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0332发布日期:2019-08-23 22:4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作为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汽车座椅不仅要求布置合理和保证乘坐舒适性,还需要在满足其安全性能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座椅的轻量化。比如,在国家法规GB 15083-2006《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中规定了针对座椅靠背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简称行李箱冲击试验),而汽车后排座椅的靠背板在行李箱冲击试验中起到极其重要的阻挡和缓冲行李箱冲击的作用。

目前,汽车后排座椅大多采用四六分体靠背,主要是靠背板和靠背管通过焊接等连接方式形成相应分体的靠背骨架结构。由于常见整块靠背板为金属材料,其大小分别与四六分体的靠背管相匹配,虽然能保证其安全性能,但无法满足汽车座椅日益增长的轻量化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以解决现有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存在安全性能与轻量化需求难以兼顾的问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设有靠背管框架和金属靠背板,所述金属靠背板位于所述靠背管框架的后侧并焊接在所述靠背管框架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靠背板的宽度小于所述靠背管框架的宽度;

所述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还设有非金属靠背板;所述非金属靠背板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非金属靠背板由前板体、后板体以及连接在所述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的夹芯层组成,所述夹芯层包含有多根管体,各根所述管体的轴线相互平行,且所述管体的轴线不平行于所述前板体和后板体,各根所述管体均匀分布设置;

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靠背管框架相固定,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金属靠背板的重叠区域覆盖汽车座椅靠背的易受冲击碰撞区域,且所述非金属靠背板的前板面与所述金属靠背板的后板面在所述重叠区域处相紧贴。

其中,优选的:所述管体的轴线同时垂直于所述前板体和后板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应用于具有四六分体靠背的汽车后排座椅,即所述靠背管框架包括并排布置的四分靠背管框架和六分靠背管框架;其中,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和六分靠背管框架均由上管身、外管身、下管身和内管身依次相连构成,且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内管身与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的内管身相邻,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的上管身与下管身之间连接有中管身;

所述金属靠背板包括四分金属靠背板和六分金属靠背板:

所述四分金属靠背板的宽度小于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宽度,所述四分金属靠背板位于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后侧,且所述四分金属靠背板与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的上管身、下管身和内管身焊接连接;

所述六分金属靠背板的宽度小于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的宽度,所述六分金属靠背板位于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的后侧,且所述六分金属靠背板与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的上管身、下管身、内管身和中管身焊接连接;

所述非金属靠背板包括四分非金属靠背板和六分非金属靠背板:

所述四分非金属靠背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外管身中部位置和内管身中部位置;

所述六分非金属靠背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的外管身中部位置和内管身中部位置。

其中,优选的:所述四分金属靠背板的宽度接近于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宽度的一半;所述六分金属靠背板的宽度接近于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的内管身与中管身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靠背管框架相固定的方式包括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方式一、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靠背管框架直接连接固定:所述靠背管框架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上开有安装孔,所述连接端子与安装孔连接固定;

方式二、所述非金属靠背板通过所述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靠背管框架连接固定:所述金属靠背板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上开有安装孔,所述连接端子与安装孔连接固定;

方式三、所述非金属靠背板穿过所述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靠背管框架连接固定:所述靠背管框架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金属靠背板上开有过孔,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上开有安装孔,所述连接端子穿过所述过孔后与安装孔连接固定。

其中,优选的:所述连接端子与安装孔连接固定的方式为:

所述连接端子为卡扣,所述安装孔为扣孔,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安装孔卡扣连接;

或者,所述连接端子为螺栓,所述安装孔为通孔,所述连接端子穿过所述安装孔后与螺母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组成所述夹芯层的每一根管体均为圆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组成所述夹芯层的各根管体构成蜂窝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金属靠背板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均形成有翻边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金属靠背板的前板面和/或后板面设有多道形成网状结构的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将相结合的金属靠背板与非金属靠背板共同作为靠背管框架的背板,由于非金属靠背板采用由前板体、后板体和夹芯层组成的夹层结构,相较于金属靠背板,非金属靠背板的厚度相对较大因而具有更强的抵抗稳定性失效能力,且夹芯层所采用的管状结构具有缓冲吸能效果,由此提升了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抵抗稳定性失效能力和缓冲吸能效果;而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与金属靠背板在它们的重叠区域相紧贴,有效的提高了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在该重叠区域处的强度和刚度,而该重叠区域覆盖了汽车座椅靠背的易受冲击碰撞区域,能够减小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在汽车座椅靠背受到冲击碰撞时的损坏,并使得乘客在汽车座椅靠背受到冲击碰撞时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并提升汽车座椅靠背的安全性能;

并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采用了宽度小于靠背管框架宽度的金属靠背板,另一方面采用了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非金属靠背板,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金属靠背板全面覆盖靠背管框架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重量得到较大程度的降低,实现了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轻量化;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保证并提升汽车座椅靠背安全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轻量化。

第二,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具有四六分体靠背的汽车后排座椅,通过四分非金属靠背板与四分金属靠背板的重叠区域和六分非金属靠背板与六分金属靠背板的重叠区域共同组成的重叠区域,覆盖了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的易受冲击碰撞区域,即汽车追尾碰撞中行李箱由于惯性前向而对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造成冲击碰撞的普遍区域,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提高具有四六分体靠背的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性能,并能进一步实现其轻量化。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具有易于实现的可制造性和装配性,成本低,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非金属靠背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是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设有靠背管框架和金属靠背板,所述金属靠背板位于所述靠背管框架的后侧并焊接在所述靠背管框架上。

所述金属靠背板的宽度小于所述靠背管框架的宽度;

所述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还设有非金属靠背板;所述非金属靠背板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非金属靠背板由前板体A、后板体B以及连接在所述前板体A与后板体B之间的夹芯层组成,所述夹芯层包含有多根管体C,各根所述管体C的轴线C1相互平行,且所述管体C的轴线C1不平行于所述前板体A和后板体B,各根所述管体C均匀分布设置;

其中,所述高分子材料可以是PP、PE、PVC等高分子材料或者多种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组成所述非金属靠背板的前板体A、后板体B和夹芯层,可以采用相同的高分子材料,在此情况下,该三者可通过注塑等一体成型工艺实现连接也可通过胶水粘接实现连接,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在此情况下,该三者通过胶水粘接实现连接。

其中,优选的:所述管体C的轴线C1同时垂直于所述前板体A和后板体B,在此情况下,所述夹芯层所能达到的缓冲吸能效果最佳。

另外,管体C的轴线C1也可倾斜于所述前板体A和/或后板体B,但会相应削弱夹芯层的缓冲吸能效果。

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靠背管框架相固定,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金属靠背板的重叠区域覆盖汽车座椅靠背的易受冲击碰撞区域,且所述非金属靠背板的前板面(即前板体A的前侧面)与所述金属靠背板的后板面在所述重叠区域处相紧贴;其中,所述汽车座椅靠背的易受冲击碰撞区域可按照汽车座椅的应用场景而相应设置其所在的位置。

从而,本实用新型将相结合的金属靠背板与非金属靠背板共同作为靠背管框架的背板,由于非金属靠背板采用由前板体A、后板体B和夹芯层组成的夹层结构,相较于金属靠背板,非金属靠背板的厚度相对较大因而具有更强的抵抗稳定性失效能力,且夹芯层所采用的管状结构具有缓冲吸能效果,由此提升了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抵抗稳定性失效能力和缓冲吸能效果;而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与金属靠背板在它们的重叠区域相紧贴,有效的提高了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在该重叠区域处的强度和刚度,而该重叠区域覆盖了汽车座椅靠背的易受冲击碰撞区域,能够减小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在汽车座椅靠背受到冲击碰撞时的损坏,并使得乘客在汽车座椅靠背受到冲击碰撞时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并提升汽车座椅靠背的安全性能;

并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采用了宽度小于靠背管框架宽度的金属靠背板,另一方面采用了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非金属靠背板,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金属靠背板全面覆盖靠背管框架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重量得到较大程度的降低,实现了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轻量化;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保证并提升汽车座椅靠背安全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轻量化。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二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应用于具有四六分体靠背的汽车后排座椅,即所述靠背管框架包括并排布置的四分靠背管框架10和六分靠背管框架20;其中,四分靠背管框架10可以布置在左侧也可布置在右侧(图1为布置在右侧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10和六分靠背管框架20均由上管身、外管身、下管身和内管身依次相连构成,且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10的内管身与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20的内管身相邻,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20的上管身与下管身之间连接有中管身201;

所述金属靠背板包括四分金属靠背板11和六分金属靠背板21:

所述四分金属靠背板11的宽度小于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10的宽度,所述四分金属靠背板11位于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10的后侧,且所述四分金属靠背板11与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10的上管身、下管身和内管身焊接连接;其中,优选的:所述四分金属靠背板11的宽度接近于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10的宽度的一半。

所述六分金属靠背板21的宽度小于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20的宽度,所述六分金属靠背板21位于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20的后侧,且所述六分金属靠背板21与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20的上管身、下管身、内管身和中管身201焊接连接;其中,优选的:所述六分金属靠背板21的宽度接近于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20的内管身与中管身201之间的距离。

所述非金属靠背板包括四分非金属靠背板12和六分非金属靠背板22:

所述四分非金属靠背板12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四分靠背管框架10的外管身中部位置和内管身中部位置;

所述六分非金属靠背板22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六分靠背管框架20的外管身中部位置和内管身中部位置。

从而,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具有四六分体靠背的汽车后排座椅,通过四分非金属靠背板12与四分金属靠背板11的重叠区域和六分非金属靠背板22与六分金属靠背板21的重叠区域共同组成的重叠区域,覆盖了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的易受冲击碰撞区域,即汽车追尾碰撞中行李箱由于惯性前向而对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造成冲击碰撞的普遍区域,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提高具有四六分体靠背的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性能,并能进一步实现其轻量化。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三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应用于具有四二四分体靠背的汽车后排座椅,即所述靠背管框架包括依次并排布置的左四分靠背管框架、中二分靠背管框架和右四分靠背管框架;其中,所述左四分靠背管框架、中二分靠背管框架和右四分靠背管框架均由上管身、右管身、下管身和左管身依次相连构成,且所述左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右管身与所述中二分靠背管框架的左管身相邻,所述中二分靠背管框架的右管身与所述右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左管身相邻;

所述金属靠背板包括左四分金属靠背板、中二分金属靠背板和右四分金属靠背板:

所述左四分金属靠背板的宽度小于所述左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宽度,所述左四分金属靠背板位于所述左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后侧,且所述左四分金属靠背板与所述左四分靠背管框架的上管身、下管身和右管身焊接连接;

所述中二分金属靠背板的宽度接近于所述中二分靠背管框架的宽度,所述中二分金属靠背板位于所述中二分靠背管框架的后侧,且所述中二分金属靠背板与所述中二分靠背管框架的上管身、下管身、左管身和右管身焊接连接;

所述右四分金属靠背板的宽度小于所述右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宽度,所述右四分金属靠背板位于所述右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后侧,且所述右四分金属靠背板与所述右四分靠背管框架的上管身、下管身和左管身焊接连接;

所述非金属靠背板包括左四分非金属靠背板、中二分非金属靠背板和右四分非金属靠背板:

所述左四分非金属靠背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左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左管身中部位置和右管身中部位置;

所述中二分非金属靠背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中二分靠背管框架的左管身中部位置和右管身中部位置;

所述右四分非金属靠背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右四分靠背管框架的左管身中部位置和右管身中部位置。

本实施例三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四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靠背管框架相固定的方式包括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方式一、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靠背管框架直接连接固定:所述靠背管框架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上开有安装孔D,所述连接端子与安装孔D连接固定;

方式二、所述非金属靠背板通过所述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靠背管框架连接固定:所述金属靠背板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上开有安装孔D,所述连接端子与安装孔D连接固定;

方式三、所述非金属靠背板穿过所述金属靠背板与所述靠背管框架连接固定:所述靠背管框架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金属靠背板上开有过孔,所述非金属靠背板上开有安装孔D,所述连接端子穿过所述过孔后与安装孔D连接固定。

其中,优选的:所述连接端子与安装孔D连接固定的方式为:

所述连接端子为卡扣,所述安装孔D为扣孔,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安装孔D卡扣连接;

或者,所述连接端子为螺栓,所述安装孔D为通孔,所述连接端子穿过所述安装孔D后与螺母连接。

实施例五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五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组成所述夹芯层的每一根管体C均为圆管。

实施例六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六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组成所述夹芯层的各根管体C构成蜂窝结构,蜂窝结构中的每一个六边形管体相当于一根所述管体C。

实施例七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七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金属靠背板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均形成有翻边结构E。从而,利用翻边结构,能够提高金属靠背板的强度和刚度,以进一步提高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实施例八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七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八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金属靠背板的前板面和/或后板面设有多道形成网状结构的加强筋F。从而,利用形成网状结构的加强筋F,能够提高金属靠背板的强度和刚度,以进一步提高汽车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等效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