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69418发布日期:2019-06-11 23:32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酒驾已经逐渐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50%至60%的交通事故均起于酒驾。从而如何避免酒驾引起的交通事故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现有技术中,主要存在两种方案检测驾驶人员的人体状态是否正常,从而保证安全驾驶。第一种方案,在驾驶之前首先通过语音检测装置检测驾驶人员的语言表达清晰度和通顺度等,通过视野测试装置测试驾驶人员的视野可见度,以及通过酒精检测仪检测驾驶人员吹出气体的酒精含量,从而可以综合考量并确定驾驶人员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第二种方案,根据摄像头提供的面部信息及热成像传感器提供的面部血液流动信息,确定驾驶人员是否处于正常状态。通过上述两种方案确定驾驶人员处于不正常状态时,禁止启动发动机或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

然而,上述第一种方案中对语音检测装置的精确度要求较高,第二种方案中对摄像头及热成像传感器的精度要求较高,从而通过语音以及图像分析得出驾驶人员状态准确度较低,导致增大了驾驶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对驾驶人员状态的检测准确度较低,而导致增大驾驶风险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智能手环检测的人体状态数据;

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携带所述第一智能手环的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是否异常;

若所述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则通知所述第一智能手环向接收器发送测试信号,并根据所述测试信号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在驾驶位;若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指令。

进一步的,在所述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接收汽车ecu发送的重力感应器确定的车内人员数目;

若所述人员数目小于等于1,则将当前位置、以及请求帮助信息发送至预设联系人;

若所述人员数目大于1,则通过语音系统提示其他人员进行代驾。

进一步的,在所述通过语音系统提示其他人员进行代驾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获取第二智能手环检测到的所述其他人员中的其中一个人员的人体状态数据;

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人员的人体状态是否正常;

若所述第二用户正常,则确定携带所述第二智能手环的第二用户是否在驾驶位;

若所述第二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对所述所有驾驶操作的解除禁止指令。

进一步的,所述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步骤,包括:

向汽车ecu发送禁止启动发动机,和/或禁止切换至行驶档位的指令。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第一智能手环检测的人体状态数据;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携带所述第一智能手环的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是否异常;若所述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则通知所述第一智能手环向接收器发送测试信号,并根据所述测试信号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在驾驶位;若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指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对驾驶人员状态的检测准确度较低,而导致增大了驾驶风险,取得了准确检测驾驶人员状态,以降低驾驶风险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对驾驶人员状态的检测准确度较低,而导致增大驾驶风险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状态数据接收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智能手环检测的人体状态数据;

第一人体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携带所述第一智能手环的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是否异常;

位置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则通知所述第一智能手环向接收器发送测试信号,并根据所述测试信号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在驾驶位;

驾驶操作禁止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指令。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人员数目确定模块,用于接收汽车ecu发送的重力感应器确定的车内人员数目;

请求帮助模块,用于若所述人员数目小于等于1,则将当前位置、以及请求帮助信息发送至预设联系人;

代驾提示模块,用于若所述人员数目大于1,则通过语音系统提示其他人员进行代驾。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状态数据接收模块,用于获取第二智能手环检测到的所述其他人员中的其中一个人员的人体状态数据;

第二人体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人员的人体状态是否正常;

手环位置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用户正常,则确定携带所述第二智能手环的第二用户是否在驾驶位;

禁止解除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对所述所有驾驶操作的解除禁止指令。

进一步的,所述驾驶操作禁止模块包括:

驾驶操作禁止子模块,向汽车ecu发送禁止启动发动机,和/或禁止切换至行驶档位的指令。

所述装置与上述紧急制动控制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终端,以现有技术中由于对驾驶人员状态的检测准确度较低,而导致增大驾驶风险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如上述的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

所述移动终端与上述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的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所述的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第一智能手环检测的人体状态数据。

其中,第一智能手环携带在驾驶人员的手腕上,从而可以检测到驾驶人员的汗液流量、心率等人体状态数据。

可以理解,人体状态数据根据智能手环的功能不同而不同,智能手环的功能越多,人体状态数据的项目越多,从而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人体状态。

步骤102,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携带所述第一智能手环的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是否异常。

具体地,判断人体状态数据中的各项状态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若各项状态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则确定人体状态正常;否则,若至少一项不在正常范围内,则确定人体状态异常。

其中,可以为人体状态数据中的各项数据设置阈值,从而根据阈值判断各项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步骤103,若所述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则通知所述第一智能手环向接收器发送测试信号,并根据所述测试信号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在驾驶位。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确定人体状态异常人员是否在驾驶位,从而避免判断失误,使得人体异常人员在非驾驶位时其他正常人员可以进行驾驶。

具体地,确定第一智能手环的位置即确定了用户的位置。例如,通过第一用户携带的第一智能手环向方向盘的接收器发送信号,从而可以根据发送和接收时间来确定第一智能手环的位置。

步骤104,若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指令。

具体地,当驾驶人员启动汽车时,锁定汽车的启动装置,并通过语音系统提示驾驶人员已经禁止驾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人体状态异常时,禁止该驾驶人员启动汽车;当人体状态正常时,允许该驾驶人员启动汽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智能手环检测的人体状态数据;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携带所述第一智能手环的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是否异常;若所述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则通知所述第一智能手环向接收器发送测试信号,并根据所述测试信号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在驾驶位;若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指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对驾驶人员状态的检测准确度较低,而导致增大了驾驶风险,取得了准确检测驾驶人员状态,以降低驾驶风险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二

参照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第一智能手环检测的人体状态数据。

该步骤可以参照步骤101的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02,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携带所述第一智能手环的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是否异常。

在实际应用中,对人体状态数据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判断,当至少一项不符合对应的正常阈值时,确定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

其中,所述项对应的正常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对其不加以限制。

例如,若人体状态数据包括汗液流量以及心率,可以分别为汗液流量和心率分别设置正常阈值。可以理解,汗液流量和心率的正常阈值为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临界值。若汗液流量和心率至少一个超过对应临界值,则确定驾驶人员的人体状态异常;否则,确定驾驶人员的人体状态正常。

步骤203,若所述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则通知所述第一智能手环向接收器发送测试信号,并计算所述测试信号的接收时间和发送时间的差值。

其中,测试信号可以为任意形式的信号。本发明对其具体形式不加以限制。

具体地,移动终端可以通过蓝牙通知智能手环发送测试信号。可以理解,可以通过指定符号代表通知发送测试信号。例如,通过“#fasongceshixinhao#”。可以理解,移动终端发送的通知消息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对其不加以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在第一智能手环发送测试信号时,将发送时间发送至移动终端。当方向盘接收器接收到测试信号时,将接收时间发送至汽车ecu,汽车ecu通过蓝牙发送至移动终端。

步骤204,若所述接收时间与发送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

其中,时间阈值可以通过预先计算信号从驾驶位发送至接收器所需的时间来确定。可以理解,在确定时间阈值时,可以容许一定的误差范围,包含了驾驶位又避免包含其他位置发送的测试信号。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间隔性的发送多条测试信号,从而通过多个接收时间与发送时间的差值确定用户是否在驾驶位,以避免由于信号等原因导致测试不准确。

步骤205,若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禁止启动发动机,和/或禁止切换至行驶档位的指令。

其中,禁止切换至行驶档位包括禁止切换至前进档和倒档。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允许切换至空挡位或停车档位。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同时禁止启动发动机以及禁止切换至行驶档位;也可以禁止其中一个。本发明实施例对其不加以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禁止启动发动机和禁止切换至行驶档位,从而保证驾驶人员无法启动汽车,保证了驾驶安全。可以理解,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禁止驾驶操作。

步骤206,接收汽车ecu发送的重力感应器确定的车内人员数目。

其中,重力感应器也称为重力传感器,可以通过重力判断当前座位上是否有人。具体地,当检测到的重力大于指定值时,确定该座位有人。

在实际应用中,当重力感应器检测到座位有人时,向汽车ecu发送信号,从而ecu接收到的信号条数,可以确定车内人员数目。

步骤207,若所述人员数目小于等于1,则将当前位置、以及请求帮助信息发送至预设联系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车上人员数目小于等于1时,即车上只有驾驶人员,则请求预设联系人帮助。

其中,请求帮助信息的内容和发送方式可以预先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对其不加以限制。例如,由于驾驶人员a的身体状态不适合驾驶,请前来如下地址帮忙。可以通过短信或微信等其他方式通知预设联系人。本发明实施例对其不加以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预先在移动终端上设置预设联系人,可以理解,可以设置多个联系人,从而可以按照优先级顺序发送请求帮助信息,提高求助成功率。

具体地,当移动终端接收到汽车ecu发送的通知指令时,打开位置定位应用获取到当前位置,将当前位置和预设的请求帮助信息组成信息发送至预设联系人。

步骤208,若所述人员数目大于1,则通过语音系统提示其他人员进行代驾。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驾驶人员人体状态异常时,提示由车内其他人员代驾。当然,需要确定代驾人员的人体状态数据是否正常。若正常,则解除对驾驶操作的禁止操作,允许该人员进行驾驶;若异常,则不解除对驾驶操作的禁止操作,禁止该人员进行驾驶,并进入步骤208,当经过多个人员确定不能进行代驾时,进入步骤207通知预设联系人进行代驾。可以理解,若当前车内的多人均设定了联系人,可以通知其中一人的预设联系人。

步骤209,获取第二智能手环检测到的第二用户的人体状态数据。

其中,第二智能手环携带在非驾驶人员的其他人员手腕上。可以理解,第二手环和第一手环仅为了区分携带人员的当前位置,本质无区别。

在实际应用中,当其他人员数目大于1时,即除了驾驶人员外,还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员时,逐个判断各人员是否符合驾驶条件。当有一个符合驾驶条件时,允许该驾驶人员驾驶;否则,禁止驾驶,并通知预设联系人前来帮助。

可以理解,当接收到多个智能手环的信号时,可以按照顺序逐个进行判断,本发明实施例对具体顺序不加以限制。

步骤210,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人员的人体状态是否正常。

该步骤可以参照步骤102和202的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11,若所述第二用户的人体状态正常,则确定携带所述第二智能手环的第二用户是否在驾驶位。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第二智能手环的位置可以准确确定携带该智能手环的人员是否在驾驶位。

在实际应用中,当携带第二智能手环的人员人体状态正常,则确定该人员是否在驾驶位上;当携带第二智能手环的人员人体状态异常,则可以通过语音系统提示检测下一个人员,从而可以将该智能手环更换到其他未携带智能手环的人员手腕上,进而检测该人员人体状态是否正常。若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智能手环发送的人体状态数据,则确定车内无人体状态正常的人员,从而通过移动终端向预设联系人求助。

步骤212,若所述第二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对所述所有驾驶操作的解除禁止指令。

本发明实施例允许坐在驾驶位的正常状态的人员驾驶汽车。

在实际应用中,当一正常状态的人员不在驾驶位上,不解除对所有驾驶操作的禁止,还可以通过语音系统提示该人员坐上驾驶位,从而在检测到该人员坐在驾驶位上时,解除对所有驾驶操作的禁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智能手环检测的人体状态数据;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携带所述第一智能手环的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是否异常;若所述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则通知所述第一智能手环向接收器发送测试信号,并根据所述测试信号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在驾驶位;若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指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对驾驶人员状态的检测准确度较低,而导致增大了驾驶风险,取得了准确检测驾驶人员状态,以降低驾驶风险的有益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向预设联系人寻求帮助,或语音提示车内其他人员进行代驾,从而进一步降低驾驶风险。

实施例三

参照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的结构框图,包括:

第一状态数据接收模块301,用于获取第一智能手环检测的人体状态数据;

第一人体状态确定模块302,用于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携带所述第一智能手环的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是否异常。

位置确定模块303,用于若所述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则通知所述第一智能手环向接收器发送测试信号,并根据所述测试信号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在驾驶位。可选地,参照图4,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中,上述位置确定模块303,包括:

传输时间确定模块3031,用于计算所述测试信号的接收时间和发送时间的差值。

位置确定子模块3032,用于若所述接收时间与发送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

驾驶操作禁止模块304,用于若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指令。可选地,参照图4,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中,上述驾驶操作禁止模块304包括:

驾驶操作禁止子模块3041,向汽车ecu发送禁止启动发动机,和/或禁止切换至行驶档位的指令。

可选地,参照图4,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人员数目确定模块305,用于接收汽车ecu发送的重力感应器确定的车内人员数目。

请求帮助模块306,用于若所述人员数目小于等于1,则将当前位置、以及请求帮助信息发送至预设联系人。

代驾提示模块307,用于若所述人员数目大于1,则通过语音系统提示其他人员进行代驾。

第二状态数据接收模块308,用于获取第二智能手环检测到的所述其他人员中的其中一个人员的人体状态数据。

第二人体状态确定模块309,用于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人员的人体状态是否正常。

手环位置确定模块310,用于若所述第二用户正常,则确定携带所述第二智能手环的第二用户是否在驾驶位。

禁止解除模块311,用于若所述第二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对所述所有驾驶操作的解除禁止指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状态数据接收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智能手环检测的人体状态数据;第一人体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携带所述第一智能手环的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是否异常;若所述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则通知所述第一智能手环向接收器发送测试信号,并根据所述测试信号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在驾驶位;驾驶操作禁止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指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对驾驶人员状态的检测准确度较低,而导致增大了驾驶风险,取得了准确检测驾驶人员状态,以降低驾驶风险的有益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向预设联系人寻求帮助,或语音提示车内其他人员进行代驾,从而进一步降低驾驶风险。

实施例四

详细介绍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如实施例三所述的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所述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包括:

第一状态数据接收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智能手环检测的人体状态数据。

第一人体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体状态数据确定所述携带所述第一智能手环的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是否异常。

位置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用户的人体状态异常,则通知所述第一智能手环向接收器发送测试信号,并根据所述测试信号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在驾驶位。

驾驶操作禁止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用户在驾驶位,则向汽车ecu发送禁止所有驾驶操作的指令。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包括上述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驾驶的安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状态数据接收模块、第一人体状态确定模块和驾驶操作禁止模块。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对驾驶人员状态的检测准确度较低,而导致增大了驾驶风险,取得了准确检测驾驶人员状态,以降低驾驶风险的有益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向预设联系人寻求帮助,或语音提示车内其他人员进行代驾,从而进一步降低驾驶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