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车钩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6635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拖车钩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拖车钩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装配技术发展,轿车、高底盘越野车以及商务车等汽车已变得越来越普及,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拖车钩作为汽车中的重要部件,主要用于当本车辆出现故障时,由其他车辆通过拖车钩进行牵引,或者牵引其他故障车。因此,拖车钩在汽车的交通救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使用拖车钩进行汽车救援过程中,牵引车会通过拖车钩向无动力车施加很大的牵引力,此时拖车钩承受的载荷也很大,因此,就需要拖车钩具备高强度的载荷承受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拖车钩及汽车,能够提升拖车钩的载荷承受能力。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拖车钩,应用于汽车,包括拖车本体以及与所述拖车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体,所述拖车本体包括牵引杆以及由所述牵引杆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牵引杆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围成牵引孔;所述连接体包括连接板以及由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第一侧边板和第二侧边板,所述第一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侧边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侧边板焊接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接触凹槽的长度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的长度延伸的方向平行。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为圆柱形连接杆;所述第一接触凹槽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分别为圆弧形凹槽,且所述第一接触凹槽的圆弧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圆柱面的直径相同;以及所述第二接触凹槽的圆弧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圆柱面的直径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边板和所述第二侧边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边板向远离所述第二侧边板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凹槽;所述第二侧边板向远离所述第一侧边板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凹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接触凹槽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接触的圆弧面的角度的范围为90°至180°;所述第二接触凹槽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接触的圆弧面的角度的范围为90°至180°。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直径相等;所述连接板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圆柱面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圆柱面在水平方向上的同一切面。

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

可选的,所述牵引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呈一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大于或者等于90°且小于或者等于180°。

可选的,所述牵引杆为“U”型牵引杆。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拖车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拖车钩包括拖车本体以及与拖车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体,拖车本体包括牵引杆以及由牵引杆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牵引杆与连接体之间围成牵引孔;连接体包括连接板以及由连接板的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第一侧边板和第二侧边板,第一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第一连接杆配合设置于第一接触凹槽内且与第一侧边板焊接固定;第二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第二连接杆配合设置于第二接触凹槽内且与第二侧边板焊接固定。这样,通过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接触凹槽的配合,以及第二连接杆与第二接触凹槽的配合,可以增加拖车本体与连接体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提升拖车钩的载荷承受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拖车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拖车钩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拖车钩在第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拖车钩在第二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拖车钩的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拖车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拖车钩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应用于汽车,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拖车钩包括拖车本体10以及与所述拖车本体10固定连接的连接体20,所述拖车本体10包括牵引杆11以及由所述牵引杆11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所述牵引杆11与所述连接体20之间围成牵引孔30;所述连接体20包括连接板21以及由所述连接板21的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第一侧边板22和第二侧边板23,所述第一侧边板22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221,所述第一连接杆12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凹槽221内且与所述第一侧边板22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侧边板23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231,所述第二连接杆13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231内且与所述第二侧边板23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拖车钩通过连接体20固定于汽车上,且在道路救援过程中,外部的牵引绳可以穿过牵引孔30栓在拖车本体10上,或者外部的拖车挂钩可以穿过牵引孔30与拖车本体10配合连接,汽车牵引时拖车本体10受到牵引力,汽车牵引其他车辆运动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运动。

其中,由于在汽车牵引过程中,上述拖车本体10会承受很大的牵引力,故拖车本体10在结构以及材质等需满足可承受一定牵引力的要求,例如:拖车本体10为一体成型的“V”型结构或者半圆形结构,且拖车本体10由高强度钢材制作形成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拖车本体10包括牵引杆11以及由牵引杆11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且牵引杆11与连接体20之间围成牵引孔30。

其中,牵引杆11可以设置为向远离连接体20的方向弯折的杆体,从而使牵引孔30增大,且提升拖车本体10的受力能力,例如:可选的,牵引杆11可以为“U”型牵引杆,进一步可以增大牵引孔30,并使外部的牵引绳或者牵引钩在牵引杆11上不易发生滑动,使拖车本体10受力均衡,从而提升拖车本体10的受力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连接体20可以固定于汽车上,例如: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连接板21焊接在汽车上;或者,可选的,所述连接板2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24,从而可以通过螺栓以及上述至少两个安装孔24实现连接体20与汽车的连接,使安装方便且便于拆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12配合设置于第一接触凹槽221内且与第一侧边板22焊接固定;第二连接杆13配合设置于第二接触凹槽231内且与第二侧边板23焊接固定。这样,通过将第一连接杆12配合设置于第一接触凹槽221内,可以增加第一连接杆12与第一侧边板22的焊接面积;以及将第二连接杆13配合设置于第二接触凹槽231内,可以增加第二连接杆13与第二侧边板23的焊接面积,从而使拖车本体10与连接体20之间连接更牢固,提升拖车钩的载荷承受能力。

其中,上述第一连接杆12与第二连接杆13之间可以设置一定夹角,例如:若牵引杆11为“V”型牵引杆,且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分别为由牵引杆11的两端沿直线延伸形成;或者,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杆12与所述第二连接杆13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接触凹槽221的长度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231的长度延伸的方向平行,从而将第一连接杆12焊接在第一侧边板22,以及第二连接杆13焊接在第二侧边板23上时,便于操作,且加工简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杆12可以与第一接触凹槽221配合设置,以及第二连接杆13可以与第二接触凹槽231配合设置。其中,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可以是任意形状的杆体,例如: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分别为方柱形连接杆,则可以设置第一接触凹槽221和第二接触凹槽231为直角形凹槽。

或者,可选的,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杆12和所述第二连接杆13分别为圆柱形连接杆;所述第一接触凹槽221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231分别为圆弧形凹槽,且所述第一接触凹槽221的圆弧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2的圆柱面的直径相同;以及所述第二接触凹槽231的圆弧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13的圆柱面的直径相同。这样,第一连接杆12与第一接触凹槽221以及第二连接杆13与第二接触凹槽231之间接触更紧密,进一步增强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与连接体20的连接牢固度,提升拖车钩的载荷承受能力。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接触凹槽221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2接触的圆弧面的角度的范围为90°至180°;所述第二接触凹槽231与所述第二连接杆13接触的圆弧面的角度的范围为90°至180°,从而使第一连接杆12与第一侧边板22,以及第二连接杆13与第二侧边板23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进一步提升拖车本体10与连接体20之间的牢固度,进一步提升拖车钩的载荷承受能力。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连接板21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2的圆柱面和所述第二连接杆13的圆柱面在水平方向上的同一切面。这样,当将拖车钩固定在汽车上时,可以实现连接板21与汽车之间的紧密接触,使安装更牢固,且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侧边板22和第二侧边板23分别由连接板21的相对两侧延伸形成,且第一侧边板22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221,第二侧边板23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231。其中,第一侧边板22和第二侧边板23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以及第一侧边板22和第二侧边板23弯折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例如:可选的,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侧边板22和所述第二侧边板23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边板22向远离所述第二侧边板23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凹槽221;所述第二侧边板23向远离所述第一侧边板22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凹槽231,从而使装配拖车本体10和连接体20时操作方便,且使第一连接杆12和第一侧边板22之间的受力分布与第二连接杆13和第二侧边板23之间的受力分布一致,进一步提升拖车钩的载荷承受能力。

另外,上述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分别由牵引杆11的两端延伸形成,牵引杆11、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可以处于同一平面,即第一连接杆12可以由牵引杆11的一端沿直线延伸形成,以及第二连接杆13可以由牵引杆11的另一端沿直线延伸形成;或者,可选的,所述牵引杆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所在的平面之间呈一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大于或者等于90°且小于或者等于180°,从而将拖车钩固定在汽车上时,牵引杆11相对连接体20具有一定倾斜角,便于将外部的牵引绳或者牵引钩配合安装在牵引杆11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拖车钩包括拖车本体以及与所述拖车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体,所述拖车本体包括牵引杆以及由所述牵引杆的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牵引杆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围成牵引孔;所述连接体包括连接板以及由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侧边延伸形成的第一侧边板和第二侧边板,所述第一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一接触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侧边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侧边板弯折形成第二接触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侧边板焊接固定。这样,通过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接触凹槽的配合,以及第二连接杆与第二接触凹槽的配合,可以增加拖车本体与连接板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提升在使用时的载荷承受能力。

基于上述拖车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拖车钩。

由于汽车本体的结构是现有技术,拖车钩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进行详细说明,因此,本实施例中对于具体的汽车的结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