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减振结构的天窗总成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7362发布日期:2019-04-24 00:09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带有减振结构的天窗总成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天窗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减振结构的天窗总成。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括这种天窗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天窗总成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其中示出了邻近于车顶加强板3布置在车厢内部的天窗马达1以及布置在车顶加强板3与天窗马达1之间的前天窗框架2。

如图1所示,该天窗总成的前天窗框架2上没有减振结构,因此该天窗总成存在抗异响性能不足的缺点。更具体地,这种天窗总成的模态较低,即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可能由于车辆的振动频率与天窗总成的固有振动频率重合而产生共振现象,使天窗总成产生异响;此外,天窗马达1与前天窗框架2在振动时还可能由于彼此的碰撞而产生异响。这些异响对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造成不利影响,并且这种共振和碰撞可能损坏天窗部件,缩短天窗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带有减振结构的天窗总成,这种天窗总成在提升天窗总成的模态的同时解决了天窗马达与前天窗框架在振动时发生碰撞异响的问题,因此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并且延长了天窗部件的使用寿命。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带有减振结构的天窗总成,所述天窗总成包括邻近于车顶加强板布置在车厢内部的天窗马达以及布置在所述车顶加强板与所述天窗马达之间的前天窗框架,所述天窗总成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前天窗框架上的至少一个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插入形成于所述前天窗框架上的至少一个阻尼装置接收部中,并抵靠在所述车顶加强板上以至少形成所述前天窗框架与所述车顶加强板之间的减振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阻尼装置经由所述阻尼装置接收部延伸穿过所述前天窗框架并抵靠在所述天窗马达上,以形成所述前天窗框架与所述天窗马达之间的减振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阻尼装置接收部与所述前天窗框架一体成型,并从所述前天窗框架的表面朝向所述车顶加强板突伸出以形成接收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阻尼装置接收部具有空心圆柱体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阻尼装置的插入部分具有与所述阻尼装置接收部的形状适配的圆柱体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阻尼装置的插入部分具有至少一个外围凸缘,所述外围凸缘的外径大于等于所述阻尼装置接收部的内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阻尼装置的从所述阻尼装置接收部伸出的部分相对于所述阻尼装置接收部径向突出以形成支撑头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阻尼装置由橡胶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带有减振结构的天窗总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带有减振结构的天窗总成具有多个优点,尤其是通过在前天窗框架上增加减振结构而改变了天窗总成的固有振动频率,避免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车辆的振动频率与天窗总成的固有振动频率重合而产生的共振现象,并且避免了天窗马达与前天窗框架在振动时发生碰撞,因此有效改善了天窗总成的抗异响性能,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并且延长了天窗部件的使用寿命;此外,这种减振结构形状简单,成本较低,容易制造,能够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天窗总成。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优选实施方式被更好地理解,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不带有减振结构的一种天窗总成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天窗总成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其中示出了设置在前天窗框架上的阻尼装置接收部;

图3是图2的天窗总成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减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

图4是图2的天窗总成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减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讨论实施例的实施和使用。然而,应当理解,所讨论的具体实施例仅示范性地说明实施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特定方式,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说明书中,“前天窗框架”是指更靠近车头并且邻近于天窗马达的天窗框架。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天窗总成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设置在图2的天窗总成上的减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如图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天窗总成包括邻近于车顶加强板3布置在车厢内部的天窗马达1和布置在车顶加强板3与天窗马达1之间的前天窗框架2。为了获得减振效果,所述天窗总成还包括布置在前天窗框架2上的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的至少一个阻尼装置4。阻尼装置4插入形成于前天窗框架2上的至少一个阻尼装置接收部21(图中示例性示出了一个阻尼装置接收部21)中并抵靠在车顶加强板3上。

在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阻尼装置接收部21与前天窗框架2一体成型,并从前天窗框架2的表面朝向车顶加强板3突伸出以形成接收开口22。优选地,阻尼装置接收部21具有空心圆柱体形状。与阻尼装置接收部21的形状适配的阻尼装置4(即阻尼装置4同样具有圆柱体形状,并且阻尼装置4的外径基本等于阻尼装置接收部21的内径)插入阻尼装置接收部21中,并且阻尼装置4的从阻尼装置接收部21伸出的两个部分(即支撑头部)分别抵靠在车顶加强板3上和天窗马达1上(此处阻尼装置4经由开设在前天窗框架2上的开孔23延伸穿过前天窗框架2),这不仅能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避免产生共振现象,还能够避免天窗马达1与前天窗框架2在振动时发生碰撞。

根据未示出的实施变型,阻尼装置接收部21可具有不同形状。例如,在前天窗框架2与车顶加强板3之间的间距较小的情况下,阻尼装置接收部21可仅为前天窗框架2上的开孔23,阻尼装置4穿过开孔23分别抵靠在车顶加强板3上和天窗马达1上。此外,还优选地,阻尼装置4的从阻尼装置接收部21伸出的两个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阻尼装置接收部21径向突出而形成更大的支撑头部,以增大阻尼装置4与车顶加强板3和天窗马达1的接触面积,从而确保更稳定的支撑。

在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在前天窗框架2与天窗马达1之间的间距较大而不易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天窗框架2不开设有使阻尼装置4穿过的开孔,因此插入阻尼装置接收部21的阻尼装置4仅朝向车顶加强板3从阻尼装置接收部21伸出并且抵靠在车顶加强板3上,而不穿过前天窗框架2抵靠在天窗马达1上。该减振结构仅用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避免产生共振现象。

优选地,阻尼装置4的朝向车顶加强板3从阻尼装置接收部21伸出的部分相对于阻尼装置接收部21径向突出而形成更大的支撑头部41,以增大阻尼装置4与车顶加强板3接触面积,从而确保更稳定的支撑。此外,还优选地,阻尼装置4的插入阻尼装置接收部21中的部分具有至少一个外围凸缘42(图中示例性示出了两个外围凸缘42),外围凸缘42的外径基本等于或略微大于阻尼装置接收部21的内径,以使外围凸缘42在阻尼装置4插入阻尼装置接收部21之后产生弹性形变,增大阻尼装置4与阻尼装置接收部21的内壁之间的摩擦,从而避免阻尼装置4从阻尼装置接收部21中脱落。

以上已揭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然而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创作思想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公开的构思作各种变化和改进,但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所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