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整流罩的车厢通风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9566发布日期:2019-03-22 19:30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整流罩的车厢通风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整流罩的车厢通风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轨道交通空调一般为两段式布局,包括沿车辆的纵向(从前到后)依次为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组件和冷凝器组件)以及电器和压缩机段(主要包括压缩机仓和电器仓)。其中,蒸发器组件主要包括蒸发风机、蒸发器、回风口等,冷凝器组件包括冷凝风机、冷凝器、第一进风口等。

上述设置中,为由于轨道交通车厢顶部空间有限,风道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布置,不能保证热交换效果;同时,由于送风阻力大,热交换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带整流罩的车厢通风降温装置,节省空间,可降低送风阻力,提升热交换效果。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整流罩的车厢通风降温装置,包括:空调本体(10)和设于所述空调本体(10)内的第一换热器组件(30)和第二换热器组件(50);所述空调本体(10)包括整流罩(10a)和底板(10b);所述整流罩(10a)前端设有进风口(12),所述整流罩(10a)后端设有通风口(40),所述整流罩(10a)的侧面设有第一出风口(11),所述底板(10b)上设置回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在所述车厢的纵向上,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50)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30)前后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30)包括第一换热风道,所述进风口(12)经所述第一换热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11);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50)包括第二换热风道(53),所述第二换热风道(53)依次连通所述回风口(13)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4);所述第二换热风道(53)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隔开设置;所述空调本体内还设有减压通道(60),所述减压通道(60)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和所述通风口(40)连通;在所述车厢的横向上,所述第二换热风道(53)设于所述减压通道(60)左右两侧。

优选的,所述空调本体(10)设于车厢顶部。

优选的,所述车厢为轨道交通车厢。

优选的,所述轨道交通为空铁。

优选的,所述整流罩(10a)的外表面呈流水线型。

优选的,所述整流罩(10a)和底板(10b)之间设有若干三角形加强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风口(14)与室内空气相通。

优选的,第一换热器组件(30)为冷凝器组件,第一换热器(32)为冷凝器,第一换热风道为冷凝风道;第二换热器组件(50)为蒸发器组件,第二换热器(52)为蒸发器,第二换热风道(53)为蒸发风道。

优选的,第一换热器组件(30)为蒸发器组件,第一换热器(32)为蒸发器,第一换热风道为蒸发风道;第二换热器组件(50)为冷凝器组件,第二换热器(5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风道(53)为冷凝风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30)包括两个所述第一换热风道,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内设有第一风机(31)和第一换热器(32),所述第一风机(31)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2)更靠近所述进风口(40)设置。

优选的,第一风机(31)与第一换热器(32)之间有隔板(33)隔开。

优选的,第二换热器组件(50)包括第二风机(51)和第二换热风道(53)。

优选的,所述通风降温装置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30)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50)连接。

优选的,所述压缩机设于外机内,所述外机设于所述车厢内。

优选的,所述外机内设有电器元件。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详细说明如下:

本申请空调本体包括整流罩和底板,整流罩的外表面呈流水线型,能减小了气动阻力。

本申请气流经进风口进入第一换热风道后进入进行热交换后从第一出风口排除,同时,部分由经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进入减压通道由通风口排除,有效降低空调本体内气压,进一步减小了气动阻力。进一步的,第一风机相对于第一换热器更靠近第一进风口设置,可以保证出风顺畅,减小气动阻力。

本申请在所述车厢的纵向上,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前后设置第一风机和第一换热器之间有隔板隔开,保证气流只从进风口流入第一风机,整流罩前端设有进风口,整流罩后端设有通风口,整流罩的侧面设有第一出风口,实现了进出气流互不干扰,可以有效防止气流的短路,保证车辆空调式中在最佳工况下运行。进风口位于整流罩前端,可以有效利用行驶过程中的迎面风速,增加风机克服静压的能力。

本申请空调本体设于车厢顶部,设于车厢内的外机内设置压缩机内和电器元件,有效节省了空调本体内的空间,满足车厢顶部狭小,空调本体能够占用空间有限的客观条件。同时,将在车厢的纵向上,第二换热器组件和第一换热器组件前后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横向布置,布置空间大,送风通道宽,送风阻力小,换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带整流罩的车厢通风降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带整流罩的车厢通风降温装置的整体布置示意图;

图3为图2示出的带整流罩的车厢通风降温装置中C-C剖视图;

图4为图2示出的带整流罩的车厢通风降温装置中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带整流罩的车厢通风降温装置,包括:空调本体10和设于所述空调本体10内的第一换热器组件30和第二换热器组件50;所述空调本体10包括整流罩10a和底板10b;所述整流罩10a前端设有进风口12,所述整流罩10a后端设有通风口40,所述整流罩10a的侧面设有第一出风口11,所述底板10b上设置回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在所述车厢的纵向上,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50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30前后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30包括第一换热风道,所述进风口12经所述第一换热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11;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50包括第二换热风道53,所述第二换热风道53依次连通所述回风口13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4;所述第二换热风道53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隔开设置;所述空调本体内还设有减压通道60,所述减压通道60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和所述通风口40连通;在所述车厢的横向上,所述第二换热风道53设于所述减压通道60左右两侧。

所述整流罩10a前端为当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时,处于迎风侧的一端。所述空调本体10设于车厢顶部,所述车厢为轨道交通车厢,所述轨道交通为空铁。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

所述整流罩10a的外表面呈流水线型。所述整流罩10a和底板10b之间设有若干三角形加强板。所述第二出风口14与室内空气相通。

第一换热器组件30为冷凝器组件,第一换热器32为冷凝器,第一换热风道为冷凝风道;第二换热器组件50为蒸发器组件,第二换热器52为蒸发器,第二换热风道53为蒸发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30包括两个所述第一换热风道,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内设有第一风机31和第一换热器32,所述第一风机31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2更靠近所述进风口40设置。第一风机31与第一换热器32之间有隔板33隔开。第二换热器组件50包括第二风机51和第二换热风道53。

所述通风降温装置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30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50连接,所述压缩机设于外机内,所述外机设于所述车厢内,所述外机内设有电器元件。

实施例3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第一换热器组件30为蒸发器组件,第一换热器32为蒸发器,第一换热风道为蒸发风道;第二换热器组件50为冷凝器组件,第二换热器5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风道53为冷凝风道。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