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3919发布日期:2019-02-26 18:48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车辆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车辆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3-26706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燃料罐的固定结构,所述燃料罐的固定结构将多个筒状的罐主体连结在一起而构成燃料罐,并且将该燃料罐固定于车辆的搭载部位上。在将作为燃料罐而使用的高压容器搭载于车辆上时,考虑到其位置和与其他部位的关系,从而寻求一种有效地利用高压容器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将高压罐配置于车辆的下部的情况下,完全未考虑其与地板面板的关系。在载荷从上侧作用于地板面板的情况下,如果载荷较大,则也考虑地板面板会发生变形而扭曲。本公开内容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地板面板的耐载荷性的车辆下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具备:地板面板,其被设置于车厢的下部;高压容器,其为圆筒状,且被配置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侧,并被支承于车辆框架部件上;以及载荷传递部件,其被配置于所述地板面板与所述高压容器之间,并且将来自所述地板面板的载荷向所述高压容器进行传递。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具有被配置于地板面板的下侧的圆筒状的高压容器。高压容器被支承于车辆框架部件上。另一方面,在地板面板与高压容器之间配置有载荷传递部件。载荷传递部件将来自地板面板的载荷向高压容器进行传递。因此,当从地板面板上侧被输入有载荷时,载荷会经由载荷传递部件而向高压容器进行传递。由于高压容器被支承于车辆框架部件上,因此由高压容器所承受的载荷将向车辆框架部件进行传递。因此,与仅利用地板面板来承受载荷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耐载荷性。

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载荷传递部件由具有弹性的弹性体而形成。

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由于载荷传递部件由弹性体而形成,因此能够使来自地板面板的载荷在被弹性体吸收的同时向高压容器进行传递。

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具有支承面板,所述支承面板以覆盖所述高压容器的下表面的方式而配置,并对所述高压容器进行支承,所述车辆框架部件为,分别被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的一对下边梁部件,所述支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连结于所述下边梁部件上,且所述支承面板被配置在所述一对下边梁部件之间。

由于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通过支承面板而覆盖高压容器的下表面,因此能够对高压容器进行保护以免于来自车辆的下侧的碰撞或异物的冲击。

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具有箱状的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底壁部,其由所述支承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周壁,其以包围所述底壁部的方式而直立设置在所述底壁部上;以及盖部件,其被设置于所述周壁的与所述底壁部相反的一侧,所述高压容器被收纳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载荷传递部件具有:上连结部,其对所述盖部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地板面板进行连结;以及下连结部,其对所述盖部件的下表面与所述高压容器进行连结。

由于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箱状的外壳内收纳有高压容器,因此能够对异物等进入外壳的内部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对高压容器进行保护。

在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高压容器以筒轴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沿着所述地板面板而被配置有多个。

在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通过将多个高压容器配置为相同方向,从而能够高密度地将较多的高压容器配置在地板面板之下。

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高压容器以将长度方向设为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而配置。

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由于将高压容器的长度方向设为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因此与将长度方向作为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一个高压容器的长度。因此,在配置相同直径的高压容器的情况下,能够以较少的个数而确保更大的容量。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利用高压容器而提高地板面板的耐载荷性。

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能够利用弹性体来吸收来自地板面板的载荷。

在第三方式以及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能够对高压容器进行保护。

在第五方式以及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能够提高地板面板下侧的空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燃料电池车辆的概要侧视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压容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切断的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切断的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所涉及的高压容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压容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切断的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燃料电池车辆11进行说明。并且,在各个附图中所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rh分别表示燃料电池车辆11的前方、上方、车辆右侧。以下,在仅使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以及朝向行进方向的情况下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11(以下,简称为“车辆11”)被构成为,包括驱动电机12、fc电池组(燃料电池组)14、以及高压容器单元1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驱动电机12被配置于车辆后部,并且被构成为,通过使该驱动电机12驱动,从而使来自驱动电机12的输出经由未图示的变速机构而向后轮13传递。

另外,在车辆前部处设置有fc电池组14。fc电池组14被设为层叠了多个作为结构单位的单电池的电池组结构,并且作为高压电源而发挥功能。并且,构成fc电池组14的各单电池通过从后文所述的高压容器单元10被供给的氢气与从未图示的空气压缩机被供给的压缩空气的电化学反应,从而进行发电。此外,在车辆11上设置有未图示的蓄电池。蓄电池为可充放电的电池,并且使用镍氢二次电池或锂氢二次电池等。并且,通过从该蓄电池向驱动电机12供给电力而使驱动电机12驱动,并在减速再生时从驱动电机12回收再生电力。

在车辆11的车厢19的下部配置有构成车厢19的地板的地板面板16。另外,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有作为车辆框架部件的一对下边梁部件17。如图3所示,下边梁部件17被设为,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部17a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部17b被接合在一起的封闭截面结构。地板面板16的车辆外侧端部16a通过焊接而被接合于下边梁部件17的内部17b上。在地板面板16上配置有前排座椅15a以及后排座椅15b。

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下侧配置有高压容器单元10。如图2所示,高压容器单元10被构成为,包括多个容器主体部18、第一配管20、第二配管21、外壳22、以及导出管32。

容器主体部18被形成为将轴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的大致圆筒状,并且多个容器主体部18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而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十一个容器主体部18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轴向,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另外,十一个容器主体部18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的位置相对齐,并且车辆中央侧的七个容器主体部18在轴向上被形成为相同长度。容器主体部18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被配置在与前排座椅15a靠前方侧的位置处。另一方面,车辆左侧的两个容器主体部18和车辆右侧的两个容器主体部18被形成为,与其他的容器主体部18相比而车辆前后方向(轴向)上的长度较短。因此,这四个容器主体部18的后端部位于与其他的容器主体部18的后端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处。容器主体部18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被配置在与后排座椅15b的前端相比靠后方侧的位置处。

在容器主体部18之内,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是指,被配置在与前排座椅15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相比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处。多个(十一个)容器主体部18以铺满地板面板16的下侧的方式被配置。

如图2所示,容器主体部18分别以包括主体部24、金属盖30、第一加强层26、以及第二加强层28的方式而构成。主体部24被形成为轴向上的两端部被开口了的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由铝合金构成。

在主体部24的轴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金属盖30。金属盖30以车辆前后方向作为轴向,并且被形成为朝向主体部24的轴向外侧凸起的大致半圆柱状。并且,通过该金属盖30而使主体部24的两端部被堵塞。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前端侧的金属盖30和车辆后端侧的金属盖30被设为相同的结构。另外,从金属盖30的顶端部朝向轴向的外侧而突出设置有连接部30a,该连接部30a具备开口部30b。并且,该开口部30b上分别连接有后文所述的第一配管20及第二配管21。

在主体部2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层26。第一加强层26由碳纤维强化树脂(cfrp:carbonfiberreinforcedplastic)而形成。具体而言,第一加强层26通过将含浸在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中的薄片状的碳纤维强化树脂卷绕在主体部24的外周面上并进行加热从而被形成。在此,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第一加强层26的纤维方向被设为主体部24的圆周方向。

在第一加强层26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加强层28。第二加强层28由碳纤维强化树脂而形成。具体而言,通过将含浸在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中的碳纤维强化树脂(cfrp)纤维卷绕在第一加强层26以及金属盖30的外周面上并进行加热,从而形成了第二加强层28。因此,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第二加强层28的纤维方向被设为,相对于主体部24的轴向而倾斜了预定的角度的方向。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主体部24的上侧配置有下连结部70。下连结部70在容器主体部18的轴向上被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的金属盖30附近各配置有一个、且在前后的金属盖30之间配置有四个,从而共计配置有六个下连结部70。下连结部70的容器主体部18侧的下表面被设为沿着主体部24的外周的圆弧状,并与主体部24的外周接触。另外,上表面被设为平坦状,并且与后文所述的盖部件42的下表面42d接触。下连结部70与主体部24、盖部件42中的任意一方相接合,而与另一方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连结部70与主体部24相接合。下连结部70能够由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或弹性体等树脂而形成。

以上述方式而构成的容器主体部18通过第一配管20以及第二配管21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连结。第一配管20为,被配置于容器主体部18的车辆前方侧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容器主体部18的排列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的筒体,在该第一配管20上设置有被安装于金属盖30的连接部30a上的安装部20a。安装部20a对应于容器主体部18的位置而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十一个安装部20a。另外,在各个安装部20a上具备朝向容器主体部18侧突出设置的外螺纹部,通过将金属盖30的开口部30b(连接部30a)拧入该外螺纹部中,从而将容器主体部18固定在第一配管20上。另外,在第一配管20的内部形成有流道,通过该流道而使多个容器主体部18的内部相互连通。此外,在第一配管20上设置有多个前侧安装片36。关于前侧安装片36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叙述。

在第一配管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容器主体部18的排列方向的中间部分)上设置有导出管32。导出管32为从第一配管20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筒体,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第一配管2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安装部20a上。并且,该导出管32穿过被形成于后文所述的外壳22的周壁46上的贯穿孔46a而外部被导出,在导出管32上安装有能够对第一配管20的流道进行开闭的阀34。

另一方面,在容器主体部18的车辆后方侧上配置有第二配管21,并且通过该第二配管21而使容器主体部18的后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连结。第二配管21与第一配管20同样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十一个)安装部21a,这些安装部21a具备供金属盖30的连接部30a插穿的插穿孔。并且,如图3所示,在使连接部30a插穿于安装部21a中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栓23从轴向的外侧向连接部30a的开口部30b(参照图2)拧入,从而使第二配管21被固定于容器主体部18上。另外,在第二配管21的内部形成有流道,并且通过该流道而使多个容器主体部18的内部相互连通。另外,如图2所示,在第二配管21上设置有多个后侧安装片38。关于后侧安装片38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叙述。

在此,容器主体部18以及第一配管20被收纳于外壳22中。外壳22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箱状,并且被构成为包括外壳主体40和盖部件42。

外壳主体40为上侧被开口了的箱体,并且被构成为包括底壁部44和周壁46。底壁部44由铝合金等而形成,并且在俯视观察时被设为角部被磨角的大致矩形。另外,在底壁部44的外周部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安装孔a,并且通过结合部件、例如螺栓b1和螺母b2而使底壁部44被结合于下边梁部件17上。通过该结合,从而外壳22被支承于下边梁部件17上。

周壁46被直立设置于底壁部44上,且为由铝合金的挤压成型品而形成的部件,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框状。另外,周壁46的外形被形成为包围多个容器主体部18周围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为能够收纳十一个容器主体部18的大小。

周壁46被构成为,包括:前壁48,其在车辆前方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后壁50,其在车辆后方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右壁52以及左壁53,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前壁48以及后壁50的两端部彼此进行连结。另外,前壁48、后壁50、右壁52以及左壁53分别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前壁48的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封闭截面状。具体而言,前壁48被构成为,包括:前后一对前侧纵壁48a,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直立设置于底壁部44上;前侧上壁48b,其在前后方向上对前侧纵壁48a的上端部彼此进行连结;前侧中间壁48c,其在前后方向上对前侧纵壁48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彼此进行连结。

此外,如图2所示,在前壁48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穿前壁48的贯穿孔46a。穿过该贯穿孔46a而设置于第一配管20上的导出管32向外壳22的外部被导出。此外,在导出管32上安装有能够对第一配管20的流道进行开闭的阀34。由此,能够将在流道内流动的流体的量设为可控制。另外,在阀34上连接有未图示的配管的一端部,而该配管的另一端部被连接于燃料电池电池组等。

如图4所示,与前壁48同样,后壁50的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封闭截面状。即,后壁50被构成为,包括:前后一对后侧纵壁50a,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直立设置在底壁部44上;后侧顶壁50b,其在前后方向上对后侧纵壁50a的上端部彼此进行连结;以及后侧中间壁50c,其在前后方向上对后侧纵壁50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彼此进行连接。

如图2所示,右壁52以及左壁53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与前壁48以及后壁50相同的封闭截面状。右壁52被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右侧纵壁52a,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直立设置在底壁部44上;右侧顶壁52b,其在前后方向上对右侧纵壁52a的上端部彼此进行连结;右侧中间壁52c,其在前后方向上对右侧纵壁52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彼此进行连结。另一方面,左壁53被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左侧纵壁53a,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直立设置在底壁部44上;左侧顶壁53b,其在前后方向上对左侧纵壁53a的上端部彼此进行连结;左侧中间壁53c,其在前后方向上对左侧纵壁53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彼此进行连结。如上文所述,周壁46由封闭截面结构的框架部件而形成。

如图2所示,周壁46的后端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朝向车辆前方侧凹陷了的凹部51(在图2中仅图示出车辆左侧的凹部51)。因此,对于外壳22的内部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而言,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相比而较短。由此,如上文所述,被收纳于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容器主体部18成为与其他的容器主体部18相比而车辆前后方向(轴向)上的长度较短的容器。

如图2所示,盖部件42由铝合金等而被形成为平板状,并被设为与周壁46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在盖部件42的后端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上,对应于周壁46而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朝向车辆前方侧凹陷了的凹部42a。此外,如图3、4所示,在盖部件42的外周端部处形成有高低差42b,并且与该高低差42b相比靠外周侧的部分与周壁46的上表面重叠并通过螺栓b3等结合部件而被结合。以此方式,外壳主体40的上侧的开口被盖部件42堵塞。在该被堵塞了的状态下,盖部件42的下表面42d与下连结部70抵接。在设置有下连结部70以外的位置处,在盖部件42与容器主体部18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盖部件42与地板面板16之间配置有上连结部72。上连结部72被配置在与下连结部70对应的位置处、即在俯视观察时与下连结部70重叠的位置处。上连结部72与地板面板16、盖部件42中的任意一方相接合,而与另一方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连结部70与盖部件42相接合。上连结部72能够由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或弹体等树脂而形成。

本公开内容的载荷传递部件被构成为,包括上连结部72和下连结部70。来自地板面板16的载荷经由上连结部72和下连结部70而向容器主体部18被传递。

如图2以及如图4所示,在底壁部44的车辆前侧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托架60。第一安装托架60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三个第一安装托架60。另外,第一安装托架60被设置于相邻的容器主体部18之间。

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托架60为,被接合于底壁部44以及前壁48(周壁46)并对第一配管20进行支承的托架。另外,第一安装托架60被构成为,包括支承部60a、脚部60b、以及前侧延伸部分60c。

支承部60a为,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平板状的部位,并且被配置在相对于底壁部44而向车辆上方分离的位置处。另外,从支承部60a的后端部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底壁部44侧而延伸出三个脚部60b(在图4中仅图示出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的脚部60b和向车辆右侧延伸出的脚部60b)。脚部60b分别从支承部60a朝向底壁部44而向斜下方延伸,脚部60b的下端部沿着底壁部44而弯曲从而被接合于底壁部44上。

前侧延伸部分60c从支承部60a的前端部朝向周壁46而向斜上方侧延伸,并且前侧延伸部分60c的前端部沿着周壁46而向上方侧弯曲从而被接合于前壁48(周壁46)上。

另一方面,在第一配管20上设置有前侧安装片36。前侧安装片36从第一配管20的相邻的安装部20a之间朝向下方侧延伸,并且在该前侧安装片36的下端部上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的凸缘36a。并且,该凸缘36a与第一安装托架60的支承部60a重叠,且通过螺栓100以及螺母102而被结合在一起。

在底壁部44的车辆后侧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托架62。第二安装托架6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三个第二安装托架62(在图2中仅图示出两个第二安装托架62)。此外,第二安装托架62被设置在与第一安装托架6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应的位置(相邻的容器主体部18之间)处。

第二安装托架62为,被接合于底壁部44并且对第二配管21进行支承的托架。另外,第二安装托架62被构成为,包括支承部62a和脚部62b。

支承部62a为,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平板状的部位,并且被配置在相对于底壁部44而向车辆上方分离的位置处。另外,在支承部62a的中央部处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支承部62a的第一安装孔62c。

从支承部60a的前后以及左右的端部朝向底壁部44侧而延伸出四个脚部62b。脚部62b分别从支承部62a朝向底壁部44而向斜下方延伸,并且脚部62b的下端部沿着底壁部44而弯曲从而被接合于底壁部44上。

另一方面,从第二配管21的相邻的安装部21a之间朝向下方侧而延伸出后侧安装片38,并且在该后侧安装片38的下端部处设置有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凸缘38a。凸缘38a在相邻的容器主体部18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

在凸缘38a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38b。被形成于第二安装托架62的支承部62a上的第一安装孔62c和凸缘38a的第二安装孔38b被螺栓104插穿。并且,螺栓104在支承部62a的下表面侧被拧入螺母106中,从而两者(支承部62a以及凸缘38a)被结合在一起。

容器主体部18在与底壁部44分离的状态下,通过前侧安装片36、第一安装托架60而被支承于底壁部44之上,并且通过后侧安装片38、第二安装托架62而被支承于底壁部44之上。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燃料即氢进行贮留的高压容器,如图2所示,具备排列有多个的圆筒状的容器主体部18。因此,与利用单体且大容量的高压容器而对氢进行贮留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将向地板面板16之下配置容器主体部18时的高度和宽度等的自由度。

此外,容器主体部18的各自的轴向上的一端部通过配管20而被连结,而轴向上的另一端部通过配管21而被连结。并且,通过该配管20、21而使容器主体部18的内部相互连通。由此,能够将多个容器主体部18单元化而作为一个高压容器来发挥功能,从而能够简单地确保必要的容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由于乘客的上下车或载货等而从地板面板16之上被输入载荷时,该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车辆外侧端部16a而由下边梁部件17所承受。另一方面,从地板面板16之上被输入的所述载荷的剩余量经由上连结部72、盖部件42、以及下连结部70而由容器主体部18所承受。另外,该载荷经过第一配管20、前侧安装片36、第一安装托架60而向底壁部44传递,并且经过第二配管21、后侧安装片38、第二安装托架62而向底壁部44传递。并且,被传递至底壁部44的载荷向下边梁部件17传递。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地板面板16之上的载荷并不是只经由地板面板16的车辆外侧端部16a而向下边梁部件17传递,而是还通过经由容器主体部18而向下边梁部件17传递。即,不仅是地板面板16,而且也利用容器主体部18来承受载荷,从而能够提高耐载荷性。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连结部72以及下连结部70由弹性体而形成,因此能够通过上连结部72以及下连结部70的弹性变形而吸收被输入的载荷。另外,由于上连结部72和下连结部70被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的位置处,因此能够顺畅地实施载荷经由弹性体的传递。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箱状的外壳22内收纳有容器主体部18,因此能够对异物等进入外壳22的内部的情况进行抑制,进而能够对容器主体部18进行保护。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容器主体部18以相互使作为长度方向的筒轴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而被并列配置,因此能够节省空间而将较多的容器主体部18配置于地板面板16之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容器主体部18以相互使作为长边方向的筒轴方向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而被配置。因此,与将长边方向作为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一个容器主体部18的长度,并且在配置相同直径的容器主体部18的情况下,能够以较少个数而确保较大容量。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下连结部70设置在全部的容器主体部18上,但是也可以仅在一部分的容器主体部18上设置下连结部70。例如,如图5所示,既可以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并排的容器主体部18上每隔一个地设置下连结部70,也可以在与该下连结部70对应的位置上设置上连结部72。

此外,上连结部72并不是必须配置在与下连结部70对应的位置处,也可以被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下连结部70不重叠的位置处。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6、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面板45仅通过构成外壳22的底壁部44的板部件而被形成,并且不具有周壁46(前壁48、后壁50、右壁52、左壁53)以及盖部件42。在支承面板45的外周部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形成有安装孔45a,并且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壁部44同样的方式而被结合于下边梁部件17上。通过该结合,从而支承面板45被支承于下边梁部件17上。

在容器主体部18的上侧设置有下连结部70,并且下连结部70与地板面板16的下表面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地板面板16的载荷经由下连结部70而向容器主体部18传递。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也能够提高向地板面板16之下配置容器主体部18时的高度和宽度等的自由度,并且能够提高地板面板16的耐载荷性。此外,由于下连结部70由弹性体而形成,因此能够通过下连结部70的弹性变形而吸收被输入的载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面板45以覆盖容器主体部18的下表面的方式而被配置,并对容器主体部18进行支承。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对容器主体部18进行保护,以免于来自车辆的下侧的碰撞和异物的冲击。

并且,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部18由下边梁部件17所支承,但是也可以使容器主体部18由其他的车辆框架部件所支承。例如,能够由被架设在下边梁部件17之间的横向构件(未图示)等所支承。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当然能够在没有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于上述内容以外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