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扶手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9995发布日期:2019-07-19 22:1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中央扶手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央扶手组件和具有该中央扶手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的中央扶手可在乘员乘车时便于乘员倚靠休息,从而使得乘员具有舒适的乘车环境。相关技术中,多数车辆不具备中央扶手前后调节功能,使用舒适性较差;部分车辆通过滑动机构实现中央扶手前后调节,但设置滑动机构的成本较高,不适于大众使用,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中央扶手组件,所述中央扶手组件可达到调整中央扶手前后位置的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包括:第一扶手板,所述第一扶手板安装于车体;第二扶手板,所述第二扶手板与所述第一扶手板可枢转地相连,以使所述第二扶手板具有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通过将第二扶手板可枢转地安装于第一扶手板,易于实现扶手的前后位置调节,且可灵活选择扶手的支撑面积,便于满足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提升车辆内饰档次,提高竞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所述第二扶手板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扶手板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扶手板的前端面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所述第一扶手板的前端面从下到上向后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所述第一扶手板的前端面为弧形或斜面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所述第二扶手板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扶手板的上表面与第二扶手板的上表面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所述第一扶手板和所述第二扶手板的顶角处具有圆形倒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还包括:铰链,所述第二扶手板与所述第一扶手板通过所述铰链可枢转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所述第一扶手板、所述第二扶手板中的一个具有枢转轴,所述第一扶手板、所述第二扶手板中的另一个具有枢转孔,所述第一扶手板与所述第二扶手板通过所述枢转轴、所述枢转孔可枢转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还包括: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扶手板相连,所述控制装置与整车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中央扶手组件。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中央扶手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的第二扶手板处于收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的第二扶手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中央扶手组件100,

第一扶手板11,第二扶手板12,铰链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100。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100包括第一扶手板11和第二扶手板12。

第一扶手板11安装于车体,即第一扶手板11与车体相对固定,且第一扶手板11的上表面为平面,第一扶手板11的上表面可作为支撑面,乘员乘车时,可将手臂支撑于第一扶手板11的上表面,以便于乘员困倦时休息,或将其他物品放置于第一扶手板11的上表面,以有效地利用车内空间。

第二扶手板12与第一扶手板11可枢转地相连,即第一扶手板11可与第二扶手板12相对转动,如图1-图2所示,第二扶手板12可从第一扶手板11的上方转动到第一扶手板11的前方,以使第二扶手板12具有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扶手板12位于第一扶手板11上方时,第二扶手板12处于收纳状态,此时,第二扶手板12与第一扶手板11沿竖向设置,第二扶手板12背离第一扶手板11的表面为支撑面,即第二扶手板12的上表面为支撑面,乘员可将手臂支撑于第二扶手板12的上表面,以便于乘员休息。

第二扶手板12位于第一扶手板11前方时,第二扶手板12处于展开状态,此时,第二扶手板12与第一扶手板11沿纵向设置,第一扶手板11的上表面、第二扶手板12的上表面均可作为支撑面,极大地增加支撑面的面积,进而有效地增加乘员的使用空间。

其中,纵向即X向,指车辆的前后方向;横向即Y向,指车辆的左右方向;竖向即Z向,指车辆的上下方向。

第二扶手板12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二扶手板12及支撑面的位置偏后,第一扶手板11与第二扶手板12占用的纵向空间小。第二扶手板1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扶手板12的位置前移,支撑面向前延伸,乘员休息时对中央扶手组件100的使用区域较大,同时实现扶手前后位置的调节,有效地提高中央扶手组件100的实用性,本申请的中央扶手组件100相比于设置滑动机构结构更加简单,使用成本明显地降低。由此,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第二扶手板12所处的状态,便于满足乘员的使用需求,提升车辆内饰档次,提高竞争力同时节省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100,通过将第二扶手板12可枢转地安装于第一扶手板11,易于实现扶手的前后位置调节,且可灵活选择扶手的支撑面积,便于满足乘员不同的使用需求,提升车辆内饰档次,提高竞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100,第二扶手板1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扶手板12的第一端面与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贴合,即当第二扶手板12转动到第一扶手板11的前方时,第二扶手板12的第一端面与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正对,由此,第二扶手板12的第一端面与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贴合时,第二扶手板12与第一扶手板1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极大地减小了第二扶手板12与第一扶手板11的接触应力,可有效地防止第二扶手板12或第一扶手板11发生局部变形,保证第二扶手板12、第一扶手板11结构完整,第二扶手板12稳定地支撑于第一扶手板11,使得第二扶手板12、第一扶手板11可向乘员提供舒适、稳定的倚靠环境,便于乘员休息,提升乘员乘车的舒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从下到上向后倾斜延伸,即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的下边沿向前凸出于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的上边沿,且第二扶手板12的第一端面适于与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贴合,第二扶手板1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可对第二扶手板12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第二扶手板12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二扶手板12的第一端面从下到上向后倾斜延伸,第二扶手板12的第一端面可作为支撑斜面,便于乘员使用,增大中央扶手的使用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为弧形,第二扶手板12的第一端面为弧形,即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第二扶手板12的第一端面均为曲面。由此,当第二扶手板12处于收纳状态时,弧形前端面、弧形第一端面均可为中央扶手的支撑面,使得乘员在接触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第二扶手板12的第一端面时具有很好的触感,从而提升乘员乘车的舒适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扶手板11的前端面为斜面形,第二扶手板12的第一端面为斜面形,斜面形结构加工简单,成型方便,可节省生产成本。

第二扶手板1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扶手板11的上表面与第二扶手板12的上表面平齐,即第一扶手板11的上表面与第二扶手板12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样,在乘员将手臂从第一扶手板11的上表面移动到第二扶手板12的上表面或将手臂从第二扶手板12的上表面移动到第一扶手板11的上表面的过程中,乘员手臂无起落感,保证乘员使用中央扶手时具有很好的舒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扶手板11和第二扶手板12的顶角处具有圆形倒角,第一扶手板11和第二扶手板12朝向乘员的顶角处均具有圆形倒角,可以理解的是,乘员在使用中央扶手时,乘员的手臂易触及第一扶手板11和第二扶手板12的顶角。由此,将第一扶手板11、第二扶手板12的顶角设置为圆形倒角,可使得乘员在触及顶角时不会被割伤,提升乘员乘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央扶手组件100还包括铰链13,第二扶手板12与第一扶手板11通过铰链13可枢转地连接,即铰链1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扶手板12、第一扶手板11相连,便于实现第二扶手板12与第一扶手板11的相对转动,且铰链13转动时摩擦阻力较小,由此,乘员驱动第二扶手板12转动时所需驱动力较小,使得第二扶手板12灵活转动,操作过程简单、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扶手板11、第二扶手板12中的一个具有枢转轴,第一扶手板11、第二扶手板12中的另一个具有枢转孔,第一扶手板11与第二扶手板12通过枢转轴、枢转孔可枢转地连接。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扶手板11具有枢转轴,第二扶手板12具有枢转孔,第一扶手板11的枢转轴安装于第二扶手板12的枢转孔中,由此,可实现第二扶手板12与第一扶手板11的相对转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扶手板12具有枢转轴,第一扶手板11具有枢转孔,第二扶手板12的枢转轴安装于第一扶手板11的枢转孔中,由此,可实现第二扶手板12与第一扶手板11的相对转动,第一扶手板11、第二扶手板12的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调节第二扶手板12转动的过程易于实现。且第二扶手板12与第一扶手板11通过枢转轴和枢转孔配合相连,明显地提高车辆的内饰档次,从而提高整车的竞争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央扶手组件100还包括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和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控制装置与驱动装置电连接,驱动装置与第二扶手板12相连,驱动装置可以包括电机,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扶手板12相连,控制装置与整车电连接,控制装置、驱动装置可与整车共用电源,控制装置可控制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扶手板12转动,以实现第二扶手板12在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切换,便于满足乘员在不同状况时的使用需求,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乘员可控制第二扶手板12自动转动,实现中央扶手的自动化控制,提升整车的档次。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件100,其中,第二扶手板12可枢转地安装于第一扶手板11,第二扶手板12的前后位置可灵活调节,改变中央扶手组件100的支撑面积,便于满足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提升车辆内饰档次,提高竞争力。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