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比例中继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9984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中制动系统中的中继阀。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列车制动面临着严峻考验。目前国内运营的轨道车辆中大部分采用KNORR公司提供的制动系统,中继阀作为制动系统的核心部件,亦由KNORR公司提供。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103921780 A中公开了一种双比例中继阀,该双比例中继阀,在中继阀有上阀体、中间体和下阀体及内部大模板、中膜板、小模板、内体;其中大模板、大鞲鞴、大阀杆、作用阀、作用弹簧、螺盖、阀座零件装配于上阀体内,中膜板、中鞲鞴、缓解弹簧等零件装配于中间体内,小模板、小鞲鞴、内体等零件装配于下阀体内,在下阀体上设置了一个转换阀。本双比例中继阀结构紧凑、性能稳定可靠。

虽然上述双比例中继阀可获得两组不同的系列制动缸压力输出,满足了高速动车组高、低速度的制动需求,但是该实用新型中的双比例中继阀对压缩进入的空气无法保证空气质量,易造成阀体的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比例中继阀,该双比例中继阀在入口处采用过滤网结构,压缩空气只可通过滤网进气中继阀内部,有效地保证了空气质量,防止阀体内部的堵塞、性能失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比例中继阀,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下阀体、中间体和上阀体,下阀体、中间体和上阀体内部形成有腔室,腔室外连有Cv管道、C管道、R管道以及T管道,其中,下阀体与中间体之间通过膜板形成有Cv室和C2室,上阀体与中间体之间通过膜板形成有Cv室和C1室,上阀体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塞,R管道与上阀体内部形成的腔室交接处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密封安装于排气塞与上阀体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下阀体、中间体和上阀体形成的腔室内部安装有可上下运动的活塞,活塞的底部设置有锁紧螺母,活塞的顶部连接有活塞杆,活塞杆的顶部设置有活塞顶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活塞的外部套设有活塞弹簧,活塞弹簧的底部安装有弹簧座,以固定活塞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上阀体包括阀头和阀座,其中阀头的外部设置有阀头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阀座的底部压设有导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活塞与膜板之间设置有压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下阀体的内侧壁与膜板之间设置有开槽压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下阀体的侧部设置有转换阀,转换阀包括转换阀体,转换阀体内部安装有弹簧,弹簧的底部设置有转换阀套,弹簧的顶部安装有阀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转换阀通过螺栓安装于下阀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下阀体与中间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中间体与上阀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双比例中继阀,其在空气入口处采用过滤网结构,过滤网采用聚乙烯及精密过滤软网组合而成,组装过程中通过预压缩使滤网变形且上下接触面与上阀体和排气塞紧密接触,压缩空气只可通过滤网进气中继阀内部,有效地保证空气质量;

2、本实用新型的双比例中继阀,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具有快速充排气性能和双比例切换功能,响应速度快,输出压力能够随预控压力变化呈稳定的线性变化,压力控制稳定,能够根据预控压力变化,放大压缩空气流量,实现充气、排气或保压功能,从而使制动缸压力与制动指令的要求相一致;

3、本实用新型的双比例中继阀,为系列化产品,基本结构一致,仅需更改活塞和导块的结构尺寸即可实现产品性能的变化,以满足不同运用车辆的使用要求,降低了制造和管理成本;

4、本实用新型的双比例中继阀,可根据客户需要对接口尺寸和有效通径进行增大,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双比例中继阀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下阀体;2、中间体;3、上阀体;4、阀座;5、导套;6、开槽压环;7、弹簧座;8、活塞弹簧;9、排气塞;10、过滤网;11、阀头弹簧; 12、阀头;13、活塞顶头;14、膜板;15、压环;16、活塞杆;17、导块;18、活塞;19、锁紧螺母;20、转换阀体;21、转化阀套;22、转换阀;23、转换阀弹簧;24、转换阀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双比例中继阀的高度方向为图1 中显示的竖直方向;术语“内”、“外”、“上”、“下”、“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比例中继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比例中继阀,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下阀体1、中间体2和上阀体3,下阀体1、中间体2和上阀体3内部形成有腔室,腔室外连有Cv管道、C管道、 R管道以及T管道,上述C管道是指制动缸压力输出管,其与上阀体内部腔室相贯通,Cv管指预控压力输入管,其与下阀体内部腔室相贯通,R管是指压力空气源管,该管道与上阀体内部腔室相贯通,T管是指转换阀控制压力管,该管道与后续涉及的转换阀相贯通。

上述中,下阀体1与中间体2之间通过膜板14形成有Cv室和C2室,上阀体3与中间体2之间通过膜板14形成有Cv室和C1室,上阀体1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塞9,R管道与上阀体1内部形成的腔室交接处设置有过滤网10,过滤网 10密封安装于排气塞9与上阀体1之间。过滤网10优选采用聚乙烯及精密过滤软网组合而成,组装过程中通过预压缩使过滤网变形且上下接触面与上阀体和排气塞紧密接触,压缩空气只可通过滤网进气至双比例中继阀内部,有效地保证了空气质量。

继续参见图1,下阀体1、中间体2和上阀体3形成的腔室内部安装有可上下运动的活塞18,活塞18的底部设置有锁紧螺母19,活塞18的顶部连接有活塞杆16,活塞杆16的顶部设置有活塞顶头13。活塞18的外部套设有活塞弹簧 8,活塞弹簧8的底部安装有弹簧座7,以固定活塞弹簧。活塞18与膜板14之间设置有压环15,以起到密封作用。在本实用新型中,活塞可以根据运用要求更改尺寸,得到不同输入输出比例的中继阀,仅需更改四个零件的尺寸即可实现产品的系列化。

另外,上阀体3包括阀头12和阀座4,其中阀头12的外部设置有阀头弹簧11。阀座4的底部压设有导套5。

下阀体1的内侧壁与膜板14之间设置有开槽压环6,开槽压环6在此处的作用为密封。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下阀体1的侧部还设置有转换阀22,转换阀22包括转换阀体20,转换阀体20内部安装有弹簧23,弹簧23的底部设置有转换阀套21,弹簧23的顶部安装有阀盖24。转换阀22通过螺栓安装于下阀体1上,便于转换阀的拆卸与安装。转换阀的设置可实现双比例中继阀高低阶制动能力的自由切换。

进一步,为了更好的起到密封作用,本实用新型中下阀体1与中间体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中间体2与上阀体3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可根据需要选择O型圈或K型圈。

使用时,将R管道口与总风相连,C管道口与制动缸相连,Cv管道口与预控压力相连,T管道口与控制压力相连,制动指令下达后,Cv管道口通入压缩空气,Cv室内压缩空气达到一定值时,活塞在压缩空气作用下向上移动,通过活塞顶头将阀头顶起,总风压缩空气流向制动缸,直至C室压缩空气达到要求值后,活塞组成受力平衡,阀头回座到阀座上,总风接口内压缩空气停止流向制动缸。当制动指令取消后,Cv管道口的压缩空气排出,C管道内压缩空气作用在活塞上,使活塞向下移动,制动缸中的压缩空气通过阀头流向大气,制动取消。当T管道口不通入压缩空气时,双比例中继阀为高阶制动能力位,此时 C1室与C2室相通,共同构成C室;当T管道口通入大于要求的压缩空气时,转换阀动作,双比例中继阀为低阶制动能力位,此时C2室与大气相通,C1室独自构成C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