。由于这种车辆的底盘离地坪较大,通常达到一米左右,因而在打开对应于器材厢两侧的厢门后,救援人员站在地面向器材厢取用器材或将器材归存于器材厢均十分费力。

在前述类型的车辆上设置踏脚板可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救援人员取放器材,并且关于踏脚板的技术信息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cn200973933y(消防车踏脚板结构)、cn101214801a(联动踏脚板结构)、cb101480936b(消防车的活动踏脚板结构)、cn101480935b(消防车的活动踏脚板结构)、cn102935827b(消防车的乘员室旋转式踏脚板结构)、cn105480155a(与消防车的乘员室门联动的旋转式踏脚板结构)、cn101487374b(折叠式登车梯)和cn203808816u(伸缩式登车梯),等等。

上述专利公开的踏脚板结构的欠缺之一,由于其是针对某一特定位置设置的,因而并不能延及至器材厢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或两侧区域,对取用器材存在较大的不便因素,例如当要对远离踏脚板的区域向器材厢取放相应器材时,往往无法借助于踏脚板登高;之二,由于踏脚板与车辆侧护栏之间不存在结构上的关联性,并且通常在避开侧护栏的位置安装踏脚板,因而一方面对于踏脚板的安装位置具有挑剔性,另一方面功能单调,再一方面不利于节约资源。

如业界所知,考虑到道路路况特别是行人以及车辆自身的安全因素,前述特种车辆的防护栏的长度方向的底部离地面相对较近,即与地面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小,但是防护栏不能为救援人员向器材厢取放器材给力,即不具有供救援人员登高的功能。因此,如果加以合理改进而使侧防护栏将防护与登高功能兼得,那么不失为是一种极致的选择。

授权公告号cn201784562u推荐有“特种车辆用翻转式防护栏”,该专利方案解决了侧护护栏的升降,当降低时可防止外来物体进入车辆的底部而保障安全性,当升高时能满足对道路起伏不平的适应性(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06段和0012至0013段)。授权公告号cn2017845460u提供有“特种车辆用滑移式防护栏”,该专利与前述cn201784562u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06段和第0013至0014段。但是该两项专利并未给出侧防护栏兼备踏脚板功能而有助于救援人员登高向器材厢取放器材的启示,并且即使结合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关于踏脚板专利的技术内容也无法领悟出使侧防护栏兼备踏脚板的功能的具体结构。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反复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经计算机模拟推演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在救援时将侧防护栏展开为梯级状态而藉以体现供救援人员登高向器材厢取用器材的梯级功能,而在非救援状态下将侧防护栏收拢并恢复至侧防护栏固有的功能而藉以保障行车时的安全性的车辆的与侧防护栏组合的抽出式登车平台。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车辆的与侧防护栏组合的抽出式登车平台,所述的车辆包括一对在长度方向彼此保持平行的底盘大梁,在该对底盘大梁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各固定有一副车架纵梁,在副车架纵梁的左端开设有一左车架横梁让位孔,而在副车架纵梁的右端开设有一右车架横梁让位孔,在对应于左车架横梁让位孔的位置穿设并固定有一左车架横梁,而在对应于右车架横梁让位孔的位置穿设并固定有一右车架横梁,左车架横梁以及右车架横梁均与副车架纵梁形成十字型交错关系并且左车架横梁以及右车架横梁的前端和后端均探出副车架纵梁,所述的与侧防护栏组合的抽出式登车平台包括:对应于左车架横梁的前端和后端设置的并且与左车架横梁朝向右车架横梁的一侧滑动配合的各一根登车平台左导轨,在该登车平台左导轨远离副车架纵梁的一端的下部以垂直于登车平台左导轨的状态固定有一左立柱;对应于右车架横梁的前端和后端设置的并且与右车架横梁朝向左车架横梁的一侧滑动配合的各一根登车平台右导轨,在该登车平台右导轨远离副车架纵梁的一端的下部以垂直于登车平台右导轨的状态固定有一右立柱;一上防护栏,该上防护栏的左端与所述登车平台左导轨远离所述副车架纵梁的一端的上部固定,而上防护栏的右端与所述登车平台右导轨远离副车架纵梁的一端的上部固定;一下防护栏,该下防护栏的左端通过左连接件与上防护栏的左端连结,并且该下防护栏的左端后侧在对应于所述左立柱的位置与左立柱的下端铰接,下防护栏的右端通过右连接件与上防护栏的右端连结,并且该下防护栏的右端后侧在对应于所述右立柱的位置与右立柱的下端铰接;设置在所述左车架横梁的前端和后端下部的各一个用于对所述左立柱锁定或解除锁定的左立柱锁定机构;设置在所述右车架横梁的前端和后端下部的各一个用于对所述右立柱锁定或解除锁定的右立柱锁定机构;设置在所述左立柱上的用于对所述下防护栏的左端锁定或解除锁定的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设置在所述右立柱上的用于对下防护栏的右端锁定或解除锁定的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当所述登车平台左导轨以及登车平台右导轨同时朝着副车架纵梁的方向位移并且位移至所述左立柱与所述左立柱锁定机构相对应的程度以及所述右立柱与所述右立柱锁定机构相对应的程度时,由左立柱锁定机构将左立柱锁定,同时由右立柱锁定机构将右立柱锁定,当侧下防护栏向上翻转至同时与所述左立柱以及所述右立柱贴靠的程度时,由所述的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对下防护栏的左端锁定,同时由所述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对下防护栏的右端锁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车架横梁的前端和后端并且朝向所述登车平台左导轨的一侧各通过登车平台左导轨滚轮轴转动地设置有至少一对登车平台左导轨滚轮,在所述右车架横梁的前端和后端并且朝向所述登车平台右导轨的一侧各通过登车平台右导轨滚轮轴转动地设置有至少一对登车平台右导轨滚轮,所述的登车平台左导轨与登车平台左导轨滚轮滑动配合,所述的登车平台右导轨与登车平台右导轨滚轮滑动配合。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登车平台左导轨朝向所述左车架横梁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登车平台左导轨槽,该登车平台左导轨槽与所述的豋车平台左导轨滚轮滑动配合;在所述登车平台右导轨朝向所述右车架横梁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登车平台右导轨槽,该登车平台右导轨槽与所述的登车平台右导轨滑轮滑动配合。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登车平台左导轨的横截面形状呈]字形,而所述的登车平台右导轨的横截面形状呈[字形。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左立柱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左立柱锁定机构的位置开设有一左立柱锁定孔,左立柱锁定机构在对应于该左立柱锁定孔的位置将左立柱锁定或解除锁定,所述右立柱锁定机构的结构与所述左立柱锁定机构的结构相同,并且右立柱锁定机构对所述右立柱锁定或解除锁定的方式与左立柱锁定机构对左立柱锁定或解除锁定的方式相同。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左立柱锁定机构包括一左立柱锁定插销座、一左立柱锁定插销和一左立柱锁定插销弹簧,左立柱锁定插销座与所述左车架横梁的下部固定,左立柱锁定插销移动地设置在左立柱插销座上,左立柱锁定插销弹簧在对应于左立柱锁定插销座的左立柱锁定插销座腔的位置套置在左立柱锁定插销上,并且该左立柱锁定插销弹簧的一端支承在构成于左立柱锁定插销上的弹簧座上,而另一端支承在左立柱锁定插销座腔的腔壁上。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上防护栏的左端端面上固定有一上防护栏左连结件挂钩,而在上防护栏的右端端面上固定有一上防护栏右连结件挂钩,在所述下防护栏的左端端面上固定有一下防护栏左连结件挂钩,而在下防护栏的右端端面上固定有一下防护栏右连结件挂钩,所述的左连结件连结在上防护栏左连结件挂钩与下防护栏左连结件挂钩之间,而所述的右连结件连结在上防护栏右连结件挂钩与下防护栏右连结件挂钩之间。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左连结件以及右连结件为链条或钢丝绳。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下防护栏的左端朝向所述左立柱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左立柱的位置固定有一下防护栏左铰接座,该下防护栏左铰接座通过左铰接销轴与左立柱的下端铰接,在下防护栏的右端朝向所述右立柱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右立柱的位置固定有一下防护栏右铰接座,该下防护栏右铰接座通过右铰接销轴与右立柱的下端铰接。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下防护栏的左端前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的位置开设有一下防护栏左锁定孔,而在下防护栏的右端前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的位置开设有一下防护栏右锁定孔,所述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包括一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一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和一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弹簧,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固定在所述左立柱背对所述副车架纵梁的一侧的上部,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上下移动地设置在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上,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弹簧在对应于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的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腔的位置套置在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上并且该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弹簧的一端支承在构成于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上的插销弹簧座上,而另一端支承在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腔的腔壁上,当将下防护栏向上翻转至同时与所述左立柱以及右立柱相贴靠的程度时,所述下防护栏左锁定孔与所述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的下方相对应并由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插入下防护栏左锁定孔内将下防护栏的左端锁定,所述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的结构与所述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的结构相同并且该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在对应于所述下防护栏右锁定孔的位置将下防护栏的右端锁定的锁定方式与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将下防护栏的左端锁定的锁定方式相同。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当车辆处于救援状态并且当救援人员向器材厢内取用救援器材时,解除左立柱锁定机构以及右立柱锁定机构分别对左立柱以及右立柱的锁定,上防护栏借助于登车平台左导轨以及登车平台右导轨向外移出,同时解除下防护栏左、右锁定机构分别对下防护栏的左端和右端的锁定,使上、下防护栏演变为上下级的梯度关系,供救援人员循着下防护栏以及上防护栏登车向器材厢取用救援器材,而当救援任务完成后按前述相反的操作过程而使上、下防护栏收拢并恢复至侧防护栏固有的功能而藉以保障行车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配备有图1所示结构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上、下防护栏处于非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结构的上、下防护栏处于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车辆的结构体系的一对在长度方向彼此保持平行(即“并行”)的底盘大梁1,在该对底盘大梁1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各优选以焊接方式固定有一副车架纵梁11,在副车架纵梁11的左端开设有一左车架横梁让位孔111,而在副车架纵梁11的右端开设有一右车架横梁让位孔112,左车架横梁让位孔111以及右车架横梁让位孔112均呈门字形,即均呈n字形,在对应于左车架横梁让位孔111的位置穿设并固定有一左车架横梁2,而在对应于右车架横梁让位孔112的位置穿设并固定有一右车架横梁3,左车架横梁2以及右车架横梁3均与副车架纵梁11形成十字型交错关系并且左车架横梁2以及右车架横梁3的前端和后端均探出副车架纵梁11。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示出了与侧防护栏组合的抽出式登车平台的结构体系的如下部件:对应于左车架横梁2的前端和后端设置的并且与左车架横梁2朝向右车架横梁3的一侧滑动配合的各一根登车平台左导轨4,在该登车平台左导轨4远离副车架纵梁11的一端的下部以垂直于登车平台左导轨4的状态优选以焊接方式固定有一左立柱41;对应于右车架横梁3的前端和后端设置的并且与右车架横梁3朝向左车架横梁2的一侧滑动配合的各一根登车平台右导轨5,在该登车平台右导轨5远离副车架纵梁11的一端的下部以垂直于登车平台右导轨5的状态固定有一右立柱51;一上防护栏6,该上防护栏6的左端与前述登车平台左导轨4远离前述副车架纵梁11的一端的上部固定,而上防护栏6的右端与前述登车平台右导轨5远离副车架纵梁11的一端的上部固定;一下防护栏7,该下防护栏7的左端通过左连接件71与上防护栏6的左端连结,并且该下防护栏7的左端后侧在对应于前述左立柱41的位置与左立柱41的下端铰接,下防护栏7的右端通过右连接件72与上防护栏6的右端连结,并且该下防护栏7的右端后侧在对应于前述右立柱51的位置与右立柱51的下端铰接;设置在前述左车架横梁2的前端和后端下部的各一个用于对前述左立柱41锁定或解除锁定的左立柱锁定机构8;设置在前述右车架横梁3的前端和后端下部的各一个用于对前述右立柱5锁定或解除锁定的右立柱锁定机构10;设置在前述左立柱41上的用于对前述下防护栏7的左端锁定或解除锁定的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9;设置在前述右立柱51上的用于对下防护栏7的右端锁定或解除锁定的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20。

当前述登车平台左导轨4以及登车平台右导轨5同时朝着副车架纵梁11的方向位移并且位移至前述左立柱41与前述左立柱锁定机构8相对应的程度以及前述右立柱51与前述右立柱锁定机构10相对应的程度时,由左立柱锁定机构8将左立柱41锁定,同时由右立柱锁定机构10将右立柱51锁定,当侧下防护栏7向上翻转至同时与前述左立柱41以及前述右立柱51贴靠的程度时,由前述的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9对下防护栏7的左端锁定,同时由前述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20对下防护栏7的右端锁定。

请参见图2,在图2中示出了安装固定于副车架纵梁11上的前述车辆的结构体系的并且在两侧配有器材厢门301的器材厢30,在本发明中,所述的车辆指救援车辆。此外,通过申请人在上面对图1的说明并且结合专业常识可知:在车辆的前侧和后侧均具有上、下防护栏6、7,在图1中虽然仅仅示出了前侧的上、下防护栏6、7,但并不会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产生困惑。下面仅针对车辆前侧的与侧防护栏组合的抽出式登车平台的结构作更为详细的说明。在图2中还示出了在车辆的尾部即图2所示位置状态的右端前后侧同样设置一前述的与侧防护栏组合的抽出式登车平台。

继续见图1,在前述左车架横梁2的前端和后端并且朝向前述登车平台左导轨4的一侧各通过登车平台左导轨滚轮轴211转动地设置有至少一对登车平台左导轨滚轮21,在前述右车架横梁3的前端和后端并且朝向前述登车平台右导轨5的一侧各通过登车平台右导轨滚轮轴311转动地设置有一对登车平台右导轨滚轮31,前述的登车平台左导轨4与登车平台左导轨滚轮21滑动配合,前述的登车平台右导轨5与登车平台右导轨滚轮31滑动配合。申请人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增加登车平台左导轨滚轮21以及登车平台右导轨滚轮31,那么应当视为等同的技术手段而依然属于本发明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

在前述登车平台左导轨4朝向前述左车架横梁2的一侧(图示状态的左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登车平台左导轨槽42,该登车平台左导轨槽42与前述的豋车平台左导轨滚轮21滑动配合,也就是说前述的登车平台左导轨滚轮21与该登车平台左导轨槽42形成滚动副;在前述登车平台右导轨5朝向前述右车架横梁3的一侧(图示状态的右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登车平台右导轨槽52,该登车平台右导轨槽52与前述的登车平台右导轨滑轮31滑动配合,也就是说登车平台右导轨滚轮31与登车平台右导轨槽52形成滚动副。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登车平台左导轨4的横截面形状呈]字形,而前述的登车平台右导轨5的横截面形状呈[字形,具体而言,采用槽钢制作登车平台左导轨4以及登车平台右导轨5。

继续见图1,在前述的左立柱4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左立柱锁定机构8的位置开设有一左立柱锁定孔411,左立柱锁定机构8在对应于该左立柱锁定孔411的位置将左立柱41锁定或解除锁定,由于前述右立柱锁定机构10的结构与前述左立柱锁定机构8的结构相同,并且右立柱锁定机构10对前述右立柱51(右立柱51上同样开设有等同于左立柱锁定孔411的右立柱锁定孔)锁定或解除锁定的方式与左立柱锁定机构8对左立柱41锁定或解除锁定的方式相同,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不再对右立柱锁定机构10作更为详细的说明。

请参见图5并且结合图1,前述的左立柱锁定机构8包括一左立柱锁定插销座81、一左立柱锁定插销82和一左立柱锁定插销弹簧83,左立柱锁定插销座81与前述左车架横梁2的下部固定,左立柱锁定插销82移动地(左右移动地)设置在左立柱插销座81上,左立柱锁定插销弹簧83在对应于左立柱锁定插销座81的左立柱锁定插销座腔811的位置套置在左立柱锁定插销82上,并且该左立柱锁定插销弹簧83的一端(图示的右端)支承在构成于左立柱锁定插销82上的弹簧座821上,而另一端(图示的左端)支承在左立柱锁定插销座腔811的腔壁上。

继续见图1,在前述上防护栏6的左端端面上并且偏前方固定有一上防护栏左连结件挂钩61,而在上防护栏6的右端端面上并且偏前方固定有一上防护栏右连结件挂钩62,在前述下防护栏7的左端端面上并且偏前方固定有一下防护栏左连结件挂钩73,而在下防护栏7的右端端面上并且偏前方固定有一下防护栏右连结件挂钩74,前述的左连结件71连结在上防护栏左连结件挂钩61与下防护栏左连结件挂钩73之间,而前述的右连结件72连结在上防护栏右连结件挂钩62与下防护栏右连结件挂钩7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左连结件71以及右连结件72为链条,但并不排斥使用钢丝绳或其它等效的连结件。

继续见图1,在前述下防护栏7的左端朝向前述左立柱41的一侧(图示的后侧)并且在对应于左立柱41的位置固定有一下防护栏左铰接座75,该下防护栏左铰接座75通过左铰接销轴751与左立柱41的下端铰接,在下防护栏7的右端朝向前述右立柱51的一侧(图示的后侧)并且在对应于右立柱51的位置固定有一下防护栏右铰接座76,该下防护栏右铰接座76通过右铰接销轴761与右立柱51的下端铰接。

继续见图1,在前述下防护栏7的左端前侧(以图1所示位置状态为例)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9的位置开设有一下防护栏左锁定孔77,而在下防护栏7的右端前侧(以图1所示位置状态为例)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20的位置开设有一下防护栏右锁定孔78。

继续见图1和图5,前述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9包括一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91、一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92和一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弹簧93,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91固定在前述左立柱41背对前述副车架纵梁11的一侧(图示的前侧)的上部,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92上下移动地设置在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91上,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弹簧93在对应于下防护栏械锁定插销座91的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腔911的位置套置在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92上并且该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弹簧93的一端(下端)支承在构成于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92上的插销弹簧座921上,而另一端(上端)支承在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座腔911的腔壁(上腔壁)上。

将下防护栏7向上翻转至使其同时与前述左立柱41以及右立柱51相贴靠的程度,此时前述下防护栏左锁定孔77与前述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92的下方相对应并由救援人员的操作将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92插入下防护栏左锁定孔77内对下防护栏7的左端锁定,前述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20的结构与前述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9的结构相同并且该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20在对应于前述下防护栏右锁定孔78的位置将下防护栏7的右端锁定的锁定方式与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9将下防护栏7的左端锁定的锁定方式相同。

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图3示出了本发明处于非使用状态的情形,在该情形下,上防护栏6以及下防护栏7表现为名符其实的侧防护栏而藉以保障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具体是:由救援人员将下防护栏7向上翻转90°,使图1所示状态的下防护栏7朝向上的一侧同时与左、右立柱41、51贴靠,再将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92插入下防护栏左锁定孔77,同时将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20的结构体系的下防护栏右锁定插销插入下防护栏右锁定孔78。接着由救援人员对上防护栏3和/或下防护栏7施加向内推移的作用力,此时在登车平台左导轨4以及登车平台右导轨5的导引下使上、下防护栏6、7向内位移,直至位移到左立柱41上的左立柱锁定孔411与左立柱锁定插销82相对应的程度,由救援人员的手动操作而左立柱锁定插销82插入左立柱锁定孔411,右立柱锁定机构10的结构体系的右立柱锁定插销同例对右立柱51上的右立柱锁定孔锁定,从而使上、下防护栏6、7呈图2和图3所示的状态。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1,当车辆抵达救援场所并且开启器材厢门301的状态下向器材厢30内取用所需的救援用器材时,那么由救援人员解除前述左立柱锁定机构8的左立柱锁定插销82对左立柱41的锁定,也就是使左立柱锁定插销82退出左立柱锁定孔411,右立柱锁定机构10的操作同例,也就是使右立柱锁定机构10的右立柱锁定插销退出右立柱51上的右立柱锁定孔。接着在登车平台左、右导轨4、5的导引下将上防护栏6连同下防护栏7拉出。再接着解除下防护栏左锁定机构9对下防护栏7的左端的锁定,也就是使下防护栏左锁定插销92退出下防护栏左锁定孔77,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20的操作同例,也就是使下防护栏右锁定机构20的结构体系的下防护栏右锁定插销退出下防护栏右锁定孔78,从而使上、下防护栏6、7表现为图4所示的梯级状。救援人员便可循着梯级登高向器材厢取用或放置各类救援器材。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