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爆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7198发布日期:2019-10-14 18:34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爆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部件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防爆轮胎。



背景技术: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轮胎常在复杂和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它在行驶时承受着各种变形、负荷、力以及高低温作用,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能、牵引性能、缓冲性能,同时,还要求具备高耐磨性和耐屈挠性,以及低的滚动阻力与生热性,但是,现有的轮胎还存在如下不足:

对于现有的轮胎,需放出胎体内部及边缘热量时,采用有在胎肩部开设有散热孔,但是单单开设散热孔的操作导致散热效果不充分,存在爆胎风险,同时,现有的胎面制造工艺不具备防止胎面和胎侧部分连动效应所引起的异常磨损现象;

在路况较恶劣环境下,胎体遭受较大挤压产生变形,现有的环状轮毂缓冲部形变方式单一,不足以发生侧向形变以提高缓震效果,在极端路况环境下,轮毂产生剪切破坏后产生强力拉扯损毁时,无法产生一定缓震作用以降低汽车的不稳定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爆轮胎。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爆轮胎,包括轮毂外圈部、胎体部和轮毂内圈部,所述轮毂外圈部的外部卡接有胎体部,所述轮毂外圈部的内圈设有轮毂内圈部;

所述轮毂外圈部的外表面设有轮毂表圈,所述轮毂表圈的外圈卡接有工字缓震圈,所述工字缓震圈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形变沿,所述工字缓震圈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形变缓冲槽,所述工字缓震圈的底部卡接有固定连接于轮毂表圈顶部的连接加固圈,所述工字缓震圈底部的中线处开设有第二形变缓冲槽;

所述胎体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将胎体部的两侧分别分割为胎面和胎侧,所述散热部包括主散热槽,所述主散热槽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开设于胎体部胎面和胎侧的上端散热槽和下端散热槽,所述主散热槽内开设有散热孔;

所述轮毂内圈部内部镶嵌有弯折缓冲板,所述弯折缓冲板之间开设有弹簧室,所述弹簧室内设有压簧,所述弯折缓冲板靠近轮毂内圈部外圈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加固弯折,所述弯折缓冲板的一侧和胎体部内圈的轮毂体搭接,所述轮毂内圈部内填充有轮毂体。

具体的,所述弯折缓冲板包括外接触板、中间板和内接触板,所述外接触板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弯折和中间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弯折和内接触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弯折缓冲板远离轮毂内圈部外圈的一侧搭接有加固箍圈。

具体的,所述外接触板的一侧和轮毂外圈部的轮毂体搭接,所述内接触板的内弯曲部和加固箍圈的外圈搭接。

具体的,所述工字缓震圈的顶部开设有顶部形变凹槽,所述工字缓震圈的两侧和形变沿形成应力弯曲弯折。

具体的,所述胎体部的内圈由外至内依次固定连接有覆盖层、钢丝带束层、胎体帘子布层和气密层,所述胎体帘子布层之间空隙部的两侧均填充有缓冲橡胶条。

具体的,所述胎体部外圈的顶部开设有横向花纹沟槽,所述胎体和轮毂外圈部两侧的顶部之间填充有胎圈填充胶,且胎圈填充胶内填充有胎圈钢丝。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防爆轮胎,通过设置工字缓震圈,在遭遇恶劣环境时,较大块的障碍物和轮胎的表面接触产生挤压,在工字缓震圈的作用下,形变沿随障碍物的形状产生改变,以支撑起轮胎整体,避免胎体遭受较大挤压产生变形所带来的损伤,同时提高轮胎的缓震效果,通过设置弯折缓冲板,在极端路况环境轮毂本体发生较强程度的剪切破坏时,轮胎在弯折缓冲板和弹簧室内弹簧双重作用下,为车体提供一定的缓震效果,进而以降低汽车的不稳定性。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防爆轮胎,通过设置散热部,主散热槽结合上端散热槽和下端散热槽,来进行散热作用,并且通过主散热槽上部上端散热槽和主散热槽的下部的下端散热槽以及在槽内所形成的散热孔来达到一定散热的效果,同时主散热槽起到一定的去耦槽作用,并隔断胎体内部和胎侧连动效应进而阻止胎面的异常磨损,且减少施加于胎体部的应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爆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爆轮胎的轮毂外圈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爆轮胎的散热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爆轮胎的散热部胎体透视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爆轮胎的轮毂内圈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轮毂外圈部;11、轮毂表圈;12、工字缓震圈;121、形变沿;122、顶形变凹槽;13、第一形变缓冲槽;131、连接加固圈;14、第二形变缓冲槽;2、胎体部;21、散热部;211、主散热槽;212、上端散热槽;213、下端散热槽;214、散热孔;22、胎面;23、胎侧;3、轮毂内圈部;31、弯折缓冲板;311、外接触板;312、中间板;313、内接触板;314、弹簧室;315、第一连接弯折;316、第二连接弯折;317、加固弯折;318、加固箍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防爆轮胎,包括轮毂外圈部1、胎体部2和轮毂内圈部3,所述轮毂外圈部1的外部卡接有胎体部2,所述轮毂外圈部1的内圈设有轮毂内圈部3;

所述轮毂外圈部1的外表面设有轮毂表圈11,所述轮毂表圈11的外圈卡接有工字缓震圈12,所述工字缓震圈1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形变沿121,所述工字缓震圈12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形变缓冲槽13,所述工字缓震圈12的底部卡接有固定连接于轮毂表圈11顶部的连接加固圈131,所述工字缓震圈12底部的中线处开设有第二形变缓冲槽14;

所述胎体部2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部21,所述散热部21将胎体部2的两侧分别分割为胎面22和胎侧23,所述散热部21包括主散热槽211,所述主散热槽21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开设于胎体部2胎面22和胎侧23的上端散热槽212和下端散热槽213,所述主散热槽211内开设有散热孔214;

所述轮毂内圈部3内部镶嵌有弯折缓冲板31,所述弯折缓冲板31之间开设有弹簧室314,所述弹簧室314内设有压簧,所述弯折缓冲板31靠近轮毂内圈部3外圈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加固弯折317,所述弯折缓冲板31的一侧和胎体部2内圈的轮毂体搭接,所述轮毂内圈部3内填充有轮毂体,通过设置工字缓震圈12,在遭遇恶劣环境时,较大块的障碍物和轮胎的表面接触产生挤压,在工字缓震圈12的作用下,形变沿121随障碍物的形状产生改变,以支撑起轮胎整体,避免胎体遭受较大挤压产生变形所带来的损伤,同时提高轮胎的缓震效果,通过设置弯折缓冲板31,在极端路况环境轮毂本体发生较强程度的剪切破坏时,轮胎在弯折缓冲板31和弹簧室314内弹簧双重作用下,为车体提供一定的缓震效果,进而以降低汽车的不稳定性,通过设置散热部21,主散热槽211结合上端散热槽212和下端散热槽213,来进行散热作用,并且通过主散热槽211上部上端散热槽212和主散热槽211的下部的下端散热槽213以及在槽内所形成的散热孔214来达到一定散热的效果,同时主散热槽211起到一定的去耦槽作用,并隔断胎体内部和胎侧23连动效应进而阻止胎面22的异常磨损,且减少施加于胎体部2的应力。

具体的,所述弯折缓冲板31包括外接触板311、中间板312和内接触板313,所述外接触板31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弯折315和中间板31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板31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弯折316和内接触板31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弯折缓冲板31远离轮毂内圈部3外圈的一侧搭接有加固箍圈318,所述外接触板311的一侧和轮毂外圈部1的轮毂体搭接,所述内接触板313的内弯曲部和加固箍圈318的外圈搭接,所述工字缓震圈12的顶部开设有顶部形变凹槽,所述工字缓震圈12的两侧和形变沿121形成应力弯曲弯折,在轮毂产生剪切破坏后产生强力拉扯损毁,弯折缓冲板31的外接触板311和内接触板313分别被挤压,在第一连接弯折315和第二连接弯折316的作用下,进行初步的抗震缓冲,在弯折缓冲板31被损毁后,在弹簧室314内的弹簧作用下,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抗震缓冲。

具体的,所述胎体部2的内圈由外至内依次固定连接有覆盖层、钢丝带束层、胎体帘子布层和气密层,所述胎体帘子布层之间空隙部的两侧均填充有缓冲橡胶条,所述胎体部2外圈的顶部开设有横向花纹沟槽,所述胎体和轮毂外圈部1两侧的顶部之间填充有胎圈填充胶,且胎圈填充胶内填充有胎圈钢丝,障碍物将胎体部2挤压,依次挤压覆盖层、钢丝带束层、胎体帘子布层和气密层并发生形变而挤压工字缓震圈12的形变沿121。

在使用时,在路况较恶劣环境下,较大体积的石块等障碍物将胎体部2挤压,依次挤压覆盖层、钢丝带束层、胎体帘子布层和气密层,并使其发生形变,进而挤压工字缓震圈12的形变沿121,在顶形变凹槽122作用下,形变沿121向应力弯曲弯折弯曲,工字缓震圈12被挤压造成工字缓震圈12发生轴心向位移时,在第一形变缓冲槽13作用下使得工字缓震圈12吸收一定程度的震颤并压向第二形变缓冲槽14,在轮胎和地表接触过程中产生热量由内而外传递至主散热槽211、上端散热槽212和下端散热槽213,同时由主散热槽211的散热孔214排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轮毂产生剪切破坏后产生强力拉扯损毁,弯折缓冲板31的外接触板311和内接触板313分别被挤压,在第一连接弯折315和第二连接弯折316的作用下,进行初步的抗震缓冲作用,在弯折缓冲板31被损毁后,在弹簧室314内的弹簧作用下进行进一步的抗震缓冲。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的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