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辐板轮毂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5344发布日期:2019-01-08 21:30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辐板轮毂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层辐板轮毂总成。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轮毂总成是摩托车的重要零部件之一,轮毂总成的结构强度将直接影响到摩托车行驶过程中的可靠性。

摩托车的轮毂总成通常分为两种,一种为辐板使轮毂总成,一种为辐条式轮毂总成,辐条式轮毂总成需要定期检查和保养,清洗麻烦,同时轻微的变形可以修复,因而维修成本较低;而辐板式轮毂总成美观耐用,但是一旦发生变形,难以维修,因而成本较高,因而有必要研发一种结构强度大,不易变形的辐板轮毂总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辐板轮毂总成,其优势在于,结构强度大,不易变形,可靠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双层辐板轮毂总成,包括轮毂本体、轮辋、安装在所述轮毂本体一侧的安装盖、安装在所述轮毂本体另一侧的安装座和安装在所述轮毂本体与所述轮辋间的辐板结构,所述辐板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轮毂本体靠近所述安装盖一侧的第一辐板组件和设置于所述轮毂本体靠近所述安装座一侧的第二辐板组件,所述第一辐板组件与所述第二辐板组件通过焊接相连接,所述第一辐板组件与所述第二辐板组件均包括若干沿所述轮毂本体周面设置的辐板,所述轮毂本体中心处开设有中心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辐板组件、第二辐板组件对轮毂本体与轮辋进行支撑,同时第一辐板组件与第二辐板组件之间相互抵接且通过焊接相连接,相互支撑,从而提高了辐板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轮毂总成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辐板包括与所述轮毂本体相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与所述轮辋相连接的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间的夹角为120度至150度,所述第二辐板组件与所述第一辐板组件结构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的设置,当轮辋受力时,辐板的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将压力分为两部分由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承担。当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的夹角为120度至150度时,辐板的抗压能力较强。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辐板组件与所述第二辐板组件关于所述轮毂本体呈中心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间的夹角为120度至150度,因而第一辐板组件与第二辐板组件关于轮毂本体呈中心对称,使得第一辐板组件的辐板与第二辐板组件的辐板相互交叉形成了多个X形,使得轮毂总成的受力更加均匀。

作为优选,所述辐板与所述轮辋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圆角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圆角结构的设置,减少了辐板与轮辋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了辐板与轮辋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辐板与所述轮毂本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圆角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圆角结构的设置,减少了辐板与轮毂本体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了辐板与轮毂本体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盖包括第一连接部和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一侧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二连接部和设置于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轮毂本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轮毂本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从而使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轮毂本体相对固定,提高了轮毂总成的紧凑程度,同时便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轮毂本体的检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侧壁间设置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安装部间的连接强度,同时更加美观,在轮毂总成转动时,加强筋形成一个圆环。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筋呈Y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强筋Y形的设置,增大了加强筋与第一连接部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了加强筋的加强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周侧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端部开设有安装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柱及安装孔的设置,为刹车盘提供了安装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柱的内侧设置有限位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刹车盘的内侧设置有安装环,安装环正好卡入限位通过限位凸块的内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刹车盘与安装座间的连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第一辐板组件、第二辐板组件对轮毂本体与轮辋进行支撑,同时第一辐板组件与第二辐板组件之间相互抵接且通过焊接相连接,相互支撑,从而提高了辐板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轮毂总成的可靠性;

2、由于结构槽的开设,从而节省了材料,降低了轮毂总成的重量,从而一定程度上使摩托车更加省油;

3、同型号的轮毂,只需更换安装盖和安装座就可适用其他车型,节省了成本,灵活性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双层辐板轮毂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双层辐板轮毂总成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安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轮毂本体;11、中心孔;2、轮辋;3、安装盖;31、第一连接部;32、第一安装部;33、加强筋;4、安装座;41、第二连接部;42、第二安装部;421、安装柱;422、安装孔;423、限位凸块;5、辐板结构;51、第一辐板组件;52、第二辐板组件;53、辐板;531、第一支撑部;532、第二支撑部;54、第一圆角结构;55、第二圆角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附图1与附图2,一种双层辐板轮毂总成,包括轮毂本体1、轮辋2、安装在轮毂本体1一侧的安装盖3、安装在轮毂本体1另一侧的安装座4和安装在轮毂本体1与轮辋2间的辐板结构5。轮毂本体1的中心处开设有中心孔11。

辐板结构5包括设置于轮毂本体1靠近安装盖3一侧的第一辐板组件51和设置于轮毂本体1靠近安装座4一侧的第二辐板组件52,第一辐板组件51与第二辐板组件52结构一致且关于轮毂本体1呈中心对称设置,第一辐板组件51与第二辐板组件52相互抵接且通过焊接相连接。

参考附图2与附图3,第一辐板组件51与第二辐板组件52均包括若干沿轮毂本体1周面设置的辐板53,辐板53包括与轮毂本体1相连接的第一支撑部531和与轮辋2相连接的第二支撑部532,第一支撑部531与第二支撑部532间的夹角为120度至150度,本实施例中采用135度。

第一辐板组件51的辐板53与第二辐板组件52的辐板53,相互交叉形成若干X形,使得轮毂总成的受力更加均匀。

辐板53与轮辋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圆角结构54,辐板53与轮毂本体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圆角结构55。

参考附图4,安装盖3包括第一连接部31和设置于第一连接部31一侧的第一安装部32,第一连接部31与第一安装部32均呈圆柱状,且第一连接部31的直径大于第一安装部32的直径。

安装盖3的一侧开设有结构槽,从而节省了材料,降低了轮毂总成的重量,从而一定程度上使摩托车更加省油。

第一连接部31的表面与第一安装部32的侧壁间设置有Y形的加强筋33,通过加强筋33Y形的设置,增大了加强筋33与第一连接部31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了加强筋33的加强作用。

参考附图2,安装座4包括第二连接部41和设置于第二连接部41上的第二安装部42,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41及轮毂本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第二安装部42的周侧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柱421,本实施例中采用四个安装柱421,每个安装柱421的端部均开设有安装孔422,每个安装柱421的内侧设置有一个限位凸块423。刹车盘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柱421上,刹车盘(图中未示出)的内侧设置有安装环,安装环卡设在限位凸块423的内侧。

在轮毂总成使用的过程中,轮毂本体1、轮辋2、安装盖3、安装座4及辐板结构5同步转动,第一辐板组件51、第二辐板组件52对轮毂本体1与轮辋2进行支撑,同时第一辐板组件51与第二辐板组件52之间相互抵接且通过焊接相连接,相互支撑,从而提高了辐板结构5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轮毂总成的可靠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