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坐躺组合式汽车座椅及其调节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72824发布日期:2019-05-15 23:11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汽车座椅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坐躺组合式汽车座椅及其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在出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除了乘坐出行外,汽车还可以当成临时休息场所。

当驾驶员或车内其他乘员疲劳后,往往直接选择在便利的汽车座椅上休息,这方面的舒适度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对于五座轿车而言,由于汽车结构限制,目前汽车尤其是轿车的前后排座椅,普遍只能够满足乘员坐姿乘坐、或仅有前排座椅可勉强满足乘员近似躺姿乘坐;而不能为乘员提供包括腿部放松所需的躺姿休息座椅,后排三个座椅的靠背是固定不可调的,人们只能以一种角度坐立在座椅上,容易疲劳,另外乘员坐立休息,身体平衡性差,容易翻倒,磕破头部,另外长期频繁坐立休息,对人体腰脊椎的损伤也比较大,容易留下后遗症。

传统的小汽车座椅其靠背和头枕是连接在一起的,即头枕固定在座椅靠背的上方,当小汽车座椅靠背向后打开后放倒时可与坐垫形成一定的夹角,但是最大只能达到约140度,不能完全放平,同时由于头枕较靠背高出一截,因靠背整体过长,都无法实现将靠背放平与坐垫成床铺,导致汽车座椅的人只能半躺在座椅上休息,不能像平躺在床上那样舒服的休息,使汽车座椅上休息的人舒适度非常差,不利于自驾游和长途旅行。如果汽车座椅结构改进,能够组合成可坐、可躺组合椅形态,可使乘员得到更好的休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坐躺组合式汽车座椅及其调节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坐躺组合式汽车座椅,包括两个前排座椅和位于两个前排座椅后方的三连座的后排座椅,所述前排座椅的底座可前移的滑动连接于车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位于前排座椅正后方的侧边座椅和位于两个侧边座椅中间的中部座椅,侧边座椅的底座上设置有可前翻至其前方的置腿空间的第一前翻板,与第一前翻板相对应的侧边座椅的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前排座椅的靠背可后翻至第一容纳腔内的活动连接于对应的底座上;所述中部座椅的底座上设置有可前翻至两个前排座椅之间的第二前翻板,与第二前翻板相对应的中部座椅的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容纳腔,中部座椅的靠背上设置有可前翻至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三前翻板。

进一步具体的是,所述前排座椅的靠背的厚度等于第一前翻板的厚度,这样可以使得前排座椅的靠背后翻至第一前翻板对应的第一容纳腔内的时,前排座椅的靠背的上端面与后排座椅未进行翻折的部分的上端面相平行,保证了最大的平整性,使得使用起来更加舒适;第二前翻板的厚度等于第三前翻板的厚度,且第三前翻板的长度等于第二前翻板的长度,第三前翻板的宽度等于第二前翻板的宽度,这样可以使得在第二前翻板向前翻后,第三前翻板刚好可以填补因为第二前翻板前翻流出的第二容纳腔,不影响后排座椅的平整性,同时可以填充两个前排座椅之间的空缺,使得躺着时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对人体的承力面积最大化,提高整体的舒适度。

更进一步具体的是,所述前排座椅的底座下设置有滑轨,车内设置有与滑轨相对应的滑道,滑轨滑动连接于滑道上,且滑轨和滑道上对应的设置有多个方便利用第一紧固螺钉对移动前后的前排座椅进行固定的螺纹孔。滑轨与滑道的设置利用抽屉一类现有的滑轨与滑道结构即可,不做具体的限定,且机动性强;方便利用第一紧固螺钉对移动前后的前排座椅进行固定的螺纹孔可以设置多对,一对方便在调节前对前排座椅进行固定,多对方便调节不同距离的前排座椅。

更进一步具体的是,所述前排座椅的靠背的下端固定有第一旋转杆,第一旋转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一环形槽,前排座椅的底座的后端固定有匹配的套接于第一环环形槽外的第一套接环,第一套接环和第一旋转杆之间通过第二紧固螺钉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环形槽与前排座椅的靠背之间设置有方便第一套接环穿过的间隙,第一环形槽两侧的第一旋转杆部位则与前排座椅的靠背固定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槽的长度大约在前排座椅的靠背的宽度的二分之一左右,既可以保证第一旋转杆与第一套接环连接的稳定性,有可以保证第一旋转杆与前排座椅的靠背连接时的牢固性。第二紧固螺钉在前排座椅的靠背进行调节前对前排座椅的靠背和底座进行固定,需要调节时取下第二紧固螺钉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更进一步具体的是,所述第一前翻板的前端和位于第一前翻板下方的侧边座椅的底座前端通过第一合页连接。第一合页的两半呈180°设置,其中一半与第一前翻板的前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相对应的侧边座椅的底座前端固定连接,当需要调节第一前翻板是,旋转第一前翻板至第一前翻板上端面与对应的侧边座椅的底座的前端面相贴合即可,此时第一合页的两半也相互贴合,第一合页旋转180°。

更进一步具体的是,所述第二前翻板的前端和位于第二前翻板下方的中部座椅的底座前端通过第二合页连接。与第一合页的连接结构相同的,第二合页的两半呈180°设置,其中一半与第二前翻板的前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相对应的侧边座椅的底座前端固定连接,当需要调节第二前翻板是,旋转第二前翻板至第二前翻板上端面与对应的侧边座椅的底座的前端面相贴合即可,此时第二合页的两半也相互贴合,第二合页旋转180°。

更进一步具体的是,所述第三前翻板的下端固定有第二旋转杆,第二旋转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环形槽,中部座椅的底座和靠背的连接处固定有匹配的套接于第二环形槽外的第二套接环,第三前翻板和位于第三前翻板后端的中部座椅的靠背通过第三紧固螺钉进行可拆卸连接。调节第三前翻板前使用第三紧固螺钉将第三前翻板和位于第三前翻板后端的中部座椅的靠背固定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操作方便;当需要调节第三前翻板时,取下第三紧固螺钉即可。其中第二环形槽与第三前翻板之间设置有方便第二套接环穿过的间隙,第二环形槽两侧的第二旋转杆与第三前翻板固定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环形槽的长度大约在第三前翻板的宽度的二分之一左右,既可以保证第二旋转杆与第二套接环连接的稳定性,有可以保证第二旋转杆与第三前翻板连接时的牢固性。

一种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可坐躺组合式汽车座椅的调节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前排座椅向前方移动;

2)每个侧边座椅(后排座椅的两侧)的底座上的第一前翻板均前翻至其前方的置腿空间;

3)前排座椅的靠背后翻至对应的第一前翻板前翻后留下的第一容纳腔内;

4)中部座椅(后排座椅的中部)的底座上的第二前翻板前翻至两个前排座椅之间;

5)中部座椅的靠背上的第三前翻板前翻至第二前翻板前翻后留下的第二容纳腔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可坐躺组合式汽车座椅及其调节方法,利用第一前翻板的前翻给予了整体一定的支撑密切填补了用于放腿的一部分空间,使得支撑更稳固;前排座椅的底座可前移的滑动连接于车内,为第一前翻板的前翻提供了便利,预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后期前排座椅的靠背后翻至第一容纳腔内,将第一容纳腔再次填平,同时打通了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之间的空间,使得可用于躺卧的空间更大;第二前翻板前翻至两个前排座椅之间,填补了两个前排座椅之间的空隙,使得整体之间的间隙更小,躺卧更加舒适;第三前翻板前翻至第二容纳腔内,填补了因为第二前翻板前翻留下的凹槽,再次提高了整体的适度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翻折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的俯视图。

图中:1-前排座椅;2-后排座椅;3-第一前翻板;4-第一旋转杆;5-第二前翻板;6-第三前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发明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一些例子中,由于一些实施方式属于现有或常规技术,因此并没有描述或没有详细的描述。

此外,本文中记载的技术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还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意合适的方式组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易于理解与本文提供的实施例有关的方法的步骤或操作顺序还可以改变。附图和实施例中的任何顺序仅仅用于说明用途,并不暗示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除非明确说明要求按照某一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在合理情况下(不构成自相矛盾的情况下),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坐躺组合式汽车座椅,包括两个前排座椅1和位于两个前排座椅1后方的三连座的后排座椅2,所述前排座椅1的底座可前移的滑动连接于车内;所述后排座椅2包括位于前排座椅1正后方的侧边座椅和位于两个侧边座椅中间的中部座椅,侧边座椅的底座上设置有可前翻至其前方的置腿空间的第一前翻板3,与第一前翻板3相对应的侧边座椅的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前排座椅1的靠背可后翻至第一容纳腔内的活动连接于对应的底座上;所述中部座椅的底座上设置有可前翻至两个前排座椅1之间的第二前翻板5,与第二前翻板5相对应的中部座椅的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容纳腔,中部座椅的靠背上设置有可前翻至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三前翻板6。

本实施例中需要进一步具体说明的是,所述前排座椅1的靠背的厚度等于第一前翻板3的厚度,这样可以使得前排座椅1的靠背后翻至第一前翻板3对应的第一容纳腔内的时,前排座椅1的靠背的上端面与后排座椅2未进行翻折的部分的上端面相平行,保证了最大的平整性,使得使用起来更加舒适;第二前翻板5的厚度等于第三前翻板6的厚度,且第三前翻板6的长度等于第二前翻板5的长度,第三前翻板6的宽度等于第二前翻板5的宽度,这样可以使得在第二前翻板5向前翻后,第三前翻板6刚好可以填补因为第二前翻板5前翻流出的第二容纳腔,不影响后排座椅2的平整性,同时可以填充两个前排座椅1之间的空缺,使得躺着时前排座椅1和后排座椅2对人体的承力面积最大化,提高整体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需要更进一步具体说明的是,所述前排座椅1的底座下设置有滑轨,车内设置有与滑轨相对应的滑道,滑轨滑动连接于滑道上,且滑轨和滑道上对应的设置有多个方便利用第一紧固螺钉对移动前后的前排座椅1进行固定的螺纹孔。滑轨与滑道的设置利用抽屉一类现有的滑轨与滑道结构即可,不做具体的限定,且机动性强;方便利用第一紧固螺钉对移动前后的前排座椅1进行固定的螺纹孔可以设置多对,一对方便在调节前对前排座椅1进行固定,多对方便调节不同距离的前排座椅1。

本实施例中需要更进一步具体说明的是,所述前排座椅1的靠背的下端固定有第一旋转杆4,第一旋转杆4的中部设置有第一环形槽,前排座椅1的底座的后端固定有匹配的套接于第一环环形槽外的第一套接环,第一套接环和第一旋转杆4之间通过第二紧固螺钉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环形槽与前排座椅1的靠背之间设置有方便第一套接环穿过的间隙,第一环形槽两侧的第一旋转杆4部位则与前排座椅1的靠背固定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槽的长度大约在前排座椅1的靠背的宽度的二分之一左右,既可以保证第一旋转杆4与第一套接环连接的稳定性,有可以保证第一旋转杆4与前排座椅1的靠背连接时的牢固性。第二紧固螺钉在前排座椅1的靠背进行调节前对前排座椅1的靠背和底座进行固定,需要调节时取下第二紧固螺钉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本实施例中需要更进一步具体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前翻板3的前端和位于第一前翻板3下方的侧边座椅的底座前端通过第一合页连接。第一合页的两半呈180°设置,其中一半与第一前翻板3的前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相对应的侧边座椅的底座前端固定连接,当需要调节第一前翻板3是,旋转第一前翻板3至第一前翻板3上端面与对应的侧边座椅的底座的前端面相贴合即可,此时第一合页的两半也相互贴合,第一合页旋转180°。

本实施例中需要更进一步具体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前翻板5的前端和位于第二前翻板5下方的中部座椅的底座前端通过第二合页连接。与第一合页的连接结构相同的,第二合页的两半呈180°设置,其中一半与第二前翻板5的前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相对应的侧边座椅的底座前端固定连接,当需要调节第二前翻板5是,旋转第二前翻板5至第二前翻板5上端面与对应的侧边座椅的底座的前端面相贴合即可,此时第二合页的两半也相互贴合,第二合页旋转180°。

本实施例中需要更进一步具体说明的是,所述第三前翻板6的下端固定有第二旋转杆,第二旋转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环形槽,中部座椅的底座和靠背的连接处固定有匹配的套接于第二环形槽外的第二套接环,第三前翻板6和位于第三前翻板6后端的中部座椅的靠背通过第三紧固螺钉进行可拆卸连接。调节第三前翻板6前使用第三紧固螺钉将第三前翻板6和位于第三前翻板6后端的中部座椅的靠背固定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操作方便;当需要调节第三前翻板6时,取下第三紧固螺钉即可。其中第二环形槽与第三前翻板6之间设置有方便第二套接环穿过的间隙,第二环形槽两侧的第二旋转杆与第三前翻板6固定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环形槽的长度大约在第三前翻板6的宽度的二分之一左右,既可以保证第二旋转杆与第二套接环连接的稳定性,有可以保证第二旋转杆与第三前翻板6连接时的牢固性。

一种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可坐躺组合式汽车座椅的调节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前排座椅1向前方移动;具体向前移动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实际中前排座椅1的靠背匹配的向后翻至第一容纳腔内时最佳;

2)每个侧边座椅(后排座椅2的两侧)的底座上的第一前翻板3均前翻至其前方的置腿空间;其中第一前翻板3的长度适于第一前翻板3前翻后,第一前翻板3翻转后的下端(第一前翻板3翻转前的前端)刚好接触车内底面最佳,这样还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撑,使得整体的稳固性更好。

3)前排座椅1的靠背后翻至对应的第一前翻板3前翻后留下的第一容纳腔内,此时前排座椅1的靠背的上端面与后排座椅2未进行翻折的部分的上端面相平行,保证了最大的平整性,使得使用起来更加舒适;;

4)中部座椅(后排座椅2的中部)的底座上的第二前翻板5前翻至两个前排座椅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不使用汽车的手刹进行刹车,可以利用汽车的脚刹和电子手刹进行刹车,这样在第二前翻板5前翻至两个前排座椅1之间时也不会受到手刹的阻碍;根据需要,汽车生产商也可以将汽车前排中间的操作台设计成尽量平坦的结构,这样才不影响整体使用的基础上可以使平坦性更好;

5)中部座椅的靠背上的第三前翻板6前翻至第二前翻板5前翻后留下的第二容纳腔内,此时不影响后排座椅2的平整性,同时可以填充两个前排座椅1之间的空缺,使得躺着时前排座椅1和后排座椅2对人体的承力面积最大化,提高整体的舒适度。

本发明的可坐躺组合式汽车座椅及其调节方法,利用第一前翻板3的前翻给予了整体一定的支撑密切填补了用于放腿的一部分空间,使得支撑更稳固;前排座椅1的底座可前移的滑动连接于车内,为第一前翻板3的前翻提供了便利,预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后期前排座椅1的靠背后翻至第一容纳腔内,将第一容纳腔再次填平,同时打通了前排座椅1和后排座椅2之间的空间,使得可用于躺卧的空间更大;第二前翻板5前翻至两个前排座椅1之间,填补了两个前排座椅1之间的空隙,使得整体之间的间隙更小,躺卧更加舒适;第三前翻板6前翻至第二容纳腔内,填补了因为第二前翻板5前翻留下的凹槽,再次提高了整体的适度度。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