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4400发布日期:2019-03-20 01:23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用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用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国内,开车除接打电话之外,玩手机的现象也已经普遍存在。据数据显示,超过60%的司机在开车状态下有过低头玩手机的行为。因此,开车玩手机造成的车祸屡见不鲜,相关部门也把这种行为定义为“妨碍安全驾驶行为”。

目前,因涉及开车与防止司机玩手机相关联的成熟技术较少,因此,防止开车玩手机仍处于利用法律手段强制处罚制止这种行为的阶段,因此,这种现象依旧屡禁不止,造成的车祸每天都有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用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结构,其通过新设计相关结构,将手机与汽车换挡杆形成配合关系,保证行车时手机处于封存状态,无法再行车时取出使用,从而大大的降低开车玩手机的现象,随之带来的是大大的降低因开车玩手机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用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结构,包括换挡杆以及与所述换挡杆配合的防护壳体,所述换挡杆上设置有限位棒;

所述防护壳体顶面上开设有用于存放手机的槽体,所述槽体边缘处设置有封盖所述槽体的盖板,所述盖板底面上设置有供手机插入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盖板上端端部处的第一限位插槽和设置在所述盖板下端端部处的第二限位插槽,所述第一限位插槽底面设置有第一铁块,所述槽体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铁块配合的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二限位插槽底面上设置有第一按钮开关;

所述防护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组件、第二限位组件和第三限位组件;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件、连接套环、第一弹簧、第一滑杆和第一限位片,所述防护壳体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套环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处,所述第二限位件配合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套环上,所述连接套环处设置有扭簧,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依次一体成型的第二限位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其中,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的连接处均为弯折状,所述第二限位片上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棒与所述限位滑槽配合连接,所述限位滑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开设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的设置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二滑槽开设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的设置方向相平行,在所述槽体底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滑杆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通孔处,同时所述第一滑杆下端端部与所述第三连杆固定连接,而所述第一限位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杆上端端部处,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分别顶靠所述第一限位片底面和所述槽体底面,所述第一限位片底面上设置有压杆,所述槽体底面上位于所述压杆正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电磁铁电气连接的第二按钮开关;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半圆形限位环、柔性橡胶绳和滑轮,所述槽体相对应的两个侧壁上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半圆形限位环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滑杆相连,所述滑轮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顶面上位于所述盖板后方位置处,所述槽体侧壁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柔性橡胶绳一端与所述半圆形限位环相连,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滑轮后与所述盖板顶面相连;

所述第三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杆、第二弹簧、第二铁块、第二电磁铁和支撑片,所述槽体底面上位于所述第二通孔旁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限位杆滑动连接在所述第四通孔处,所述防护壳体底面上设置有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片与所有所述支撑杆均相连,所述第二电磁铁设置在所述支撑片上且与所述第一按钮开关电气连接,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防护壳体下方部位处设置有凸缘,所述第二弹簧一端顶靠所述凸缘,另一端顶靠所述支撑片,所述第二铁块设置在所述限位杆底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电磁铁正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用于观察手机屏幕的透明玻璃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一滑杆配合的一端的顶面为平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新设计相关结构,将手机与汽车换挡杆形成配合关系,保证行车时手机处于封存状态,无法再行车时取出使用,从而大大的降低开车玩手机的现象,随之带来的是大大的降低因开车玩手机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图2为图1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限位件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限位组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图4,用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结构,包括换挡杆1以及与所述换挡杆1配合的防护壳体2,所述换挡杆1上设置有限位棒11。

所述防护壳体2顶面上开设有用于存放手机的槽体21,所述槽体21边缘处设置有封盖所述槽体21的盖板3,所述盖板3上设置有用于观察手机屏幕的透明玻璃片31,所述盖板3底面上设置有供手机插入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盖板3上端端部处的第一限位插槽32和设置在所述盖板3下端端部处的第二限位插槽33,所述第一限位插槽32底面设置有第一铁块,所述槽体21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铁块配合的第一电磁铁22,所述第二限位插槽33底面上设置有第一按钮开关。

所述防护壳体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组件、第二限位组件和第三限位组件。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件41、连接套环42、第一弹簧43、第一滑杆44和第一限位片45,所述防护壳体2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套环42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处,所述第二限位件41配合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套环42上,所述连接套环42处设置有扭簧,所述第二限位件41包括依次一体成型的第二限位片411、第一连杆412、第二连杆413和第三连杆414,其中,所述第一连杆412与所述第二连杆413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连杆413与所述第三连杆414的连接处均为弯折状,所述第二限位片411上开设有限位滑槽4111,所述限位棒11与所述限位滑槽4111配合连接,所述限位滑槽411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滑槽4111a和第二滑槽4111b,所述第一滑槽4111a开设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412的设置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二滑槽4111b开设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412的设置方向相平行,在所述槽体21底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滑杆44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通孔处,同时所述第一滑杆44下端端部与所述第三连杆4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杆414与所述第一滑杆44配合的一端的顶面为平面,而所述第一限位片45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杆44上端端部处,所述第一弹簧43两端分别顶靠所述第一限位片45底面和所述槽体21底面,所述第一限位片45底面上设置有压杆46,所述槽体21底面上位于所述压杆46正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电磁铁22电气连接的第二按钮开关23。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半圆形限位环51、柔性橡胶绳52和滑轮53,所述槽体21相对应的两个侧壁上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54,所述半圆形限位环51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滑杆54相连,所述滑轮53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2顶面上位于所述盖板3后方位置处,所述槽体21侧壁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柔性橡胶绳52一端与所述半圆形限位环51相连,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滑轮53后与所述盖板3顶面相连。

所述第三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杆61、第二弹簧62、第二铁块63、第二电磁铁64和支撑片65,所述槽体21底面上位于所述第二通孔旁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限位杆61滑动连接在所述第四通孔处,所述防护壳体2底面上设置有若干支撑杆66,所述支撑片65与所有所述支撑杆66均相连,所述第二电磁铁64设置在所述支撑片65上且与所述第一按钮开关电气连接,所述限位杆61位于所述防护壳体2下方部位处设置有凸缘611,所述第二弹簧62一端顶靠所述凸缘611,另一端顶靠所述支撑片65,所述第二铁块63设置在所述限位杆61底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电磁铁64正上方。

驾驶人员进入车内之后,因限位棒位于第一滑槽内,导致档杆无法往后推入至行车档位内;而第二限位件有因半圆形限位环对第一限位片的限位作用而无法上下摆动,即在半圆形限位环离开第一限位片下方之前,第二限位件无法摆动,限位棒无法移动至第二滑槽内,档杆无法往后推入至行车档位内,车子无法前行;半圆形限位环又因限位杆的设置而无法水平滑移,因此,需要首先移除限位杆,再移除半圆形限位环后,才能够解锁第二限位件,而在实际使用时并不需要手动解锁第二限位件,在盖板盖上后,手机压下第一滑杆,第二限位件摆动后自动解锁,而在盖板盖上后通过第一铁块和第一电磁铁的配合来限位盖板被打开。

具体使用时,首先将手机放入到限位滑槽内,待手机完全放入后,手机下压第一按钮开关,第二电磁铁通电,吸引第二铁块,将限位杆下拉,限位杆离开半圆形限位环的移动路径,第二电磁铁的磁性吸附力远大于第二弹簧的弹力;之后将盖板封盖槽体,在盖板往下盖的过程中,通过柔性橡胶绳的作用拉动半圆形限位环离开第一限位片,此时,第一滑杆可被压下;当盖板完全盖上时,手机自动压下第一滑杆,第二限位件沿着连接套环旋转一定角度,限位棒从第一滑槽移动至长条形的第二滑槽内,因第二滑槽的设置方向与换挡杆的换挡方向相同或相近,使得换挡杆能够顺利的换挡至行车档位处,从而启动汽车;而在盖板完全盖上时,压杆按下第二按钮开关,第一电磁铁通电,吸引处第一铁块,使得盖板无法被打开,只有在档杆回复到停车档位时,通过扭簧的作用使得第二限位件复位,第一弹簧使得第一滑杆复位,压杆离开第二按钮开关,第一电磁铁断电之后才能打开盖板,盖板打开取出手机后,所有部件全部回复至原位。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