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0663发布日期:2018-11-09 17:53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吹出模式门由旋转门构成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在空调壳体内具备由旋转门构成的吹出模式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空调壳体具有中央面部开口部和侧面部开口部。被向中央面部开口部引导的空调风从位于车室内的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中央面部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被向侧面部开口部引导的空调风从位于车室内的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侧面部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将吹出模式门的门板部与旋转轴连结的侧板部配设于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侧面部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汽车用空调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254295号说明书

在上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能够设定吹出模式门将中央面部开口部及侧面部开口部设为全开的第一吹出模式和吹出模式门将中央面部开口部及侧面部开口部设为中间开度的第二吹出模式。在该空调装置中,有如下的担忧: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即使在第一吹出模式时平衡,也会在第二吹出模式时变得不平衡。

在第二吹出模式时,即使吹出模式门的门板部将侧面部开口部设为中间开度,也会从未被调节开度的侧板部与空调壳体之间向侧面部开口部流入较大量的空调风。因此,相对于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变得过多,产生吹出风量的不平衡。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的不平衡会对乘员造成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抑制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的不平衡。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壳体、中央面部开口部、侧面部开口部、吹出模式门。在空调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供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流动的通路。中央面部开口部设置于空调壳体,与中央面部吹出口连接,该中央面部吹出口能够从车室内的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乘员头部吹出空调风。侧面部开口部设置于空调壳体,与侧面部吹出口连接,该侧面部吹出口能够从车室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乘员头部及车辆的侧面窗玻璃吹出空调风。吹出模式门具有旋转轴部、门板部以及一对侧板部,并且设定根据门板部的转动位置来向车室内吹出空调风的吹出模式,该旋转轴部轴支承于空调壳体,该门板部在从旋转轴部的轴线离开的位置形成为圆弧面状,该一对侧板部将轴线延伸的方向即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门板部的两端部与旋转轴部连结。侧板部在旋转轴线方向上配设于侧面部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吹出模式门具有抑制突起部,该抑制突起部以在旋转轴线方向上朝向侧板部的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能够抑制侧板部与空调壳体之间的空调风的流动。

在设定为第一吹出模式时,抑制突起部不抑制朝向侧面部开口部的空调风的流动,第一吹出模式是门板部将中央面部开口部及侧面部开口部均设为全开的模式。在设定为第二吹出模式时,抑制突起部抑制朝向侧面部开口部的空调风的流动,第二吹出模式是门板部将中央面部开口部及侧面部开口部均设为中间开度的模式。

由此,在第二吹出模式时,吹出模式门的门板部将中央面部开口部及侧面部开口部设为中间开度。另外,吹出模式门的抑制突起部抑制在侧板部与空调壳体之间流动并朝向侧面部开口部的空调风的流动。因此,在第二吹出模式时,容易使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平衡。另外,在第一吹出模式时,抑制突起部不抑制在侧板部与空调壳体之间流动并朝向侧面部开口部的空调风的流动。因此,在第一吹出模式时,也容易使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平衡。这样一来,能够抑制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的不平衡。

附图说明

对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及下述的详细记述而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形成引导板的位置处的面部吹出模式。

图2是旋转门即吹出模式门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以双点划线表示吹出模式门的最外部转动轨迹。

图4是图2的iv-iv线剖视图,以双点划线表示吹出模式门的最外部转动轨迹。

图5是表示空气混合门及吹出模式门的结构及组合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vi-vi线剖视图。其中,表示吹出模式门与图1~图5所图示的门稍微不同的例子。

图7是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形成引导板的位置处的双层吹出模式。

图8是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形成引导板的位置处的脚部吹出模式。

图9是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形成引导板的位置处的脚部除霜吹出模式。

图10是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形成引导板的位置处的除霜吹出模式。

图11是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形成引导板的位置处的面部吹出模式。

图12是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形成引导板的位置处的双层吹出模式。

图13是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形成引导板的位置处的脚部吹出模式。

图14是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形成引导板的位置处的脚部除霜吹出模式。

图15是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形成引导板的位置处的除霜吹出模式。

图16是表示空调单元的上表面的示意图,表示面部吹出模式。

图17是表示空调单元的上表面的示意图,表示双层吹出模式。

图18是表示空调单元的上表面的示意图,表示除霜吹出模式。

图19是吹出模式门的形成抑制壁部的部位的剖视图。

图20是对来自各吹出口的吹出风量比例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图21是吹出模式门的形成抑制壁部的部位的剖视图,表示与图19不同的例子。

图22是对中央面部开口部被封闭时的向侧面部开口部的空气流动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23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空调单元的剖视图,表示与图22对应的剖面。

图24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空调单元的剖视图,是对中央面部开口部被封闭时的向侧面部开口部的空气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对于各方式中与在先的方式中说明了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有附加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的情况。在各方式中,在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部分,与在先说明了的方式相同。不仅是实施的各方式所具体说明的部分的组合,只要不在组合中产生特别的障碍,则能够使实施方式彼此局部地组合。

对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2来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通风系统大致分为图1所示的空调单元20和向该空调单元20吹送空气的送风机单元这两部分。送风机单元例如从车室内的仪表盘下方部中的中央部向副驾驶座侧偏移地配置。与此相对,空调单元20配置于车室内的仪表盘下方部中的车辆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送风机单元具有切换导入车室外的空气即外部气体和车室内的空气即内部气体的内外部气体切换箱和通过该内外部气体切换箱来吸入空气并进行吹送的送风机。送风机单元的送风空气的出口部与空调单元20的空气流入口24连接。

空调单元20在共同的空调壳体21内配置有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蒸发器22和作为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加热器芯23。空调壳体21在其内部形成供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流动的通路(空气通路)。

空调壳体21由例如聚丙烯树脂那样具有一定程度弹性且强度优秀的树脂的成型品构成。空调壳体21例如是将单独成型的多个壳体组合而成的。空调壳体21例如能够以使上壳体、中壳体及下壳体组合的方式构成。单独成型的多个壳体在收纳蒸发器22、加热器芯23、后述的门等的设备之后,通过金属弹簧夹具、螺钉等的紧固部结合为一体,从而构成空调壳体21。

在空调壳体21中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图1中的左侧)的部位设置有空气流入口24。从送风机单元吹送的空气流入该空气流入口24。

在空调壳体21内,在紧位于空气流入口24后方的部位,以横穿空气通路的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有蒸发器22。蒸发器22从空气吸收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而对空气进行冷却。蒸发器22在前后方向上为薄型,并且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的上下方向的方式稍微倾斜地设置于空调壳体21内。蒸发器22为层叠型,并且具有芯部,该芯部通过将由铝等的金属薄板等构成的扁平管以夹着波纹翅片的方式层叠配置多个并一体钎焊而得到。

在蒸发器22的空气流下游侧,空开规定的间隔而邻接地配置有加热器芯23。加热器芯23对通过蒸发器22后的冷风进行加热。在加热器芯23的内部例如流动高温的发动机冷却水,加热器芯23将该冷却水作为热源来对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器芯23也与蒸发器22同样,在前后方向上为薄型,并且以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稍微倾斜地设置于空调壳体21内。加热器芯23具有通过将由铝等的金属薄板等构成的扁平管以夹着波纹翅片的方式层叠配置多个并一体钎焊而得到的芯部。

在空调壳体21内,在加热器芯23的上方侧的部位形成有冷风通路25,该冷风通路25是供从蒸发器22流出的冷风绕过加热器芯23而流动的旁通通路。另一方面,在空调壳体21内,在加热器芯23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有从加热器芯23紧后方朝向上方的温风通路28。在冷风通路25的下游侧的部位形成有混合空间30,该混合空间30使来自冷风通路25的冷风与来自温风通路28的温风从交叉的方向合流,从而使冷风与温风混合。

并且,在加热器芯23的空气流下游侧且上方侧配置有空气混合门40,该空气混合门40对通过加热器芯23的温风与通过冷风通路25的冷风的风量比例进行调整。

空调壳体21具有除霜开口部31,该除霜开口部31在空调壳体21的上表面部中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的部位开口。对于除霜开口部31,从混合空间30流入被温度控制后的空气。除霜开口部31经由除霜管道而与除霜吹出口连接,将空气从除霜吹出口朝向车辆的前面窗玻璃的内表面吹出。

空调壳体21具有中央面部开口部33,该中央面部开口部33与能够从车室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乘员头部吹出空调风的中央面部吹出口连接。中央面部开口部33在空调壳体21的上表面部中的比除霜开口部31更靠近后方侧的部位开口。对于中央面部开口部33,也从混合空间30流入被温度控制后的空气。中央面部吹出口例如设置于仪表板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中央面部开口部33经由中央面部管道而与中央面部吹出口连接,将空气从中央面部吹出口朝向乘员头部吹出。

另外,在空调壳体21的后方面部开口有脚部开口部35。对于脚部开口部35,也从混合空间30流入被温度控制后的空气。脚部开口部35的下游侧经由脚部管道而与脚部吹出口连接,将空气从脚部吹出口朝向乘员的脚边吹出。

上述的多个开口部,即除霜开口部31、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脚部开口部35由吹出模式门50进行开闭。吹出模式门50根据其转动停止位置,形成将除霜开口部31、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脚部开口部35的某一个或多个打开的吹出模式。

如图6所示,空调壳体21具有侧面部开口部33a,该侧面部开口部33a与能够从车室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乘员头部及车辆的侧面窗玻璃吹出空调风的侧面部吹出口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侧面部开口部33a在空调壳体21的上表面部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位分别开口。对于侧面部开口部33a,也从混合空间30流入被温度控制后的空气。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侧面部吹出口例如分别设置于仪表板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侧面部开口部33a经由侧面部管道而与侧面部吹出口连接,将风从侧面部吹出口朝向车室内的乘员头部侧或车辆的侧面窗玻璃吹出。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能够由设置于侧面部吹出口的作为吹出方向变更部的吹出百叶板变更。

前述的除霜开口部31、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脚部开口部35相当于侧面部开口部33a以外的其他开口部。

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例如具备电子控制装置,该电子控制装置被输入来自设置于空调操作板的各种操作部件的操作信号及来自空调控制用的各种传感器的传感器信号。并且,空气混合门40的位置及吹出模式门50的位置由该控制装置的输出信号控制。

空气混合门40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如图5所示,空气混合门40具有一体成型的门板部41、旋转轴部42及侧板部43。门板部41形成为从旋转轴线离开规定量的圆弧面状。旋转轴部42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旋转轴部42配置于旋转轴线上。侧板部43具有大致扇形状,将门板部41与旋转轴部42连结。空气混合门40是门板部41以旋转轴部42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旋转门。门板部41是空气混合门板部。

如图6所示,空气混合门40在空气混合门40的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门板部41的两端具有一对旋转轴部42。一对侧板部43将门板部4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411与一对旋转轴部42连结。一对旋转轴部42分别以如下的方式延伸设置:以在轴向上与门板部41的两端部411大致相同的位置为基端部,并且顶端部外方突出。旋转轴部42的基端部与侧板部43连接。

吹出模式门50也与空气混合门40同样地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如图2~图5所示,吹出模式门50具备门板部51、门基部58及密封部件59。门基部58具备旋转轴部52、侧板部53、区划板54、引导板55、引导板56及抑制壁部57。门基部58以将旋转轴部52、侧板部53、区划板54、引导板55、引导板56及抑制壁部57一体成型的方式构成。

门板部51及门基部58例如能够由聚丙烯树脂等的硬质部件形成。另外,密封部件59例如能够由发泡聚氨酯树脂等的软质部件形成。

门板部51形成为从旋转轴线aa离开规定量的圆弧面状。门板部51是吹出模式门的门板部,相当于模式门板部。旋转轴部52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旋转轴部52配置于旋转轴线aa上。侧板部53呈将门板部51与旋转轴部52连结的大致圆盘状。侧板部53沿与旋转轴线aa正交的方向扩展。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侧板部53设置于旋转轴线aa延伸的方向上的门板部51的两端。一对侧板部53将旋转轴部52的轴线延伸的方向上的门板部51的两端部与旋转轴部52连结。以下,有将旋转轴部52的轴线延伸的方向仅称为旋转轴线方向的情况。即,有将旋转轴线aa延伸的方向称为旋转轴线方向的情况。

吹出模式门50是门板部51以旋转轴部52中心进行转动的旋转门。吹出模式门50是以旋转轴线aa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旋转门。

在图2~图5所示的例子中,门板部51与门基部58作为分体而成型。即,门板部51与侧板部53分体地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门板部51具有第一门板部51a和第二门板部51b。第一门板部51a及第二门板部51b分别形成为圆弧面状。第一门板部51a及第二门板部51b配设于从旋转轴线aa离开相同的距离的位置。第一门板部51a及第二门板部51b在吹出模式门50的转动方向上配设于不同的位置。

如图5所示,在第一门板部51a及第二门板部51b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爪状的卡定部513。另外,在侧板部53的外周侧的缘部,与卡定部513对应地设置有爪状的卡定部533。并且,通过卡定部513与卡定部533相互卡定,从而门板部51与一对侧板部53连接。此外,门板部51与侧板部53的连接构造不限于上述的卡定构造。门板部51和侧板部53在分体地成型之后例如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螺钉固定等的方法连接。

在门板部51的外周侧的表面设置有密封部件59。密封部件59将门板部51与空调壳体21之间密封。密封部件59具有密封部件59a和密封部件59b。在第一门板部51a的外周侧的表面设置有密封部件59a。在第二门板部51b的外周侧的表面设置有密封部件59b。

在本例中,密封部件59a以覆盖第一门板部51a的外表面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另外,密封部件59b以覆盖第二门板部51b的外表面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

密封部件59例如通过粘贴而配设于门板部51的外周侧的表面。在本例中,密封部件59的外周缘部的一部分粘贴于门板部51的内周侧的表面。第一门板部51a及第二门板部51b各自的转动方向上的两端的边部由密封部件59覆盖。门板部51与密封部件59的连接不限于粘合、粘接。例如,也可以在将门板部51及密封部件59的一方的部件成型时将另一方的部件嵌件成型。

吹出模式门50具有一对抑制壁部57,该一对抑制壁部57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侧板部53的外方,并且从侧板部53沿旋转轴线方向突出。一对抑制壁部57在一对侧板部53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侧分别朝向外方突出。一方的抑制壁部57并非位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对侧板部53之间而是位于一方的侧板部53的外方,并且以配设有一方的侧板部53的部位为基端而向与一对侧板部53所相对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另外,另一方的抑制壁部57以配设有另一方的侧板部53的部位为基端,并非位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对侧板部53之间而是位于另一方的侧板部53的外方,并且以配设有另一方的侧板部53的部位为基端而向与一对侧板部53所相对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如图5所示,抑制壁部57形成为从旋转轴线aa离开规定量的圆弧面状。抑制壁部57配设于从旋转轴线aa离开与门板部51大致相同的距离的位置。抑制壁部57在吹出模式门50的转动方向上设置于第一门板部51a配设区域的局部。抑制壁部57在吹出模式门50的转动方向上与第一门板部51a配设区域中的第二门板部51b侧的区域对应地设置。抑制壁部57的转动方向上的长度例如为第一门板部51a的转动方向上的长度的1/4~1/5。

抑制壁部57抑制在侧板部53与空调壳体21之间流动的空调风的流动。抑制壁部57能够抑制一对侧板部53各自与空调壳体21之间的空调风的流动。抑制壁部57相当于抑制突起部。抑制壁部57是在从旋转轴线aa离开的位置形成为圆弧面状的壁部。此外,在抑制壁部57的表面未设置密封部件。抑制壁部57的表面未被密封部件覆盖,从而将表面露出。

区划板54具有沿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扩展的板状。区划板54配置于一对侧板部5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四张区划板54与侧板部53平行地设置,并将形成于一对侧板部53之间的成为空气通路的空间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划分成五个。

如图2及图3所示,四张区划板54中的位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两张区划板54通过两个引导板55而相互连接。另外,侧板部53与四张区划板54中的位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最外方的区划板54由两个引导板55连接。

引导板55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设置。如图3所示,两个引导板55中的一方的引导板55具有平板状。另一方的引导板55的剖面形状具有在底部具有突出部的杯状。在由区划板54区划出的空气通路中的设置有引导板55的空气通路中,引导板55促进冷风与温风的混合。引导板55将冷风及温风引导为向混合空间30的中央部聚集,从而促进在混合空间30中的冷风与温风的混合。引导板55也仅称为引导件。

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门板部51a在与配设有引导板55的空气通路对应的位置一体地具备朝向内方突出的引导板511。该引导板511与引导板55一起促进混合空间30中的冷风与温风的混合。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四张区划板54中的位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最外方的区划板54和与之相邻的区划板54通过两个引导板56而相互连接。

引导板56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设置。如图4所示,两个引导板56均具有稍微弯曲的板状。引导板56在由区划板54区划出的空气通路中的设置有引导板56的空气通路中妨碍冷风向温风的混合,有助于温风到达混合空间30的规定区域。引导板56以妨碍向空气通路的进入的方式对冷风进行引导,并且以促进向空气通路的进入的方式对温风进行引导。引导板56对温风进行引导,以使从温风通路28的温风出口吹出的温风到达混合空间30中的与温风通路28的温风出口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引导板56也会被称为挡板。

区划板54、引导板55及引导板56以将一对侧板部53连结的方式与一对侧板部53一体地成型。一对侧板部53通过格子状体而相互牢固地连结,该格子状体包含多个区划板54和在多个分别设置于各空气通路中的引导板55、引导板56。

区划板54、引导板55及引导板56是将一对侧板部53相互连结的连结部。另外,区划板54、引导板55及引导板56是对在一对侧板部53之间流动的空气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

门基部58虽然在一对侧板部53之间具备引导板55、引导板56,但能够通过沿与旋转轴线aa正交的方向开模的成型模具来成型。能够通过对一对侧板部53彼此相对的相对面进行成型的成型模具而容易地对包含区划板54、引导板55及引导板56的结构进行成型。

如此,门基部58在一对侧板部53之间相对于成型模具的开模方向不具有底切部。因此,能够通过不具有滑动机构的简单构造的成型模具,而容易地对将一对侧板部53相互连结的格子状体的连结部进行成型。能够将包含区划板54、引导板55及引导板56的栅格状的引导部件通过简单构造的成型模具而容易地成型。

门基部58以格子状体的连结部将一对侧板部53连结,从而能够成为刚性较高的牢固的构造体。因此,即使与门基部58分体的门板部51结构强度较小,也能够通过门基部58来对门板部51进行支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门基部58的各部分的厚度,将门板部51的厚度设得小。例如,能够将侧板部53的厚度设为1.2mm并将门板部51的厚度设为0.9mm。如此,即使将门板部51的厚度设得比侧板部53的厚度薄,也能够稳定地对门板部51进行支承。

此外,在本例中,抑制壁部57与侧板部53一体地成型。抑制壁部57的厚度例如能够与侧板部53同样地设为1.2mm。另外,对于抑制壁部57,不要求这么大的结构强度。因此,抑制壁部57的厚度例如能够与门板部51同样地设为0.9mm。抑制壁部57的厚度能够设定为0.9~1.2mm。只要具有抑制空调风的流动所需要的刚性且满足振动等的特性,抑制壁部57的厚度还能够设定得更薄。

如前所述,吹出模式门50是门板部51以旋转轴部52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旋转门。吹出模式门50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门板部51的两端具有一对旋转轴部52。侧板部53将门板部5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端与一对旋转轴部52连结。各旋转轴部52以如下的方式延伸设置: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以与门板部51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为基端部且顶端部向外方突出,旋转轴部52的基端部与侧板部53连接。

吹出模式门50的旋转轴部52分别配设于空气混合门40的旋转轴部42的内侧,旋转轴部42的轴线与旋转轴部52的轴线位于同一轴上。另外,空气混合门40的门板部41的离旋转轴线的间隔距离与吹出模式门50的门板部51的离旋转轴线的间隔距离相比被设定得稍大。也可以说是,空气混合门40的门板部41的离旋转轴部42的轴线的间隔距离与吹出模式门50的门板部51的离旋转轴部52的轴线的间隔距离相比被设定得稍大。

空气混合门40的门板部4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尺寸与吹出模式门50的门板部5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尺寸相比被设定得大。因此,空气混合门40的侧板部43的间隔比吹出模式门50的侧板部53的间隔宽。即,空气混合门40的一对侧板部43与吹出模式门50的一对侧板部53相比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外方。

旋转轴部42及旋转轴部52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于空调壳体21。通过上述结构,以旋转轴线相同的方式安装于空调壳体21的空气混合门40及吹出模式门50能够互不干涉地转动。空气混合门40的门板部41的转动轨迹位于吹出模式门50的门板部51的转动轨迹的外侧且沿着门板部51的转动轨迹。虽然抑制壁部57位于空气混合门40的侧板部43的外方,但在空气混合门40及吹出模式门50的使用转动范围内,抑制壁部57不与空气混合门40发生干涉。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所示,吹出模式门50是通过将门板部51与包含一对侧板部53的门基部58分体成型并相互组合而成的。然而,例如吹出模式门50也可以一体成型。另外,例如也可以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位置成为组合的位置的方式而分体成型多个吹出模式门50,并相互组合。

例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门板部51、旋转轴部52及侧板部53一体成型。可以将包含门板部51、旋转轴部52及侧板部53的成型体与包含区划板54、引导板55及引导板56的成型体组合而构成吹出模式门50。此外,图6所示的引导板55、56等的形状与图1~图5所示的引导板55、56等的形状稍微不同。

吹出模式门50能够以将作为分体而成型的多个构成部件组合的方式提供。将多个构成部件组合并连接的位置可以是任意位置。例如,可以在侧板部53之中具有连接位置。即,可以将一个侧板部53作为多个构成部件而分别成型,并将该多个构成部件组合而形成侧板部53。

另外,一对抑制壁部57可以与侧板部53一体地成型。抑制壁部57例如也可以与门板部51一体地成型。另外,抑制壁部57例如也可以与门板部51、侧板部53分体而成型并安装于门板部51、侧板部53。

如图6所示,空气混合门40的旋转轴部42及吹出模式门50的旋转轴部52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于空调壳体21中的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部211。在吹出模式门50的一对侧板部53之间形成有第一导风通路301。第一导风通路301位于一对侧板部53之间。第一导风通路301也作为混合空间30而发挥功能。

流经第一导风通路301的空调风流入除霜开口部31、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脚部开口部35中的根据门板部51的转动停止位置而开口的开口部。流经第一导风通路301的空调风流入除霜开口部31、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脚部开口部35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导风通路30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空调风向其他开口部引导的导风通路。此外,在设定为中央面部开口部33被打开的吹出模式的情况下,流经第一导风通路301的空调风的一部分流入侧面部开口部33a。

在吹出模式门50的一对侧板部53的每一个与同各侧板部53相对的空调壳体21的侧壁部211之间形成有第二导风通路302。第二导风通路302位于各侧板部53与同侧板部53相对的侧壁部211之间。

也由图6可知,侧板部53在旋转轴线方向上配设于侧面部开口部33a的开口范围内。侧面部开口部33a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跨过侧板部53而开口。侧面部开口部33a以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跨过侧板部53的两侧的方式开口。侧面部开口部33a以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跨过第一导风通路301的下游端及第二导风通路302的下游端的方式开口。

如前所述,空气混合门40的门板部4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吹出模式门50的门板部5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尺寸。也由图6可知,门板部41的两端部411分别位于侧板部53的外方。门板部4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411分别位于门板部5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5111的外方。门板部41伸出到第二导风通路302的下方。由此,第二导风通路302也作为混合空间30而发挥功能。

流经第二导风通路302的空调风在沿着侧板部53流动之后向侧面部开口部33a流入,与门板部51的转动位置无关。流经第二导风通路302的空调风遍及通风方向上的侧板部53的整个区域地沿着侧板部53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流经第二导风通路302的空调风遍及上下方向上的侧板部53的大致整个区域地沿着侧板部53流动。流经第二导风通路302的空调风也以沿着侧壁部211的方式流经第二导风通路302。第二导风通路30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空调风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的导风通路。侧面部开口部33a是在任意吹出模式时均开口的常开的开口部。

流经第二导风通路302的空调风不通过第一导风通路301而沿着侧板部53被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第二导风通路302形成于一对侧板部53的每一个与同各侧板部53相对的空调壳体21的侧壁部211之间。第二导风通路302将空调风以不经由第一导风通路301的方式沿着侧板部53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门50的侧板部53未设置开口。侧板部53以将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隔断的方式进行划分。侧板部53划分出隔着侧板部53而形成于侧板部53的各个侧方的第一导风通路301和第二导风通路302。侧板部53阻止空调风从第一导风通路301向第二导风通路302流入。另外,侧板部53阻止空调风从第二导风通路302向第一导风通路301流入。

如此,一对侧板部53分别配置于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之间而阻止空调风经由各侧板部53的从第一导风通路301向第二导风通路302流入。侧板部53不具有开口、切口。由此,侧板部53抑制空调风经由开口、切口的从第一导风通路301向第二导风通路302流入。

此外,一对侧板部53分别配置于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之间而阻止空调风经由侧板部53的从第二导风通路302向第一导风通路301流入。侧板部53不具有开口、切口。由此,侧板部53抑制空调风经由开口、切口的从第二导风通路302向第一导风通路301流入。

因此,在设定为中央面部开口部33被关闭的吹出模式的情况下,仅有流经第二导风通路302的空调风流入侧面部开口部33a。另外,在设定为中央面部开口部33被打开的吹出模式的情况下,流经第一导风通路301的空调风的一部分和流经第二导风通路302的空调风流入侧面部开口部33a。

隔着第二导风通路302相对的侧板部53与侧壁部211相互大致平行地配设。因此,第二导风通路302的宽度从作为上游侧的下方侧到作为下游侧的上方侧大致均等。因此,第二导风通路302的通风阻力较小。由此,在第二导风通路302中从下方朝向上方直线流动的空调风的压力损失也较小。

第二导风通路302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例如优选设定为10~25mm。即,侧板部53与侧壁部211的间隔例如优选设为10~25mm。当将侧板部53与侧壁部211的间隔设为小于10mm时,在设定为中央面部开口部33被关闭的吹出模式的情况下,向侧面部开口部33a流入的空调风的风量容易降低,因此不优选。另外,当侧板部53与侧壁部211的间隔超过25mm时,空调壳体21的体积变得过大,因此不优选。

另一方面,侧板部43与侧壁部211的间隔例如优选设定为5mm以下,以一边防止相互干涉一边将冷风与温风混合。侧板部53与侧壁部211的间隔能够根据从侧面部吹出口吹出的期望吹出风量来设定。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能够通过侧板部53与侧壁部211的间隔距离的设定变更而容易地进行变更。另外,侧板部43与侧壁部211的间隔能够根据期望的温度调节特性来设定。从侧面部吹出口吹出的吹出温度调节特性能够通过侧板部43与侧壁部211的间隔距离的设定变更等而容易地进行变更。

接着,对基于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20的工作简单地进行说明。

当送风机单元工作而对空调单元20进行送风时,来自送风机单元的送风空气通过空气流入口24而向空调单元20内流入。并且,该流入空气由空气混合门40分为流经冷风通路25的部分和由加热器芯23加热的部分。其后,由加热器芯23加热并流经温风通路28后的温风与来自冷风通路25的冷风在混合空间30中混合。

在混合空间30中冷风与温风混合而成的空调风向下游侧的各吹出口方向流动,流入根据吹出模式而开口的开口部并向车室内吹出,吹出模式由吹出模式门50形成。

图1表示空气混合门40位于设定最大制冷状态的位置且吹出模式门50位于设定面部吹出模式的位置的状态,最大制冷状态是将冷风通路25全开并将温风通路28全闭的状态,面部吹出模式是将中央面部开口部33打开并将其他开口部关闭的模式。在面部吹出模式设定时被关闭的开口部是除霜开口部31及脚部开口部35。

当空气混合门40从图1所示的状态沿图1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向混合空间30流入的冷风的比例减少而温风的比例增加。空气混合门40能够转动到图8所示的位置为止。

另一方面,当吹出模式门50从图1所示的状态沿图1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从混合空间30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模式按照双层模式、脚部模式、脚部除霜模式、除霜模式的顺序变更。

图7所示的双层模式是使大致均等的风量的空调风向中央开口部33、侧面部开口部33a及脚部开口部35流动的模式。图8所示的脚部模式是使空调风的大部分向脚部开口部35流动并使空调风的一小部分向除霜开口部31流动的模式。在图8所示的脚部模式下,例如空调风经由设置于空调壳体21的槽状的通路311而向除霜开口部31流动。

图9所示的脚部除霜模式是使大致均等的风量的空调风向除霜开口部31和脚部开口部35流动的模式。图10所示的除霜模式是将空调风的大致全部风量向除霜开口部31吹送的模式。吹出模式门50能够转动到图10所示的位置为止。

在图8、图9、图10中表示空气混合门40位于设定最大制热状态的位置,最大制热状态是将冷风通路25全闭并将温风通路28全开的状态。

如图7所示,在空气混合门40能够将冷风和温风向混合空间30导入的状态下,通过引导板55及引导板511而促进混合空间30中的温风与冷风的混合。另外,在空气混合门40从图1、图8~图10所示的状态转动而变为将冷风和温风向混合空间30导入的状态的情况下,也通过引导板55及引导板511而促进混合空间30中的冷风与温风的混合。

当在空调单元20中设定为各吹出模式时,在吹出模式门50中的形成引导板56的部位中,成为图11~图15所示的状态。图11表示面部模式的状态。图12表示双层模式的状态。图13表示脚部模式的状态。图14表示脚部除霜模式的状态。图15表示除霜模式的状态。

在空气混合门40能够将冷风和温风向混合空间30导入的状态下,通过引导板56,容易阻碍来自冷风通路25的冷风向混合空间30流入。另外,通过引导板56,从温风通路28流出的温风容易到达混合空间30中的除霜开口部31附近的区域。

尤其是,在空调风向除霜开口部31流入的吹出模式下,引导板56妨碍向混合空间30的冷风的流入并且使温风到达混合空间30中的除霜开口部31附近的区域。进行向除霜开口部31的送风的吹出模式是图13所示的脚部模式、图14所示的脚部除霜模式及图15所示的除霜模式。

在脚部模式、脚部除霜模式及除霜模式下,引导板56妨碍向混合空间30的冷风的流入。并且,引导板56使温风到达混合空间30中的除霜开口部31附近的区域。因此,在脚部模式、脚部除霜模式及除霜模式下,对除霜开口部31供给温度较高的空调风。

此外,在上述的工作说明中,对各吹出模式下的除霜开口部31、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脚部开口部35的开闭状态进行了说明。如前所述,侧面部开口部33a为常开的开口部。在吹出模式门50将中央面部开口部33打开的面部吹出模式时,侧面部开口部33a也成为全开状态。例如图16所示,侧面部开口部33a不仅与第二导风通路302连通,还与第一导风通路301连通。

如图16所示,在设定为面部吹出模式的情况下,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侧面部开口部33a均成为全开状态。抑制壁部57被定位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除霜开口部31的侧方,不与任一开口部重叠。由此,在面部吹出模式下,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的平衡变得良好。面部吹出模式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吹出模式。

在吹出模式门50将中央面部开口部33以中间开度打开的双层吹出模式时,侧面部开口部33a也成为中间开度状态。在双层吹出模式下,吹出模式门50将中央开口部33及侧面部开口部33a的开度均设为面部吹出模式时的大约一半。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在双层吹出模式下也同样,侧面部开口部33a不仅与第二导风通路302连通,还与第一导风通路301连通。

如图17所示,在设定为双层吹出模式的情况下,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侧面部开口部33a均成为中间开度状态。从侧板部53向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外方侧突出的抑制壁部57被定位成覆盖侧面部开口部33a的一部分。中央面部开口部33由门板部51设定为规定中间开度。侧面部开口部33a由门板部51和抑制壁部57设定为与中央面部开口部33大致相同的规定中间开度。由此,在双层吹出模式下,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的平衡变得良好。双层吹出模式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吹出模式。

在吹出模式门50将中央面部开口部33关闭的吹出模式时,侧面部开口部33a的开度缩小。例如图18所示,在设定为除霜吹出模式的情况下,由门板部51将侧面部开口部33a的一部分封闭而使得开度缩小,侧面部开口部33a仅与第二导风通路302连通。抑制壁部57被定位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脚部开口部的侧方,不与任一开口部重叠。

如图18中例示出的除霜吹出模式那样,在设定为中央面部开口部33被封闭的吹出模式的情况下,侧面部开口部33a成为开度均缩小的半开状态。由此,在中央面部开口部33被封闭的吹出模式下,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被抑制,向处于开口状态的其他开口部的空调风的流入风量被确保。由图16~图18可知,例如除霜开口部31、脚部开口部在左右方向上能够将开口宽度扩展到门板部51的宽度,即门板部5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长度。

无论在设定为哪种吹出模式的情况下,流经第二导风通路302而被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的空调风均难以产生大的压力损失。

例如在图16及图18所示的例子中,在通风阻力较小的第二导风通路302中向上方(从图示纸面里侧朝向表侧)流动的空调风流入侧面部开口部33a。因此,如图18所示,即使侧面部开口部33a的开度缩小,侧面部吹出风量的确保也容易。

另外,例如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通风阻力较小的第二导风通路302中向上方(从图示纸面里侧朝向表侧)流动的空调风一边由抑制壁部57抑制流动一边流入侧面部开口部33a。抑制壁部57通过抑制空调风的流动而使向中央面部开口部33流入的空调风的风量与向侧面部开口部33a流入的空调风的风量平衡。因此,如图17所示,即使将侧面部开口部33a的开度缩小,也容易将侧面部吹出风量设为期望的风量。

如此,空调单元20具备空气通路切换装置,该空气通路切换装置根据空气混合门40及吹出模式门50的转动位置而对在空调壳体21内的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状态进行切换。即,空调单元20具备空气通路切换装置,该空气通路切换装置根据门板部41及门板部51的转动位置而对在空调壳体21内的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状态进行切换。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壳体21,该空调壳体21在内部形成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的通路。并且,具备中央面部开口部33,该中央面部开口部33设置于空调壳体21,并且与能够从车室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乘员头部吹出空调风的中央面部吹出口连接。另外,具备侧面部开口部33a,该侧面部开口部33a设置于空调壳体21,并且与能够从车室内的左右两端部朝向乘员头部侧及车辆的侧面窗玻璃吹出空调风的侧面部吹出口连接。

另外,具备吹出模式门50,该车吹出模式门50设定向室内的空调风的吹出模式。吹出模式门50具有:轴支承于空调壳体21的旋转轴部52、在从旋转轴部52的轴线离开的位置形成为圆弧面状的门板部51、将轴线延伸的方向上的门板部51的两端部与旋转轴部52连结的一对侧板部53。吹出模式门50根据门板部51的转动位置而设定向车室内的空调风的吹出模式。

侧板部53在旋转轴线方向上配设于侧面部开口部33a的开口范围内。吹出模式门50具有抑制壁部57,该抑制壁部57以在旋转轴线方向上朝向侧板部53的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作为抑制突起部而能够抑制侧板部53与空调壳体21之间的空调风的流动。在设定为面部吹出模式时,抑制壁部57不抑制朝向侧面部开口部33a的空调风的流动,该面部吹出模式是门板部51将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侧面部开口部33a均设为全开的模式。在设定为双层吹出模式时,抑制壁部57抑制朝向侧面部开口部33a的空调风的流动,该双层吹出模式是门板部51将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侧面部开口部33a均设为中间开度的模式。

由此,在双层吹出模式时,吹出模式门50的门板部51将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侧面部开口部33a设为中间开度。另外,吹出模式门50的抑制壁部57抑制流经侧板部53与空调壳体21之间并朝向侧面部开口部33a的空调风的流动。因此,在双层吹出模式时,容易使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平衡。另外,在面部吹出模式时,抑制壁部57不抑制流经侧板部53与空调壳体21之间并朝向侧面部开口部33a的空调风的流动。因此,在面部吹出模式时,也容易使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平衡。这样一来,能够抑制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的不平衡。

另外,抑制壁部57是在从旋转轴线离开的位置形成为圆弧面状的壁部。由此,能够将圆弧面状的壁部设为抑制突起部。因此,能够通过较简单的壁部来提供容易抑制流经侧板部53与空调壳体21之间并朝向侧面部开口部33a的空调风的流动的结构。

另外,也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备密封部件59,该密封部件59设置于门板部51的表面,将门板部51与空调壳体21之间密封。另一方面,抑制壁部57不由密封部件覆盖,而将表面的整个区域露出。

由此,抑制壁部57在表面不具备将与空调壳体21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因此,由于在门板部51设置将与空调壳体21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59而不在抑制壁部57设置,因此吹出模式门50的制造较容易。密封部件是与门板部51在形状上对应的形状即可,不需要考虑抑制壁部57的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例如图20所示,能够得到优秀的吹出风量平衡。图20表示本发明的发明者确认的来自各吹出口的吹出风量相对于全部风量的比率。图20的左部是本实施方式的面部吹出模式下的从中央面部吹出口cf及侧面部吹出口sf吹出的风量比率。图20的中央部是本实施方式的双层吹出模式下的从中央面部吹出口cf、侧面部吹出口sf及脚部吹出口ft吹出的风量比率。图20的右部是比较例的双层吹出模式下的从中央面部吹出口cf、侧面部吹出口sf及脚部吹出口ft吹出的风量比率。比较例是除了不具有抑制壁部57这一点以外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面部吹出模式和双层吹出模式均能够使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平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抑制壁部57未设置密封部件,但例如图21所示,在抑制壁部57的外周侧的表面也可以设置密封部件591。密封部件591能够将抑制壁部57与空调壳体21之间密封。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具备密封部件59和密封部件591,密封部件59设置于门板部51的表面并将门板部51与空调壳体21之间密封,密封部件591设置于抑制壁部57的表面并将抑制壁部57与空调壳体21之间密封。由此,门板部51及抑制壁部57均在表面具备将与空调壳体21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59、591。因此,能够较高精度地控制向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侧面部开口部33a的空调风的分配。例如,能够使双层吹出模式下的来自中央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与来自侧面部吹出口的吹出风量更加近似。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其他开口部,该其他开口部设置于空调壳体21,与朝向车室内吹出空调风的除侧面部吹出口以外的吹出口连接,包含中央面部开口部33但不包含侧面部开口部33a。侧面部开口部33a以外的其他开口部是除霜开口部31、中央面部开口部33及脚部开口部35。另外,吹出模式门50根据门板部51的转动位置而由门板部51进行上述的其他开口部的开闭,从而设定从其他开口部向车室内的空调风的吹出模式。

并且,在一对侧板部53之间形成有第一导风通路301,该第一导风通路301将空调风向其他开口部引导,在一对侧板部53的每一个与空调壳体21之间形成有第二导风通路302,该第二导风通路302将空调风沿着侧板部53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

由此,能够将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空调风的第二导风通路302设为沿着吹出模式门50的侧板部53的例如图22箭头所示那样的直线通路。因此,能够减少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空调风的第二导风通路302的通风阻力。此外,在图22中,省略引导空调风的引导部件的图示。

另外,由于能够将空调壳体2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为在上下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大致相同,因此在包含第一导风通路301及第二导风通路302的导风通路的整体中,能够减少空调风的压力损失。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在一对侧板部53的每一个与空调壳体21之间形成有第二导风通路302。第二导风通路302将空调风以不经由第一导风通路301的方式沿着侧板部53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

由此,能够将第二导风通路302设为沿着侧板部53的直线通路,并且不经由第一导风通路301地将空调风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因此,能够减少将空调风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的第二导风通路302的通风阻力。

另外,一对侧板部53以阻止空调风经由侧板部53而从第一导风通路301向第二导风通路302流入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之间。此外,一对侧板部53的每一个以阻止空调风经由各侧板部53而从第二导风通路302向第一导风通路301流入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之间。

换言之,一对侧板部53的每一个以不使空调风经由配设有各侧板部53的部位从第一导风通路301向第二导风通路302流入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之间。另外,一对侧板部53的每一个以不使空调风经由配设有各侧板部53的部位从第二导风通路302向第一导风通路301流入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之间。

由此,通过一对侧板部53,能够抑制空调风在形成于一对侧板部53之间的第一导风通路301与形成于一对侧板部53的外方的第二导风通路302相互之间的移动。因此,在第一导风通路301流动的空调风的流动及在第二导风通路302流动的空调风的流动不容易紊乱。另外,由于不在一对侧板部53设置开口,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单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加热器芯23和空气混合门40,该加热器芯23设置于空调壳体21内,对通过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混合门40具有门板部41(空气混合门板部),该门板部41在空调壳体21内位于模式门板部即门板部51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并且,根据门板部41的移动位置来对通过加热器芯23的温风与绕过加热器芯23的冷风的混合比例进行调节,从而对空调风的温度进行调节。在旋转轴线方向上,门板部41的长度大于门板部51的长度,门板部41的两端部411分别位于一对侧板部53的外方。

由此,空气混合门40的门板部41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伸出到吹出模式门50的一对侧板部53的外方。因此,能够根据门板部41的移动位置,以使流经第一导风通路301的空调风的温度与流经第二导风通路302的空调风的温度成为大致相同的温度的方式进行调节。

另外,空气混合门40的门板部41在从旋转轴线离开规定量的位置形成为圆弧面状,吹出模式门50的旋转轴线与空气混合门40的旋转轴线配置于同一轴上。

由此,能够将吹出模式门50和空气混合门40均设为旋转门并将两旋转门配置于同一轴上。因此,能够将吹出模式门50及空气混合门40的动作区域设置得较紧凑。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本发明不限于在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组合,能够通过各种组合来实施。实施方式也可以具有追加的部分。实施方式的部分有被省略的情况。实施方式的部分也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的部分替换或组合。实施方式的构造、作用、效果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不限于实施方式的记载。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几个技术的范围由上述的实施例的记载示出,并且还包含与记载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抑制壁部57设为抑制突起部,但抑制突起部例如也可以是圆弧面状以外的壁部。另外,抑制突起部例如也可以是棱柱状的突起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混合门40是具有旋转轴部42、侧板部43的旋转门,但不限于旋转门。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的旋转滑动门:将空气混合门板部设为从旋转轴线离开规定量的圆弧面状的门板部并使该门板部以旋转轴线为中心圆弧状地滑动。若采用这样的空气混合门并将空气混合门的旋转轴线与吹出模式门的旋转轴线配置于同一轴上,则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将两个门的转动动作区域设置得较紧凑。

另外,作为空气混合门,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门。例如,也可以使用门板部从旋转轴部向旋转轴部的径向延伸的所谓悬臂门。另外,也可以使用平板状的滑动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空气混合门40,但也可以不具备空气混合门。例如,即使是使空调风的全部量通过加热器芯并通过对向加热器芯流入的热介质的流量进行调节来对空调风的温度进行调节的所谓再加热方式的空调装置,应用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吹出模式门50的侧板部53未设置开口,通过侧板部53而划分出以与侧板部53的两个面分别邻接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导风通路301和第二导风通路302。然而,侧板部53也可以具有能够抑制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相互之间的空调风的移动的小的开口。

另外,也可以在侧板部53设置开口并允许在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相互之间的经由该开口的空调风的移动。

例如图23所示,侧板部53也可以具有将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连接的开口53a。开口53a的开口形状例如为圆形状。开口53a的形状不限于圆形状。开口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状。开口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矩形状。

如图23所示,也可以在侧板部53形成有多个开口53a。侧板部53所具有的开口也可以是一个而非多个。将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连通的开口能够在一对侧板部53的每一个设置一个或多个设置。或者,将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连通的开口能够仅在一对侧板部53的单方设置一个或多个。另外,开口的大小、形成位置不限于图23所例示出的大小、位置。

在该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侧板部53具有将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连通的开口53a。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产生压力差。另外,也能够有助于侧板部53的轻量化。

另外,例如,侧板部53也可以具有切口。例如,侧板部53也可以具有切成为从外周缘部朝向旋转轴线凹陷的的切口。即,侧板部53也可以具有以从外周缘部朝向旋转轴线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凹部。侧板部53的切口能够抑制在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相互之间的空调风的移动。侧板部53的切口也可以允许在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相互之间的经由该切口的空调风的移动。

侧板部53所具有的切口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一个。将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连接的切口能够在一对侧板部53的每一个设置一个或多个。或者,将第一导风通路301与第二导风通路302连接的切口能够仅在一对侧板部53的单方设置一个或多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空调风的导风通路设为沿着吹出模式门50的侧板部53的直线通路。然而,例如图24所示的空调单元那样,也可以不具有第二导风通路302,而是经由设置于吹出模式门的侧板部53的开口953将空调风向侧面部开口部33a引导。在这样的空调单元中,应用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此外,通过有效利用在图24所示的双点划线与空调壳体921的壁部9211之间形成的空间,能够形成使空调风直线流动的第二导风通路302。另外,通过在侧板部53与空调壳体921之间设置第二导风通路302,从而不需要在侧板部53与空调壳体921之间设置密封构造。另外,由于能够将空调壳体92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为在上下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大致相同,因此在包含第一导风通路301及第二导风通路302的导风通路的整体中,能够减少空调风的压力损失。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空调单元20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并将送风机单元从中央部偏移配置的所谓半中心类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进行了说明。然而,例如,也可以是将送风机单元及空调单元均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所谓全中心类型的空调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