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搬运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6833发布日期:2019-03-02 02:0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搬运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搬运小车。



背景技术:

汽车生产车间中,车门、车顶、外壳等其他部件通常需要从一个工序设备搬运至另一个工序设备,由于这些部件体积较大,一般是通过搬运小车来搬运,现有的搬运下车仅有一个载物平台,搬运下车不能根据所搬运部件的外形做出调整,一些外形结构较为复杂的部件放置在载物平台上不是很稳定,搬运小车移动过程中需要工人手扶部件预防部件掉落下来,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身搬运小车。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车身搬运小车,包括底盘、行走轮、多个第一支撑件、多个第一螺柱、多个载物平台、多个第二支撑件、多个第二螺柱和载物横杆;

行走轮安装在底盘上;

多个第一支撑件可滑动地安装在底盘上,多个第一支撑件的滑动方向平行设置,第一支撑件上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螺柱插在第一安装孔中,第一螺柱螺接有第一螺母,第一螺母抵靠在第一支撑件上;多个载物平台分别安装在多个第一螺柱顶部;

多个第二支撑件可滑动地安装在底盘上,多个第二支撑件的滑动方向位于同一条直线方向上,多个第二支撑件的滑动方向垂直于多个第一支撑件的滑动方向,第一支撑件上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螺柱插在第二安装孔中,第二螺柱螺接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母抵靠在第二支撑件上;载物横杆可拆卸地安装在多个第二螺柱顶部。

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第一滑轨机构,第一滑轨机构包括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

第一卡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卡合部,第一连接部与底盘固定连接,第一卡合部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卡合部与底盘之间形成第一滑槽;

第二卡接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卡合部,第二连接部与底盘固定连接,第二卡合部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二卡合部与底盘之间形成第二滑槽;

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相对且平行设置;

第一支撑件底部设有第一卡接部,第一卡接部配合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中。

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第一螺栓,第一卡合部和/或第二卡合部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多个第一螺纹孔沿第一卡合部和/或第二卡合部长度方向布置,多个第一螺栓分别配合在多个第一螺纹孔中,第一螺栓抵靠在第一卡接部上用于锁紧第一支撑件。

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第二滑轨机构,第二滑轨机构包括第三卡接件和第四卡接件;

第三卡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三卡合部,第三连接部与底盘固定连接,第三卡合部与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三卡合部与底盘之间形成第三滑槽;

第四卡接件包括第四连接部和第四卡合部,第四连接部与底盘固定连接,第四卡合部与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第四卡合部与底盘之间形成第四滑槽;

第三滑槽与第四滑槽相对且平行设置;

第二支撑件底部设有第二卡接部,第二卡接部配合在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中。

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第二螺栓,第三卡合部和/或第四卡合部设有多个第二螺纹孔,多个第二螺纹孔沿第三卡合部和/或第四卡合部长度方向布置,多个第二螺栓分别配合在多个第二螺纹孔中,第二螺栓抵靠在第二卡接部上用于锁紧第二支撑件。

优选地,载物平台包括第五连接部和载物部,第一连接部转动安装在第一螺柱顶部,载物部与第五连接部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五连接部一侧。

优选地,载物部内嵌有永磁体。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车身搬运小车,多个第一支撑件可在底盘上滑动,从而可以根据所承载车身的外形调节各个第一支撑件的位置,由于载物横杆可拆卸安装在多个第二支撑件上,可以根据所承载车身外形的不同更换不同的载物横杆,以确保车身能够稳定放置在载物横杆上;同时通过转动第一螺母可以调节载物平台的高度,通过转动第二螺母可调节载物横杆的高度,进一步确保车身能够稳定放置在载物平台和载物横杆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车身搬运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车身搬运小车第一滑轨机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车身搬运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车身搬运小车第一滑轨机构的放大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车身搬运小车,包括底盘1、行走轮2、两个第一支撑件31、两个第一螺柱32、两个载物平台33、两个第二支撑件41、两个第二螺柱42和载物横杆43;

底盘1为方形结构,行走轮2安装在底盘1上,本实施例中的行走轮2为轨道轮,搬运小车在预定轨道行驶;

两个第一支撑件31滑动安装在底盘1上,两个第一支撑件31的滑动方向平行于搬运小车的行驶方向,两个第一支撑件31分别靠近底盘1两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件31为杆状结构,两个第一支撑件31顶部均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内壁光滑,第一安装孔轴线沿竖直方向,第一螺柱32插在第一安装孔中,第一螺柱32上螺接有第一螺母,第一螺母抵靠在第一支撑件31顶部,保持第一螺柱32不转,转动第一螺母,第一螺柱32则会上下移动;载物平台33安装在第一螺柱32顶部,载物平台33与所搬运的车身直接接触,从而托住车身,第一螺柱32上下移动过程中,载物平台33也随之上下移动,根据所搬运的车身外形调节两个第一支撑件31的位置和载物平台33的高度,确保车身能够稳定的放置在载物平台33上;

两个第二支撑件41滑动安装在底盘1上,多个第二支撑件41的滑动方向位于同一条直线方向上,并且两个第二支撑件41的滑动方向垂直于多个第一支撑件31的滑动方向,两个第二支撑件41滑动轨迹位于两个第一支撑件31滑动轨迹端部,两个第一支撑件31和两个第二支撑件41的滑动轨迹构成“U”形,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撑件41为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中的空腔形成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轴线沿竖直方向,第二螺柱42插在第二安装孔中,第二螺柱42上螺接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母抵靠在第二支撑件41顶部,保持第二螺柱42不转,转动第二螺母,第二螺柱42则会上下移动;载物横杆43可拆卸安装在两个第二螺柱42顶部,载物横杆43与所搬运的车身直接接触,从而托住车身,第二螺柱42上下移动过程中,载物横杆43也随之上下移动,根据所搬运的车身外形调节载物横杆43的高度,确保车身能够稳定的放置在载物横杆43上。

参照图2,两个第一支撑件31通过两个第一滑轨机构滑动安装在底盘1上,第一滑轨机构包括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结构相同;

第一卡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51和第一卡合部52,第一连接部51呈长条形,第一连接部51与底盘1固定连接,第一卡合部52呈长条形,第一卡合部52与第一连接部51固定连接形成截面为“L”形的结构,第一卡合部52与底盘1之间形成一定距离,因而第一卡合部52与底盘1之间形成第一滑槽;

第二卡接件包括第二连接部53和第二卡合部54,第二连接部53呈长条形,第二连接部53与底盘1固定连接,第二卡合部54长条形,第二卡合部54与第二连接部53固定连接形成截面为“L”形的结构,第二卡合部54与底盘1之间形成一定距离,因而第二卡合部54与底盘1之间形成第二滑槽;

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相对且平行设置;

第一支撑件31底部设有第一卡接部311,第一卡接部311配合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中,第一卡接部311可沿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移动,第一支撑件31在第一卡接部311的带动下移动。

为了紧固第一支撑件31,防止第一支撑件31晃动,第一卡合部52和第二卡合部54分别设有多个螺纹孔,多个螺纹孔沿第一卡合部52和第二卡合部54长度方向均匀设置,螺纹孔贯穿第一卡合部52和第二卡合部54,多个第一螺栓6分别位于多个螺纹孔中,当第一螺栓6抵靠在第一卡接部311上时,第一卡接部311被锁紧,此时第一支撑件31无法移动,从而确保移动过程中第一支撑件31不会随意晃动或移动。

两个第二支撑件41通过两个第二滑轨机构滑动安装在底盘1上,第二滑轨机构包括第三卡接件和第四卡接件,第三卡接件和第四卡接件结构相同;

第三卡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三卡合部,第三连接部呈长条形,第三连接部与底盘1固定连接,第三卡合部呈长条形,第三卡合部与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形成截面为“L”形的结构,第三卡合部与底盘1之间形成一定距离,因而第三卡合部与底盘1之间形成第三滑槽;

第四卡接件包括第四连接部和第四卡合部,第四连接部呈长条形,第四连接部与底盘1固定连接,第四卡合部长条形,第四卡合部与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形成截面为“L”形的结构,第四卡合部与底盘1之间形成一定距离,因而第四卡合部与底盘1之间形成第四滑槽;

第三滑槽与第四滑槽相对且平行设置;

第二支撑件41底部设有第二卡接部,第二卡接部配合在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中,第二卡接部可沿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移动,第二支撑件41在第二卡接部的带动下移动。

为了紧固第二支撑件41,防止第二支撑件41晃动,第三卡合部和第四卡合部分别设有多个螺纹孔,多个螺纹孔沿第三卡合部和第四卡合部长度方向均匀设置,螺纹孔贯穿第三卡合部和第四卡合部,多个第二螺栓分别位于多个螺纹孔中,当第二螺栓抵靠在第二卡接部上时,第二卡接部被锁紧,此时第二支撑件41无法移动,从而确保移动过程中第二支撑件41不会随意晃动或移动。

载物平台33包括第五连接部331和载物部332,第一连接部51转动安装在第一螺柱32顶部,载物部332与第五连接部331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五连接部331一侧,载物部332顶端面水平设置,根据所搬运车身外形结构,转动载物平台33确保车身能够平稳放置在载物部332上。

本实施例中,载物部332内嵌有永磁体,用磁体用于吸附车身,使得车身能够更加稳定的放置在载物部332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