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收纳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0176发布日期:2019-08-07 01:38阅读:19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收纳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收纳袋。



背景技术:

当前车辆内部多通过座椅靠背的后兜收纳垃圾,但清理后兜内的垃圾的时候不方便,不能快速彻底地清理干净。还有车辆直接在座椅的后兜上挂置垃圾袋,或者直接将垃圾袋通过紧固绳绑定至座椅的头枕柱处,虽然使用方便,但不够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一种便于使用且结构美观的车载收纳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收纳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上安装有卡持件,所述袋体与所述卡持件之间还设有紧固带。

优选的,所述袋体顶端的外周设有支撑板,所述卡持件为两个,且分居在所述支撑板两端,袋体通过两卡持件卡设在座椅靠背的后兜处。

优选的,所述紧固带包括带体、安装在带体一端的锁扣以及安装在带体另一端的锁持件,带体置于袋体与卡持件之间,锁持件设置在锁扣内,并且相互锁持,用以将袋体挂置在座椅的头枕柱上。

优选的,每一所述卡持件包括安装段、一体地形成在安装段上的弯折卡持段以及一体地形成在弯折卡持段上的插入段,安装段固定安装在支撑板上。

优选的,所述安装段与所述弯折卡持段连接的外周壁处形成有加固凸起段。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中部形成有V型口。

本实用新型车载收纳袋可根据实际需要,实现安装在座椅后兜处或座椅的头枕柱上两用,以通过袋体收纳车厢内的垃圾,且可方便快捷地清理袋体内的垃圾,整个车载收纳袋的结构美观,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收纳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收纳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收纳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所示,一种车载收纳袋,包括袋体10以及安装在袋体10上的卡持件20,所述袋体10与所述卡持件20之间还设有紧固带30。

袋体10顶端开口,用以盛放垃圾,袋体10顶端的外周设有支撑板11,以将袋体10直立,便于使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1中部形成有V型口111,以方便打开袋体10,提高使用便捷性。

卡持件20安装在袋体10的支撑板11上,袋体10通过卡持件20卡设在车辆内部座椅靠背的后兜处,用以收纳车厢内的垃圾。本实施例中,卡持件20为两个,且分居在支撑板11两端,将两卡持件20对应地卡设在座椅靠背的后兜处,袋体10即可方便地收纳垃圾,将两卡持件20从后兜处拆下,即可方便快捷地清理袋体10内的垃圾,并且结构美观。

每一卡持件20包括安装段21、一体地形成在安装段21上的弯折卡持段22以及一体地形成在弯折卡持段22上的插入段23,安装段21与弯折卡持段22连接的外周壁处形成有加固凸起段24,使用过程中,加固凸起段24用以防止急剧用力折断弯折卡持段22,提高卡持件20的使用寿命。安装段21固定安装在支撑板11上。使用时,将每一卡持件20的插入段23插入座椅后背的后兜内,弯折卡持段22卡设在后兜上,以通过袋体10收纳车厢内的垃圾。

请参阅图2、图3,车载收纳袋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所述的紧固带30,具体地,紧固带30置于袋体10与卡持件20之间,用以将袋体10安装至座椅的头枕柱处,具体地,紧固带30包括带体31、安装在带体31一端的锁扣32以及安装在带体31另一端的锁持件33,带体31置于袋体10的支撑板11与卡持件20的弯折卡持段22之间,锁持件33设置在锁扣32内,并且相互锁持。根据实际情况,可调节锁持件33在带体31上的位置,进而调节紧固带30的长度。

使用时,可将袋体10挂置在座椅的头枕柱上,具体地,通过紧固带30的带体31置于座椅的头枕柱一侧,带体31一端的锁扣32与带体31另一端的锁持件33相互锁持后置于座椅的头枕柱另一侧,以实现袋体10挂置在座椅的头枕柱上,且袋体10置于座椅的靠背后侧,通过袋体10即可收纳车厢内的垃圾,并且结构美观。将紧固带30的锁扣32与锁持件33相互分离,即可将袋体10从座椅的头枕柱上拆下,以方便快捷地清理袋体10内的垃圾,并且结构美观。

本实用新型车载收纳袋可根据实际需要,实现安装在座椅后兜处或座椅的头枕柱上两用,以通过袋体10收纳车厢内的垃圾,且可方便快捷地清理袋体10内的垃圾,整个车载收纳袋的结构美观,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