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插拔式雨刮臂的雨刮器燕尾式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3772发布日期:2018-07-11 00:07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刮器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用于插拔式雨刮臂的,便于快速拆装及更换的雨刮器燕尾式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雨刮器(WINDSHIELD WIPER),又称为刮水器、水拨、雨刷或挡风玻璃雨刷,是用来扫除附着于挡风玻璃上妨碍视线的雨雪及尘土的设备,以改善驾驶人的能见度,增加行车安全,掀背车及休旅车等车辆的后车窗也装有雨刷。除了汽车外,其他运输工具也设置了雨刷,像是火车、电车等,某部份工程用机具,如起重机等亦装有雨刷。

雨刮器作为汽车损耗品,长期裸露车外暴晒以及干刮,雨刮器容易老化损坏,一般使用使用寿命在1-2年左右,如果是原车自带的雨刮器,使用1-2年,可以考虑单独更换胶条,然而使用较久的雨刮器,因为固定卡扣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如果继续使用,容易出现连接松动,刮扫效果下降,甚至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雨刮器脱落的情况,影响正常使用,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适时对雨刮器进行整体更换,以保证雨刮器的使用效果;而一般情况下,雨刮器是通过雨刷臂(雨刷臂,也叫雨刮臂,车辆等前面支撑雨刮器的条状物)与车辆等实现连接的,然而,由于长期裸露车外暴晒,时常经历风吹雨打,雨刮器用以与雨刮臂相连接的连接部容易老化/生锈,以至于容易出现雨刮臂卡紧于雨刮臂的连接部,难以拆卸,为雨刮臂的更换带来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用于插拔式雨刮臂的雨刮器燕尾式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的各部件之间安装更为便捷,方便了操作者更换雨刮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有效克服了因雨刮器老化/生锈而难以拆卸更换的缺陷,提高了操作的灵活性,有效保证了雨刮器的正常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插拔式雨刮臂的雨刮器燕尾式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块以及连接件,所述固定块由底座、设于底座顶面两边的肋板、设于各肋板相对外侧的卡块以及设于二肋板之间的支撑部组成,该底座用以连接雨刮器,各卡块中部分别开制一穿孔,所述连接件包括头部、设于头部后端的卡臂、分别卡臂两边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共同连接在第一侧板和卡臂同一端上的第一压合部以及共同连接在第二侧板和卡臂同一端上的第二压合部,该第二压合部用以配合第一压合部卡固雨刮臂,该卡臂上开制有卡位,该卡位卡接于支撑部上,该第一侧板上制有一卡孔,该卡孔与其中一卡块相连接,该第二侧板内壁凸设有承托部,该承托部用以辅助支撑雨刮臂。

所述固定块之底座、各肋板、各卡块以及支撑部为一体成型结构,该底座两边分别设有滑槽,各该滑槽用以配合连接雨刮器,各该滑槽对称设置。

所述各该肋板垂直设于底座上,各肋板之间相互平行,各肋板高度相一致。

所述各卡块朝向外侧的端面的其中一部分为斜面,且各卡块上的斜面均为设于对应端面的上部,各卡块的形状大小与连接件之对应卡孔的大小相配合,各该卡块与支撑部、连接件之承托部之间的顶部受力面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支撑部于二肋板之间垂直设置,该支撑部呈圆弧状,该支撑部的底面半径与穿孔的半径相一致。

所述连接件之头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卡臂、第一压合部和第二压合部为一体成型结构,该头部前端底部其中一边设有一切口,该切口用以与雨刮器相连接,该第一侧板与卡臂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压合部包括第一压合段以及分别设于第一压合段其中一端面的两侧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该第一连接段与第一侧板相连接,该第二连接段与卡臂相连接,该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成夹角设置,于第二连接段与第一压合段的连接处设有一第一凸卡,该第一凸卡用以卡固雨刮臂。

所述第二压合部包括第二压合段以及分别设于第二压合段其中一端面的两侧的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该第三连接段与卡臂相连接,该第四连接段与第二侧板相连接,该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成夹角设置,于第三连接段与第二压合段的连接处设有一第二凸卡,该第二凸卡亦用以卡固雨刮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通过于雨刮器上设置固定座,通过固定座之卡块、支撑部与匹配雨刮臂的连接件相连接,即,将连接件之第一侧板的卡孔卡接到卡块的同时,配合卡臂之卡位卡接到支撑部上,形成连接稳定又易于装卸的连接结构,使得各部件之间安装更为便捷;方便了操作者更换雨刮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有效克服了因雨刮器老化/生锈而难以拆卸更换的缺陷,提高了操作的灵活性;其连接件的第一压合部和第二压合部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构成燕尾状的柔性结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之间、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之间分别形成避空位,以便雨刮臂之凸臂伸入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之间、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之间,并藉由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的伸缩性,通过力分别作用到第一压合段和第二压合段,使第一压合部和第二压合部相互靠近,以便各凸臂分别伸入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之间、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之间,为连接雨刮臂提供了方便;第一压合部上的第一凸卡和第二压合部上的第二凸卡设计,配合而凸臂上的倒钩结构,使得插拔式雨刮臂能稳定连接在连接件上,有效保证了雨刮器的正常使用;另外,连接件之头部上设置的切口,通过切口连接于背套之凸缘上,使得连接件能更好贴合于雨刮器之背套上。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 是图3中A-A方向的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 是本实用新型之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 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固定块;11-底座;111-滑槽;12-肋板;13-卡块;131-穿孔;132-斜面;14-支撑部;2-连接件;21-头部;211-切口;22-卡臂;221-卡位;23-第一侧板;231-卡孔;24-第二侧板;241-承托部;25-第一压合部;251-第一压合段;252-第一连接段;253-第二连接段;254-第一凸卡;26-第二压合部;261-第二压合段;262-第三连接段;263-第四连接段;264-第二凸卡;3-雨刮器;31-背套;311-凸缘;32-钢片;33-卡接件;34-钢条;35-刷体;4-雨刮臂;41-凸臂;42-前钩部;43-倒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用于插拔式雨刮臂4的雨刮器3燕尾式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块1以及连接件2,固定块1由底座11、设于底座11顶面两边的肋板12、设于各肋板12相对外侧的卡块13以及设于二肋板12之间的支撑部14组成,该底座11用以连接雨刮器3,各卡块13中部分别开制一穿孔131,连接件2包括头部21、设于头部21后端的卡臂22、分别卡臂22两边的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共同连接在第一侧板23和卡臂22同一端上的第一压合部25以及共同连接在第二侧板24和卡臂22同一端上的第二压合部26,该第二压合部26用以配合第一压合部25卡固雨刮臂4,该卡臂22上开制有卡位221,该卡位221卡接于支撑部14上,该第一侧板23上制有一卡孔231,该卡孔231与其中一卡块13相连接,该第二侧板24内壁凸设有承托部241,该承托部241用以辅助支撑雨刮臂4;其中,该卡位221的开口端成喇叭状,以有效保证卡位221卡接到支撑部14后,与支撑板14稳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雨刮臂4的连接端两边分别制有凸臂41,于该二凸壁前端分别设置有前钩部42,在对应前钩部42后侧,分别设有倒钩部43,各该倒钩部43卡设于固定座的支撑部14/连接件2之承托部241上,并通过二凸臂41后端面分别卡接到第一压合部25和第二压合部26上。

如图2-4、6所示,固定块1之底座11、各肋板12、各卡块13以及支撑部14为一体成型结构,该底座11两边分别设有滑槽111,各该滑槽111用以配合连接雨刮器3,各该滑槽111对称设置,各该肋板12垂直设于底座11上,各肋板12之间相互平行,各肋板12高度相一致,各该卡块13朝向外侧的端面的其中一部分为斜面132,且各卡块13上的斜面132均为设于对应端面的上部,各卡块13的形状大小与连接件2之对应卡孔231的大小相配合,各该卡块13与支撑部14、连接件2之承托部241之间的顶部受力面在同一平面上,各该卡块13、支撑部14以及连接件2之承托部241的的宽度相一致,该支撑部14于二肋板12之间垂直设置,该支撑部14呈圆弧状,该支撑部14的底面半径与穿孔131的半径相一致。

如图1-6所示,连接件2之头部21、第一侧板23、第二侧板24、卡臂22、第一压合部25和第二压合部26为一体成型结构,该头部21前端底部其中一边设有一切口211,该切口211用以与雨刮器3相连接,该第一侧板23与卡臂22相互平行设置。

如图1-6所示,第一压合部25包括第一压合段251以及分别设于第一压合段251其中一端面的两侧的第一连接段252和第二连接段253,该第一连接段252与第一侧板23相连接,该第二连接段253与卡臂22相连接,该第一连接段252和第二连接段253成夹角设置,于第二连接段253与第一压合段251的连接处设有一第一凸卡254,该第一凸卡254用以卡固雨刮臂4。

如图1-6所示,第二压合部26包括第二压合段261以及分别设于第二压合段261其中一端面的两侧的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该第三连接段262与卡臂22相连接,该第四连接段263与第二侧板24相连接,该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成夹角设置,于第三连接段262与第二压合段261的连接处设有一第二凸卡264,该第二凸卡264亦用以卡固雨刮臂4。

具体而言,第一侧板23和卡臂22之间、卡臂22和第二侧板24之间均分别形成有避空位,于第一连接段252和第二连接段253、第二连接段253和第三连接段262、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之间,亦分别形成有避空位,雨刮臂4之二凸臂41分别伸入第一侧板23和卡臂22之间、卡臂22和第二侧板24之间对应的避空位中,并通过其中一倒钩部43卡接于支撑部14上,通过另一倒钩部43卡接于承托部241上,再压合第一压合段251和第二压合段261,使第一压合段251和第二压合段261相互靠近,第一连接段252、第二连接段253、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发生弹性形变,此时,雨刮臂4之二凸臂41后端分别伸入对应的第一连接段252和第二连接段253之间、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之间的避空位中,随后,减小对第一压合段251和第二压合段261的压力直至零压力,第一连接段252、第二连接段253、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复位,并通过第一凸卡254和第二凸卡264卡接在对应凸臂41后端。

如图6所示,其中,雨刮器3由二背套31、分别设于对应背套31底面的钢片32、分别设于二钢片32上的卡接件33、配合二钢条34同时穿设于各卡接件33之间的刷体35组成,各背套31底面的其中一侧分别设有一凸缘311,连接件2之头部21上的切口211对应卡接于其中一凸缘311上,各钢片32其中一端分别由对应背套31伸出,形成连接端,各背套31通过对应钢片32之连接端插接在固定块1之底座11的滑槽111两端。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钢片32各钢片32上分别开制有连接孔,各卡接件33顶部分别制有凸块,各卡接件33通过各凸块卡接在钢片32对应的连接孔处,各卡接件33两端分别设有爪部,刷体35两边侧面上分别开制有上沟槽和下沟槽,二钢条34对称卡设于对应上沟槽内,各卡接件33之爪部分别卡接在刷体35之下沟槽内。

装配时,先将雨刮器3之二钢片32的连接端插接在固定块1之底座11的滑槽111两端,使固定块1固定于雨刮器3上,接着,将连接件2之第一侧板23的卡孔231对应固定座之其中一卡块13之斜面132滑入,使该卡块13卡接在卡孔231中,同时,使连接件2之卡臂22上的卡位221卡接在支撑部14上,此时,连接件2之头部21上的切口211与雨刮器3其中一背套31上的凸缘311相连接,进而,完成本实用新型与雨刮器3的连接。

使用时,仅需将雨刮臂4之各凸臂41的倒钩部43分别伸入第一侧板23和卡臂22之间、卡臂22和第二侧板24之间对应的避空位中,并通过其中一倒钩部43卡接于支撑部14上,同时通过另一倒钩部43卡接于连接件2之承托部241上,再压合第一压合段251和第二压合段261,使第一压合段251和第二压合段261相互靠近,第一连接段252、第二连接段253、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发生弹性形变,接着,将雨刮臂4之二凸臂41后端分别伸入对应的第一连接段252和第二连接段253之间、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之间的避空位中,随后,减小对第一压合段251和第二压合段261的压力直至零压力,第一连接段252、第二连接段253、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复位,并通过第一凸卡254和第二凸卡264卡接在对应凸臂41后端,以完成连接有本实用新型的雨刮器3与雨刮臂4之间的连接。

当需要更换雨刮器3时,可根据需要匹配适合雨刮臂4尺寸的连接件2,再将选取的连接件2安装到固定座上,接着取下需更换的旧雨刮器3,将雨刮臂4之二凸臂41上的倒钩部43分别伸入第一侧板23和卡臂22之间、卡臂22和第二侧板24之间对应的避空位中,并通过其中一倒钩部43卡接于支撑部14上,同时通过另一倒钩部43卡接于连接件2之承托部241上,再压合第一压合段251和第二压合段261,使第一压合段251和第二压合段261相互靠近,第一连接段252、第二连接段253、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发生弹性形变,接着,将雨刮臂4之二凸臂41后端分别伸入对应的第一连接段252和第二连接段253之间、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之间的避空位中,随后,减小对第一压合段251和第二压合段261的压力直至零压力,第一连接段252、第二连接段253、第三连接段262和第四连接段263复位,并通过第一凸卡254和第二凸卡264卡接在对应凸臂41后端,以完成连接有本实用新型的雨刮器3的更换,操作便捷,易于与雨刮臂4相匹配。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装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