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泡形汽车密封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4520发布日期:2018-06-30 03:0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具体涉及一种泡形汽车密封条。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201220492452.2的汽车门框密封条,包括一侧连接泡管,另一侧连接唇边的截面近似U形的夹持部,还包括设在夹持部靠近泡管一侧内壁上的向槽底倾斜的由外向内排布的第一、第二、第三夹持齿,以及设在夹持部靠近唇边一侧内壁上向槽底倾斜的第四夹持齿,所述第四夹持齿的内侧设有第五夹持齿。该汽车门框密封条虽然增加密封条夹持力的同时还保证了安装的省力,但是该密封条存在的缺点为:

1)由于在门体与连接泡管作用时,连接泡管由于呈现为椭圆形,因此在连接泡管与门体作用时连接泡管与门体为点与点式接触,导致密封效果不好,也会因为连接泡管与门体的接触面积小而导致长期接触处发生形变,进而导致连接泡管与门体密封效果进一步减弱;

2)由于在密封过程中连接泡管与门体发生挤压作用,而连接泡管与夹持部连接后呈现的是椭圆形,挤压过程中或多或少均会对连接泡管进行挤压变形,而连接泡管在与夹持部的连接处(也即是后面所称的弯折处)每次挤压过程中均会出现弯折的现象,连接泡管的弯折处多处弯折和回弹,会导致连接泡管容易变形进而最终导致连接泡管损坏,导致整个汽车门框密封条的使用寿命低,增加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泡形汽车密封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连接泡管连接的两端在横向没有移动而导致连接泡管与门体为点与点式接触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连接泡管的弯折处多次弯折和回弹后容易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泡形汽车密封条,包括:泡管、夹持部以及弹性件,泡管第一端与夹持部连接,泡管第二端通过一弹性件与夹持部连接。

优选的是,在夹持部上固定至一第一安装部一端,第一安装部另一端与夹持部连接后向背离弹性件的方向延伸且与泡管第一端连接,在夹持部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一安装部与泡管第一端连接处的台阶。

优选的是,弹性件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第一端与夹持部固定,第一弯折部的中部弯折处位于第一弯折部第一端远离第一安装部的一侧,第一弯折部另一端向第一安装部所在方向第一安装部所在方向延伸且固定至第二弯折部第一端,第二弯折部的中部弯折处位于第二弯折部第一端靠近第一安装部的一侧,第二弯折部的第二端与泡管第二端连接。

优选的是,第一弯折部的中部弯折处向泡管所在方向翘起形成一遮挡部,泡管第二端与第二弯折部的第二端连接后继续向背离第二弯折部第二端方向延伸形成一第二支撑部,遮挡部用于泡管被门体挤压时支撑第二支撑部。

优选的是,泡管第一端与第一安装部连接后形成一弯勾,以使泡管第二端向弹性件所在方向延伸。

优选的是,在夹持部上形成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用于与第一弯折部第一端连接。

优选的是,在第二安装部处开设有排气孔。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在第二弯折部的设置,实现了当门体作用于连接泡管时,第二弯折部受到挤压,第二弯折部的第二端受到挤压时相对第二弯折部的中部旋转,旋转中的第二弯折部第二端将连接泡管向背离第一安装部的方向延伸,使得原本处于拱形的连接泡管变为平坦形,使得连接泡管与门体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避免了连接泡管与门体为点与点式接触而导致连接泡管与门体经常接触处变形、进而导致密封效果不好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密封效果延长了泡形汽车密封条的使用效果;

2)通过设置泡管的第二端通过弹性件与夹持部连接,实现了对泡管第二端处的保护,避免了因泡管第二端在被挤压时出现弯折次数过多和回弹次数过多而导致泡管第二端被损坏的现象,延长了泡管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了整个汽车密封条的使用寿命,减少了使用成本;

3)通过连接泡管延伸形成遮挡部,遮挡部能遮挡柱第二弯折部,由于第一弯折部上方为露在外面的,因此遮挡部能遮挡住第二弯折部,车门开启状态下,遮挡部边遮挡内部结构,与泡型成一整体,使得从门体所在方位看过去没有第二弯折部,外形美观;同时避免了灰尘等杂质进入到第二弯折部内;第一弯折部第一端与夹持部连接处形成一背离第一安装部的导流槽,当连接泡管被挤压时遮挡部与第一弯折部紧贴,能够避免水进入到第二弯折部内,且将水仅导流入导流槽内,进而起到了导流效果,使得水能够按照预期的导流槽流动;

4)减小泡管到夹持部之间的空腔体积,车门关闭时内部排气量较小,减小了空气爆破声;

5)传统结构由于受到门框转弯设计的局限,需设计成不对称结构,增加了侧向滑移异响的风险,新结构对转弯设计是有利的,通过变形点的控制,可有效降低泡型的侧向滑移,从而减小异响的发生;

6)传统结构设计的泡管压缩负荷较大,关门力偏大,新结构可通过变形点(也即是弹性件3的结构)的变化来降低压缩负荷,从而减小关门力;

8)车门关闭状态下,遮挡部挡住了大部分排气孔,高速状态下,减少了空气的进入,降低了风噪;同时遮挡部盖住了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形成的铰链部位,防止水、灰尘及杂物进入铰链空间,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9)遮挡部与第二安装部形成一沟槽,起到了良好的排水作用;

10)现有技术的双泡结构须打两个排气孔,而本设计为单泡结构只需打一个排气孔,简化了工艺;

11)传统的双泡结构关门压缩后接触面积较小,风噪较大;而且易产生侧向滑移,产生摩擦异响的可能性较大;关门力也较大。本设计通过变形点位置和壁厚的控制,可有效增加接触面积,降低风噪;还可减小侧向滑移,减小摩擦异响的可能性;还可降低压缩力,减小关门力;由于铰链(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作用)的作用,降低压缩永久变形,延长胶条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泡形汽车密封条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泡形汽车密封条,包括:泡管1、夹持部2以及弹性件3,泡管1第一端与夹持部2连接,泡管1第二端通过一弹性件3与夹持部2连接。

为了避免在被挤压时出现弯折次数过多和回弹次数过多而导致泡管1第一端被损坏的现象,如图1所示,在夹持部2上固定至一第一安装部21一端,第一安装部21另一端与夹持部2连接后向背离弹性件3的方向延伸且与泡管第一端连接,在夹持部2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一安装部21与泡管第一端连接处的台阶22。第一安装部21与夹持部2的连接,形成了泡管第一端处的第一次弯折,实现了第一安装部21按照设计弯折,第一安装部21的弯折降低了泡管第一端所需的弯折程度,对泡管第一端起到了保护作用。

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的弹性件3,如图1所示,弹性件3包括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31第一端与夹持部2固定,第一弯折部31的中部弯折处位于第一弯折部31第一端远离第一安装部21的一侧,第一弯折部31另一端向第一安装部21所在方向第一安装部21所在方向延伸且固定至第二弯折部第一端,第二弯折部的中部弯折处位于第二弯折部第一端靠近第一安装部21的一侧,第二弯折部的第二端与泡管1第二端连接。第一弯折部31的设计实现了第一次弯折,且第一弯折部31必然在其弯折处弯折,第二弯折部的设计实现了第二次弯折,且第二弯折部必然在其弯折处弯折,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共同分担了泡管第二端挤压时所需要的压力,使得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分别收到的压力程度减小,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部各个需要弯折的程度降低,进而对第一弯折部31和第二弯折的弯折处同时起到了保护作用,进一步延长了整个密封条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第二弯折部内进入杂质和水,第一弯折部31的中部弯折处向泡管1所在方向翘起形成一遮挡部11,泡管1第二端与第二弯折部的第二端连接后继续向背离第二弯折部第二端方向延伸形成一第二支撑部,遮挡部11用于泡管1被门体挤压时支撑第二支撑部。

为了减轻第一安装部21的弯曲压力同时避免因泡管与第一安装部21的连接处为泡管第一端的弯折处,如图1所示,泡管第一端与第一安装部21连接后形成一弯勾12,以使泡管第二端向弹性件3所在方向延伸。弯勾12和第一安装部21实现了两次弯折,彼此缓解了彼此的弯折压力,使得弯勾12和第一安装部21需要的弯折程度较小,延长了弯勾12和第一安装部21的使用寿命。弯勾12的设计,使得泡管与第一安装部21的连接处不会弯曲,避免了泡管与第一安装部21的连接处直接连接需要弯曲而导致泡管与第一安装部21分离,延长了整个密封条的使用寿命。同时,弯勾12在移动过程中能由台阶22支撑,进一步避免了弯勾12过度向夹持部2移动而导致第一安装部21的弯折过度,使得在第一安装部21弯折后弯勾12可以继续弯折,实现泡管继续向夹持部2移动。

为了方便安装第一弯折部31,如图1所示,在夹持部2上形成有第二安装部23,第二安装部23用于与第一弯折部31第一端连接。

为了方便整个泡管与夹持部2之间进行排气,在第二安装部处开设有排气孔。

当然泡管第一弯折部31、第二弯折部32、泡管1以及第一安装部21部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