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99828发布日期:2020-06-16 20:4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如下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其从胎面部经由胎侧部而到达胎圈部的胎圈芯;以及带束层,其由包括最大宽度的带束帘布的多层带束帘布构成,并被配置于所述胎体的半径方向外侧且是胎面部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所述以往的充气轮胎的目的在于抑制滚动阻力,至于提高轮胎侧部的抗外伤性、刚性、还有改善接地性、乘坐舒适性等全部都没有被充分考虑。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950616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提高轮胎侧部的抗外伤性、刚性、且能够改善接地性、乘坐舒适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作为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手段,该充气轮胎具备:胎圈芯;胎圈三角胶,其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外侧;胎体帘布,其架设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设置为一对的所述胎圈芯与所述胎圈三角胶之间;带束,其卷绕于所述胎体帘布的轮胎径向外侧;胎面部,其位于所述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以及胎侧部,其位于所述胎体帘布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轮胎侧部的厚度尺寸设定为:随着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趋向轮胎径向外侧而增大。

根据本发明,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相比,轮胎径向外侧的轮胎侧部的厚度尺寸设定为更大,因此,能够提高轮胎侧部中的特别是轮胎径向外侧的抗外伤性。而且,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相比,轮胎径向外侧的轮胎侧部设定为更大的厚度尺寸,因该厚度尺寸而使得刚性增大,因此,容易抑制该部位的变形。其结果,与轮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端部接续着的胎面部的变形得到抑制,因此,胎面部的接地性得到改善。此外,构成为:轮胎侧部中的容易弯曲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厚度尺寸相对较小,从而容易在最大宽度位置而使轮胎侧部积极地弯曲,因该弯曲而改善了振动吸收性,因此,乘坐舒适性得到改善。

优选地,所述胎圈三角胶的上端位置相对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而位于轮胎径向内侧,当所述轮胎侧部的厚度尺寸设定为tx、且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处的所述轮胎侧部的厚度尺寸设定为基准厚度ts时,在从所述胎圈三角胶的上端位置至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范围内,所述厚度尺寸tx满足ts≤tx≤1.1×ts。

根据上述结构,在胎圈三角胶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轮胎侧部的厚度尺寸tx达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基准厚度ts以上。此外,一般情况下,与胎侧部相比,胎圈三角胶更硬、且刚性更高。据此,在比刚性较高的胎圈三角胶更靠向轮胎径向外侧,且在厚度尺寸tx呈最小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容易使轮胎侧部更加积极地弯曲。据此,能够有效地使轮胎侧部挠曲,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乘坐舒适性。

优选地,具备:胎圈包布,其将所述胎圈芯以及所述胎圈三角胶的一部分覆盖;以及胎圈包布垫,其位于所述胎圈包布以及所述胎圈三角胶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所述胎圈包布垫的上端位置相对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而位于轮胎径向外侧,当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所述轮胎侧部处的厚度尺寸设定为基准厚度ts时,在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至所述胎圈包布垫的上端位置为止的范围内,所述厚度尺寸tx满足ts<tx≤1.1×ts。

根据上述结构,既能抑制轮胎侧部的厚度过度增大又能抑制刚性过度升高,因此,能够有效地使轮胎侧部挠曲,从而能够获得改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优选地,当轮胎高度设定为h、且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处的所述轮胎侧部的厚度尺寸设定为基准厚度ts时,在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0.05×h的范围内,所述厚度尺寸tx满足ts<tx≤1.15×ts。

根据上述结构,既能抑制轮胎侧部的厚度过度增大又能抑制刚性过度升高,因此,能够有效地使侧部挠曲,从而能够获得改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轮胎侧部的厚度尺寸增大的范围能够到达在轮胎径向上最大宽度带束端所处位置的区域。

优选地,所述胎侧部在表面具备设计部,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朝向所述最大宽度带束端,所述设计部的厚度td呈逐渐减小。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因为设计部而导致轮胎侧部的刚性变得过高。

优选地,当轮胎高度设定为h、且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处的所述轮胎侧部的厚度尺寸设定为基准厚度ts时,在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0.05×h至0.17×h为止的范围内,所述厚度尺寸tx满足1.10×ts≤tx≤1.20×ts。

优选地,所述胎面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两端具有边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轮胎侧部的厚度尺寸设定为:随着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趋向轮胎径向外侧而增大,因此,能够提高轮胎侧部的抗外伤性以及刚性。另外,通过提高轮胎侧部的刚性而能够改善胎面部的接地性。此外,通过使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积极地弯曲而能够改善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截面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轮胎侧部的最大宽度位置周围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胎圈芯;2…胎圈三角胶;3…胎体帘布;4…带束;5…加强用带束;

6…胎面部;7…胎侧部;8…边缘;9…设计部;10…胎圈包布;11…内衬;

12…第一区域;13…第二区域;14…第三区域;15…胎圈包布垫;20…胎圈部;30…轮胎侧部;a0…外径侧范围;a1…第一范围;a2…第二范围;a3…第三范围;a4…第四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实质上不过是示例而已,其意图并非要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或者其用途。另外,附图仅为示意性的附图,有时各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情形不一致。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截面图。在该充气轮胎中,在轮胎宽度方向wd的两侧分别配置有胎圈芯1。

虽然并未进行详细的图示,但通过对1根胎圈钢丝(钢丝)反复卷绕多圈而形成为环状,并进行捆扎来构成1个胎圈芯1。胎圈芯1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充气轮胎被固定于未图示的车轮的轮辋凸缘部。另外,胎圈芯1承受着因充气轮胎的内压而产生的胎体帘布3的帘线张力。

在胎圈芯1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有胎圈三角胶2。

胎圈三角胶2是将橡胶材料形成为截面大致呈三角形的环状而成的。即,胎圈三角胶2的厚度尺寸是从胎圈芯1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逐渐减小。胎圈三角胶2的前端位置ft(参照图2)相对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而位于轮胎径向内侧。此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是指:轮胎侧部中的除了后述的设计部9以外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位置。

胎体帘布3架设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设置为一对的胎圈芯1以及胎圈三角胶2。带束4以及加强用带束5被卷绕于胎体帘布3的轮胎径向外侧。通过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一带束4a、以及外侧的第二带束4b这2层带束,来构成带束4。与第一带束4a相比,第二带束4b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更大,且第二带束4b覆盖第一带束4a。第二带束4b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最大宽度带束端)向后述的胎侧部7延伸。

在加强用带束5的轮胎径向外侧,由胎面胶形成有胎面部6。从胎面部6朝向轮胎宽度方向wd的两侧,由胎侧胶形成有胎侧部7。

在胎面部6与胎侧部7之间的边界位置形成有边缘8。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8之间成为:胎面部6的接地面。另外,从边缘8起,由胎侧胶覆盖的部分成为:轮胎侧部30。此处,在本说明书中,轮胎侧部30意味着:充气轮胎中的、在边缘8与胎圈部20之间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区域。另一方面,胎圈部20意味着:充气轮胎中的、在轮胎径向上设置有胎圈芯1以及胎圈三角胶2的区域。

胎侧部7的厚度尺寸在轮胎径向上不同。即,胎侧部7形成为:厚度尺寸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而增大。

在胎侧部7的外表面,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设置有设计部9。设计部9是将不同于胎侧胶的橡胶材料与胎侧部7实现了一体化而成的。设计部9是由表示轮胎的制造厂商名称、商品名称、尺寸等的文字、符号等的标识来构成。设计部9的厚度尺寸td(参照图2)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逐渐增大,然后,其厚度尺寸又逐渐减小。

详细而言,当轮胎高度设定为h时,设计部9的厚度尺寸td在朝向轮胎径向外侧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至0.05×h的距离的范围内增大,并从该范围起进一步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逐渐减小。此处,所谓轮胎高度h如下所述,即:在轮胎周向的规定范围(例如轮胎周向上的20mm的范围)内沿着轮胎径向对充气轮胎进行切割,并在将一对胎圈部20之间设定为标准轮辋宽度的状态下对上述切割出来的样品进行测量,且从卷绕于胎圈芯1的胎圈包布10的下方位置dp至胎面部6的外表面的中央位置tc为止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被设定为轮胎高度h。

胎圈包布10以将架设的胎体帘布3予以覆盖的方式被卷绕于胎圈芯1。在胎体帘布3的轮胎径向内侧设置有内衬11。内衬11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在与胎侧部7相对应的区域是不同的。从胎面部6侧朝向胎圈部20侧分别形成有:曲率半径r1的第一区域12、曲率半径r2的第二区域13、曲率半径r3的第三区域14。以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达到0.3h~0.32h的范围内的点为起点、且以从最大宽度位置朝向上侧而达到0.25h~0.27h的范围内的点为终点的部分是第一区域12。接续于第一区域12的部分是第二区域13,且该第二区域13是以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达到0.05h~0.1h的范围内的点为终点的。接续于第二区域13的部分是第三区域14,且该第二区域13是以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朝向轮胎径向内侧而达到0.05h~0.1h的范围内的点为终点的。

在胎圈三角胶2以及胎体帘布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在与胎侧胶之间设置有胎圈包布垫15。胎圈包布垫15的前端部分的厚度尺寸随着趋向轮胎径向外侧而逐渐减小。胎圈包布垫15的前端位置ct(参照图2)相对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而位于轮胎径向外侧。

图2针对图1中的轮胎侧部30而放大示出了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的周围。参照图2,对轮胎侧部30的厚度尺寸tx进行详细说明。在轮胎子午线截面图中,轮胎侧部30的厚度尺寸tx是:内衬11的内表面的各位置处的法线方向上的、内衬11的内表面与胎侧部7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而且,以如下方式来设定轮胎侧部30的各位置处的厚度尺寸tx。

轮胎侧部30的厚度尺寸tx设计为:在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直至最大宽度带束端be为止的外径侧范围a0内呈现逐渐增大。

若满足上述条件,就能够较大地设定: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开始起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轮胎侧部30的厚度尺寸,因此,能够提高轮胎侧部30中的、特别是轮胎径向外侧的抗外伤性。而且,根据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开始起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轮胎侧部30被设定得较大的厚度尺寸,而使得刚性增大,因此,容易抑制该部位的变形。其结果,接续于轮胎侧部30的轮胎径向外端部的胎面部6的变形就会得到抑制,因此,胎面部6的接地性得到改善。此外,相对较小地构成轮胎侧部30中的容易弯曲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的厚度尺寸,从而容易在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处使轮胎侧部30积极地弯曲,因该弯曲而改善了振动吸收性,因此,乘坐舒适性得到改善。

当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的厚度尺寸设定为基准厚度ts时,在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至胎圈三角胶2的前端位置ft的第一范围a1内,轮胎侧部30的厚度尺寸tx满足ts≤tx≤1.1×ts。

其结果,在胎圈三角胶2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之间的范围内,轮胎侧部30的厚度尺寸tx达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的基准厚度ts以上。此外,一般情况下,与胎侧部7相比,胎圈三角胶2更硬、且刚性更高。因而,在比刚性较高的胎圈三角胶2更靠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在厚度尺寸tx最小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处,容易使轮胎侧部30更加积极地弯曲。因而,能够有效地使轮胎侧部30挠曲,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乘坐舒适性。

若满足上述条件,则能够有效地使侧部挠曲,从而能够获得改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在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至胎圈包布垫15的前端位置ct为止的第二范围a2内,轮胎侧部30的厚度尺寸tx满足ts<tx≤1.1×ts。

若满足上述条件,则既能抑制轮胎侧部30的厚度尺寸tx过度增大又能抑制刚性过度升高,因此,能够有效地使轮胎侧部30挠曲,从而能够获得改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在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离开了0.05×h的距离的第一位置fp为止的第三范围a3内,轮胎侧部30的厚度tx满足ts<tx≤1.15×ts。

若满足上述条件,则既能抑制轮胎侧部30的厚度尺寸tx过度增大又能抑制刚性过度升高,因此,能够有效地使轮胎侧部30挠曲,从而能够获得改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在从第一位置fp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离开了0.12×h(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m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达到0.17×h的距离)的距离的第二位置sp为止的第四范围a4内,轮胎侧部30的厚度tx满足1.10×ts≤tx≤1.20×ts。

若满足上述条件,则既能抑制轮胎侧部30的厚度尺寸tx过度增大又能抑制刚性过度升高,因此,能够有效地使轮胎侧部30挠曲,从而能够获得改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