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双层车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1720阅读:7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车圈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双层车圈。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双层车圈为一体式结构,装配孔开设于内层车圈上,辐条通过螺栓与装配孔连接,装配孔处由于受力频繁较易磨损,一旦装配孔损坏,就需要更换整个车圈,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更换方便、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的双层车圈,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双层车圈,包括内圈以及外圈;所述外圈为“U”型,且中部与两端为实心结构、其余部分为空心结构,所述两端向内弯折,所述外圈的空心结构内侧表面沿周向开设有对称的环形槽;所述内圈也为“U”型、且两端向外弯折、中部均匀开设有贯穿的装配孔,所述内圈两端分别通过对称的环形槽伸入外圈内部并与实心结构配合连接,所述内圈与外圈内侧表面连接处设置有环形密封条。

由于内圈可拆装,而装配孔设置于内圈上,因此,当装配孔处出现损坏时,仅需将内圈更换即可,且内圈和外圈独立生产制造,不需要复杂的模具、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外圈两端与内圈两端配合的结构设计使得内圈与外圈无需额外的机械固定、且不易发生相对位移,装配方式简单,需要更换内圈时,需要将内圈两端夹紧并逐步向远离外圈的方向移动,直至最终脱离,所述环形密封条用于防止水分、尘土进入双层车圈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密封条为燕尾形、与内圈一体成型,内圈装配好后,环形密封条即与外圈相配合,不需额外再装配环形密封条。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密封条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橡胶环,所述橡胶环嵌于内圈和外圈内侧表面的连接处,采用橡胶环的好处则在于一是质量相对较轻、二是可以更好的防止内圈和外圈相对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内圈与外圈装配连接,更换时可部分更换,节省成本,且外圈与内圈独立生产、模具简单、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环形密封条处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环形密封条处的示意图。

图中:1、内圈,11、装配孔,2、外圈,21、实心结构,22、空心结构,23、环形槽,3、环形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的一种装配式双层车圈,包括内圈1以及外圈2;所述外圈2为“U”型,且中部与两端为实心结构21、其余部分为空心结构22,所述两端向内弯折,所述外圈2的空心结构22内侧表面沿周向开设有对称的环形槽23;所述内圈1也为“U”型、且两端向外弯折、中部均匀开设有贯穿的装配孔11,所述内圈1两端分别通过对称的环形槽23伸入外圈2内部并与实心结构21配合连接,所述内圈1与外圈2内侧表面连接处设置有环形密封条3。所述环形密封条3为燕尾形、与内圈1一体成型,内圈1装配好后,环形密封条3即与外圈2相配合,不需额外再装配环形密封条3。

由于内圈1可拆装,而装配孔11设置于内圈1上,因此,当装配孔11处出现损坏时,仅需将内圈1更换即可,且内圈1和外圈2独立生产制造,不需要复杂的模具、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外圈2两端与内圈1两端配合的结构设计使得内圈1与外圈2无需额外的机械固定、且不易发生相对位移,装配方式简单,需要更换内圈1时,需要将内圈1两端夹紧并逐步向远离外圈2的方向移动,直至最终脱离,所述环形密封条3用于防止水分、尘土进入双层车圈内部。实施例2、

一种装配式双层车圈,包括内圈1以及外圈2;所述外圈2为“U”型,且中部与两端为实心结构21、其余部分为空心结构22,所述两端向内弯折,所述外圈2的空心结构22内侧表面沿周向开设有对称的环形槽23;所述内圈1也为“U”型、且两端向外弯折、中部均匀开设有贯穿的装配孔11,所述内圈1两端分别通过对称的环形槽23伸入外圈2内部并与实心结构21配合连接,所述内圈1与外圈2内侧表面连接处设置有环形密封条3。

所述环形密封条3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橡胶环,所述橡胶环嵌于内圈1和外圈2内侧表面的连接处,采用橡胶环的好处则在于一是质量相对较轻、二是可以更好的防止内圈1和外圈2相对滑动。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