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运输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7395发布日期:2020-04-24 22:12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物流运输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运输监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物流运输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冷链运输车是装有制冷机组和聚氨酯隔热车厢,用于运输冷冻货保鲜货物的封闭式厢式运输车,是低温冷链物流中的一个关键的运输设备。目前,现有的冷链运输车,对于在读取检测装置的温度数据时存在着一些不便,而且当其检测到车厢内的温度高于预设的温度时,通常只会进行报警处理以给工作人员提醒,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操作,而不会对冷链运输车上的制冷系统和加湿系统进行相应的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物流运输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物流运输控制系统,包括温湿度传输控制装置、保温保湿货箱和太阳能折叠板,

所述温湿度传输控制装置包括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警示器、温度控制开关和湿度控制开关,所述信号接收器和所述信号发射器均安装在货车驾驶室的顶端,所述警示器、所述温度控制开关和所述湿度控制开关均安装在所述货车驾驶室内,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湿度传感器均设置在所述保温保湿货箱内,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输出端和所述湿度传感器的湿度信号输出端均与所述信号发射器的信号接收端相连,所述信号发射器的信号发出端与远程控制终端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远程控制终端的警示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信号接收器的信号接收端相连,所述信号接收器的警示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警示器的执行输入端相连,所述温度控制开关和所述湿度控制开关分别用于控制制冷装置和加湿装置,

所述保温保湿货箱包括制冷装置、加湿装置和货箱本体,所述加湿装置和所述制冷装置均设置在所述货箱本体的顶端,所述货箱本体由货箱保温板组成,所述货箱保温板包括保护钢板、左侧加固钢板、顶板、右侧加固钢板和底板,所述左侧加固钢板、所述顶板、所述右侧加固钢板和所述底板形成中空腔体,在所述左侧加固钢板上压制左凸槽和左凹槽,在所述右侧加固钢板上压制右凸槽和右凹槽,所述左凸槽与所述右凸槽相对设置,所述左凹槽与所述右凹槽相对设置,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加固钢板和所述右侧加固钢板的两端固定相连,在所述左侧加固钢板和所述右侧加固钢板的外侧均设置所述保护钢板,在所述中空腔体内还设置有左支撑钢板和右支撑钢板,在所述左支撑钢板和所述左侧加固钢板之间以及所述右支撑钢板和所述右侧加固钢板之间均填充有保温材料;

所述太阳能折叠板包括支撑板、支撑柱、太阳能板、电动推杆、太阳能板收纳盒、前挡块和后挡块,所述支撑柱固定在所述货箱本体的顶端,在所述支撑柱上固定所述支撑板,所述太阳能板收纳盒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太阳能板收纳盒中部与所述太阳能板的中部固定相连,所述太阳能板采用风琴折叠板,所述太阳能板为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和警示器进行供电,所述前挡块和所述后挡块分别固定在所述太阳能板的首尾两端,所述电动推杆与所述太阳能板固定相连,且所述电动推杆固定在所述太阳能板收纳盒内。

所述左凸槽、所述左凹槽、所述右凸槽和所述右凹槽均采用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或矩形的结构,所述左凸槽的高度为4-6mm,所述左凹槽深度为4-6mm,所述右凸槽的高度为4-6mm,所述右凹槽深度为4-6mm。

所述保温材料为气凝胶材料,具体为二氧化硅气凝胶,所述保温材料的厚度为9-1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对货箱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监控,温度和湿度信号通过信号发射器传输给远程控制终端,由远程控制终端对货车车厢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分析,分析并决定后续是否发出警示信号,如果需要发出警示,则由信号接收器接收警示信号,并经由其向警示器发出警示执行信号,对驾驶人员发出需要开启温度控制开关和湿度控制开关的信号,由驾驶人员开启,避免了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无法准确感知保温保湿货箱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导致需要冷藏运输的货物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的变质的情况发生;太阳能板和汽车电瓶均能够为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和警示器进行电源支撑,货车行驶过程中或者是驾驶人员在休息用餐时,照射到货车车厢上的太阳能十分的充足,通过控制电动推杆运动,能够将折叠起来的太阳能板打开,并通过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转化得到的电能能够为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和警示器进行供电,以免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和警示器仅仅使用货车电瓶对其供电,而导致电瓶电量不足,影响货车的运行;在左侧加固钢板和右侧加固钢板上均压制凸槽和凹槽,然后再向加固钢板外侧固定保护钢板,凸槽和凹槽均被保护钢板所覆盖,进而能够起到保护保温材料及加固钢板的效果,通过加固钢板不仅能够将保温材料更好的保护在加固钢板内;由于加固钢板、顶板和底板均采用钢结构具有一定的负重,故在中空腔体内设置支撑钢板,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腔体内的保温材料被挤压变形,导致不同位置处的保温和隔热效果相差过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信号传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货箱保温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信号接收器,2为信号发射器,3为温度传感器,4为湿度传感器,5为警示器,6为制冷装置,7为加湿装置,8为保护钢板,9为左侧加固钢板,10为顶板,11为右侧加固钢板,12为底板,13为保温材料,14为支撑钢板,15为太阳能板,16为电动推杆,17为太阳能板收纳盒,18为前挡块,19为后挡块,20为支撑柱,21为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1为信号接收器,2为信号发射器,3为温度传感器,4为湿度传感器,5为警示器,6为制冷装置,7为加湿装置,8为保护钢板,9为左侧加固钢板,10为顶板,11为右侧加固钢板,12为底板,13为保温材料,14为支撑钢板,15为太阳能板,16为电动推杆,17为太阳能板收纳盒,18为前挡块,19为后挡块,20为支撑柱,21为支撑板。

物流运输控制系统,包括温湿度传输控制装置、保温保湿货箱和太阳能折叠板,

温湿度传输控制装置包括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警示器、温度控制开关和湿度控制开关,信号接收器和信号发射器均安装在货车驾驶室的顶端,警示器、温度控制开关和湿度控制开关均安装在货车驾驶室内,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均设置在保温保湿货箱内,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输出端和湿度传感器的湿度信号输出端均与信号发射器的信号接收端相连,信号发射器的信号发出端与远程控制终端的信号输入端相连,远程控制终端的警示信号输出端与信号接收器的信号接收端相连,信号接收器的警示信号输出端与警示器的执行输入端相连,温度控制开关和湿度控制开关分别用于控制制冷装置和加湿装置,

保温保湿货箱包括制冷装置、加湿装置和货箱本体,加湿装置和制冷装置均设置在货箱本体的顶端,货箱本体由货箱保温板组成,货箱保温板包括保护钢板、左侧加固钢板、顶板、右侧加固钢板和底板,左侧加固钢板、顶板、右侧加固钢板和底板形成中空腔体,在左侧加固钢板上压制左凸槽和左凹槽,在右侧加固钢板上压制右凸槽和右凹槽,左凸槽与右凸槽相对设置,左凹槽与右凹槽相对设置,顶板和底板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加固钢板和右侧加固钢板的两端固定相连,在左侧加固钢板和右侧加固钢板的外侧均设置保护钢板,在中空腔体内还设置有左支撑钢板和右支撑钢板,在左支撑钢板和左侧加固钢板之间以及右支撑钢板和右侧加固钢板之间均填充有保温材料;

太阳能折叠板包括支撑板、支撑柱、太阳能板、电动推杆、太阳能板收纳盒、前挡块和后挡块,支撑柱固定在货箱本体的顶端,在支撑柱上固定支撑板,太阳能板收纳盒固定在支撑板上,太阳能板收纳盒中部与太阳能板的中部固定相连,太阳能板采用风琴折叠板,太阳能板为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和警示器进行供电,前挡块和后挡块分别固定在太阳能板的首尾两端,电动推杆与太阳能板固定相连,且电动推杆固定在太阳能板收纳盒内。

左凸槽、左凹槽、右凸槽和右凹槽均采用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或矩形的结构,左凸槽的高度为4-6mm,左凹槽深度为4-6mm,右凸槽的高度为4-6mm,右凹槽深度为4-6mm。

保温材料为气凝胶材料,具体为二氧化硅气凝胶,保温材料的厚度为9-15mm。

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对货箱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监控,温度和湿度信号通过信号发射器传输给远程控制终端,由远程控制终端对货车车厢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分析,分析并决定后续是否发出警示信号,如果需要发出警示,则由信号接收器接收警示信号,并经由其向警示器发出警示执行信号,对驾驶人员发出需要开启温度控制开关和湿度控制开关的信号,由驾驶人员开启,避免了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无法准确感知保温保湿货箱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导致需要冷藏运输的货物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的变质的情况发生;太阳能板和汽车电瓶均能够为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和警示器进行电源支撑,货车行驶过程中或者是驾驶人员在休息用餐时,照射到货车车厢上的太阳能十分的充足,通过控制电动推杆运动,能够将折叠起来的太阳能板打开,并通过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转化得到的电能能够为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和警示器进行供电,以免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和警示器仅仅使用货车电瓶对其供电,而导致电瓶电量不足,影响货车的运行;在左侧加固钢板和右侧加固钢板上均压制凸槽和凹槽,然后再向加固钢板外侧固定保护钢板,凸槽和凹槽均被保护钢板所覆盖,进而能够起到保护保温材料及加固钢板的效果,通过加固钢板不仅能够将保温材料更好的保护在加固钢板内;由于加固钢板、顶板和底板均采用钢结构具有一定的负重,故在中空腔体内设置支撑钢板,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腔体内的保温材料被挤压变形,导致不同位置处的保温和隔热效果相差过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