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85939发布日期:2020-05-19 21:4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向能滑动的座椅供电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汽车的能滑动的座椅供电的技术。专利文献1的滑动座椅的供电机构具备:受电部,其设置有多个受电线圈;和供电部,其在车身的地板部具有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线圈供电的一个供电线圈,受电线圈设置于滑动座椅内的多个部位,从供电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被供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451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滑动座椅滑动时,设置于滑动座椅的受电线圈的位置相对于供电线圈移动。在这样受电线圈的位置相对于供电线圈移动的情况下,当在适于供电的位置没有配置受电线圈时,有可能供电效率劣化。

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抑制供电效率的劣化的供电系统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记载的供电系统向座椅供电,所述座椅相对于设置于车身的地板部的导轨能够滑动移动,所述供电系统具备:送电部,其设置于所述地板部;受电部,其相对于所述座椅固定,能够在与所述送电部对置的正规位置接受来自该送电部的电力;以及移动单元,其在所述受电部不在所述正规位置时使所述受电部移动到所述正规位置。

根据本结构,在受电部不在正规位置时,通过移动单元使受电部移动到正规位置并由受电部接受来自送电部的电力,因此能够抑制供电效率的劣化。

作为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方式。

所述座椅具备蓄电部,所述蓄电部蓄积所述受电部接受的电力,所述移动单元用所述蓄电部的电力使所述受电部移动到所述正规位置。

这样的话,在使座椅滑动时从送电部向受电部的供电中断的情况下,能够用蓄电部的电力使受电部移动到正规位置。

优选具备:供电开关,其接通切断从所述蓄电部向所述移动单元的电力供给;和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供电开关的接通切断。

优选具备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能够通过用户进行关于座椅的移动的操作,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操作单元的操作来控制所述供电开关的接通切断。

优选所述移动单元是使所述受电部相对于所述座椅移动的受电移动部。

这样的话,通过受电移动部使受电部相对于座椅移动,从而即使用户不使已移动到期望位置的座椅进一步移动,受电部也能够在正规位置上从送电部受电。

优选具备位置检测部,所述位置检测部能够检测所述受电部的位置所述移动单元基于所述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使所述受电部移动到所述正规位置。

优选具备:操作单元,其能够通过用户进行使座椅的移动停止的操作;和控制单元,其在通过所述操作单元已进行使所述座椅的移动停止的操作时,以使所述受电部相对于所述座椅移动的方式控制所述受电移动部。

这样的话,因为在座椅的移动停止时受电部移动,所以与例如在座椅移动时使受电部移动的结构比较,能够容易地进行受电部向正规位置的对位。

优选所述移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座椅。

这样的话,与在车身侧设置移动单元的结构比较,能够增大车身侧的能利用的空间。

优选具备多个所述送电部,在所述地板部沿着所述座椅的滑动方向排列配置有所述多个送电部。

这样的话,能够根据座椅的滑动移动来切换向受电部供电的多个送电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能够抑制供电系统的供电效率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1的供电系统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具备供电系统的座椅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示出在车身的地板部装配有导轨及送电线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座椅的仰视图。

图6是示出具备受电线圈配置于正规位置的供电系统的车辆的电气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座椅从图6的状态向前方滑动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图7的状态的座椅停止、且受电线圈开始向前方滑动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受电线圈从图8的状态移动到正规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座椅侧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一边参照图1~图10一边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系统10搭载于例如汽车等车辆,向搭载于座椅40的电气安装件39a、39b等供给电力。以下,将图1的x方向作为前方、将y方向作为左方、将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在车辆的车身的乘客室的地板部11(在图1中图示出车身的地板部的一部分)上固定有一对导轨12、12,座椅40相对于一对导轨12、12能够在前后方向滑动。座椅40在车辆上配备有多个,具备乘客就座的座位部41,在座位部41的下侧,如图2所示,具有支承座椅40的金属制的腿部43。腿部43的上部固定于座位部41,腿部43的下部的扩径的部分相对于导轨12、12能滑动地插通。在多个座椅40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配备有例如电动倾斜装置、座椅加热器、触摸面板等显示器、空气调节器、检测乘客有无就座的传感器、检测座椅安全带有无佩戴的传感器等各种电气安装件(在图6~图9中图示电气安装件39a、39b,其他的电气安装件省略)。通过后述的供电系统10向各种电气安装件39a、39b供给电力。各导轨12、12由例如钢、铝等金属形成,均为方筒状且呈直线状延伸,并遍及前后方向的全长形成有通孔12a。

如图3、图5所示,在座位部41的下表面侧设置有相对于座椅40的座位部41能滑动的线圈移动部35a(“受电移动部”的一例)、和固定于线圈移动部35a的下表面的受电线圈30(“受电部”的一例)。在座椅40的下表面固定有例如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42,线圈移动部35a具备例如电动机,通过电动机的驱动而能够沿着轴部42在前后方向(图3的箭头方向)移动。受电线圈30通过例如螺钉紧固、粘合剂等各种固定方式固定于线圈移动部35a的下表面。

如图6所示,在车身侧具备:电池15;配备于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等的车身侧控制部16;能够由用户对设定等进行操作的车身侧操作部17;多个送电线圈20a~20c(“送电部”的一例。在图6~8中图示出送电线圈20a~20c,其他的送电线圈20d~20h省略);电力变换部18,其将电池15的直流变换为交流的高频并向多个送电线圈20a~20c输出;以及送电开关19a~19c,其配置于电力变换部18与各送电线圈20a~20c之间。车身侧控制部16能够从天线部14a收发信号。车身侧操作部17能够从座椅40的外部的操作面板等进行各种操作。

(供电系统10)

如图6所示,供电系统10具备:多个送电线圈20a~20h;一个受电线圈30,其能够在与送电线圈20a~20h对置的正规位置接受来自任一个送电线圈20a~20h的电力;电力变换部31,其将受电线圈30接受的电力变换为直流;蓄电部32,其蓄积受电线圈30接受的电力;移动单元33,其使受电线圈30移动到与送电线圈20a~20h对置的正规位置;多个电气安装件39a、39b;以及座椅侧控制部36(“控制单元”的一例)。座椅侧控制部36能够对天线部14b及座椅侧操作部37(“操作单元”的一例)进行信号的收发,向接通切断来自蓄电部32的电力供给的供电开关38、移动单元33发送控制信号。座椅侧操作部37的用于通过用户的操作使座椅40滑动的滑动开关设置于例如座椅40的扶手等任意部位。

多个送电线圈20a~20h在前后方向以等间隔排列,各送电线圈20a~20h的电线卷绕成螺旋形,电线从螺旋的最外周沿着送电线圈20a~20h的排列方向延伸。电线能够使用例如铜线由瓷漆等绝缘层包覆而成的电线。各送电线圈20a~20h由例如合成树脂一体地保持,通过例如螺钉紧固、粘合剂等公知的固定方式固定于地板部11的上表面。电线经由布设于车身的地板上(的地毯、面板等的下方)、地板下的线束连接到例如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等设备。

受电线圈30的电线卷绕成螺旋形,电线从螺旋的最外周延伸到座椅40侧的电力变换部31等。受电线圈30也可以通过线圈保持部保持螺旋的形状,该线圈保持部例如由铁氧体等磁体、合成树脂等构成。电线可使用例如铜线由瓷漆等绝缘层包覆而成的电线。

蓄电部32配备于座椅40内,能够由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池、电容器等构成。蓄电部32从受电线圈30接受电力供给。蓄电部32借助供电开关38向座椅侧控制部36、多个电气安装件39a、39b等供给电力,供电开关38能够通过座椅侧控制部36的控制而接通切断。

移动单元33配备于座椅40内,具备使座椅40滑动移动的座椅移动部34(“移动单元33”的一例)、和相对于座椅40调节受电线圈30的位置的位置调整部35。座椅移动部34具备使座椅40滑动的驱动电动机。驱动电动机借助供电开关38连接到蓄电部32,用来自蓄电部32的电力使座椅40滑动移动。

位置调整部35具备使受电线圈30移动到与送电线圈20a~20h对置的正规位置的线圈移动部35a(“移动单元33”的一例)、和检测受电线圈30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35b。线圈移动部35a例如能够使用滚珠螺杆,在该情况下具备作为螺纹轴的轴部42(图3)和螺母(未图示),通过用来自蓄电部32的电力进行旋转的电动机的驱动使螺纹轴旋转,能够使固定于螺母的座椅40在轴部42的轴方向滑动移动。另外,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对卷绕于轴部的周围的螺线管通电而使轴部在轴方向移动。另外,线圈移动部35a(在设为滚珠螺杆的情况下为螺母)和受电线圈30例如能够以一体地移动的方式构成。

位置检测部35b具备例如传感器等,根据由传感器等检测出的送电线圈20a~20h及受电线圈30的位置,对例如送电线圈20a~20h的轴(螺旋的中心)和受电线圈30的轴(螺旋的中心)的距离进行检测,并将根据该检测出的线圈间的距离使线圈移动部35a移动的信号向线圈移动部35a输出。另外,位置检测部35b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能够对送电线圈20a~20h与受电线圈30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等公知的检测方式。

接着,一边参照图6~图10一边对供电系统10的供电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受电线圈30相对于送电线圈20b在正规位置对置的状态下,借助送电线圈20b及受电线圈30从车身侧向座椅40的蓄电部32等供给电力。在此,座椅侧控制部36当检测出座椅侧操作部37的(前方移动的)滑动开关已由用户接通时(在s1中为“是”),将用于从蓄电部32向座椅移动部34供电的供电开关38接通(s2)。由此,用蓄电部32的电力驱动座椅移动部34,从而座椅40向前方滑动移动。在此,如图7所示,当座椅40滑动移动时,座椅40的受电线圈30也滑动移动,因此受电线圈30从与送电线圈20b对置的正规位置移动而成为不能从送电线圈20b被供电的状态。此时,通过蓄电部32的电力,座椅移动部34及电气安装件39a、39b的动作继续。用户当使座椅40滑动移动到期望的位置(图7的位置)时将座椅侧操作部37的滑动开关切断。座椅侧控制部36当检测出滑动开关被切断时(在s3中为“是”),如图8所示,将向座椅移动部34供电的供电开关38切断(s4)。由此,座椅40的滑动移动停止。

接着,座椅侧控制部36将向位置调整部35供电的供电开关38接通(s5),通过位置检测部35b检测受电线圈30的位置。在受电线圈30不在与任一送电线圈20a、20b对置而能够供电的正规位置的情况下(在s6中为“否”),如图8所示,驱动线圈移动部35a使受电线圈30滑动移动(s7)。如图9所示,位置检测部35b当检测出受电线圈30已移动到正规位置时(在s6中为“是”),将向位置调整部35供电的供电开关38切断(s8),使线圈移动部35a的驱动停止。另外,从座椅侧控制部36经由天线部14a、14b向车身侧控制部16输出控制信号,通过车身侧控制部16将用于向送电线圈20a~20h送电的送电开关19b切换到送电开关19a,受电线圈30能够从对置的送电线圈20a受电。另外,送电开关19a~19c的切换时机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座椅40的滑动移动开始时、或者座椅40移动预定距离时切换送电开关19a~19c。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供电系统10对座椅40供电,座椅40相对于设置于车身的地板部11的导轨12、12能够滑动移动,供电系统10具备:送电线圈20a~20h(送电部),其设置于地板部11;受电线圈30(受电部),其相对于座椅40固定,能够在与送电线圈20a~20h对置的正规位置接受来自该送电线圈20a~20h的电力;以及移动单元33,其在受电线圈30不在正规位置时使受电线圈30移动到正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在受电线圈30不在正规位置时,能够利用移动单元33使受电线圈30移动到正规位置,并由受电线圈30接受来自送电线圈20a~20h的电力,所以能够抑制供电效率的劣化。另外,因为可抑制供电效率的劣化,所以能够抑制线圈的发热。

另外,座椅40具备蓄电部32,蓄电部32蓄积受电线圈30接受的电力,移动单元33用蓄电部32的电力使受电线圈30移动到正规位置。

这样的话,在使座椅40滑动时从送电线圈20a~20h到受电线圈30的供电中断的情况下,能够用蓄电部32的电力使受电线圈30移动到正规位置。

另外,移动单元33是使受电线圈30相对于座椅40移动的线圈移动部35a(受电移动部)。

这样的话,通过线圈移动部35a使受电线圈30相对于座椅40移动,从而即使用户不使已移动到期望位置的座椅40进一步移动,受电线圈30也能够在正规位置上从送电线圈20a~20h受电。

具备:能够通过用户进行使座椅40的移动停止的操作的座椅侧操作部37(操作单元);和座椅侧控制部36(控制单元),其在通过座椅侧操作部37已进行使座椅40的移动停止的操作时,以使受电线圈30相对于座椅40移动的方式控制线圈移动部35a。

这样的话,因为在座椅40的移动停止时受电线圈30移动,所以与例如在座椅40移动时使受电线圈30移动的结构比较,能够容易地进行受电线圈30向正规位置的对位。

另外,移动单元33设置于座椅40。

这样的话,与在车身侧设置移动单元33的结构比较,能够增大车身侧的能利用的空间。

另外,具备多个送电线圈20a~20h,在地板部11沿着座椅40的滑动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送电线圈20a~20h。

这样的话,能够根据座椅40的滑动移动来切换向受电线圈30供电的多个送电线圈20a~20h。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进行送电受电的方式,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如下送电部及受电部:其使用电容器等其他的公知的非接触送电受电方式。

(2)送电线圈20a~20h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数量,也可以设为送电线圈的数量不同的结构。另外,受电线圈设为一个,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具备一个送电线圈,并通过多个受电线圈受电。

(3)设为座椅移动部34及线圈移动部35a设置于座椅40内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座椅移动部34及线圈移动部35a的至少一方设置于车身侧的结构。

(4)设为在座椅40内具备蓄电部32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在座椅40内不具备蓄电部32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当受电线圈30不在正规位置时,通过车身侧的电池15及移动单元使受电线圈30移动到正规位置。

(5)设为通过座椅侧操作部37的滑动开关的操作使座椅40滑动移动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通过车身侧操作部17的滑动开关的操作使座椅40滑动移动的结构。另外,也可以设为用户通过手动按压座椅40来使座椅40滑动移动的结构。

(6)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送电线圈20a~20h和受电线圈30同轴对置的位置设为正规位置,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以下位置作为正规位置:送电线圈20a~20h的轴和受电线圈30的轴之间相互分开能供电的程度的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供电系统

11:地板部

12、12:导轨

20a~20h:送电线圈(送电部)

30:受电线圈(受电部)

31:电力变换部

32:蓄电部

33:移动单元

34:座椅移动部

35:位置调整部

35a:线圈移动部(受电移动部)

35b:位置检测部

36:座椅侧控制部(控制单元)

37:座椅侧操作部(操作单元)

38:供电开关

39a、39b:电气安装件

40:座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