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车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65352发布日期:2018-09-29 03:1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专利涉及一种自动车衣。



背景技术:

现有自动车衣:有的未设骨架或骨架仅能撑起少部分车衣,车衣全部或大部分直接覆盖在车体之上,影响车内空气流通,且无法缓冲外力对车体的冲击;还有的虽有骨架撑起车衣,但骨架收缩后体积较大,影响车体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自动车衣无骨架或骨架仅能撑起少部分车衣、车衣影响车内空气流通、无法缓冲外力冲击的问题,本专利提供一种自动车衣,机械骨架能自动覆盖、支撑、收回车衣,并可全部收纳在汽车后备箱盖内/外侧的扁长收纳箱中。

本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车衣,包括:车衣,紧靠汽车后备箱盖的扁长收纳箱,收纳箱设有左、右升出机构,左、右升出机构分别与左、右骨架主体相连,骨架主体两端设有前、后车衣覆盖杆;

所述升出机构包括连杆机构或与滑块相连的连杆机构,可使所述骨架主体从所述收纳箱内升出到车体左、右侧,升出机构与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锁死装置相连;

所述左、右骨架主体均包括:与所述升出机构相连的第一骨架,第一骨架上端铰链、下部滑动铰链与交叉铰接的连杆相连,数组交叉铰接的连杆依次相连,可根据平行四边形原理前后伸缩并靠拢,平行四边形上、下顶点分别与第二骨架上端铰链、下部滑动铰链相连,第二骨架下端与所述车衣相连,骨架主体展开时位于车顶的平行四边形上顶点高于车顶,骨架主体一端的2根连杆长度可以不同,骨架主体与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锁死装置相连;

所述车衣覆盖杆可转动并拉动车头或车尾的所述车衣覆盖或收起,车衣覆盖杆可随所述骨架主体收入所述收纳箱,前车衣覆盖杆与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锁死装置相连,后车衣覆盖杆与第四驱动装置相连、与限位装置或第四锁死装置相连;

所述车衣收纳折叠时因超出所述收纳箱而不能全部随所述骨架主体收入收纳箱的部位有弹性,可使该部位收缩以全部随骨架主体收入收纳箱。

上述的自动车衣,所述车衣覆盖杆包括伸缩或折叠结构。

上述的自动车衣,所述骨架主体一端或车衣覆盖杆铰接可转动的车衣支撑杆,车衣支撑杆末端与所述车衣相连,车衣支撑杆可随骨架主体收入所述收纳箱。

上述的自动车衣,所述骨架主体或车衣覆盖杆包括可挂靠在车体外侧的悬挂点。

上述的自动车衣,所述骨架主体或车衣覆盖杆靠近车体有软头支撑点。

上述的自动车衣,所述左、右骨架主体上端之间或左、右车衣覆盖杆末端之间铰接可锁伸缩杆,骨架主体与车衣覆盖杆升出收拢时各伸缩杆铰链高度相同且高于车顶。

上述的自动车衣,所述伸缩杆两端的伸缩杆铰链可锁。

本专利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自动车衣包括对称的左、右骨架主体,左、右骨架主体及车衣收缩成长条状,水平对向上下叠放在汽车后备箱盖内/外侧的扁长收纳箱中,可被升出机构依次升出、悬挂在车体两侧,骨架主体向前水平展开后,其两端的车衣覆盖杆拉下车衣,完成车衣覆盖;骨架支撑的车衣能一定程度缓冲外力冲击;控制骨架逆向运动即可全部收回收纳箱。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进一步说明。

图1、图2、图3为左、右升出机构(以铰链五杆机构为例)升出示意图;

图4为自动车衣展开示意图;

图5为与第一骨架相连的后车衣覆盖杆示意图;

图6为与连杆相连的前车衣覆盖杆示意图;

图7为升出机构为滑块支撑构件在第一骨架上的导杆五杆机构示意图;

图8为升出机构为滑块支撑构件在收纳箱上的滑块五杆机构示意图;

图9、图10为升出机构为与滑块相连的四杆机构示意图;

图11为升出机构为摇杆滑块机构示意图;

图12为升出机构为摇杆机构示意图;

图13为两组长度不同的连杆相连示意图。

图中:1.第一骨架,2.滑轨,3.收纳箱,4.第二骨架,5.车衣固定点,6.滑动铰链,7.连杆,8.动力铰链,9.车衣支撑杆,10.伸缩杆,11.车衣覆盖杆,12.曲柄,13.车衣,14.悬挂点,15.固定铰链,16.曲杆,17.升出机构铰链,18.伸缩杆铰链,19.第一升出杆,20.第二升出杆,21.滑块,22.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车衣13及车衣固定点5:车衣13可包住展开后的骨架(包括骨架主体、车衣覆盖杆、车衣支撑杆)轮廓,骨架收缩及收回时车衣13产生折叠或堆叠,折叠面积过大的部位可能无法全部随骨架收回收纳箱3而部分外露。在骨架主体尽可能多地设置车衣固定点5以使车衣13紧贴骨架,并在车衣13折叠面积较大的部位采用弹性材料或缝入松紧带以减少、避免折叠或堆叠,使其紧随骨架收入收纳箱3

关于车衣覆盖杆11:前车衣覆盖杆11转动时,受车衣13与骨架主体最前下方车衣固定点5拉力限制,其长度不能大于该段车衣13长度减该车衣固定点5距最前方较长连杆7前端距离。如需设置更长的车衣覆盖杆11,以使车头部分的车衣更贴合车身轮廓、更加美观,可以采用:折叠结构的车衣覆盖杆11,即在前车衣覆盖杆11与连杆7之间铰接曲柄12,曲柄12与前车衣覆盖杆11反向转动以抵消部分前车衣覆盖杆11的长度(如图6所示);或伸缩结构的车衣覆盖杆11;或在车头侧面设置弹性车衣13。

关于车衣支撑杆9:与车衣覆盖杆11不同之处在于其未连接驱动装置,由车衣13运动拉动其转动。当骨架主体与车衣覆盖杆11之间的车衣13可能与车体接触时,在骨架主体与车衣覆盖杆11之间设置车衣支撑杆9以撑起该部位车衣13。

【实施例1】

收纳箱3设在汽车后备箱盖内侧,并在后备箱盖上设对应大小的开口及遮蔽板,使用时打开遮蔽板。

升出机构为铰链五杆机构,原动件包括任意2个转动副。

各组交叉铰接的连杆7长度相同,最前方一组连杆7之间长度不同,各第二骨架4顶端高度相同。

前车衣覆盖杆11为折叠结构,前车衣覆盖杆11长度大于曲柄12长度,前车衣覆盖杆11收起时末端紧靠最前方第二骨架4上端;后车衣覆盖杆11直接铰接第一骨架1,后车衣覆盖杆11收起时末端紧靠第一骨架1上端。

前车衣支撑杆9铰接在前车衣覆盖杆11上,前车衣支撑杆9收起时末端紧靠最前方第二骨架4上端;后车衣支撑杆9铰接在第一骨架1上,后车衣支撑杆9收起时末端紧靠第一骨架1上端。

在左、右骨架主体内侧设置可挂靠在收起的汽车后视镜上的悬挂点14,增强骨架主体的稳固性。

在骨架主体靠近车体处设置数个软头支撑点,在侧向冲击较大时支撑骨架主体并隔离变形的骨架主体与车体。

在左、右前车衣覆盖杆11末端之间,最前方左、右第二骨架4上端之间,左、右第一骨架1上端之间,左、右后车衣覆盖杆11末端之间各铰接1根伸缩杆10,进一步增强骨架主体的稳固性。

收纳状态下,第一骨架1、第二骨架4、连杆7、车衣覆盖杆11、车衣支撑杆9靠拢在一起,左、右骨架主体呈长板状,水平对向叠放在收纳箱3中;4个伸缩杆铰链18位于左骨架主体上端,4根伸缩杆10夹在上下叠放的左、右骨架主体之间,4个伸缩杆铰链18位于右骨架主体上端,左骨架主体、伸缩杆10、右骨架主体依次相连,呈“z”形上下叠放,收缩的车衣13夹在其间。

车衣覆盖动作依次为:1.左骨架主体升出、2.右骨架主体升出、3.车尾车衣覆盖、4.车身车衣覆盖、5.车头车衣覆盖。车衣收纳动作为以上动作逆向进行。

动作1:左骨架主体升出。

如图2所示,电机收到控制器发出的工作信号后,驱动与左第一骨架1相连的曲杆16、第一升出杆19分别围绕其铰接的升出机构铰链17逆时针转动,带动左第二升出动杆20及左骨架主体从收纳箱3中升出并向左侧移动,左骨架主体上端拉起4根伸缩杆10左端,并压短伸缩杆10。左骨架主体转至车体左侧竖起(不限于垂直地面)后引发锁死装置锁死其连接的五杆铰链机构,完成左骨架主体升出。

动作2:右骨架主体升出。

如图3所示,电机收到动作1完成引发的工作信号后,驱动铰接与右第一骨架1相连的曲杆16、第一升出杆19分别围绕其铰接的升出机构铰链17顺时针转动,带动右第二升出杆20及右骨架主体从收纳箱3中升出并向右侧移动,右骨架主体上端拉起4根伸缩杆10右端,并拉长伸缩杆10。右骨架主体转至车体右侧竖起(不限于垂直地面)后引发锁死装置锁死其连接的五杆铰链机构,完成右骨架升出。

左、右第一骨架1顶端之间的伸缩杆10和最前方左、右第二骨架4顶端之间的伸缩杆10此时到达设定位置,引发锁死装置锁死,使其无法伸缩;其两端的伸缩杆铰链18可同时锁死无法转动,使连接更稳固。

逆向进行动作2、动作1时,车衣13宽度大于收纳箱3宽度,在车衣13的顶面及前后面采用弹性材料可以减少或避免跟随左、右骨架主体进行“z”形折放时产生的堆叠。

动作3:车尾车衣覆盖。

如图5所示,第一骨架1上未设置车衣固定点5,其前方的车衣13可随后车衣覆盖杆11向后转动而后移,便于后车衣覆盖杆11自由转动。电机收到动作2完成引发的工作信号后,分别驱动第一骨架1上的左、右2根后车衣覆盖杆11围绕动力铰链8同时向下旋转,带动铰接在其顶端之间的伸缩杆10及车尾车衣13向下移动,至如图6所示车尾后下方位置,被限位块阻挡无法继续向下转动,引发锁死装置锁死伸缩杆10使其无法伸缩(可同时锁死其两端的伸缩杆铰链18使连接更稳固);车衣13向下覆盖的过程中拉动左、右2根后车衣支撑杆9围绕固定铰链15向下旋转至如图6所示的位置,撑起车尾车衣13,完成车尾车衣覆盖。

逆向进行此动作时,车尾侧面各车衣固定点5之间距离较近,车尾侧面车衣13折叠面积较小,如能全部收入收纳箱3,可不采用弹性材料。

动作4:车身车衣覆盖。

如图6所示,电机收到动作3完成引发的工作信号后,驱动分别位于左、右第一骨架1上滑轨2内的滑动铰链6同时向上滑动,带动数组交叉铰接的连杆7利用平行四边形原理同时向前伸展,使左、右骨架主体同步向前展开,位于其上端之间的2根伸缩杆10(左、右前车衣覆盖杆11末端之间铰接的伸缩杆10,最前方左、右第二骨架4顶端之间铰接的伸缩杆10)随其向前移动,车衣13向前覆盖并拉紧被后车衣覆盖杆11后拉的车尾车衣13,悬挂点14随最前方的左、右第二骨架4向前移动并分别挂靠在左、右后视镜上,此时骨架或连杆7或滑动铰链6引发锁死装置锁死骨架或连杆7或滑动铰链6使其无法移动,完成车身车衣覆盖。

逆向进行此动作时,车身侧面各车衣固定点5间距离较近,车身侧面车衣13折叠面积较小,如能全部收入收纳箱3,可不采用弹性材料。

动作5:车头车衣覆盖。

如图7所示,电机收到动作4完成引发的工作信号后,分别驱动左、右2根曲柄12从紧靠连杆7的位置围绕其铰接的动力铰链8同时向下旋转,驱动左、右2根前车衣覆盖杆11从紧靠连杆7的位置围绕其铰接的另一动力铰链8同时向前旋转,带动铰接在其末端之间的伸缩杆10及车头车衣13向前下方移动。如图4所示车衣13彻底覆盖车头时,前车衣覆盖杆11引发锁死装置分别锁死前车衣覆盖杆11及曲柄12使其无法转动、锁死伸缩杆10使其无法伸缩(可同时锁死其两端的伸缩杆铰链18使连接更稳固);车衣13向下覆盖的过程中拉动左、右2根前车衣支撑杆9围绕其铰接的铰链向上旋转,从紧靠前车衣覆盖杆11的位置转至如图4所示的位置,撑起车头车衣13,完成车头车衣覆盖。

逆向进行此动作时,车头侧面车衣固定点5间距离较远,车头侧面车衣13折叠面积较大,弹性车衣13可以减少折叠。

动作6:车衣收纳。

各电机收到控制器发出的或前一逆向动作完成引发的工作信号后,驱动上述装置依次逆向进行上述:5.车头车衣覆盖、4.车身车衣覆盖、3.车尾车衣覆盖、2.右骨架主体升出、1.左骨架主体升出等动作,完成车衣收纳。

伸缩杆10、伸缩杆铰链18在对应动作中同步解锁,可采用:电控、液压控制、机械传动等控制方式。

【实施例2】

如图7所示,升出机构为五杆两自由度机构--滑块支撑构件在第一骨架1上的导杆五杆机构,原动件包括:任意两个转动副,或任意一个转动副和移动副。五杆两自由度机构在收纳箱3内与图7左侧所示位置之间运动,带动骨架主体在收纳箱3内与车体左侧之间运动;右侧同理。

骨架主体展开时位于车顶的平行四边形上顶点高于车顶,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图8所示,升出机构为五杆两自由度机构--轨道22在收纳箱3上的滑块五杆机构,原动件包括:任意两个转动副,或任意一个转动副和移动副。五杆两自由度机构在收纳箱3内与图8左侧所示位置之间运动,带动骨架主体在收纳箱3内与车体左侧之间运动;右侧同理。

骨架主体展开时位于车顶的平行四边形上顶点高于车顶,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如图9所示,升出机构为与滑块相连的四杆机构,四杆机构在收纳箱3内与图9所示位置之间运动,滑块21与四杆机构相连,第一骨架1在滑块21上移动。升出时,四杆机构运动到图9所示位置,第一骨架1在滑块21上移动,使骨架主体在车体侧面外侧且骨架主体展开时位于车顶的平行四边形上顶点高于车顶;收回时,四杆机构运动到靠近机架的位置,主骨架1在滑块21上移动使其可收入收纳箱3。

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如图10所示,升出机构为与滑块相连的四杆机构,滑块21在收纳箱3内的轨道22上移动,滑块21上的四杆机构在收纳箱3内与图10所示位置之间运动。升出时,升出机构运动到图10所示位置时骨架主体在车体侧面外侧;收回时,四杆机构运动到靠近机架的位置,滑块21移动到可使骨架主体收入收纳箱3的位置。

骨架主体展开时位于车顶的平行四边形上顶点高于车顶,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如图11所示,升出机构为与滑块相连的摇杆机构,滑块21与摇杆机构一端的动力铰链8相连,摇杆机构另一端的动力铰链8与机架相连,第一骨架1在滑块21上移动。摇杆机构向外转动,滑块21上的动力铰链8带动滑块21与骨架主体竖起(不限于垂直地面),第一骨架1在滑块21上移动,使骨架主体在车体侧面外侧且骨架主体展开时位于车顶的平行四边形上顶点高于车顶;摇杆机构向内转动,滑块21上的动力铰链8带动滑块21与骨架主体转向平行于收纳箱3,第一骨架1在滑块21上移动,使骨架主体收入收纳箱3。

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实施例7】

如图12所示,升出机构为摇杆机构,摇杆机构两端均与动力铰链8相连。摇杆机构向外转动,第一骨架1上的动力铰链8带动骨架主体竖起(不限于垂直地面),使骨架主体在车体侧面外侧;摇杆机构向内转动,第一骨架1上的动力铰链8带动骨架主体转动,收入收纳箱3。

骨架主体展开时位于车顶的平行四边形上顶点高于车顶,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实施例8】

由实施例1至7可知,满足“可使骨架主体从收纳箱3内升出到车体左、右侧,升出机构自身可收入收纳箱3”条件的六杆及六杆以上机构均可作为升出机构。

骨架主体展开时位于车顶的平行四边形上顶点高于车顶,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实施例9】

悬挂点14设在左、右骨架主体上端,可挂靠在车顶两侧;悬挂点14设在左、右车衣覆盖杆11上,可挂靠在车头引擎盖两侧。

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实施例10】

如图13所示,相邻2组交叉铰接的连杆7长度可以不同,其上端高度也不同。如:为适应车体轮廓,使自动车衣更加美观,车头、车尾位置的第二骨架4及第一骨架1可略低于车顶位置的第二骨架4,其高度差以骨架主体前后移动时车衣13能通过车顶(车衣13可与车顶接触或可拉伸产生轻微形变),并且不影响车衣13跟随左、右骨架主体进行“z”形折放为限。

骨架主体升出收拢时,在上端高于车顶、高度相同的第二骨架4、第一骨架1、车衣覆盖杆11上可设伸缩杆10,且仅可选择一个高度设置伸缩杆10,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实施例11】

车衣覆盖杆11收回时末端可以略高于或略低于其靠近的骨架主体上端,其高度差以不影响车衣13跟随左、右骨架主体进行“z”形折放为限,且前车衣覆盖杆11还需不影响骨架主体前后移动时车衣13能通过车顶(车衣13可与车顶接触或可拉伸产生轻微形变)。

车衣支撑杆9收回时末端可以略高于或略低于其靠近的骨架或车衣覆盖杆11上端,其高度差以不影响车衣13跟随左、右骨架主体进行“z”形折放为限,且前车衣支撑杆9还需不影响骨架主体前后移动时车衣13能通过车顶(车衣13可与车顶接触或可拉伸产生轻微形变)。

骨架主体升出收拢时,在上端高于车顶、高度相同的第二骨架4、第一骨架1、车衣覆盖杆11上可设伸缩杆10,且仅可选择一个高度设置伸缩杆10,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实施例12】

左、右骨架主体上各可仅设一个第二骨架4。

自动车衣其他部位同实施例1。

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