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的面板臂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031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集成的面板臂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总成,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车辆座椅总成的座椅靠背舒适托架。



背景技术:

车辆座椅总成典型地包括座椅靠背,座椅靠背用于支撑处于直立坐姿和各种斜倚姿势的乘客的背部。与车辆座椅总成的其他部分相似,座椅靠背通常设计为当车辆在加速、转向和碰撞时来支撑处于直立坐姿的乘客。因此,座椅靠背在结构上是大体刚性的并且相当大的。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座椅总成包括具有框架和垫总成的座椅靠背。垫托架包括限定框架接收腔的下部构件。第一组肋在垂直于下部构件的纵向范围的方向上延伸跨越框架接收腔。第一组肋在下部构件和框架的下部支撑件之间延伸。第二组肋与第一组肋平行。第二组肋比第一组肋更长。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座椅总成包括具有框架和垫总成的座椅靠背。垫托架包括限定向后开放的框架接收腔的下部构件。多个竖直定向的肋在垂直于下部构件的纵向范围的方向上定位为跨越向后开放的框架接收腔。多个竖直定向的肋邻接框架的下支撑件。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一种座椅总成包括具有框架和垫总成的座椅靠背。垫托架包括限定框架接收腔的下部构件。多个肋在垂直于下部构件的纵向范围的方向上延伸跨越框架接收腔。多个肋在下部构件和框架的下部支撑件之间延伸。

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经研究下述说明书、权利要求和附图就可以理解和明白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他的方面、目的和特征。

附图说明

在图中:

图1是本公开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

图2是图1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俯视透视图,但是车辆座椅总成中的大部分以虚线显示并且座椅靠背托架以实线显示;

图3是图2的座椅靠背托架的正视立面图;

图4是图2的座椅靠背托架的侧视立面图;

图5是本公开的车辆座椅靠背总成的俯视透视分解图;

图6是图5的座椅靠背托架的俯视后视透视图;

图7是图6的座椅靠背托架的后视立面图;

图8是图5的座椅靠背托架在安装侧垫支撑部前的俯视透视图;

图9是图8的座椅靠背托架和垫支撑部的正视立面图;

图10是本公开的座椅靠背托架的放大俯视透视图;

图11是图10的座椅靠背托架的正视立面图;

图12是在图11的线xii-xii位置截取的俯视截面图;

图13是穿过图11的线xiii-xiii截取的俯视立面截面图;

图14是图11的线xiv-xiv的俯视立面截面图;

图15是图11的区域xv的正视立面图;

图16是图9的区域xvi的正视立面图;

图17是连接构件接合后的俯视立面截面图;

图18是图17的连接构件分离后的俯视立面截面图;

图19是图10的区域xix的俯视透视图;

图20是图6的座椅靠背托架在区域x-x的后视透视图;

图21是图9的座椅靠背托架在区域xxi-xxi的部分正视立面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托架部分的后视透视图;

图23是座椅靠背托架的一部分的仰视透视图;

图24是安装在座椅靠背上的座椅靠背托架的后仰视透视图;以及

图25是安装有垫总成的图24的座椅靠背托架的后仰视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本公开中的说明目的,术语“上”、“下”、“右”、“左”、“后”、“前”、“垂直”、“水平”及其派生词,应以图1中的取向与本公开相关联。然而,应该理解的是,除了明确规定相反之处,本公开可以采取各种可选的定向。还应该理解的是,在附图中所示的和以下说明书描述的特定装置和程序仅是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除非权利要求另有明确声明,涉及在此公开的实施例的特定尺寸和其他物理特性不应认为是限制性的。

在本文件中,例如第一和第二、顶部和底部等的相关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动作与另一个实体或动作进行区别,而不一定要求或暗示这些实体或动作之间的任何这种实际关系或顺序。术语“包含”、“构成”或它的任何其他变化,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使得包含一系列元件的程序、方法、产品或装置不仅仅包括这些元件,而是可以包括没有明确列举的或这些程序、方法、产品或装置所固有的其他元件。在没有更多约束的情况下,前面连接“包含…一个”的元件不排除在包含该元件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装置中存在额外的相同元件。

参考图1-22总体示出的实施例,附图标记10总体表示包括座椅靠背12的车辆座椅总成,座椅靠背12具有带有前封闭板16的背板14。托架18支撑在座椅靠背12内部并且包括具有外围支撑部22的上部胸部区域20。外围间隙24限定在前封闭板16与上部胸部区域20之间。上部胸部区域20的底部26包括具有正弦曲线形构造的下壁28。车辆座椅总成10还包括具有外围支撑部34的下部腰部区域32。外围间隙36限定在前封闭板16与下部腰部区域32之间。下部腰部区域32的上部部分38包括具有正弦曲线形构造的上壁40。多个凹形连接器42将上部胸部区域20的下壁28与下部腰部区域32的上壁40连接。

参考图1和图2,车辆座椅总成10总体构造为用在车辆50内部并且除限定座椅靠背表面53的座椅靠背12之外还包括限定座位表面51的座位52。座位52和座椅靠背12二者分别包括设置在其上的垫总成54、55。总体可预期的是,车辆50可以包括如小汽车、货车或厢式货车的机动车,并且车辆座椅总成10在车辆50中是可调节的。垫总成54与座位框架56连接,同时垫总成55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57上。车辆座椅总成10定位在滑动总成60上,滑动总成60包括滑轨62和滑座64。滑轨62总体上紧固到车辆50的地板66上并且滑座64紧固到车辆座椅总成10上。滑轨62和滑座64相互之间可滑动调节,以使车辆座椅总成10可在车辆50中前后调节。车辆座椅总成10还包括多种其他可调性功能,这些其他可调性功能包括座椅靠背12的可调性,也包括倾斜功能,座椅靠背12的可调性可以包括上部胸部和腰部支撑部可调性。座位52也是可调节的并且包括大腿和腿的调节。

参考图2-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用于座椅靠背12的托架18构造为支撑乘客的重量,乘客将压力施加到设置在座椅靠背12上的垫总成55。因此,托架18总体上在垫总成55与座椅靠背12的结构部件之间产生交界面。托架18包括多种连接点,以用于与垫总成55和面层74连接,并且直接连接到座椅靠背框架57。托架18总体由上部胸部区域20和下部腰部区域32限定。凹形连接器42将上部胸部区域20的下壁28与下部腰部区域32的上壁40连接。上部胸部区域20总体上限定有内部空腔80,风扇支撑部82位于内部空腔80中。相似地,下部腰部区域32也限定有中央空间84,中央空间84可以包括气候舒适结构、腰部支撑结构等。

参考图2-4和6-9,托架18包括上部缺口部分90,上部缺口部分90配置用于容纳设置在座椅靠背12的顶部部分94上的头部约束装置92。另外,托架18包括多个面层定位器96,面层定位器96围绕托架18的外围边缘98设置。面层定位器96配置用于接收围绕面层74的外围100设置的紧固件。紧固件设计为与托架18的外围边缘98直接接合,从而支撑托架18上的面层74和垫总成55。另外,托架18的上部胸部区域20包括卡扣配合连接孔110,卡扣配合连接孔110设计为接收卡扣配合连接件,卡扣配合连接件设置在座椅靠背12的铰接上部胸部支撑部的前侧。多个面层固定构件120定位为邻近限定在上部胸部区域20中的中间空间122。面层固定构件120以预先确定的距离隔开并且设计为接合面层74的背侧上的中间紧固件。另外,多个间隔孔124设置在每个面层固定构件120之间。

再次参考图2-4和6-9,风扇支撑部82可操作地连接到上部胸部区域20的下壁28,并且还与第一和第二成角度的支撑部130、132连接。第一和第二成角度的支撑部130、132中的每个都延伸进上部胸部区域20的中间空间122内并且都包括波状构造或正弦曲线形构造。这种结构允许风扇支撑部82有弹性和能移动,以便适应不同体重的用户,并且还适应能够影响座椅靠背12的不同姿势和负荷。如前所述,上部胸部区域20的底部部分包括具有波状构造或正弦曲线形构造的下壁28。特别地,上部胸部区域20的下壁28的波状构造或正弦曲线形构造总体上在与座位52的座椅表面平行的平面内波动。因此,该波动相对于座椅靠背表面向前和向后延伸。下部腰部区域32的上部部分,更具体地是下部腰部区域32的上壁40也包括正弦曲线形构造。下部腰部区域32的上壁40的正弦曲线形构造也相对于座椅靠背12向前和向后波动。应该理解的是,托架18总体上是弧形的以与乘客的背部形状互补。更具体地,上部胸部区域20形成总体上托住和支撑乘客的上背部的形状,同时下部腰部区域32设计为托住和支撑乘客的下背部。

现参考图5,在所示实施例中,车辆座椅总成10的座椅靠背12包括下列部件。座位框架56与座位52连接并且为乘客提供总体上的结构支撑。背板14与座椅靠背框架57的后部连接。头部约束装置92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57上方并且与其可操作地连接。头部约束装置92可以包括各种功能——包括向前和向后运动以及包括向上和向下运动——以更好地支撑乘客的头部。另外,车辆座椅总成10包括上部胸部支撑部116,上部胸部支撑部116可在向前与向后的位置之间调节。上部胸部支撑部116位于前封闭板16的前面。前封闭板16包括上部部分156和下部部分158。前封闭板16的上部部分156包裹在座椅靠背框架57的前部并且与硬背板14连接。前封闭板16的下部部分158与座椅靠背框架57的下部部分接合并且与硬背板14的下部接合。外围间隙24限定在胸部支撑部116的上部部分156与前封闭板16之间。外围间隙24还位于下部腰部区域32与前封闭板16的下部部分158之间。第一和第二侧支撑构件164、166配置为紧固到托架18的侧面。整个托架18以及第一和第二侧支撑构件164、166设计为与前封闭板16的上部部分156和下部部分158接合。同时,托架18支撑垫总成55和面层74。垫总成55通过胶或粘接剂,或通过如前公开的配置用于接合垫总成55前部的紧固件与面层74可操作地连接。

现参考图6-10、15和16,托架18包括位于下部腰部区域32的每侧上的开口170。开口170设计用于接收位于第一和第二侧支撑构件164、166的每一个上的接合件172。另外,向前方延伸的下突起部174配置用于与具有外围槽178的孔176接合。孔176配置用于接收并且固定突起部174,以使第一和第二侧支撑构件164、166保持在托架18上。另外,第二下突起部设置在突起部174下方,并且配置用于接合托架18上的下部孔182。下部开口182也包括外围槽184。突起部174、180中的每一个都将第一和第二侧支撑构件164、166保持为与托架18邻接地固定。另外,向上转动钩190设置在第一和第二侧支撑构件164、166中每一个的上部。上部钩固定接合位于托架18前侧上的接合壁192。应该理解的是,第一和第二侧支撑构件164、166是彼此镜像的。

现参考图12-14,托架18各部分的各种波状构造或正弦曲线形构造如图所示。图12示出了沿着第一和第二倾斜支撑部130、132延伸的波状构造。沿着第一和第二倾斜支撑部130、132延伸的波状构造使风扇支撑部82具有弹性,这样风扇支撑部82或设置在其中的风扇不会出现向乘客背部的不适突起。另外,第一和第二倾斜支撑部130、132以及第一和第二倾斜支撑部130、132的正弦曲线形构造允许风扇支撑部82相对于已有弹性的托架18进行弹性移动。图13示出了跨越上部胸部区域20的下壁28的正弦曲线形构造。正弦曲线形构造允许上部胸部区域20相对于下部腰部区域32进行弹性移动。上部胸部区域20的下壁28通过凹形连结器42与下部腰部区域32的上壁40可操作地连接。因此,提供了横向和垂直两个方向的弹性。为了提供额外的弹性,还在下部腰部区域32的上壁40中提供如图14所示的正弦曲线形构造。还应注意的是,上部胸部区域20和下部腰部区域32的外围包括配置用于容纳内饰材料紧固件的向后开口槽,内饰材料紧固件将内饰材料(trimstock)固定到托架18的后部。

参考图17和18,所示实施例示出了分别与孔176、182相关的突起部174、180的构造。如图所示,限定孔176、182的内壁194在孔176、182的一侧是倾斜的或有角度的,从而提供与突起部174、180的较容易的卡扣连接。这种构造具有附加的益处:在突起部174、180与孔176、182之间保持更牢固的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倾斜的或有角度的壁部分是具体可调节大小以及适合保持突起部174、180。

现参考图8-12以及图19和20,托架18的下部横向构件200包括横向纵长槽202。纵长槽202配置用于接收保持系绳204形式的接合件,保持系绳204包括固定构件206和连接到固定构件206的柔性带208。柔性带208可以与垫总成55或面层74固定,并且实际上可以是允许拉伸和收缩的弹性带。保持系绳204在垫总成55与托架18之间提供可释放的但是可靠的接合(图19和20)。

现参考图21和22,托架18的上部弯角230,更具体是托架18的上部胸部区域20的上部弯角230包括带有紧固件接收孔234的总体平面部分。紧固件接收孔234包括槽,槽配置用于容纳与紧固件接收孔234接合的机械紧固件。紧固件接收孔234包括带有从其延伸的槽236的总体半圆形结构。在所示实施例中,槽236彼此之间以大约120°地延伸。然而,应该理解的是,槽236可以相对于彼此以任何角度延伸,并且从紧固件接收孔234延伸的槽236的数量可以多于或少于三个。

现在参考图23-25,垫总成55的车辆座椅总成10由托架18支撑。托架18的下部横向构件200总体限定框架接收腔250。肋254的第一组252在垂直于下部横向构件200的纵向范围的方向上延伸跨越框架接收腔250。肋254的第一组252在下部横向构件200和座椅靠背框架57的下部支撑件256之间延伸。肋254的第二组258与肋254的第一组252平行。肋254的第二组258比肋254的第一组252长。

再次参考图6-8,下部横向构件200总体限定了集成的面板臂支撑结构,其配置为应对车辆座椅总成10的整个座椅质量的1.5倍的质量。下部横向构件200的肋254向下部横向构件200提供结构刚性。在装配期间,托架18,尤其是下部横向构件200的集成面板臂结构承受相当大的载荷,以允许使用现有的车辆组装面板臂技术将座椅总成10组装在车辆50中。该设计被集成到托架18的下部区域中,在该位置处下部横向构件200嵌套或邻接座椅靠背框架57的钢横向构件。更具体地,本文进一步详细公开的多个肋254针对压缩载荷配置,多个肋254抵靠通常由钢制成的下部支撑件256嵌套,同时在座椅总成10被定位在车辆50内部时多个肋254保持稳固的横截面以抵抗托架18的破碎和/或变形。

再次参考图6-8以及图20,下部横向构件200包括双凸缘构造260,双凸缘构造260包括上凸缘262和下凸缘264,以向下部横向构件200提供额外的刚性。上凸缘262总体上限定了与前竖直壁266集成的横向壁。这种构造为下部横向构件200提供附加的刚性。多个横向肋270设置为邻近每个纵长槽20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顶部肋272设置在纵长槽202的上方,中间肋274设置为邻近纵长槽202,并且下部肋276设置在纵长槽202的下方。应理解的是,如图20所示(示出了托架18的下部横向构件200的左后侧),该结构可以以镜像构造类似地设置在座椅靠背托架18的右后侧。值得注意的是,在下部横向构件200的双凸缘结构260中限定了面层定位器96。更具体地,面层定位器96限定在双凸缘结构260的上凸缘262和下凸缘264之间。

再次参考图6-8、图20和图23-25,肋结构包括具有略微不同构造的三组肋(254(图7))。具体地,肋254的第一组252是从上凸缘262的后缘向前延伸并与下部横向构件200的竖直壁266接触的内部肋。肋254的第二组258(中间的一组肋)从下部横向构件200的上凸缘262的最后部的缘向前和向上延伸到邻近下部横向构件200的竖直壁266的上缘278的位置。肋254的第三组280(最外面的一组)从下部横向构件200的上凸缘262的中间区域延伸到上凸缘262和竖直壁266的相交处,并且在终止之前在竖直壁266上向上延伸到竖直壁266的中间区域。每组肋254包括有助于下部横向构件200以及因此的托架18的整体强度、但仍然轻便的性能的不同构造。此外,下部横向构件200通常由聚合物材料构成,竖直定向的肋254也是如此。另外,竖直定向的肋254限定位于下部横向构件200和座椅靠背框架57的下部支撑件之间的空间290。如前所述,竖直定向的肋254通常配置为承受压缩载荷,但是保持下部横向构件200和座椅靠背框架57的下部支撑件之间的间距。下部横向构件200总体限定气候控制开口的下边界。因此,下部横向构件200限定中央空间84的下边缘,该空间配置用于容纳车辆座椅总成10的气候控制结构、腰部支撑结构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描述发明的构造和其他部件不限于任何特定的材料。除非本文另有说明,本文公开内容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可以由各种材料构成。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术语“连接”(其所有格式,连接、连接有、被连接等)总体上表示两个部件(电的或机械的)直接地或间接地彼此连接。这样的连接实际上可以是固定的或可拆装的。这样的连接可以由两个部件(电的或机械的)和任何额外中间构件来实现,额外中间构件彼此或者与该两个部件整体构造成一体的。除非另有声明,这样的连接实际上可以是固定的或者可以是可移动或可释放的。

同样重点注意的是,如示例性实施例所示的公开的元件的构造和设置只是示例性的。尽管在公开中只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查阅本公开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理解,在不脱离所述主题的新颖性教导和益处的情况下,许多修改是可以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大小、尺寸、结构、形状和比例的变化,参数值,安装设置,材料的使用、颜色、方向等)。例如,显示为整体形成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构成,或者显示为多个部分的元件可以是整体形成,交互操作可以反转或变化,结构和/或构件的长度或宽度、连接器或系统的其他元件可以变化,在元件之间设置的调节位置的性质或数量可以变化。应该注意的是,系统的元件和/或总成可以由提供足够的强度或耐久性的多种材料中的任何一种构造,该材料可以是各种颜色、纹理和组合中的任何一种。因此,所有这些修改旨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在设计、操作条件和期望的设置以及其他示例实施例中进行其他替换、修改、改变和省略。

应该理解的是,任何所描述的过程或所描述的过程中的步骤可以与其它公开的过程或步骤组合以形成本发明范围内的结构。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结构和过程是以说明为目的,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

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结构和方法进行变化和修改,并且还应该理解的是,这些构思旨在被所附权利要求覆盖,除非这些权利要求以其文字另作明确声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