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9233发布日期:2019-01-19 00:14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气囊装置,存在具备主气囊部和辅助气囊部的气囊装置,该辅助气囊部与主气囊部连接,并利用从主气囊部供给的气体进行膨胀展开(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16-153262号公报及日本国特开2016-040160号公报)。这种气囊装置例如作为副驾驶座用而进行使用,并构成为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利用主气囊部承接乘客,并且例如在斜向碰撞时利用辅助气囊部承接乘客。

具有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构成为在工作时保持膨胀展开后的辅助气囊部的内压,并确切地承接乘客。例如日本国特开2016-153262号公报记载的气囊装置具备:主气囊,其在座位的车辆前方膨胀展开;中央气囊,其设置于主气囊的车宽方向内侧,与主气囊相比向车辆后方突出并膨胀展开;隔壁部,其将主气囊与中央气囊隔开;及内压保持机构,其设置于隔壁部,使气体能够从主气囊向中央气囊通过,但使气体不能从中央气囊向主气囊通过。内压保持机构包括:孔部,其形成于隔壁部;以及补片部,其从中央气囊部侧覆盖孔部地与隔壁部连接,且至少一部分能够从各壁部离开。补片部与各孔部对应地设置,从中央气囊部侧覆盖孔部的整体。补片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缝制等而在隔壁部连接为能够从隔壁部离开。

另外,日本国特开2016-040160号公报记载的气囊装置具备主气囊部和辅助气囊部,该辅助气囊部在主气囊部的左右方向的一方的侧面侧膨胀,辅助气囊部的斜向碰撞用约束部作为内压比主气囊部高的高压部而设为使膨胀完成的结构,在膨胀完成时的辅助气囊部中的斜向碰撞用约束部的前方侧配设有低压部,该低压部与主气囊部连通,且通过划分壁与高压部进行划分,该低压部的内压比斜向碰撞用约束部的内压低。而且,在划分壁配设有允许膨胀用气体从低压部侧向高压部侧的流动但限制膨胀用气体从高压部侧向低压部侧的流动的作为膨胀用气体供给机构的止回阀。通过使片状的瓣阀与在划分壁上上下左右地接近并开口的四个连通孔的周缘结合,从而构成止回阀。瓣阀通过设置结合部来配设,该结合部在连通孔的周缘沿着上下方向将瓣阀的前后缘部缝合在划分壁上,并将中央部位呈十字状缝合在划分壁上。

然而,在日本国特开2016-153262号公报记载的气囊装置中,补片部与各孔部对应地各设置有一个。因此,在中央气囊的内压升高时,补片部容易偏移而使得补片部的端缘容易进入到孔部。由此,在孔部产生间隙,气体有可能回流到主气囊。另外,在日本国特开2016-040160号公报记载的气囊装置中,瓣阀缝合在划分壁中的多个连通孔之间的部分。因此,在气体从低压部流入高压部时,有可能瓣阀未充分地从划分壁离开而气体不会顺畅地供给到高压部。因此,在以往技术的气囊装置中,存在如下课题:在辅助气囊部膨胀展开时,难以将气体顺畅地向辅助气囊部供给而使辅助气囊部迅速地膨胀展开,并且难以可靠地限制从辅助气囊部向主气囊部的气体的回流而保持膨胀展开后的辅助气囊部的内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能够使辅助气囊部迅速地膨胀展开并且能够保持膨胀展开后的辅助气囊部的内压的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气囊装置具备:充气机,其在冲击输入时产生气体;主气囊部,其接受来自所述充气机的气体的供给而进行膨胀展开;辅助气囊部,其与所述主气囊部连结,并从所述主气囊部的内部经由多个连通部接受气体的供给而进行膨胀展开;以及片构件,其固定于所述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并将多个所述连通部一同覆盖,并且形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中的多个所述连通部之间的部分接近或离开。

根据本结构,由于片构件将多个连通部一同覆盖,所以在辅助气囊部的内压升高了时,片构件在多个连通部中的各个连通部处分别被向主气囊部侧拉拽。由此,由于片构件中的与相邻的连通部之间对应的部分被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拉拽,所以能够抑制片构件沿着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偏移而进入到连通部。因而,能够抑制在连通部产生间隙而使得气体回流到主气囊部。

另外,由于片构件能够相对于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中的多个连通部之间的部分接近或离开,所以在气体从主气囊部流入到辅助气囊部时,与如以往技术那样将片构件缝合于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中的多个连通部之间的部分的结构相比,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与片构件的间隙形成得较大。由此,能够向辅助气囊部顺畅地供给气体。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使辅助气囊部迅速地膨胀展开,并且能够保持膨胀展开后的辅助气囊部的内压。

也可以是,上述气囊装置具备一对固定部,该一对固定部将所述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片构件固定,多个所述连通部设置于所述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中的一对所述固定部之间,所述片构件中的一对所述固定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比所述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中的一对所述固定部的间隔大。

根据本结构,在一对固定部之间片构件以松弛的状态配置。由此,在气体从主气囊部流入到辅助气囊部时,能够将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与片构件的间隙设置得更大。因而,能够更顺畅地向辅助气囊部供给气体。

并且,如上所述,在辅助气囊部的内压升高了时,片构件沿着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偏移的情况被抑制,所以即使由于片构件松弛而使得片构件的移动的自由度变高,也能够抑制片构件进入到连通部。因而,能够抑制在连通部产生间隙而使得气体回流到主气囊部。

也可以是,上述气囊装置具备一对固定部,该一对固定部将所述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片构件固定,多个所述连通部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地设置,一对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连通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两侧。

在本结构中,由于一对固定部设置在连通部的第二方向的两侧,所以片构件在气体回流时相对于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在与一对固定部排列的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被拉拽。另外,由于多个连通部在第一方向上排列,所以接近片构件的第一方向的各端缘的连通部分别为一个。由此,即使在气体回流时片构件在第一方向上被拉拽而产生位移,片构件的第一方向的端缘也仅是分别向一个连通部靠近。因此,与将一对固定部设置于连通部的第一方向的两侧的结构相比,片构件的端缘不容易进入到连通部,能够抑制在连通部形成间隙。

在上述气囊装置中,也可以是,一对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一对所述固定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比一对所述固定部的间隔大。

在利用片构件覆盖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中的矩形形状的规定区域的情况下,通过沿着规定区域的长边固定片构件,与沿着规定区域的短边固定片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片构件不容易产生位移。根据本结构,由于一对固定部沿着多个连通部排列的第一方向延伸,且一对固定部的第一方向的尺寸比一对固定部的间隔大,所以成为沿着上述矩形形状的区域的长边固定片构件的状态。由此,与一对固定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一对固定部的第一方向的尺寸比一对固定部的间隔小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片构件不容易产生位移。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片构件的端缘进入到连通部而在连通部形成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可以提供一种能够使辅助气囊部迅速地膨胀展开并且能够保持膨胀展开后的辅助气囊部的内压的气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前部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工作后的状态的图,且是示出车辆的车室内前部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工作后的状态的图,且是示出车辆的车室内前部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工作后的状态的图,且是示出车辆的车室内前部的主视图。

图5是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的图,且是图5的vi向视图。

图7是示出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的图,且是图5的vi向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存在省略这些结构的重复的说明的情况。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前部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车辆1具备设置于车室的驾驶座2及副驾驶座3、设置于驾驶座2及副驾驶座3的前方的仪表板4、以及设置于仪表板4的气囊装置10。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朝向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车辆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朝向相同。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lh表示左方。

仪表板4具有板主体5和盖体6。在板主体5中的位于副驾驶座3的前方的部分形成有贯穿板主体5的气囊开口5a。气囊开口5a是用于将气囊装置10设置于仪表板4的开口。盖体6嵌入于板主体5的气囊开口5a。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工作后的状态的图,且是示出车辆的车室内前部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气囊装置10具备保持器11、充气机13及气囊15。保持器11收容并保持气囊15。

保持器11形成为朝向上方开口的箱型。在通常时,气囊15以折叠的状态收容于保持器11,利用盖体6(参照图1)将上部开口封闭。充气机13在向车辆1的冲击输入时产生高压的气体。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工作后的状态的图,且是示出车辆的车室内前部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工作后的状态的图,且是示出车辆的车室内前部的主视图。图5是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如图2至图5所示,气囊15在气囊装置10工作时利用充气机13的气体进行膨胀,并在就座于副驾驶座3的乘客与仪表板4之间展开。气囊15具备主气囊部20、与主气囊部20连结的一对辅助气囊部30、设置于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的片构件40、以及将辅助气囊部30与片构件40固定的固定部41。

如图5所示,主气囊部20接受来自充气机13的气体的供给而进行膨胀展开。主气囊部20是来自充气机13的气体最初流入的部分。主气囊部20例如通过将多张基布21缝合而形成为袋状。主气囊部20具备在膨胀展开后的状态下与就座于副驾驶座3的乘客(参照图2)的上半身对置的后表面23。主气囊部20在车辆1的前面碰撞时承接就座于副驾驶座3的乘客的上半身。在形成主气囊部20的基布21上形成有通气孔25。通气孔25例如向左右方向的一方(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右侧)开口。通气孔25是为了在主气囊部20膨胀展开时将气体向外部排出而设置的。

如图3及图4所示,一对辅助气囊部30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并与主气囊部20的后表面23连结。一对辅助气囊部30被设置成在主气囊部20与就座于副驾驶座3的乘客的头部之间膨胀展开。更详细而言,一对辅助气囊部30被设置成在车辆1的前面碰撞时,能够利用一对辅助气囊部30之间承接就座于副驾驶座3的乘客的头部。另外,一对辅助气囊部30被设置成在车辆1的斜向碰撞时,能够利用至少任一方的辅助气囊部30承接就座于副驾驶座3的乘客的头部。

如图4所示,各辅助气囊部30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轴的长圆形状。设置于左侧的辅助气囊部30被设置成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主气囊部20的左半部重叠。设置于右侧的辅助气囊部30被设置成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主气囊部20的右半部重叠。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对辅助气囊部30形成为左右对称,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未进行特别记载则是对设置于左侧的辅助气囊部30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辅助气囊部30从主气囊部20的内部经由连通部31接受气体的供给而进行膨胀展开。辅助气囊部30由袋体35和隔壁部37形成,该袋体35形成有开口部33,该隔壁部37是形成主气囊部20的基布21的一部分,并将开口部33封闭。就袋体35而言,例如将一张基布对折并使之重合,将外周缘部缝合,从而形成为袋状。

图6及图7是示出辅助气囊部的内表面的图,且是图5的vi向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示出了未安装有片构件的状态。

如图5及图6所示,在袋体35上形成有开口部33。开口部33形成于袋体35的前部。开口部33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上下两端部朝向右侧延伸出的u字状。袋体35以开口部33由主气囊部20的后表面23封闭的方式配置于主气囊部20的后方。由此,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由主气囊部20的后表面23构成。形成主气囊部20的基布21中的将开口部33封闭的部分成为将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与主气囊部20的内部隔开的隔壁部37。袋体35在沿着开口部33的开口缘部而整周地设置的缝合线l处缝合于形成主气囊部20的基布21。缝合线l中的与设置于右侧的辅助气囊部30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位于开口部33的右侧的部分)以从设置于右侧的辅助气囊部30离开的方式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向左侧凹陷。

在隔壁部37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对)连通部31。连通部31是将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与主气囊部20的内部连通的贯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部31形成为圆孔状。在此,以如下方式定义沿着辅助气囊部30的隔壁部37的内表面的方向中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第一方向是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向。第二方向是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向。多个连通部31在隔壁部37的第一方向中央部沿第一方向排列地设置。

如图7所示,片构件40限制气体从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向主气囊部20的内部的流入。片构件40例如由与形成主气囊部20的基布21相同的材料形成。片构件40形成为俯视矩形形状。从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片构件40将多个连通部31一同覆盖。片构件40在一对固定部41处固定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一对固定部41设置在多个连通部31的第二方向的两侧。片构件40在缝合线l处与形成主气囊部20的基布21及辅助气囊部30的袋体35一起缝合。即,一对固定部41形成在缝合线l上。各固定部41沿着第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一对固定部41的第一方向的尺寸彼此相等,且比一对固定部41的间隔大。

如图5所示,片构件40以松弛的状态设置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具体而言,片构件40中的一对固定部41之间的最短距离比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中的一对固定部41的间隔大。由此,片构件40形成为相对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上的多个连通部31之间的部分,能够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接近或离开。

以下,对气囊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8及图9是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在向车辆1输入冲击时,充气机13产生高压的气体。在从充气机13产生气体时,主气囊部20接受气体的供给而进行膨胀展开。

另外,在气体供给到主气囊部20的内部时,一对辅助气囊部30从主气囊部20的内部经由多个连通部31接受气体的供给而进行膨胀展开。此时,如图8所示,从主气囊部20的内部流入到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的气体推压片构件40,使片构件40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上的多个连通部31之间的部分离开。由此,在片构件40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43,气体从主气囊部20的内部通过连通部31及间隙43向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顺畅地供给。

在乘客向前方移动而与辅助气囊部30接触时,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的压力升高。在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的压力升高时,在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中的连通部31的周围,产生从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朝向主气囊部20的内部的气体的流动。然后,如图9所示,片构件40朝向连通部31移动,并以将连通部31封闭的方式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密接。由此,抑制来自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的气体的流出,维持辅助气囊部30的内压。其结果是,辅助气囊部30能够维持膨胀展开后的形状不变地承接乘客。此时,主气囊部20的内部的气体通过通气孔25(参照图5)向外部放出。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具备片构件40,该片构件40固定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并将多个连通部31一同覆盖,并且形成为能够相对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的多个连通部31之间的部分接近或离开。

根据该结构,由于片构件40将多个连通部31一同覆盖,所以在辅助气囊部30的内压升高时,片构件40在多个连通部31中的各个连通部处分别被向主气囊部20侧拉拽。由此,由于片构件40中的与相邻的连通部31之间对应的部分被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拉拽,所以能够抑制片构件40沿着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偏移而进入连通部31。因而,能够抑制在连通部31产生间隙而使得气体回流到主气囊部20。

另外,由于片构件40能够相对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中的多个连通部31之间的部分接近或离开,所以在气体从主气囊部20流入到辅助气囊部30时,与如以往技术那样将片构件40缝合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中的多个连通部31之间的部分的结构相比,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与片构件40的间隙43形成得较大。由此,能够向辅助气囊部30顺畅地供给气体。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使辅助气囊部30迅速地膨胀展开,并且能够保持膨胀展开后的辅助气囊部30的内压。

而且,由于片构件40中的一对固定部41之间的最短距离比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中的一对固定部41的间隔大,所以在一对固定部41之间片构件40以松弛的状态配置。由此,在气体从主气囊部20流入到辅助气囊部30时,能够将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与片构件40的间隙43设置得更大。因而,能够更顺畅地向辅助气囊部30供给气体。

并且,如上所述,由于在辅助气囊部30的内压升高了时,片构件40沿着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偏移的情况被抑制,所以即使由于片构件40松弛而使得片构件40的移动的自由度变高,也能够抑制片构件40进入连通部31。因而,能够抑制在连通部31产生间隙而使得气体回流到主气囊部20。

另外,由于一对固定部41设置在连通部31的第二方向的两侧,所以片构件40在气体回流时相对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在与一对固定部41排列的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被拉拽。另外,由于多个连通部31在第一方向上排列,所以接近片构件40的第一方向的各端缘的连通部31分别为一个。

由此,即使在气体回流时片构件40在第一方向上被拉拽而产生位移,片构件40的第一方向的端缘也仅是分别向一个连通部31靠近。因此,与将一对固定部设置于连通部31的第一方向的两侧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片构件40的端缘进入到连通部31而在连通部31形成间隙。

另外,在利用片构件覆盖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中的矩形形状的规定区域的情况下,通过沿着规定区域的长边固定片构件,与沿着规定区域的短边固定片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得片构件不容易产生位移。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一对固定部41沿着多个连通部31排列的第一方向延伸,且一对固定部41的第一方向的尺寸比一对固定部41的间隔大,所以成为沿着上述矩形形状的区域的长边固定片构件40的状态。由此,与一对固定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一对固定部的第一方向的尺寸比一对固定部的间隔小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片构件40不容易产生位移。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片构件40的端缘进入到连通部31而在连通部31形成间隙。

另外,将主气囊部20与一方的辅助气囊部30固定的缝合线l中的与另一方的辅助气囊部30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以从另一方的辅助气囊部30离开的方式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凹陷。由此,与缝合线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沿着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结构相比,容易使乘客的头部进入到左右的缝合线l之间,能够对乘客的头部的位移进行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被参照附图进行了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在其技术范围内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连通部31,但不限定于此,例如,连通部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另外,无需将全部的连通部都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通部31形成为圆孔状,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矩形孔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缝合将辅助气囊部30与主气囊部20连结,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热压接合、粘接等进行连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形成主气囊部20的基布21来形成隔壁部37,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主气囊部20的基布21与形成辅助气囊部的基布重合,从而形成隔壁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固定部41形成在缝合线l上,但也可以设置于与缝合线l不同的部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片构件40以松弛的状态设置,但不限定于此,片构件也可以以不具有松弛的状态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片构件40由与基布21相同的材料形成,但不限定于此。片构件例如也可以由具有伸缩性的材料形成,并构成为在气体从主气囊部20的内部流入到辅助气囊部30的内部时被气体推压而伸长,相对于辅助气囊部30的内表面松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片构件40覆盖全部的连通部31的整体,但不限定于此,只要覆盖各连通部31的至少一部分即可。即,也可以将片构件配置成覆盖全部的连通部31各自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将片构件配置成覆盖多个连通部31中的一部分的连通部31的整体,且覆盖剩余的连通部31的一部分。在任意的情况下,都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在辅助气囊部30的内压升高了时,在连通部31产生比设计的间隙大的间隙,从而气体超出设想地回流到主气囊部20。

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