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小车自动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8701发布日期:2019-02-10 23:32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小车自动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务机器人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动小车自动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小车已经开始广泛的应用到多个领域内,例如工厂的巡检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小车多能够实现自动充电,现有的机器人小车的自动充电装置,充电器长期处于通电状态,机器人小车在需要充电时运动至充电器处,通过自身的的充电接口与充电器连接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再自动离开。由于充电器一直处于通电状态,长期如此,充电器的电子元件容易老化,甚至会发生火灾,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通过人工充电,则会使得机器人严重的依赖人工充电,不仅费时费力,还影响机器人的智能自动化运行。显然,现有的机器人小车自动充电装置已经无法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小车自动充电装置,它结构巧妙,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在正常状态下处于断电状态,电动小车需要充电且运动至充电位置时充电器才会通电,充电器不会长时间通电,有利于提高充电器的使用寿命,减少安全隐患;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触杆碰触、脱离行程开关完成对充电器电的控制,结构简单、稳定,易于制造、维护,有利于保持本实用新型工作的稳定性。显然,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小车自动充电装置,包括两个并排倾斜设置的导电板,各导电板的下端分别与地面相铰接,一弹性支撑件的底部与地面相连,顶部与两导电板抵接,在所述弹性支撑件的一侧设有一充电器,充电器输出电极分别通过导线与两个导电板相连,在导电板的下侧设有一串联入充电器输入导线中的行程开关,在行程开关位置处的导电板底部设有一触杆;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电动小车头部和/或尾部的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包括两个斜向下设置的导电件,各导电件分别与一导电板相对应,且各导电板分别通过导线与电动小车的充电接口相连。

进一步的,在各所述导电板的底部分别设有一与其平行设置的承载板,各承载板的下端均与地面铰接,所述弹性支撑件的顶部与两承载板相抵接,所述触杆与承载板相连。

进一步的,在所述承载板的下侧设有与地面固连的基板,所述承载板与基板相铰接。

进一步的,两承载板之间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支撑件为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件包括一斜向下倾斜设置的连杆,在连杆的下端设有一与电动小车充电接口导通的导电部。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部为一导电滚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的上端通过转轴与电动小车转动连接,在所述转轴上设有扭簧。

进一步的,在所述连杆的一侧平行设有一绝缘下压件,且所述绝缘下压件的最下端高于所述导电部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下压件为一设置于两连杆之间的尼龙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它结构巧妙,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在正常状态下处于断电状态,电动小车需要充电且运动至充电位置时充电器才会通电,充电器不会长时间通电,有利于提高充电器的使用寿命,减少安全隐患;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触杆碰触、脱离行程开关完成对充电器的控制,结构简单、稳定,易于制造、维护,有利于保持本实用新型工作的稳定性。显然,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电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电板;2、弹性支撑件;3、充电器;4、电动小车;5、行程开关;6、触杆;7、导电件;701、连杆;702、导电部;8、承载板;9、基板;10、扭簧;11、绝缘下压件;12、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电动小车自动充电装置,包括两个并排倾斜设置的导电板1,各导电板1的下端分别与地面相铰接,一弹性支撑件2的底部与地面相连,顶部与两导电板1抵接,在所述弹性支撑件2的一侧设有一充电器3,充电器3输出电极分别通过导线与两个导电板1相连,在导电板1的下侧设有一串联入充电器3输入导线中的行程开关5,在行程开关5位置处的导电板1底部设有一触杆6;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电动小车4头部和/或尾部的导电部702件,所述导电部702件包括两个斜向下设置的导电件7,各导电件7分别与一导电板1相对应,且各导电板1分别通过导线与电动小车4的充电接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3的输入导线内串联入行程开关5,行程开关5为常开开关,在弹性支撑件2将导电板1顶起时,充电器3处于断电状态,在机器人需要充电时,机器人运动至导电板1位置处,由于两导电件7均斜向下设置,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两导电件7分别与其对应的导电板1相接触,机器人继续行进,导电件7逐渐将导电板1下压,最终使得触杆6下探,触发行程开关5,使行程开关5闭合,充电器3开始供电,对机器人开始充电,机器人完成充电后,离开充电区域,在弹性支撑件2的作用下,导电板1向上移动,触杆6脱离行程开关5,行程开关5断开,充电器3断电。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3在正常状态下处于断电状态,只有机器人小车需要充电且运动至充电位置时充电器3才会通电,充电器3不会长时间通电,有利于提高充电器3的使用寿命,减少安全隐患;

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触杆6碰触、脱离行程开关5完成对充电器3供电的控制,结构简单、稳定,易于制造、维护,有利于保持本实用新型工作的稳定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导电件7先与导电板1相抵接,而后充电器3在通电,这样可以防止导电件7与导电板1之间发出电火花,从而防止触点烧灼损伤,从而保证整个装置的安全使用,提高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板1采用铜板,从而可以保证导电板1不易被锈蚀且具有优质的导电性能,在实际使用时,导电板1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导电板1,例如铝制导电板1。

具体的,在各所述导电板1的底部分别设有一与其平行设置的承载板8,各承载板8的下端均与地面铰接,所述弹性支撑件2的顶部与两承载板8相抵接,所述触杆6与承载板8相连。由此通过承载板8直接与地面铰接,有利于保持导电板1与外界的绝缘性,尤其是与地面之间的绝缘性。当然,导电板1也可以直接与地面铰接,当导电板1直接与地面铰接时,需保持地面干燥、整洁,防止导电板1与外界导通。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安装制造,在所述承载板8的下侧设有与地面固连的基板9,所述承载板8与基板9相铰接。由此可以在加工制造时,可将承载板8与基板9加工好、铰接好后,将基板9直接与地面固连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承载板8之间固连,具体的为一体成型。由此不仅可以便于加工、安装、运输,还可以使得导电板1同步运动。当然,两承载板8也可分离设置,自由活动,由此可以使得两导电件7下端不处于同一高度时,能够保证两导电件7与对应位置处的导电板1导通接触,从而避免其中一个导电件7将导电板1压下,另一个导电件7不与导电板1接触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支撑件2为弹簧。在本实施方式中,共包括一个弹簧,弹簧的顶部与承载板8相抵接,底部与基板9抵接。在两导电板1直接与地面铰接或者两承载板8分离设置时,所述弹性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弹簧,其中至少一个弹簧用于支撑一个导电板1,至少一个弹簧用于支撑另一个导电板1,从而可以实现导电板1的自由活动;或者采用一个或多个弹簧时,各弹簧共同支撑两导电板1。当然,弹性支撑件2也可为其他形式,例如,可为气弹簧、簧片等形式,具体布置方式可与弹簧的布置方式相近。

导电件7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结构为,所述导电件7包括一斜向下倾斜设置的连杆701,在连杆701的下端设有一与电动小车4充电接口导通的导电部702。进一步的具体为,所述导电部702为一导电滚轮。导电滚轮可在小车的导电件7抵接导电板1移动时,通过导电滚轮与导电板1滚动抵接,可以有效降低导电件7与导电板1之间的摩擦,降低导电板1和导电件7之间的摩擦损耗,提高整个装置运转的流畅性,提高导电件7和导电板1的使用寿命。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连杆701的上端通过转轴12与电动小车4转动连接,在所述转轴12上设有扭簧10。由于连杆701与电动小车4转动连接,并通过扭簧10对连杆701具有弹性支撑作用,可使得导电件7在于导电板1接触时,不仅能够通过导电板1转动实现导电件7与导电板1之间的相对抵接移动,还可通过连接杆转动,由此可以保证导电件7与导电板1之间抵接的稳定性,防止导电件7与导电板1之间脱离,尤其是在两导电板1之间同步转动设置时,可有效避免“仅一个导电件7与其中一导电板1之间抵接,并下压导电板1,另一个导电件7未接触”引起的充电故障问题。

进一步的,在所述连杆701的一侧平行设有一绝缘下压件11,且所述绝缘下压件11的最下端高于所述导电部702的高度。由此可在小车准备充电时,由于绝缘下压件11的最下端高于导电部702的高度,导电部702与导电板1之间先抵接接触,在小车进一步的移动时,绝缘下压件11与与两导电板1直接和/或间接抵接,下压两导电板1,时整个充电电路导通、进行充电,从而使得导电件7与导电板1之间接触仅起到导电作用,由绝缘下压件11提供对导电板1的下压力,从而降低导电部702件的摩擦损耗,防止导电部702件长期受力产生变形。

作为其中一个优选的方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所述绝缘下压件11为一设置于两连杆701之间的尼龙滚轮。由此可以降低绝缘下压件11与导电板1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得整个装置运行更加流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下压件11如此设置,在实际使用时,也可设置为其他形式,例如下端带有圆弧曲面的绝缘下压块和/或绝缘下压杆;另外,在两导电板1独立设置时,绝缘下压件11可包括两个分列的绝缘下压部件,各绝缘下压部件分别设置于一导电板1位置处,并与导电板1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小车4如何定位充电装置,并能够按照一定的运动轨迹行走到充电位置,为智能机器人领域内技术人员熟知的现有技术,可无需创造性劳动直接获得,此部分亦不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