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杆连杆套件和车辆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4326发布日期:2020-09-18 18:16阅读:64来源:国知局
稳定杆连杆套件和车辆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2016年6月29日提交的共同未决美国专利申请号15/197,168的部分继续申请案并且要求其权益和优先权,上述美国专利申请要求于2015年11月1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2/253,379的优先权,这些申请中的每一个申请的全部披露内容被认为是本申请的披露内容的一部分、并且由此通过引用结合在此。

实用新型背景

1.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涉及用于将车辆的稳定杆与其他悬挂部件附接的稳定杆链接套件。

2.

背景技术:

许多车辆悬挂系统包括稳定杆(还通常被称为防倾杆(anti-swaybar)或防侧倾杆(anti-rollbar)),该稳定杆用于在车辆高速转弯时限制车体侧倾。此类稳定杆包括侧向延伸经过车辆并且与车辆的左轮组件和右轮组件连接的单个杆或管件。在许多情况下,稳定杆经由稳定杆连杆连接至车轮组件。一些稳定杆连杆包括与稳定杆和车轮组件的部件(例如,下控制臂)直接接触的螺栓和多个衬套。在车辆运行期间,力经由衬套和螺栓在车轮组件与稳定杆之间传递。随时间推移,稳定杆连杆的衬套和/或螺栓可能磨损,这可能需要更换整个稳定杆连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将车辆悬挂系统的稳定杆与控制臂连接的稳定杆连杆套件。稳定杆连杆套件包括紧固件和至少两个衬套。衬套中的至少一个衬套被构造成单件材料,呈现出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的外表面。在第一端部处,外表面具有第一直径,并且在第二端部处,外表面具有第二直径,该第二直径小于第一直径。衬套还呈现出沿轴线延伸以用于接纳紧固件的内孔以及与第一端部相邻的埋头孔。衬套还具有多个凹窝,这些凹窝在内孔与外表面之间径向地间隔开以用于允许衬套更容易地偏转并且吸收能量,同时传递力。凹窝仅向与第一端部相邻的埋头孔开口。垫圈接纳在埋头孔中并且覆盖凹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衬套中的所有衬套基本上相同地构造,并且垫圈接纳在所述衬套中的每个衬套的所述埋头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个方面,所述衬套中的每一个衬套呈现出多个径向向内延伸的唇缘,所述唇缘与所述埋头孔的轴向端部相邻以用于将所述垫圈中的一个垫圈束缚于所述埋头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仍另一个方面,所述紧固件与球形接头固定地附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方面,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球形接头的壳体形成为单一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的方面,所述紧固件布置在从所述球形接头的所述壳体延伸的柱体的端部区域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仍进一步的方面,所述衬套中的每一个衬套的所述外表面的与一个轴向端部相邻的直径大于与相反的轴向端部相邻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衬套中的每一个衬套的所述外表面包括球形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车辆悬挂系统。该车辆悬挂系统包括具有稳定杆开口的稳定杆。该车辆悬挂系统还包括控制臂。连杆使稳定杆与控制臂互连。连杆包括球形接头,该球形接头与控制臂可操作地附接。连杆还包括紧固件,该紧固件与球形接头固定地附接并且延伸穿过稳定杆开口。所述至少一个衬套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稳定杆开口中、在所述稳定杆与所述紧固件之间,以用于在所述稳定杆与所述紧固件之间传递力。至少一个衬套构造成整体材料、并且具有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的外表面。第一端部具有第一直径,并且第二端部具有第二直径,该第二直径小于第一直径。至少一个衬套还呈现出与第一端部相邻的埋头孔以及多个凹窝,这些凹窝在内孔与外表面之间径向地间隔开以用于允许衬套更容易地偏转并且吸收能量,同时传递力。凹窝仅向与第一端部相邻的埋头孔开口。对于至少一个衬套中的每一个衬套,垫圈接纳在埋头孔中并且覆盖凹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至少一个衬套进一步限定为两个衬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个方面,衬套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构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仍另一个方面,衬套中的每一个衬套中的凹窝的形状是基本上锥形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面,球形接头与紧固件基本上垂直地定向。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容易理解,因为这些特征和优点通过参考以下详细说明在结合附图考虑时将变得更好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具有连杆的车辆悬挂系统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该连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构造而成、在稳定杆与控制臂之间延伸并且将该稳定杆与该控制臂互连;

图2是用于组装图1示出的连杆的稳定杆连杆套件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和分解视图;

图3是组装好的稳定杆连杆套件的透视图;

图4是图3示出的稳定杆连杆套件中的衬套的前立面图;

图5是图3的衬套的沿图4的线5-5截取的截面视图;

图6是图5的放大部分;

图7是图4的衬套的底部立面图;

图8是具有连杆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悬挂系统的透视图,该连杆在稳定杆与控制臂之间延伸并且使其互连;

图9是连杆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分解视图;并且

图10是连杆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其中贯穿若干视图,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应的部分,图1示出了连杆20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该连杆在车辆的悬挂组件系统的稳定杆22(有时也称为防倾杆或防侧倾杆)与控制臂24之间延伸并且将该稳定杆与该控制臂连接。如所示出的,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稳定杆22和控制臂24彼此间隔开,并且连杆20延伸穿过与稳定杆22的一个端部相邻的稳定杆开口并且穿过与控制臂24的枢轴线间隔开的控制臂开口。如此,在车辆运行期间,控制臂24的移动经由连杆20平移到稳定杆22。车轮组件可以位于驾驶员侧或乘客侧、并且可以位于车辆的前部或后部,并且应理解的是,稳定杆22和控制臂24可以采取一系列构型。

图1中示出的连杆20根据图2和图3示出的稳定杆连杆套件20的示例性实施例组装而成。示例性稳定杆连杆套件20包括螺栓26形式的紧固件,该螺栓沿轴线a从工具接纳端部28延伸至用于接纳螺母30(例如圆柱螺母)的螺纹形式的端部。连杆套件20进一步包括用于将稳定杆22和控制臂24与螺栓26连接的两对衬套32(总共四个衬套32)。特别地,一对衬套32定位在稳定杆22的端部中的开口内,并且另一对衬套32定位在控制臂24中的开口内。衬套28具有同轴对齐的内孔以便从螺栓26的螺纹端部滑动到螺栓26上。连杆套件20还包括分隔件34,该间隔件被确定尺寸为用于使这对衬套32与另一对保持相距预定距离。还设置了多个垫圈36以用于保护衬套32远离螺栓26、螺母30以及间隔件34。在本实施例中,垫圈36中的一个垫圈与螺母30一体地附接,但可以替代性地是与其分隔开的。

衬套32优选地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形状和构造以允许通过制造连杆套件20中的所有四个衬套32的相同设计来通过规模经济节省制造成本。现在参考图3至图6,总体上示出了衬套3设计的示例性实施例。每个衬套32由单个整体件的材料制成、并且沿轴线a从开口第一端部38延伸至开口第二端部40,其中,内孔在开口第一端部38与开口第二端部40之间延伸。衬套32优选地通过注射模制制成但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制造工艺来成形。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衬套32具有从第一端部38到第二端部40逐渐减小的外直径。在第一端部38附近,外表面具有形状是基本上圆柱形的圆柱形部分42。外表面随后呈现出第一锥形部分44,该第一锥形部分以相对于轴线a基本上恒定的角度从圆柱形部分42向内减渐缩至具有基本上球形形状的圆形部分46。最后,在第二端部40附近,外表面具有第二锥形部分48,该第二锥形部分从圆形部分46向内渐缩至第二端部40。衬套32的内表面呈现出用于接纳垫圈36(图2和图3中示出)的埋头孔50以及形状是基本上圆柱形的螺栓接纳部分52,该螺栓接纳部分具有基本上恒定直径以用于接纳螺栓26(图2和图3中示出)。

如图4和图6所示,衬套32进一步包括多个凹窝54,这些凹窝向衬套32的第一开口端部处的埋头孔50开口。凹窝54从埋头孔50在朝向第二端部40的方向上轴向地延伸、并且基本上是具有圆形底部56的圆锥形形状。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衬套32包括总共六个凹窝54,这些凹窝围绕内孔的螺栓接纳部分52基本上均匀地彼此间隔开,并且其形状和尺寸基本上相同。已经发现这种安排为衬套32提供了绕轴线a的基本上均匀的可偏转性。但是,应理解的是,衬套32可以包括任何合适数量的凹窝54,并且那些凹窝54的尺寸和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

参考图1和图4至图6,凹窝54有效地减小衬套32的在内孔与外表面之间的壁的厚度,由此允许衬套32当在车辆运行期间更容易地偏转并且吸收能量,同时在稳定杆22或控制臂24之间传递力,以便保护螺栓26免受突然冲击造成的过度应力。也就是,凹窝54允许衬套32当在稳定杆22或控制臂24与螺栓26之间传递径向力时响应于较低负载而弹性地变形。凹窝54还允许一件式衬套32由更硬、更耐用的材料(例如irogran80p)制成。如此,稳定杆连杆套件20具有提高的耐用性和增大的使用寿命,因为衬套32的更硬、更耐用的材料不会与相对较软的材料一样快地磨损或劣化,并且还因为凹窝54所允许的偏转吸收能量来减小衬套32施加到螺栓26上的应力,由此保护螺栓26免受损伤。

如图3至图6所示,衬套32的第一端部38还包括多个径向向内延伸的唇缘58,这些唇缘基本上均匀地彼此间隔开以便将垫圈36固位在埋头孔50中。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衬套32具有彼此间隔开大约一百二十度(120°)的三个唇缘58。应理解的是,衬套32可以具有任何合适数量的唇缘58,并且唇缘58可以具有任何合适间隔。唇缘58将垫圈36固位在衬套32的埋头孔50中以防止污物或其他污染物进入凹窝54并且使衬套32的性能受损。

返回参考图1至图3,连杆套件20通过首先将垫圈36中的一个垫圈和衬套32中的一个衬套插入到螺栓26上而安装在车辆中。接下来,将螺栓26插入穿过稳定杆22中的开口,使得衬套32直接接触稳定杆22。接下来,以这个顺序,将第二衬套32、第二垫圈36、间隔件34、第三垫圈36、以及第三衬套32插入到螺栓26上。第三衬套32接着在控制臂24中的开口处与控制臂24直接接触。最后,将最后一个衬套32和另一个垫圈26插如到螺栓26上,并且筒状螺母30螺纹连接至螺栓26的螺纹端部上以将这些部件固定在螺栓26上。

现在参考图8至图10,用相似的附图标记示出了连杆套件120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这些附图标记用前缀“1”区分、指示与上文描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应的部分。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衬套132仅用于将连杆套件120与稳定杆122连接,并且球形接头160用于将连杆套件120与控制臂12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球形接头160的球头销与紧固件126基本上垂直地定向。但是,应理解的是,球形接头160可以替代性地与紧固件126平行地定向或以相对于其的任何角度定向。

球形接头160包括壳体162,该壳体具有从该壳体向外延伸的柱体164。柱体164延伸至螺纹远端,该螺纹远端形成延伸穿过稳定杆开口的紧固件126的至少一部分。柱体164设置有径向地向外延伸的凸缘166,该凸缘限定衬套132在紧固件126上的停止点。在本实施例中,柱体164内部带有螺纹以接纳紧固件126。替代性地,柱体和紧固件可以与球形接头160的壳体162制成单个整体件。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许多修改和变化根据以上教导是可能的并且可以在本披露内容的范围内与具体描述不同地实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