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换电站防卡死充电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6508发布日期:2018-11-20 21:36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汽车换电站防卡死充电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保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换电站防卡死充电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作为环保型的新能源汽车受到广泛关注。电动汽车的动力来自于车载电池。为了节省充电停留时间,一些电动汽车采用可拆卸的车载蓄电池。也就是说,电动汽车即将没电的时候在换电站将电量不足的旧蓄电池拆下,然后换上充满电量的新蓄电池,没电的蓄电池在换电站内进行充电然后供给其他电动汽车使用。这样一来,每辆电动汽车恢复电力只需要花费更换蓄电池的时间,而不需要充电等待时间,自然方便了司机。

蓄电池拆下来之后要在充电仓里进行快速充电。为了确保充电快速进行,需要在充电过程中进行水冷降温,所以充电仓内不仅会包括充电接头还有水冷接头,两个接头要同时插入蓄电池的接头内才可以充电。但是每块蓄电池总有制造误差,两个接头与蓄电池接头的匹配程度总有变化,在蓄电池自重的影响下,只要角度误差达到0.1°,那么蓄电池将会卡死在两个接头上无法落下,此时换电工作就无法进行。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式换电站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换电站防卡死充电机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汽车换电站防卡死充电机构,包括具有若干充电仓的充电架和水冷箱,每个充电架内均设有一充电接头组件、一水冷接头组件和一感应器,所述充电接头组件包括安装于充电架上的充电电动推杆、由充电电动推杆驱动的充电座板以及固定于充电座板上的充电接头;所述水冷接头组件包括安装于充电架上的水冷电动推杆、由水冷电动推杆驱动的水冷座板、浮动安装于水冷座板上的第一浮动板、浮动安装于第一浮动板上的第二浮动板以及固定于第二浮动板上的水冷接头,每个水冷接头均包括连接水冷箱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具体的,所述感应器位于充电接头组件与水冷接头组件之间。

具体的,所述充电接头组件包括安装于充电架上的一对竖直导轨,所述竖直导轨用来引导充电座板竖直升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水冷接头组件中有两道浮动机构,所以可以较大程度地适应与充电接头之间的角度偏差,所以两个接头插拔过程中不会导致卡死。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换电站充电部分的主视图;

图2为汽车换电站充电部分的俯视图;

图3为插拔机构的立体图。

图中数字表示:

1-充电架;

2-充电接头组件,

21-充电电动推杆,

22-充电座板,

23-充电接头,

24-竖直导轨;

3-水冷接头组件,

31-水冷电动推杆,

32-水冷座板,

33-第一浮动板,

34-第二浮动板,

35-水冷接头;

4-水冷箱;

5-感应器;

6-蓄电池,

61-电池充电接头,

62-电池水冷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换电站防卡死充电机构,包括具有若干充电仓的充电架1和水冷箱4,每个充电架1内均设有一充电接头组件2、一水冷接头组件3和一感应器5,充电接头组件2包括安装于充电架1上的充电电动推杆21、由充电电动推杆22驱动的充电座板22以及固定于充电座板22上的充电接头23,水冷接头组件3包括安装于充电架1上的水冷电动推杆31、由水冷电动推杆32驱动的水冷座板32、浮动安装于水冷座板32上的第一浮动板33、浮动安装于第一浮动板33上的第二浮动板34以及固定于第二浮动板34上的水冷接头35,每个水冷接头35均包括连接水冷箱4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该充电机构的工作过程为:蓄电池6经换电装置移送到充电仓内;充电仓内的感应器5检测到蓄电池6就位后,充电电动推杆21驱动充电接头23下降插入电池充电接头61,同时水冷电动推杆31驱动水冷接头35插入电池水冷接头62;在充电接头23对蓄电池6进行充电的同时,水冷箱4让冷却水在蓄电池6的外壳内打循环,避免快速充电使蓄电池6过热;充电完毕后,水冷接头35和充电接头23退回,满电的蓄电池6则能安装到缺电的电动汽车上。充电接头组件2是刚性的升降机构,因为水冷接头组件3中有两道浮动机构,所以可以较大程度地适应与充电接头61之间的角度偏差,所以两个接头插拔过程中不会导致卡死。

如图3所示,感应器5位于充电接头组件2与水冷接头组件3之间。这样蓄电池6感应结果比较准确。

如图3所示,充电接头组件2包括安装于充电架1上的一对竖直导轨24,竖直导轨24用来引导充电座板22竖直升降。竖直导轨24能防止拔充电接头23的时候蓄电池6产生力矩损伤充电电动推杆21。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